•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HD国语

主演:许鞍华,李樯,章海宁,汤唯,冯绍峰,朱亚文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剧照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7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8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9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好莱坞诈骗女王龙探殉道者盛夏的少年傀儡人我杀人 第六季特案追缉股价暴跌神盾局特工 第七季龙虎列传最青春希望的田野整形医生突变种直升机在行动杀手挽歌新神榜:哪吒重生拧紧2020谎言游戏第二季她如是说104号房间第四季朝霞犬牙交错火星:火星上的一天小锅盖当官野兽家族 第三季鳄鱼的黄眼睛

 长篇影评

 1 ) 再读萧红

前几天去图书馆,看到书架上满满陈列了民国时期的战争作家,萧红和端木蕻良静静放在一起,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在远远的位置,没有交集又好像呼应着,整个画面看起来矫情且忧伤….
    几部关于萧红的电影看下来,还是认为这部“文艺纪录片的纪录片”最显真诚,是讨巧的表达了自己心声的电影。以前对于萧红的认识不同与此,这个版本看过,感觉很殷实。记得在看了《黄金时代》的那天晚上,就怎样也无法入睡,虽是失望但还是抑制不住满心的诉说欲。直到反复看完这部片子两遍,才一气儿得以释放。

“很多作家的作品和人生是不能合二为一的,可是萧红,她的人生就是她的作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绯闻著名于她的作品,难道不是讽刺么?大多人一本她的书都没有读过,却早已听闻她的人生经历。虽然女作家的私生活总是会引得大众的注意,这跟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有关,但不知道为什么,相比林徽因、张爱玲等,萧红总是令人分外好奇与迷恋。多数的经典总是会在痛苦中出现,是她的经历造就了她的文字,成全了她的写作。

萧红好像是这大时代背景中的一缕细丝,缓缓留存着。
想是因为阶段不同,曾经付出一切只为读书;而后相随萧军,最终却任由时代洪流动荡着。
我认为她是一点一点在改变心智的。在这样一个大浪汹涌的战争光景中,又怎能说她并不独立,没有些自己本心的决定,只是随着他人脚步呢。但是其实想想,在她与萧军曾经炙热却日渐斑驳的感情中,选择背离萧军,就已经耗尽了她全部心力了吧。

但是对于文学,她永远充满了自主性。我想也是因为,只有在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将她纯粹的心性全然表现出来,忽略的了自己复杂的身世与人生经历。

拥有这样细致敏感的心思的她看透了一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于是便就这样接受了。
她要飞,用稀薄的羽翼去飞,在感觉会掉下来的同时。就这么,战兢与勇敢并存为悲伤。

再说萧军,
一直以来就认为,萧军真的是典型豪爽男人的样子,暂不说大大咧咧四处留情,只是那份逼人的责任感。事实上,他爱上萧红的那一刻,就足够令人敬佩…
“这时候我似乎感觉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
萧军跨越世俗的情感界限,而爱上孕中的这个女人,没有因为任何外在的东西。他拥有对于美的一种极度的成熟的认知。他要拯救她…..

萧红写道,“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爱惯了就好了。”如此轰烈,究竟是怎样的爱情。

不巧的,是萧军对于爱的哲学——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可当他为了要结束那场无结果的恋爱,促使萧红从日本马上回来。就不能说他对萧红是毫无惦念的。尽管“这种结束也并不能说彼此没有痛苦。”

萧红仍是幸运的,有萧军带她进入一个文学世界,跨入文坛后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个团体,那些动荡年代的文艺青年们,他们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敢拼敢爱敢追求,还持有文人特殊的浪漫。是多么令人羡慕的。
可又是电影中萧红说的那句让人听了忧伤的话,“我常常想,我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的朋友都是萧军的。”

我认为,在萧红人生中最可悲的一段日子,不是在东兴顺旅馆怀孕被囚禁,不是生病在香港寂寥悲凉的情景下写出《呼兰河传》。而是1936年,自己一个人在东京的日子,是她描述为黄金时代的日子,是鲁迅去世的那段日子,是她还不知情自己被好朋友与爱人背叛的日子。
笼子中的黄金时代,因不幸造就的黄金时代。“真正的痛苦,便是说不出地痛苦”。

是啊,萧红这样一个自我情绪旺盛的一个人,对自身内心情感需求极度强烈的人,是注定没有办法去过普通日子的。萧红的文字,有对自身与性别的悲讽,和触目惊心的涩苦。这样一种野生的自生自灭感,如此的细腻心思,又怎是萧军这个粗枝大叶的大男子性格能懂得与欣赏的呢?

