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第七大陆

HD中字

主演:比吉特·道尔,迪特尔·贝尔讷,Leni Tanzer,乌多·萨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9

 剧照

第七大陆 剧照 NO.1第七大陆 剧照 NO.2第七大陆 剧照 NO.3第七大陆 剧照 NO.4第七大陆 剧照 NO.5第七大陆 剧照 NO.6第七大陆 剧照 NO.13第七大陆 剧照 NO.14第七大陆 剧照 NO.15第七大陆 剧照 NO.16第七大陆 剧照 NO.17第七大陆 剧照 NO.18第七大陆 剧照 NO.19第七大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第七大陆》

影片以洗车房洗车为序幕,然后按照年份分为三部分1987、1988、1989,基本为重复性的交待三人家庭生活,起床、洗漱、喂鱼、妻子给岳父母写信介绍近况,特别是介绍丈夫的工作情况、购物、女儿在学校的生活……

每一年都有人哭泣:1987他们的小舅子还没有从母亲过世的痛苦中脱离出来;1988两口在途经一车祸现场,妻子在汽车内啜泣;1989女儿看到鱼缸砸坏后的崩溃……

每一年都有人死亡:1987妻子的母亲过世;1988车祸丧生的陌生人的尸体;1989年一家三口的自杀……

字幕:1989.2.17被发现尸体,1989.2.20下葬

车祸丧生的陌生人尸体是一切的转折点,一家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状态的折射,也找到了寻求最后解脱的方式。鱼缸的打碎、鱼儿的干死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在一个密闭的生活环境中,非常脆弱,打破它,只能是死。最后电视花屏给人造成震撼,本来是最后死的丈夫看的电视中的图像,最后旋即占据整个电影的屏幕,这对于正在从电视观看的人来说不免是影射。

影片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节奏中讲述着中产阶级一家的生活,这种节奏即便是在最后他们破坏自己的家、撕毁所有储蓄钱币以及服药自杀都没有改变,从中揭示了中产阶级生活的无趣、痛苦和危险。没有外人的介入,影片也没有交待造成最后“不幸”的原因,一切都是在一种焦躁的平静中发生。

“冰川三部曲”来源于冰川作用,也奠定了迈克尔·哈内克之后作品的特点与基调:

1、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

2、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

3、行动代替心理活动

4、暴力简单化

5、开放式的主题,主旨:艺术是将真相中的谎言神奇的传达出来。着重表达比“现实”更冷酷的现实中不能沟通的人际关系;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稍纵即逝的。

2007-11-09

 2 ) Hanake的傀儡戏

Hanake的镜头是“非人”的。冰冷的色调里,人的灵魂没了生机。人物的主体性被刻意地“裁剪”掉了,正如卡夫卡的K,他不是任何人,又是所有人。由此他们成了一个符号,中产阶级的符号,然后变奏为循环往复的行为序列,起床、刷牙、早餐、开车、工作。。。有条不紊,无边无际。在这机械式的变奏中,死亡的摇篮轻巧地编织着。最后他们决定终结这冗长,沉闷的变奏曲,向梦中的奥斯特里亚进发。临行前他们奏响了一曲哀歌,用斧子、铁锯、剪刀、锤子,算是告别的仪式。这哀歌充满了尖锐的刺痛感。在这漫长的声响实验中,你的心仿佛跳动于玻璃碎片中,刺目的锋芒交织成凛烈的藤条,将最后一丝残息绞杀于虚无。

这是最后的悲鸣吗?这是最后的抵抗吗?我怀疑。正如暴裂,撕扯,破碎的刺痛声无法替代咽喉的震颤和心潮的翻滚,疯狂的破坏也唤不醒一颗早已死去的心。一切都是徒劳。在这充满幻灭感的狂欢中他们只是Hanake的傀儡,导演自我宣泄的笨拙工具。因此,无论这场表演是如何的酷烈,都无法掩饰住其本质上的虚假性,更无法阻止无聊的渗透蔓延。他们以牺牲来换取对无聊和虚无的胜利,却不知其自身早已成了无聊寄生的躯壳,而这牺牲不过是无聊开出的恶之花罢了。

