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的《头发乱了》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在他的同学还在给别的导演当副导的时候,管虎就凭借《头发乱了》在在中外电影节上初露锋芒。《头发乱了》带有明显的青春期反叛色彩,看得出是导演厚积薄发的结果。一般在导演的首部电影,自传的色彩相当浓厚。 这里的“自传”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作者在电影中对自己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说作者通过对身边环境的观察和体验,把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经历的生活溶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头发乱了》就明显带有这种印记。它通过五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变化轨迹。叶彤、卫东、卫萍、迟萱、雷兵,五个小伙伴从小在北京的胡同中长大。后来叶彤因父亲受到冲击去了广州,八十年代末,叶彤考入了首都的医院,又见到了儿时的朋友。卫东当了警察,迟萱发了点小财,雷兵据说已经越狱。卫东正在抓捕雷兵,卫萍则刚刚结婚。叶彤认识了一位摇滚歌手彭威,被他所吸引,并在迟萱的帮助下,给乐队找排练场所。医学院的压抑生活使叶彤越来越靠拢彭威,在音乐中寻找慰藉。卫东在一次与彭威的激烈冲突后,向叶彤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叶彤模棱两可。一场大火烧毁了排练场所,叶彤心力憔悴,投入了彭威的怀抱,但后来她发现彭威一直与一女子同居,自此叶彤脸上再没有了笑容。卫东最终找到雷兵,雷兵失手打伤卫东,自己也摔死了。叶彤拉着卫东跑出医院,在叶家老屋,两人共浴爱河。后来彭威解散了乐队,只身去了南方,卫东又回到了病床上。叶彤退了学,临行前在校庆晚会上她唱了一首与乐队排练已久而没能唱的摇滚歌曲。大桥上,叶彤最后看了一眼这座迷茫的城市,听到身后响起了朋友们为她送行的口哨声…… 在整个电影中,摇滚乐是贯穿全片的一个非常强烈的一个影象符号,这也透露了导演的个人喜好。管虎拍这部电影的时间是1994年,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摇滚乐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的黄金年代。当时的青年人,很多都对这种天生左倾色彩浓厚的音乐形式抱有极大的热情。记得看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的时候,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他在大学时代狂迷崔健的故事。当时我就想,没想到一向严肃的白老师,竟然是我们的同道中人,人家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愤青呢。我想这样的经历多半在管虎和其同时代的很多人身上都出现过。再比如同属第六代的路学长,其处女作《长大成人》更是以摇滚乐为主线,片中的男主角也确有乐手的身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张扬《昨天》里的贾宏声更是整天穿着哈雷的皮衣,抽着叶子,幻想着自己是Jhon·Lennon。摇滚乐不光对电影导演的创作有影响,对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很多话剧导演,像孟京辉和张广天,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摇滚乐的元素。孟京辉在话剧《等待戈多》中使用了张楚的配乐,而张广天则也请青铜器乐队为自己的话剧配过乐。 可以说,摇滚乐和电影的关系一直都是比较亲密的。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电影在90年代以前很少在题材上涉及摇滚乐。这不仅跟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有关,跟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资源还没有如今这么普及,既没有DVD也没有网络可以下载。大多数想看电影的人在正规电视台是看不到自己想看的电影的(其实这个现象在今天也不见得有多少改变)。想看更多的影,唯一的渠道只有出租录象带。记得那时我还沉浸在港式功夫片和美式警匪片之中,某次在我家楼下的那家小店的架上曾经看见《北京杂种》的录象带,一看主演是崔健,知道内容必定和摇滚乐有关。再看看名字,我立刻把它归入“坏”片的行列。那时,摇滚乐对于我的概念就是长发、黑色皮衣,战靴,而一贯的学校教育则告诉我好人是不应该留长头发的。事过多年,我又曾发疯一样寻找《北京杂种》,并如饥似渴地找寻类似的“摇滚电影”。曾经在一个时期疯狂地看了《逍遥骑士》《猜火车》 《大门》等多部和摇滚乐有关的电影。现在,我再也不会轻信学校的“正统”教育,不会留长发摇滚乐手视作“二流子”,也同样不会再视摇滚为洪水猛兽。我想,人在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正如摇滚乐在今日的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其实就是认识在不断地提高。摇滚乐为什么历久弥新,不断有年轻人投身其中?它的最大魅力恐怕就在于它本身的平民色彩和反叛精神。比如性手枪乐队引发的punk风潮,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平民运动。