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看完上部的时候,我给打了五星但是没有写长评——上部的主题比较大,上到决策层,下到连队士兵,主线又是一场大战役;影片中一些地方未必尽如人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跟后来口碑爆炸的《能文能武李延年》相比,好多地方的确需要改进。
不过当时之所以打五星,是因为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早就应该出现这样一部现象级大片来进行演绎了,它尽可能兼顾各个方面,而且全都做到了不错的水平,这完全就值五颗星呀!——所以能有那样的票房也是毫不意外的事。
那时候已经知道下部叫做水门桥,说实话我对此还是有点担心的——因为按照史实,我军试图通过炸毁水门桥截断敌人退路的战略意图其实并没有实现,所以这样失败的作战任务要怎么放在电影里体现?
后续定档之后听说下部的导演成了徐老怪一个人,我的担心不免加剧:老怪这货本事是有的,但他这辈子不按牌理出牌的时候奇多,万一再弄成个智取威虎山样式的四不像怎么办?!——还好还好,今天看完之后终于放下了心,以上两个令我担心的问题都解决得不错。
首先,离开整个战争起因,以及大战役目标的宏大叙事之后,把故事主线集中在炸桥这样的具体战斗任务上,整体故事性和连贯度顿时提高;三次炸桥,两详一略,既有战前商议的群策群力,也有分头行动各自为战的紧张激烈。而且……环境塑造太逼真了,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多小时面对那样刀片似的狂风暴雪,真感觉全身几乎都要冻僵了。
和上部开战之初相比,此时每个人几乎都是面目皆非的,有的满脸是伤,有的面色青白,有的头裹绷带,所有人身上都捆着一切可以拿来御寒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外面又毫无例外地裹着一层冰雪;太真了……手脚的冻疮和皲裂的嘴,指导员梅生满眼血丝,看得人心里一阵一阵发紧。
文戏部分依然不多,且基本没有了上部那些轻松的说笑,基本都是严肃或温情的。连部召开连排级会议,指导员专门提到党员的人数;所有人望向祖国的方向,一个一个坚定说出“新中国万岁”的口号,千里、万里兄弟的最后诀别……这样催泪的地方着实不少。
不过我个人掉眼泪最多的地方是在全连拼上性命第三次炸桥之后,美军很快修桥那里,太难过了,刚刚眼睁睁看着许多那么好的人粉身碎骨死在这里,可是转眼桥就被他们修好了。那些重型运输机、直升机、先进的建材和机械化,完全都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想象不到的东西。
看到这种情节实在太令人心疼,三野九兵团,那是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啊!因为我们穷、我们武器差、我们各方面装备不如人;那些百炼成钢的优秀战士们就这样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很多人甚至尸骨无存。
伍千里,梅生,余从戎、谈子为、平河……每个人的从生到死都刻画得令观众印象深刻,最后看到万里和他哥哥坐成一排冻僵在那里的时候,我真是心都抽紧了一下——难道一个都没有活下来么?!还好,七连终究如历史上那样,留下了仅存的火种,结尾呼应全片开头再次火车站各连报人数的时候,果然又一轮戳爆泪点,我周围响起一片啜泣声。
总之,本片拍成这样我个人非常满意,希望它展现的东西基本都展现到了,剧情精彩画面震撼人物生动,我不能苟同某些人所说的“这是抗美神剧”的说法,因为没有神剧是这么真实、这么“狼狈”、这么惨痛,又这么激动人心的。
末了补充一句:吴师傅拿手枪站在桥上对着周围美军那一笑帅炸啦!我宣布今后我从一名路好正式进化为京粉,吴师傅加油,明年贺岁档流浪地球2再接再厉哈!!
题材不多说 各个方面纯纯二流水平 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看的人已经对这类题材的反感 首先拍不出那种纯正的热血和感动 部分有些小尬 其次是带有私人色彩 还有最后那一幕在海边嘲讽美军 导演是蠢逼么
拍摄技术确实成熟 剧情方面简单易懂 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缺少了很多细节 转场细节 人物表情刻画啥的舒适有点刻意 这易烊千玺我是不知道加进来干嘛 好圈钱是一回事但看不出有什么剧情主导作用反而多了一些些影片的稚嫩 和一些老作品差的有点远 简单来讲现在主旋律就是bgm加壮烈加抒情 包括且不限于烈火英雄 战狼 中国医生 ….