说到底又是一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悲剧。
没有人能说得清二萧之间的感情,虽是两只刺猬,但萧红在这段关系之中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妻子?仆人?出气筒?文学上的伙伴?简直就是复杂尴尬,着实难受的吧。爱,爱不清,想离开却离不开。就这样纠缠着。

最后,是不是多亏了端木蕻良的出现,才终于给了萧红一个离开的理由。是端木蕻良由衷的赞许,而非萧军的贬低。
与萧军大相径庭的性格,虽是怯懦,但儒雅温柔,虽是懦弱,却坦然背负“第三者”的骂名。毕竟一个人,是复杂到几句话描述不出的,是几件事映射不懂的。

不管是有些什么样的心境,端木娶了萧红,是爱上她的吧。他为她吸痰,他将她的一缕青丝保存了五十年…这些举动早已说明一切。
但在当时的萧红的心里,仍是免不了成为“另一问题的开始”。经历更多的萧红未对与端木在一起的日子留下只言片语,是成熟到没有什么想要表达?还是傲然认为与之在一起的日子远不如与萧军那样值得走心?
“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

是的,萧军确实是萧红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她想,如果是萧军知道当时的她的境地一定会来接她的。这就是信任,是真切的无来由的信任,她相信他必定不会弃她不顾。但呜呼哀哉的却是萧军那句“已无只手再援君”….

当初二萧的分离才着实尴尬惋惜,除去那样的战争背景之外,说到底还是男人与女人的相悖,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女人想要安定不再漂泊,男人立志抗战,是性格差异与价值观的殊途。
于是他说,就各走各的路,如果之后还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如果不愿意就永远的分开… 那样轻松与爽快的语气吐出。
终了却是萧红自己,“平凡而又了当,没有任何废话和纠纷”的说出“三郎,我们永远的分开吧。”此时便不自觉想到“火车站送梨”这段令人难过的情景,二萧一个在火车内,一个在站台上,两人隔窗相望的满眼的不舍……


对于许鞍华,我是羡慕与尊敬的,她像萧红一样,以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去娓娓讲述自己眼下的萧红。毕竟我们都是从自己的锁眼中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不可能描述一段话而不带自己的形容词与描写手法的。她说,她不逼人家接受。

李樯说,历史是不能还原的,他们是在扮演这段历史,他只是将这样的历史观带给观影的每个人。记得之前是哪个著名人物说过,历史不过是挂在墙上的图钉,由后人随意缠绕出走向罢了。所以,我像读书笔记一样写下自己的感受,是对于这部策划了八年、剧本写了四年的电影所表现出的最深刻的敬佩。

 2 ) 逝去的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一生的三个谜团,怕是解不开了

《她认出了风暴》,是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片。

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一生为主要内容,既描述了萧红作为女作家的黄金时代,也同时描述了那一时期的其他左翼作家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的黄金时代罢。

萧红的照片和她的作品

有些作家,他们的人生与作品是割裂的。如果不说,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写出《三体》的刘慈欣是山西阳泉某发电机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他用业余时间出版了十几本小说集。

有些作家,他们的人生与作品是融合在一起的,硬要分开,只能伤筋动骨,血肉模糊。就像萧红。她的作品,生动、鲜活,不假思索。她写周遭,写自己的童年,写回忆鲁迅先生。她的一生,就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也道出了她的一生。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县,病逝于香港。从1911年6月1日到1942年1月22日,她只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短短的31年。

我们上小学时学过的《火烧云》片段,出自萧红在香港临终前回忆童年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里,萧红写到她的祖父,她的童年,她从小生活的呼兰河。

10岁的萧红上了小学,17岁上了初中。初中毕业,祖父去世,父亲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她不肯,与表哥私奔到北平,继续读书。

有人说萧红与表哥是相恋的。但是萧红曾经给弟弟写信,信中提到过“表哥对她意图不轨”。如此这般,萧红应该与表哥不是爱恋的关系。去远方,没有了疼爱她的祖父的羽翼,那个不顾她个人意愿逼迫她嫁人的家,远远没有能够继续读书的吸引力更大。

不过很快,表哥被家人里断绝了经济支持,萧红被迫返回呼兰河。她的逃婚、出逃,在呼兰河镇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全家人,在她到达呼兰河的当晚,连夜搬家到了乡下。萧红在那里被软禁了6个月。