虽然在摇滚乐中不乏有学院背景的大牌,但观众在看摇滚乐的时候至少不用穿着礼服打着礼节呆坐在金色大厅中。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谁都可以拿起吉他上台表达自我。而说起摇滚乐的反叛精神,绝对值得大书特书。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无疑是上实际60年代和反战大潮结合在一起的摇滚乐。 上个时机60年代,在今天看来确实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似乎没有任何时代可以和那个时代全球的革命气氛想媲美。如果你从太空俯瞰,那绝对是一个被红色包围的星球。中国在进行臭名昭著的“文化大革命”,欧洲有法国的五月风暴和意大利的学生运动(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即是以此为背景),而在大洋彼岸,在新左派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指引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下,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无法自拔下,摇滚乐一直都出现在斗争的最前线,用与身具来的行动能力参与一次次宏大的运动当中。60年代的美国也是摇滚乐自诞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乐队和艺人。如今,当年的很多人要么离我们远去,要么苍老得没了声音,但他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所以说,摇滚乐永远都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虽然我们已经看了足够过摇滚乐和电影结合的经典,但这绝不是全部。对于中国新的电影人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问题远比他们的前辈要复杂地多,我乐意看到有更多这样的电影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音乐等等的思考,而绝不希望我们的大导演们只拍些画面花骚,华而不实,骗观众钞票的烂片。 这是90年代初的电影,十年之后,叶彤的迷茫和激情仍能深深地打动我。青春的冲动和无奈是如此的相似,我们退缩了,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而叶彤也许仍然在深深地迷茫,也许,消泯了激情,在另外一个城市过着和你我一样的人生。 看这部电影,会有许多的不足,比如用摇滚和胡同的对比对主题简单而符号化的阐释,略显生硬的表演,导演试图在一个多钟头里让我们接受太多的内容:发黄的画面和卫东的父亲传达的怀恋气息,小巷和摇滚代表的两种文明,摇滚音乐和北京街头市井生活的对切,老外的身影,纪录片中的“文革”,也都承载着大量社会和历史的气息。它们在电影中简单地堆叠在一起,几乎成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反而削弱了青春和寻找的感染力,影响当下的年轻人对它的理解和喜爱。其实这一直是中国许多年轻导演的通病,在主题、题材、技术或形式方面总是有太大的野心,破坏了真正感动过他们的朴素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代题材的作品比起80年代来数量增加不少,但像《小武》那样打动人的却不多的原因。不过,管虎的这部作品我仍会打一个高分,看得出他在画面和情感上尽力真实的努力,时代风景下的迷茫和冲动在他的镜头下还是具有足以动人的力量。 电影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片段却属于卫东。临走前的夜晚,叶彤在医院的楼下给卫东打电话。放下电话,卫东下意识地看向楼下的电话亭,四目相对,两人的内心突然被一束神秘的光照亮了,卫东不理医生的喊叫向楼下冲去,叶彤径直跑上楼。他们牵着手,又折向楼上。整个过程,他们没有说一句话,脸上洋溢着幸福安详的微笑,在迷宫般的楼道中欢快地奔跑,把医生撞到一边,快乐得像回到了童年时代。然后,在楼顶的平台,相拥看城市的灯火。 为什么激情和另类的人生一定就要用摇滚来诠释呢?还是多用镜头看看周围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一刹那间的飞翔会有多么灿烂迷人的光芒。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际上浸透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就像人们频频谈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头发乱了》:
1994年,管虎的电影《头发乱了》上映,和前几代导演相比,管虎更喜欢用写实的方式来表现时代中的人、事、物。
和前几代导演不同,第六代导演生活在一个多变而敏感的时代,个人主义超过了集体主义。年轻的第六代导演将自己的体验和时代变革结合在一起,将生命中的无助和迷茫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期得到共鸣。
在《头发乱了》这部电影中,可以提炼出很多第六代导演喜欢的关键词:成长、青春、焦虑、迷失、反叛、无奈、妥协......在这其中,导演用他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年轻时代的自己。