这是一场被抽去了戏剧性的戏,一如他们在技术时代,官僚社会下所一直扮演着的傀儡游戏,娴熟而无聊。而这正是影片真正的悲剧所在——正如戏剧性的表演竟成了平调叙事的一个普通音符,反抗成了其所反抗之对象的俘虏。

 3 ) 可预料到的爆发少了点力量

相比较后面,我更喜欢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因为琐碎的拼贴式剧情会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前面堆叠很多细节的悬疑片,我边看边在脑海中推理这些画面在暗示什么含义,同时也对后面我想象中的反转充满期待。我喜欢这种无聊单调的剧情胜过沉闷过后达不到预期的爆发。

从男主写信告诉父母他们即将自杀的消息之后,我的期待就好像被打破一样,尤其是在房子里搞破坏的剧情,前两分钟可能观感上还是很爽的,有种发泄的心情在电影得到释放,导演把这些镜头也拍出了一种破碎的美感,但是再往后一直重复性的足足拍了有十几分钟,我开始产生不适感(尤其是看到收藏的黑胶唱片被男主随意掰断),不断思考他们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但很明显:沉默压抑的家庭氛围和枯燥的生活导致了此刻的肆意打砸似乎就是纯粹的发泄和释放,是他们反抗平庸生活的一种方式,至少在死之前能做一点想做但平时又不敢做的事情吧。

导演是直白的,这也是一种需要勇气的直白,所以电影里的锋利冷峻气质才会被外化到极致。

影片中西西弗斯式的中产家庭生活有如此结局似乎昭示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憧憬中的第七大陆,只有矗立着一座座冰川。

 4 ) 凝视冰冷绝望的生活|《第七大陆》

用豆瓣以来写的第一篇,本想放在短评里,考虑到字数有点多,所以放在了“影评”这里,也可称之为观后感。

//2022.11.3 电影资料馆放映 哈内克专题

很多评价说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枯燥乏味,大量的特写镜头展现各种生活物品的细部,背景只有嘈杂的、冰冷的机械声和不同物品触碰时发出的声响。坐在资料馆前排,仰视着巨大的屏幕,让我得以在长时间固定镜头的特写画面中凝视各种生活物品的细部——门把手金属表面的反光、床边红色拖鞋的褶皱(想象这种褶皱是如何产生的)、不同食物表面的纹理、收银机键盘的排布等等。画面构成的精致、元素排布的平衡让我觉得凝视这些“日常”竟会如此美好。(这或许是我逃离枯燥的影像的方法,亦或和我自己做摄影创作有关)

整个电影犹如一本厚厚的画册,脑袋里闪过一些摄影作品,如2006年中国摄影师封岩的《纪念碑》系列,以及史蒂芬肖尔的《美国表面》,甚至还有褪色后的马丁帕尔的作品。

印象尤为深的还有短则一两秒,长则四五秒的黑屏过渡的场景。全场黑下来的时候,只有音响发出的沙沙声和荧幕上微微的光。

并不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煎熬,也并不无趣。或许是对片中展现的极其压抑的生活的逃避,我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将关注点投向画面所展现的本应塑造一种冷峻、烦躁与无聊的重复的物品的那些细节,仿佛被一双粗躁的双手极温柔地抚摸。

 5 ) 哈内克的《第七大陆》

作为哈内克转战影坛的初试啼声之作,《第七大陆》甫一推出就带有导演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哈内克大量使用空镜、肢体局部特写、生活场景片段外加昏暗的灯光、逼仄的空间、呆板的电视广播腔调以及模糊的电视图像等手段营造出一种冰冷刺骨的氛围空间。而在这种萧瑟、充满肃杀感的冷色调之下,角色之间的台词对白被压缩到最少,甚至本该亲密无间的夫妻也几乎无所交流,还有那些被镜头重点关照的惨白脸庞和迟滞表情,更是没有半点生机活色。 据说《第七大陆》的故事情节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从电影呈现来看,哈内克显然依据个人口味进行了过度的艺术化再加工。一个在他人眼中生活富足的中产之家缘何走向自我毁灭,哈内克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他所呈现的只是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横截面,源于现实又扭曲现实,而一部108分钟的影片所包含的细节信息也必定是残缺不全的。 我不认为《第七大陆》体现了哈内克对于中产阶级和现代都市生活的犀利观察。从生活的基本常识出发,乔治、安娜和伊娃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罕见异数,根本不具备典型性和普适性。相较于阿巴斯电影《生生长流》里那些面对地震所造成的亲人离世和满目疮痍,却依然表现出顽强生命韧性的伊朗人民,《第七大陆》中这个物质无比充足,但却又如此无爱的一家三口就只能是顾影自怜了,而我所能感到的只有悲哀。