谁也不知道这6个月发生了什么,萧红在以后的作品里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是萧红身上的第一个谜团。

后来她一个人逃出家里,只身来到哈尔滨,投奔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未婚夫汪恩甲。是的,这个男人是她当初逃婚的男人。两个人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里同居。后来汪恩甲突然消失,留下萧红一个人背着600元巨额债款被困东兴顺旅馆。

汪恩甲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萧红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她曾经不肯嫁的未婚夫,这是萧红身上的第二个谜团。

被困的萧红给当地的报社写信求助,受报社委托来看她的人,是萧军。

两人在旅馆里一间昏暗的房间里第一次相见。头发乱蓬蓬的萧红,身怀有孕的萧红,写出优美诗句的萧红,在萧军的眼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他透过了萧红落魄的外表,看到的是一个透着灵气和才华的动人女子。

二萧纠结半生的恋爱,就此开始。

萧军是那个为萧红指路的人,他为她展开一片文学的世界,萧红从此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在动荡的年代里,“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关于二萧在文学上的造诣孰高孰低的争论,素来没有定论。但是八十年代的萧军,依然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看萧红的作品。那些小说,明明更像散文。文学创作上的矛盾,是二萧决裂的原因之一。 另外,二萧的性格也相差很远。萧军是个孔武的男子,身上有一种英气。萧红自打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身体就不行了,孱弱的身子骨下埋藏着一颗倔强的心,敏感,渴望安全感,她既坚强又柔弱。

萧军见一个爱一个的爱情观,也是让萧红无法接受的。为此,她东渡日本,与其说为了静心写作,不如说为了躲避萧军,可以“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就连这点小奢望,也被打断了。尽管日本的日子很孤苦,离开了萧军的萧红,第一次学着独立,谁也不知道她是想念萧军多一些,还是愿意保持与萧军这样的距离多一些。

直到萧军出轨,朋友们一致决定要把萧红接回来。不知道此时的萧红作何感想,她有说不的权利吗?此时的她,早已出版了《生死场》,是上海文坛上有名的女作家了,可她还是个女人,没有份量的女人,像支羽毛,美丽又脆弱。

萧红与萧军

端木蕻良的出现,让萧红多了一个选择。端木的文学创作风格跟萧红很像,两个人在文学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萧军,端木更像萧红在创作中的知己。但是与此同时,端木的为人似乎更加懦弱,胆怯,没有萧军的豪放和大气。

二萧的决裂,有创作方面的矛盾,有爱情观的不一致,也应该有端木横插一脚的原因。

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在武汉跟端木结婚。婚礼上,萧红把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赠给她的四颗相思豆,给了端木作为定情信物,这也是她最真心的表达罢。

这一年萧红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武汉到重庆,又辗转到了香港,大着肚子的她,指望不上只顾自保的端木。她后来生下了和萧军的孩子,这个孩子后来下落不明。萧红说他病死了,可明明孩子前一天还很健康。也许被她送了人,也许她不愿意再与萧军扯上半分关系。

跟她被迫送走第一个孩子之后,写下她第一篇作品《弃儿》相比,这个孩子,萧红没有留下过只言片语。这是萧红身上的第三个谜团。

在香港的日子,她拖着病体继续创作,《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就是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她更多把创作的核心放到了她对童年,对在上海遇到鲁迅先生的回忆中,却从未写过她自己的感情。

她是内心多痛惜,才不愿描写她身边的这些男人啊。

她是多么希望留下纯粹的作品,描写穷苦大众,描写生生死死,不夹杂更多的私人感情啊。

萧红的作品很耐读,她不煽情,不批判,很多笔法只是白描。通过白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真实地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需要萧红来评价,因为萧红的白描,早就让我们浸染在这些人的情绪中了。

鲁迅先生评价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我的微信公众号:有吃有玩。

 3 ) 黄金时代下的风暴

黄金时代下的风暴

—————浅评《她认出了风暴》视听手法

许鞍华导演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拍摄电影《黄金时代》的台前幕后,以及主创人员、演员和人物亲友、学者的讲述与评价,为观众塑造、还原了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纪录片的纪实性使本片在画面中并不能以花哨的形式赢得观众口碑。所以导演在取材、叙事、音响和画面的表现上下足了功夫。使得本身并不浮华的纪录片,能为观众带来反观电影人的黄金时代和萧红所经历的风暴的独特体验。