对于自己的作品,管虎曾表示:“这理应是一部反叛的电影,那是新时代电影学生的一个共性。但应该明白,它又不完全是一种反传统的延续,它在视角上,注定要本着一种区别于当代中国电影的严肃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来叙事。”
《头发乱了》是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这部电影完美的契合了九十年代的时代元素,那是一个充满反叛和骄傲的时代。影片的开端是女孩叶彤回到了骨相背景,这里,有她过往的全部。
老旧的色调与充满烟火气的胡同,让一个时代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这条胡同,是叶彤的整个童年,离开之后,叶彤总是想念着这里的一切。再度重逢时,曾经的伙伴都已经长大,卫东、卫萍、雷兵,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现实的痕迹。
叶彤结识了新朋友,乐队的主唱彭威,彭威的桀骜不驯吸引着叶彤,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而彭威和卫东之间有一些过节,彭威代表了自由反叛,卫东从小就是好孩子,代表了循规蹈矩。
九十年代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时代的快速变化让很多人措不及防的长大,然后又措不及防的老去,时代年轻人的更多的是彷徨无助。管虎借由“摇滚”这件反叛的外衣,将身处那个时代的青年的迷茫与反叛展现的淋漓尽致。
摇滚青年:
1986年,崔健用《一无所有》撞开了中国摇滚音乐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摇滚乐的先河。在崔健真实粗糙的声音中,人们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蔓延,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摇滚乐从边缘走向了核心地位,成为年轻一代的标志性音乐类型。
尽管中国的摇滚乐比西方晚了近三十年,但“摇滚精神”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因此,摇滚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类型,而成了一种精神表征。
和西方的摇滚乐相比,中国的摇滚乐更显温柔和含蓄,但由于摇滚乐的核心内容是反叛,尽管中式摇滚多了些柔软,但内核依然是——反叛。而这种反叛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以及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对立。
在《头发乱了》中,这样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叶彤的选择以及卫东和彭威的关系上。
叶彤来到北京学医,希望拿到一个文凭,就业方便,这是世俗的一面。她被彭威的不羁吸引着,通过彭威进入摇滚乐的世界,感受自由和自我,这是超然的一面。
彭威和卫东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彭威居无定所,随时准备离开,而卫东是警察,有固定的生活空间和家庭成员,所以他和彭威之间注定是水火不相容的。
导演并没有在电影中给出正面的价值批判,他只是单纯的塑造了两种青年,一种是世俗性的青年,另一种是摇滚青年。
这两种形象的设定不仅代表了导演管虎对群体性身份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摇滚的看法。
如果说,西方的摇滚更多的是社会性,那么,中国的摇滚更多的是文化性。摇滚乐的叛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并不是通过表演方式,而是通过音乐本身,比如歌词的编写、乐器的表现、结构的编排等等。
这就大大削弱了摇滚乐的攻击性,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种缺乏攻击性的摇滚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因此,中国摇滚青年体现出的反叛仅仅是文化上的反叛,价值观上的反叛,代表了一种背离传统的文化形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生命意义。
管虎:
《头发乱了》是一部具有很强自觉意识的电影,这部电影代表了导演管虎对时代的观察和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反叛和矛盾是一种具有年代性的真实。
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诸多可能性,文化的纯粹性和商业的现实性交织在一起,让很多深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和疏离。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第六代导演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过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以及焦虑。
《头发乱了》也触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导演还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较为温柔的表述了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管虎只有24岁,这个年龄本身带有一些尴尬。