相信大家都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了,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的,但如果你是一个足够了解朝鲜战争或者对长津湖这段历时有着过多的了解,你就会发现,美军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里面是被严重低估的,因为事实上的美军作战能力和实力都要远胜于电影里面看到的那样。
不仅是这个问题哦,这部电影同时还有很多军事细节是经不起考究的,如果放在现实中,像电影里面的那些桥段,恐怕负责进攻的志愿军战士早就全部被歼灭了,有些桥段,更是把美军的战斗力进行了严重的削弱,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桥段,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特别是电影前期的那一场围攻机场的戏码。
首先,就是机场戏的那一段了,电影里面,美军的军事部署就是有问题的,美军他们利用沙袋和大炮作为掩护,再利用铁丝网进行阻拦,这样的军事部署看起来很正常,可实际上,我们仔细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之后,就会发现这里的问题了,事实上,美军压根就没有这么部署,这里的美军防御部署是被严重削弱了。
根据我们找到的资料来看,美军当时为了应对志愿军的作战,这个机场可谓是精心防御的,他们将地面200多辆坦克部署在了机场的周围,在机场上利用坦克群形成了第一道防御线,紧接着,美军的空中力量更是全线进入到作战状态,后方火炮更是对志愿军的进攻路线展开了无差别的轰炸,第一次让志愿军领教了什么是工业强国的力量。
而电影里面,为了展现志愿军的战斗力,强行上演了一段志愿军攻克美军机场的戏码,但事实上,我们仔细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当时的志愿军伤亡非常惨重,再加上补给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已经没有什么过多的军事力量发起对机场的攻击了,所以,直到后面,增援部队赶来之后,志愿军才勉强消灭了美军少量的部队。
而且最关键的是电影里面,为了凸显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强行提高了志愿军的作战装备水平,志愿军还获得了火炮支援,只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事实,因为当时的志愿军在进攻机场时,根本没有任何的炮兵支援,第九兵团的九门火炮都因为美军战斗机的轰炸导致无法参加战斗,进攻机场的部队,只有为数不多的迫击炮掩护。
而且就这点迫击炮还不能及时给志愿军提供火力支援,因为当时的美军为了对付志愿军的围攻,他们的战斗机可不含糊,是不间断地向我军发起了进攻,打得那叫一个猛烈,志愿军大量的伤亡都是发生在了美军战斗机的袭击上,很多战士根本没有和美军碰面,就死在了美军空军的轰炸下。
也正因为敌我装备的差距太大,我军在下碣隅里的战斗打到非常艰难?当时,汽车在路上行走就是美军的靶子,就算像电影里面缴获的美军火炮也只能毁掉,因为美军大多数都是使用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更别提火炮掩护,就只有迫击炮,而且还因为严寒天气,很多迫击炮都无法正常使用,可见当时的志愿军打得到底有多艰难了。
粗剪据说有六个小时,而且看元宵节剧组宣传的时候是有水门桥的戏份的,所以可以肯定《长津湖》之后有续集。希望《水门桥》能吸取《长津湖》的批评和教训,距离春节档还有四个月,精雕细琢一下。三炸水门桥的故事足够震撼人心,不知道为什么在《长津湖》里面却没有一点信息。这种宣发策略不好,要是能再片尾有个彩蛋啥的,相信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对《水门桥》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单从电影拍摄制作角度,能给到7分。
但拍摄的是水门桥这样历史上真实的重要局部战争,那就不及格了(6分以下),对中美军队在水门桥战场中的武力对比和战斗死伤,还原性比较差。
电影中关于美国想使用原子弹对付志愿军的情节,拍成了需要联合国允许,所以没用,很糟糕的情节。美国没敢使用原子弹,实质是因为当时苏联也有了原子弹。
放一张照片是为了证明我确实真金白银花钱看了。说实话。有点失望,是很失望。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第一部里流畅的叙事和极强的带入感在《水门桥》被丢的干干净净。
1、第一部中,有整体有局部的叙事节奏被完全丢弃,观众不再是跟着七连战士自然的共情产生家国情怀,而是被一次次强行从故事线索中抽离进入煽情段落。
2、大量出现的上帝视角,严重破坏了战争电影最重要的体验——代入感!实在是一大败笔。徐克对个人恩仇的侠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完全的混淆了,第一部中振聋发聩的“这一仗如果我们不打,那就会由下一代来打”。这样的个体与战争整体的有机关键被拙劣而空洞的爱国口号取代。
3、敌我双方的情节切换,不再是随着剧情发展自如的转换视角,却而代之的是为了交代剧情的强行转换,主演的台词甚至变成了剧情介绍的旁白:“这是从美军机场缴获的(罐头)”这类台词和当时的人物以及情节均无必然联系,纯粹的成了旁边。
4、长津湖第一部是我有生以来看过做好的战争电影之一,为之热血沸腾几度泪崩,这部水门桥说句狗尾续貂都嫌勉强。只是一部披着战争电影外皮、严重脸谱化的侠客影片罢了。