取材的目的是为更形象的展现主题。导演以《黄金时代》的拍摄过程作为背景来取材,从剧组的拍摄过程以及人物心理历程入手,再加上四拨人的讲述与评价,展现出了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y人物生活变化,从而使观众能够真实而完整的读懂萧红和她所处的环境,读懂剧组在还原萧红这一人物形象时的过程与感受。

导演能完美的表现所取的材,是与本片的叙事结构密不可分的。本片看似巧妙而不费心思的制作,却能使影片有条不紊且协调的进行。在讲述萧红这一人物形象时,用四类人的讲述,穿插《黄金时代》中人物的自述来完成塑造。以真实的评价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加上影片《黄金时代》沧桑的配音,二者虽有鲜明的对比,却更能展现一种共鸣,反映了这场风暴的时代感。在此基础之上,导演运用少量第三人称式的叙述,对片段式的讲述加以补充与承接,便能紧抓观众内心,同时使萧红风暴般的身世与经历客观真实地逐步勾勒出来,简单而不简约。这种多元化的感受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乏味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在抓住观众内心的同时,画面就成了调味剂,想要让观众知道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画面是最直接的表达方法。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把《黄金时代》的桥段与其真实的拍摄场地穿插在一起,看似真实的画面,其实是通过演员和剧组主创人员的斟酌与制作的结果。纪录片在拍摄 还原萧红这一历史的过程 时,同时给观众构建了清晰的人物关系框架。也形成一种过渡的方式,让观众产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自我感受。这时在叙事结构上极富特色的采用声画并行的手法,把评价者讲述的人物、场景置于荧幕中,给观众增加画面感,在讲述萧红与弟弟张秀珂、情人萧军等人的人物关系时,都穿插了影片中人物和人物的对白或动作;而在讲述萧红所处的环境时也运动了影片中的场景。且在播放电影情节时,画面的上下留有一部分空白,以示观众播放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电影。以影片《黄金时代》的影片情节帮助观众更加清晰的产生一种印象,以便于观众更好地、更直观地了解他们暴风雨般的爱情,大时代般的命运。

为了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性,导演并没有单一地使用叙事结构,巧妙地结合往往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在众多评价者评价的内容上,导演平没有把单独的个体讲述完整的安排在纪录片的某一段,而是以《黄金时代》中的角色和萧红身边出现的人物和环境为标准,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把对准统一人物或环境的讲述与评价剪辑在一起,用缀合团块的手法把不同时段,不同人的评价指向同一中心人物,从而引领观众完整地、正确地、多方面地感受萧红的黄金时代。

要使纪录片死板的记录和叙事看起来情感饱满丰富,音响和影调的配合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在讲述萧红少时经历与光辉经历时,采用悲伤的喇叭声与柔软而富有张力的的音乐渲染气氛。配合影调的设定,大大提高纪录片的美感。在拍摄评价者以及《黄金时代》拍摄过程这一类真实的画面时,多为清晰明亮的光线。而在回放《黄金时代》的情结时,整个画面是昏暗的基调,并且画面并不清晰。给观众营造一种反差的气氛,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在音乐与影调的配合下,使得各种电影手法的运用看起来浑然天成、天造地设,即使在不同的四类人的历史观中,也能让观众摸清哪些是现实与哪些是历史。

纪录片的讲述,真实平淡却又不失韵味,萧红本身作为一位具有争议性的、风暴一样的历史人物,把她的经历、所处时代作为讲述的核心,引发观众思考与关注。帮助萧红把她的黄金时代更形象真实地讲述出来,更是电影人们、学者们对于这场风暴的致敬。

 4 ) 精彩文案摘录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不错,我会飞。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将来全世界的土地
开满了花的时候
那时候
我们全要记起
亡友剑啸
就是这开花的一粒泥土

我就在你的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
但,并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魂
只说一声:久违……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我不敢去问那石匠
将来他为着你将刻成怎样的碑文?

走吧!还是走
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
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往日的爱人
为我遮蔽暴风雨
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让我怎来抵抗?

从异乡又奔到异乡
这愿望多么渺茫
而况且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萧红


◎暴风雨般的爱情和大时代的命运,到底成全还是阻碍了萧红的写作?