他没有经历过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代,所以电影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不能用绝对的怀旧姿态来讲故事,表达自己对往昔的怀念,这就使得电影缺乏一种层次感,更多的是个人情绪的表达。
管虎曾说,“躁乱、喧闹的人流车流,冷冷清清的柳树红墙,麻麻木木互不相识的人群,这一切构成了土生土长的巨大阴冷和虚伪交织起来的都市,长大以后,没人会觉得我们肮脏,只是我们自觉如此。”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始终能够看见这种情绪的弥漫,这大概是时代赋予管虎的精神内容。管虎在电影中用“摇滚”元素来表达这种成长的矛盾性,这既是摇滚本身的艺术魅力,也是一种摇滚音乐和传统叙事相结合的范式。
这个世界留给年轻人的选择并不多,而且每一种选择都带着巨大的牺牲和妥协。选择循规蹈矩,意味着稳定和安全。选择反叛不羁,意味着自由和洒脱。但前者会消磨个性,在世俗的种种无奈中变得圆滑而世故;后者则会因为缺乏安全感,产生一种流离失所和无所皈依的迷茫。
回到《头发乱了》这部电影中,成长意味着不断地丢失,幻想、努力、真诚、自由和爱,这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存状态随着成长荡然无存,有人选择在命里打滚,有些选择在红尘中妥协。
对于冷静地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群体,管虎始终抱着矛盾复杂的心态。他无法给出明确的未来指向,只能通过自己的电影来记录和阐述,记录时代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
就像听一场摇滚乐的演唱会,嘶吼之后,生活终将回归庸常。
该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彤彤,从广东回到儿时的家乡北京读书,并见到了儿时的玩伴。他本以为大家会像小时候一样,却发现此刻物是人非。
该片用个人化叙事,大量使用纪实和自传的叙事框架,勾勒了80年代的回忆图景。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摇滚乐,节奏强烈,充满左倾精神的摇滚乐,诉说着那个时代青年一代反叛,无拘无束,玩世不恭的精神心理。在时代巨变的洪流里,儿时的玩伴处境天差万别,甚至变成了仇敌。女主角彤彤所代表的边缘人物,叛逆青年却一直迷惘,反叛,彷徨,游离于主流之外。除了女主人公以外,女主人公爱上的摇滚乐主场,热爱的摇滚乐队,也在偶然和必然中走向了消亡和毁灭。
城市的主题:影片把城市推向了银幕的中心,把城市的人,城市的形象,城市的故事空前的放大。传统胡同里面的一成不变和代表现代的摇滚青年一代矛盾冲突不断。第六代导演在这儿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形态变化的及时表述,同时勾勒出了凝重而又苦涩的社会现实。
拼贴式的影像风格:或许是生活在电影,电视,广告,新媒体混杂并重的影像时代,管虎所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充满了复杂的语言元素:纪录片式的凝视,mtv式的快切,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影片中摇滚乐演唱的时候,不断快切到主人公所经历的故事,有矛盾,冲突,争斗,医院,观众的表情等等。这样复杂和难以定位的视听语言,充满着后现代的杂糅倾向。
高旗和超载啊…女声是田震吧 雷到心里去了 想起娄烨苏州河了
意识流加上mtv手法 对不起我还是要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作品
海报跟周迅似的
如果没有超载的音乐,这片子也就值2星
造作,想当然,夸张得假,太把摇滚当回事,表现出来,摇滚就很拧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老炮儿》前传。胡同里的年轻人,每天都说北京又变了,好像这世界只允许他们自己改变。
现场配音版的《祖先的阴影》挺牛逼。男主好像还演过《北京乐与路》,算是老外最喜欢的样子。。感觉文青的生命历程就是第六代挨个每一部片子都看一遍,从北京你早撸到北京杂种。。从德州巴黎到戏梦巴黎。。直到有一天你和姑娘一起躺在床上,连着说了十次“看过”。俩人对着对方的皱纹相视而笑。
后面拍的不错!整个结构太散了!画外独白效果太差了!
看过没什么印象。
这片子太不务实了。观众关心你们唱什么歌么?演到40分钟才有个疑似上床。。。结果还未遂。社会主义下小警察抓小逃犯的那种破事还配世界名曲。导演大概全部心思就去琢磨怎么拍演出,怎么把观众和北京市景剪进去,怎么拍耿乐的前后左右摇头眨眼甩头发了,但是这个,真心不重要。
其实挺散也挺肥皂剧的,耿乐跟个天山童姥似的十年不变还是内德行,北京乐与路只不过小残了一点儿,内容挺傻可是内容本身很是迷人。
青春
又见耿乐
很難找的一部電影,裏面超載的歌極其經典~
“你怎么还听这种音乐(郭富城)!”文艺女青年啊……
我所看的第一部管虎,当时还是在镇宇买的牛皮纸袋装vcd~喜欢这部电影兼怀念彼段时光~
对于耿乐、孔琳这些长成这样子的演员真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张嘉译那时候还叫张小童。本来还想看看90年代的北京,画质实在太糟,基本等同于废片。那时玩儿摇滚的今天看来真是蠢得可笑。
野人也有爱!野人也有爱!野人也有爱咿唉咿唉咿唉………
剧组有几个鼓风机?
基本上就是个长篇MV。管虎处女作。每个导演都是这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