总结一句话: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期望从今以后徐克导演不要再独立执导此类影片了
把炮声当雷声可以好好睡一觉
怎么说呢,当战士前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就被炸碎;当梅生叼着女儿的半截照片完成必死任务;当千里一步步的放手让万里自己飞;当伍万里报数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我明明是有动容的,但随后就被传统主旋律拍摄手法拉出戏,就这样两个半小时,不断入戏出戏,相当分裂。
和长津湖差不多。就是结尾太一般了。伍万里一路躺赢,成为七连最后一个活着的人。为什么活着太扯了🤪
吴京终于以主角光环➕360度慢镜头全方位无死角的方式展示了他的牺牲
太长,只是乱打,没有家国情怀,没法共情。编剧不行
一代人打了五代人仗,受了五代人的苦
比第一部差。真的非常非常讨厌这种“典型的徐克大陆电影”,动作戏场面戏的堆砌看得我昏昏欲睡,仅存的动人力量还是上溯前一部乃至《士兵突击》的兰晓龙遗产。
1950年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虎年
列兵许三多,你必须记住,你是第四千九百五十六名钢七连的士兵!列兵许三多,有的连因为某位战斗英雄而骄傲,有的连因为出了将军而骄傲,钢七连的骄傲是军人中最神圣的一种!钢七连因为上百次战役中战死沙场的英烈而骄傲!列兵许三多,钢七连的士兵必须记住那些在五十一年连史中牺牲的前辈,你也应该用最有力的方式,要求钢七连的任何一员记住我们的先辈!列兵许三多,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连阵亡被取消番号,被全连人掩护的三名列兵却九死一生地归来。他们带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十七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七连!从此后钢七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列兵许三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活在烈士的希望与荣誉之间的!列兵许三多,我们是记载着前辈功绩的年轻部队,我们也是战斗的部队!
建议延期到23年大年初一
主旋律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剧情的走向都在意料之中。本来水门桥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明确的战役点引发的来回争夺,可惜在大场面的调度下,还是显得大而不实。雪战的部分镜头很有有游戏感,妆术也符合战况,惨烈度也有一定表达,可惜煽情还是靠配乐和牺牲。战争没有完全的胜负,惨烈是战争的本质,希望看完引发的是对战争的思考,而不是某种情绪的煽动
刚看完水门桥,作为一个工科生不明白,炸桥不应该首选桥墩吗?牺牲那么大盯着桥面炸,多好修啊!不合理
还能说什么…价值在于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步…
坐立难安了属实是。
最后报数时突然想起许三多是钢七连第4956个兵,一个个数字,多么有魅力.........
据说上部被吐槽文戏少,是因为被放到了下部。看完水门桥后我认为,整部长津湖就没有什么文戏—每次战斗间歇的短暂交流可不算文戏。用电影去表现抗美援朝,表现志愿军,本就力不从心,并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无法表现国人心中的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如同一场雄壮的进行曲,不允许有任何不和谐音符,电影中,志愿军战士用各种牺牲诠释了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战争在中国人心中本就是不一样的事物,在中国,战争这个词是容不下多少哲学思考的。我们的战争首先是悲壮的,可歌可泣的。我们不能,也不允许像别的国家那样,从第三人的视角看待自己国家的战争。于是,我们最好用纪录片表现战争,能有好作品。至于电影,还是用来记录更加复杂晦暗的人性,和更加模棱两可的世界观吧。
大年初一看水门桥,是件挺揪心的事。拍得也不是多好,主人公依次悲壮的死法其实是很刻意的,但我又没办法不难受。
战争片不应该这么拍吧
内容是kmyc,形式是土法炼钢。就像连接桥堡,一排四道的水管,你知道它会派上用场,但不能想象被用得如此含糊不清,狂轰乱炸之下,居然只有我军炸出的一个小小缺口。可在视觉上,它被凸显得比水门桥要壮观强烈得多——这也几乎是电影的问题所在,除了高山速降有些徐克的飘逸动作影子,它基本还是一部用硬邦邦的水泥管子粗细,来表现我军战士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电影。他们被轧被炮弹撕裂被冷冻火烧,能一声不吭、坚决完成任务。站是打不弯的老辣钢材板,躺下是敲不碎的新生混凝土。在反战已是电影主流声音的今日,看一群无法传递人之疼痛脆弱,而是让位于训令口号和油腻特效的大片,一再摇头。
看完啦,和上一部相比,情节更加连贯,加入了“反战”的主题,视角更加的国际化一丢丢。战争场面没有太多的惊喜,我方高层视角舍去……总之,我更加喜欢这一部一丢丢。但是,好像身边的人不完全是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