◎30岁那年,病中的萧红在香港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无比温情地回望童年,回望那条流淌过记忆的呼兰河。

◎罗烽曾两次入狱,后被组织营救。他和白朗并未想到,这段经历会成为困扰他们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想来特别让人唏嘘,到处都在打仗、都在逃难、都在挨穷,当他们以为自己很惨的时候,如果事后想想,可能这正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萧红就像泥土、像某种野生的植物,在广大的天地里,自由生长、自生自灭。

◎「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农工大众。他们喝着、谈着、指导着,那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在鲁迅家里发生的细节,出自萧红的回忆文章。鲁迅去世后,怀念他的文字很多,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与众不同。她写的全是琐碎的细节,细节里的温度和情感却格外动人。

◎我们原来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个,但是萧红把鲁迅还原成人间的一个。这是别的作家笔下做不到的。别人都在一直阐述鲁迅的思想,萧红一直在写鲁迅的生活,她写一个人间的鲁迅。

◎有一次萧红问鲁迅,您对青年们的感情,是父性的呢,还是母性的?鲁迅靠在藤椅上,沉吟了一下,慢慢地说,我想,我对青年的态度,是母性的吧。

◎我个人觉得,鲁迅骨子里边其实是一个非常温厚的人。因为他过度温厚,就导致他对很多事情的不平之气,然后以最刻薄、最严厉的话语,作为武器去表达他的温柔。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心软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觉得,一个真正慈悲、温厚的人,才会像他那样,像个偏执狂一样,去跟一些他认为不好的现象进行那样一种惨烈的厮杀。

◎鲁迅的关爱温暖着两颗漂泊的心灵,两个年轻人成了鲁迅家的常客。特别是萧红,她曾把鲁迅比喻为自己的祖父,那个童年时代给过她最多温暖的老人。

◎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应该是很难界定的。只是一种导师与追随者的关系,或者是文学上的伯乐与千里马,或者说是忘年交,同时有可能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最最隐秘的一种关系。发乎很多情、止乎很多礼。

◎萧红、萧军与胡风、梅志、聂绀弩等朋友建立了亲密的友情。萧红早逝,她活在朋友们的回忆里。这些朋友往后的境遇,她永远不会知晓。

◎聂绀弩在临死之前,跟妻子周颖说,我想吃一个柑橘,因为我这一生太苦了。

◎1936年,萧红和萧军感情产生裂痕,她决意去日本东京。7月15日,鲁迅、许广平为萧红饯行。谁也没有想到,那是萧红和鲁迅的永别。两个多月后,鲁迅病逝。

◎「我觉得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智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而至于卖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这大约是各国都有的事。但我看中国较甚,真不是好现象。」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更为可怕的是当有不少的蛀虫一旦抱成团存心想要干些什么大事情的时候。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而又常常有“独战”的悲哀。」

◎「我们好像都是爱生病的人,苦的很。」

◎「我的一生,好像是在不断的生病和骂人中就过去多半了。我三十岁不到,牙齿就掉光了,满口义齿。我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我自己知道的,我并不大度。说到幸福,只得面向过去,或者面向除了坟墓以外毫无任何希望的将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于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藤椅的边沿,而后把手举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确认定这是自己的手,而后再看到那单细的窗棂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萧军曾形容他与萧红的关系,如两个刺猬在一起:太靠近了,就要彼此刺得发痛;远了又感到孤单。

◎在萧军这个镜像里折射出的萧红、跟在端木这个镜像里折射出的萧红,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当我写端木蕻良的时候,我并不是要写端木蕻良,我是要写在端木蕻良这个镜像里面的萧红

◎萧红让丁玲想起《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期的自己。那时,文学是她唯一的、最重要的一种追求。可是丁玲已经不是这么认为了。丁玲自己说过,她愿意放弃纯粹的文学写作,而用她自己的人生书写一本大书。她觉得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投入到一个时代的洪流当中,这是更有意义的。可是萧红是一个把写作本身当作时代洪流的人。她是在写作当中寻找自我,获得安全感,靠写作去抵御那些人生给予她的、难以承受的东西。写作支撑了她的一切,支撑了她的有限天地。

◎每一个人的阶段不一样。丁玲现阶段可能是走在萧红的前面,但是她也在走着,她也没有走到终极点。她后来的命运也是非常悲惨、周折。

◎如果丁玲当时继续写作的话,她的文学位置恐怕也不会是今天的丁玲。但同时,丁玲作为这么一个浓缩了百年中国意识形态的活化石她的人生精彩过她的作品。其中的得与失,不是我们外人所能评论的。