 6 ) 一个家庭的自杀与群体的悲哀

这是我看的哈内克的第三部电影,有点惊讶他的处女作拍的竟然这么出色。电影值得探讨的东西有很多,我就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在这里写一写。

电影最成功的一点我觉得是,电影主人公的“丧失”。电影开头有很长一段以及之后也有很多段里都没有正面拍摄演员的脸,而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妈妈叫女儿起床,爸爸擦皮鞋,大家一起吃饭,去超市采购。而这些动作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惯例,所以放在每一家庭里都是成立的。而且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都不太能了解这个家庭里每个人到底拥有怎样的个性,以及很多人都好奇的导致他们选择自杀的原因。虽然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但导演或许给我展现出的是一个群像,即每一天重复着每一天,被物质淹没的看似幸福的中产阶级群体。最精彩但也是看得我最难受的一个部分是,他们在自杀前毁掉一切的行为。通过剥离掉这些附着在自己身上的物质后,真的就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吗?逃离物质世界,甚至逃离这具躯体的他们真的就解脱了吗?在采访导演时,有提到后来丈夫的父母亲无法接受他们是自杀,坚决认为他们是被别人杀害,尽管根本找不到他杀的证据。哈内克当时大概这样说“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不想相信,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即使从客观角度看他们自杀这是事实,但是从感情角度出发就是无法接受的。”对于这里的罪,我觉得是说父母亲对孩子的不理解和逼迫,而这种情形还在继续。比如女儿假装说自己看不见,后来承认之后被母亲扇了一巴掌。根本不问原因,只因为世俗认定的“说谎不对”这样的不成文条例而动手打孩子。反观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极度内卷,父母们一直在强调“为了孩子”而拼命把孩子培养成样样精通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机器,但到头来父母或许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总说“时代造英雄”,这太过于聚焦,其实时代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无法逃离,只好被推着走。

其实或许有很多人都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自杀?从电影展现的镜头来看,似乎找不到什么具体理由。其实有太多事情本就是没有原因的,他们选择自杀就像母亲在洗车时突然哭泣一样,毫无理由。忘记在哪里看到有人说,他们选择自杀是因为丈夫负债累累,还有人说是因为性生活不幸福之类的。各种猜测,但我觉得这也恰恰说明了哈内克的成功。不是对个例的刻画,而是一个群体的刻画,观众看似是旁观者,但又似乎时参与者,即参与去赋予这个家庭走向死亡的原因。

最后我在想,或许无法理解他们选择死亡的人其实是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很幸福的,说明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还有活着的欲望吧。

 短评

哈内克“冰川三部曲”之首,冰冷而酷烈。1.以固定镜头为主,大量限制性构图,对物件和肢体手脚的特写承袭自布列松,在本片中更多负载着人的物化意味,个性与情感早已失去,唯有一次次机械、重复的动作。2.三段式(1987-89),前两段十分相似,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图景也在考验着观众的耐性。3.广播与电视中枯燥乏味的新闻播报及无感情的旁白读信(多处声画分离)贯穿前两段,与黑屏转场一道强化了琐碎与无聊之感。4.仅仅是冷峻的呈现,无需解释理由或给出动机(一如餐桌旁和汽车中男女主人的落泪)。5.两次漫长的洗车场景,让我犹然想及[意外的春天],封闭的汽车似乎隐隐预示了将来的死亡。6.破坏与自毁段落拍得触目惊心,直触底线:撕衣扣,扯窗帘,剪毛衫,折唱片,毁家具,砸钟表,碎鱼缸,及至将钱丢入马桶冲走……决绝地破出物质世界。(9.5/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机械而冰冷的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诞生了这个[第七大陆]的梦幻之国,但通过摧毁物质世界就能抵达这个乌托邦了吗?这种童话大概连格奥格和安娜都不能相信,可他们最终依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这其中的悖论即是哈内克对现代人可悲境地的最主要批判。第一部长片就拍得如此有想法,还把布列松完全消化为自己的风格,这真是非常难得。他有一种独特的画面角度,能捕捉到生活里平庸的恐怖。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冰川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反倒比他后来劝世意味过浓的其他作品更显得惊悚。

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OMG,哈内克尼玛就是老变态啊!