◎在这里(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自由的气氛空前高涨,成了这群左翼作家们短暂的乌托邦

◎当年萧军把萧红从崩溃的世界拯救过来时,她正怀着别人的孩子;然而此时此刻她终于怀上萧军的孩子,两人却永远地分开了。萧军日后来到兰州,邂逅了18岁的少女王德芬,两年之后来到延安。在那里,他又见到了丁玲;也是在那里,他受到了丁玲的猛烈的批判。四年之后萧红逝世,身处延安斗争漩涡之中的丁玲写下了纪念萧红的文章《风雨中忆萧红》。但遗憾的是,除了对骆宾基的只言片语,萧红并没有留下任何回忆丁玲的文字。

◎我一直觉得,爱情永远是一个顾此失彼的过程:你会拥有一些东西,但相对地也会缺失一些东西;然后当你拥有了缺失的东西的时候,那个你曾经觉得不太重要的东西,你又觉得变得很重要。就是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萧红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端木可以替代她和萧军的爱情,但后来发现,其实是不行的。)

◎我觉得这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事实。萧军就是萧红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甚至在她临死前,还会再说,如果是萧军的话,他也一定会来救我的。

◎老年萧军在回忆萧红的文章中,对她临终前的盼望作出了回应:即使我得知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她在香港,我却在延安。

文章憎命鬼欺人,
一别何期剧委尘。
地北天南哀两地,
已无只手再援君。
——萧军

(1:59:28~1:59:58 这一段演得蛮好的,删掉实在可惜了)

香港这个地方有点像她自己,她真是一座孤城,即使她不得病,也基本上走到了人生的绝境,她的人生里边,似乎仅仅剩下写作的权利了,也只剩下写作这一条逃亡之路了。所以那是她最寂寞,离人生越来越远、同时离文学越来越近的一个地方。

◎在当时全民族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呼兰河传》出版后,影响力与《生死场》相距甚远。有观点认为,二萧分开之前,萧红的作品是积极向上的;分开之后,她的作品便离开了火热的生活,只能沉浸于她童年的回忆之中了。也有观点认为,真正使萧红成为萧红的作品,不是《生死场》,而是《呼兰河传》。

◎曾为抗战文学开风气之先的萧红,拒绝了眼前大时代的题材,去回忆童年。(那些与时代太过于一致的人,那些在每一个方面都完美地附着于时代的人,不是当代的人;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目睹时代;他们无法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阿甘本)

当你越走近她的时候,你发现她离你越远;当你觉得她很远的时候,似乎有某种亲近的感情又诞生了。这个历史人物一直在和我进行周旋。

◎萧红与端木成婚后夫妻关系如何,萧红同样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端木则长久保持缄默。我们所知的情况大部分出自骆宾基的转述。骆宾基是一个无意间闯入到一片禁忌之地里的一个人。他某种程度上成了萧红在那段时间里的唯一的代言人、唯一的目击者。

◎我觉得我们可能太怜悯萧红,所以愿意替萧军认为,萧红恐怕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这其中有我们太多的善意了。萧军一辈子爱过很多女人,他的爱情观是一路走一路看风景。

◎她几乎不曾在一个地方、或一个人那里,长久地停留过。

◉「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以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预感》里尔克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5 ) 记录一些我喜欢的萧红的诗句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当他爱我的时候

我没有一点力量

连眼睛都张不开

我问他这是为了什么

他说 爱惯就好了

啊,可珍贵的初恋之心


走吧!还是走

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

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什么最痛苦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往日的爱人

为我遮蔽暴风雨

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让我怎来抵抗


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

八月里开花了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

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说什么爱情

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

患难的历程

都成了昨夜的梦

昨夜的明灯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

这愿望多么渺茫

而况且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身先死,不甘,不甘

 6 ) 风暴中的“她”

《黄金时代》上映过去很久,避开或许锋芒的即时评论,在一次上课的偶然,点开早已下载好的电影,却被一下就抓住了。

这很许鞍华,又不同于她以往的路数。

我钦佩这个导演的大胆与细腻。

包括备受争论的虚实手法。

她表达着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贫困交集时常濒临绝境的际遇,但不论年代背景实际发生什么,镜头都美。

就像,编剧李樯说“我只写我心中的鲁迅”。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心中的萧红一众人相,是那个时代除战争之外的另一面。

贯穿创作内外的《她认出了风暴》,这个“她”可代指的不只萧红一人,不能说懂,但电影和纪录片会有令人沉浸的力量。

 短评

丁(hao)玲(lei)与萧(tang)红(wei)两位正面全裸过的女人的相遇。。

4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很想看丁玲传记的影像版了,恐怕还要时日。【2014.11.30】

5分钟前
  • 伊夏🪀
  • 力荐

黄金时代幕后纪录片,长两个半小时,料足情深。将史料、正片和花絮揉到一起,借主创、学者之口描摹萧红及文人众生相。爆点是黄金时代含间离式表演,众主演像纸牌屋对镜头独白,国内观众不一定适应吧。纪录片结构比较乱,著作照片诗句转场用心,希望电影更好,写就流离苦痛又浪漫自由的时代氛围。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本片通过对主创和专家的采访、全程的旁白再加上电影片段或花絮白开水地讲述了萧红的一生,可视作《黄金时代》的同构异形体,但与电影一比高下立现,以至于平庸。还好当时在高校巡展时没有去看这个纪录片,否则看完后我是很难对电影再生兴趣的。唯一的价值就是收录了很多电影被删的片段。

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无比悲苦又无比浪漫热情的时代和人们,那么短又那么沉的一生,如此薄的身体里曾经如此丰盛的情感。

13分钟前
  • 力荐

2.5 纪录片不是长就一定好,这个片知识/信息丰富是好.但,看完之后忍不住疑惑:江南女子汤唯真的适合演东北女汉子萧红吗?!更别说油头粉面的年轻男演员群.整个看下来最大的演出亮点只有王志文和郝蕾.许鞍华说黄金时代有她所有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又说不知道“间离式的对镜独白”会有什么效果,这不就矫情了吗?

1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一个女人逆向式的自我选择。纪录片,看完这个两个半小时,其实才对黄金时代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也对编剧李樯没有那么多的苛刻了。“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1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8.6/10 把黃金時代的刪剪片段補回來了, 多謝兩位導演.

2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像把萧红厚厚的传记又翻了一遍,讲述历史更多一些。看到她和萧军分开的那一下忍不住掉泪。别的不说,许鞍华的认真和用心可见一斑。两个细节:剧组在鲁迅博物馆旁边重现鲁迅故居;冯绍峰入戏太深即兴表演。很想看看正片里”间离式的人物独白“是怎么样的。

25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汤唯脸上没有沧桑,也没有阴暗和苦难。

28分钟前
  • Trafaoohienga
  • 还行

比《黄金时代》更深入、细致和公允,关于萧红跟表哥的关系、未婚夫的失踪、萧红萧军的矛盾、萧红情感的激烈和创作的坚持、丁玲的遭遇、端木蕻良的苦衷(突然消失其实是去筹集住院费)和骆宾基的复杂,都一一呈现出来了,也才两个半小时。《黄》剪得还是不够好。想了解萧红的不如直接看这个纪录片

33分钟前
  • An
  • 力荐

《黄金时代》的先导铺垫之作。其中还带了《黄金时代》的脉络。长达2.5小时,跟正片一样什么内容都想塞进去,最终无比臃肿。外行人提不起兴趣。估计就剩萧红饭夹道欢迎。

38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较差

感觉比《黄金时代》电影更好

42分钟前
  • 鹭起
  • 推荐

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竟然比电影好看……

46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这个侧拍电影纪录片比电影正片做得要好,也是蛮奇怪的。

47分钟前
  • 肥皂泡泡
  • 推荐

这纪录片真有诚意的,没多讲创作过程,倒是扫盲了很多关于萧红和他朋友的故事,150分钟也没觉得长。真人小北老萌了。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50分钟前
  • 推荐

观看《黄金时代》之后,心情无可抑制地再次深陷萧红运命起伏的悲剧中,绝望低徊。看的时候,每播放一小段,我都要小停一会,以便使身心得到舒缓。无论是读三联的专题报道,还是读她部分的文章篇什,抑或是读解影视镜头下的帧帧画面,在心底,有一根很粗长的绳在暗自地打转纠噬。

55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PS许子东老师和许鞍华的对谈也不妨一看,幸亏许子东老师说国语。https://b23.tv/k46cHR

60分钟前
  • NEKO
  • 推荐

我是你爱人啊!

1小时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从作品的完成度来说,拍成六到八个小时的迷你剧会更具气象。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