13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拆房子的电影之前还有两部,拆得最早的是《哲姆洛克》,然后是《逆喷射家族》,但拆得最好的还是《第七大陆》。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手法上值得一说的,是拍了大量不显面容只有局部身体的镜头,暗示这种中产阶级自我毁灭倾向的普遍性存在

19分钟前
  • LOOK
  • 还行

近景/特写、局部、片段、重复、长镜头、黑屏、零配乐,高效构建起压抑的生活牢笼,并不断压缩强化,随后的爆发/毁灭是自然/必然/必需的;开场直到出门上班前,所有镜头都只拍身体局部而没有面目,表明了普遍性。看完回想,几乎所有生活片段都指向了机械、单调、不值得。当然我们现在都很能理解明白了,只是这牢笼有了另一种中国特色的含义。难以释怀的是,何以年纪小小的女儿也会迫切求死,那些装瞎那些痒,被老师与妈妈端起的下巴。最后的自毁过程里,最玩味的是打碎鱼缸前的一声"No!"和留下了一台陪伴至死的电视。Austrian哈内克告诉我们,当绝望但无处可逃时,总还可以润去"Australia"。「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长片首作,除了导演能力更是深邃洞察与思考的展现,47年的厚积薄发。9/10

23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我的心如同被摧毁的房间,在观影之后,支离破碎。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影片的阴暗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27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哈内克对中产阶级靠着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两个方式而活着这种现象批判得多狠毒啊。

29分钟前
  • Rema
  • 力荐

冷静又残暴到令人咋舌啊。虽然前戏很长,但最后的拆房子部分真的太牛逼了。处处可见绝望两字在渗透,除了毁灭似乎已无其他出路(心情不好的时候慎看啊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A/ 商品化的流水线生活腐蚀了人,人砸碎生活的躯壳,然后尸骨无存。突然觉得汽车对于现代人不仅仅是出行方便与地位象征的含义,它的透明封闭空间仿佛一层薄膜,给予了虚幻的包容感。就像热带鱼需要透明的鱼缸,我需要黑暗的电影院。摄影机的割据式统治典范。哈内克非常明白自己是在拍电影。

3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小女孩扮瞎子 洗车 澳大利亚的憧憬 被日常逼疯的中产家庭牺牲品 最后连鱼缸都打碎 鱼的挣扎 钱冲入马桶 最后留下了电视

38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被抽象出的肢体动作已不再是在布列松电影里用来连接断裂的空间,而是作为人个体的替换。身体被抽离了,只剩行为,于是人也就成了机械世界的一部分,疏离、冷漠,这从一开片铺成开的一系列动作即可看出。另一方面是封闭空间的压抑样态(餐桌上与汽车内),靠的是脸部的特写。

4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从一开始看这闷片就觉得很激动。讲故事用一个个的特写长镜头,连承接的黑屏都比别人长,而且大部分时候镜头都不动,简直是我们没钱买器材拍片的人的参考宝典。Haneke的片子一贯重于气氛情绪渲染,如果换成音乐可以比成余音绕梁。故事不奇,画面不炫,演技不狂,一看成篇都是导演功底。拜服学习!

4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也许富士康员工能理解这部电影。

4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透明的绝望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估计有很多人好这口,但我觉得太不节制了

53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R先生为何不疯狂杀人

57分钟前
  • monday_lasagna
  • 推荐

和同一时期的东方电影里“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可以互为对照

59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还行

三星半. 定义了现代人的不是面孔,而是动作;一旦脱离了沉沦状态而直面畏(Angst)与无(Nichts),毁灭便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毁灭的行径将人物从动作中、从物之"上手状态"中解放出来了么?最后他们也意识到了此乃无解的问题.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不过观众似乎并不一同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角色活在导演的寓言之内,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并不是真人.

1小时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