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场电影,哭湿了口罩😷。
在男权社会,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和社会的边缘群体LGBT,她们拥有同样的命运。但在这部电影里,这种“弱者”并没有被主角们自身所内化,谁规定说弱者就注定要被强者(男)欺负?谁规定说遇到社会不公平的待遇了就一定要忍耐?
(*一果感到痛苦的时候,就常常咬自己的手,这其实不是因为她不会说话。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性的,共通的,可以交换的。但个人的痛苦其实并不能被“痛苦”这两个冰冷的字所表现出来,更不能被他人一句“感同身受”所能理解,这种异化感才是她不说话的原因。“疼痛”应该是“疼痛”的方式被表达出来。)
在整部电影里,前者的规则被打破,感到痛苦的时候可以大声喊叫,用暴力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予以“还击”,当然在这种时候公权力便开始介入(剧中人物表现出安那其主义倾向,他们是不允许这种挑战制度的行为存在的)……
但是,同时不得不说一句,该电影对于LGBT的理解太过简单粗暴,一个T的烦恼,跳过了与其同伴的烦恼,而是被强行收编为没有小孩的母亲的烦恼(当然,这也是凪沙下决心做手术成为女性的直接原因),而其最终的希望也被赋予在小孩身上。父母为了小孩而献身,这套传统市民社会的话语上(讽刺的是,这也是大多数观众能感同身受的缘由吧)。换而言之,就还是日本40年代以来的生产力理论神话,小孩作为劳动力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不就是这句话吗?但是跳出意识形态神话,哪里有规定说生育、养育小孩就是女性的身份认同(identity)本身呢?这种男权社会的规训不正是是凪沙痛苦的来源吗?好比她小时候去海边,看见女孩子穿的泳衣🩱,内心受到了冲击,“为什么我要穿男孩子的🩲?”我为什么必须要像个男人,像个女人一样的穿衣服?这种小的疑问,也许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发生过,但却被社会的规训所掩盖了不是吗?然而这对于凪沙来说,这就是她每天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必须要用一支口红,一件风衣,甚至是雌性激素“反抗”的东西。但始终还是被“女人就该生育”的执念所束缚,并为此而落入了更深的深渊……
“救救孩子”喊了一百多年,这是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的感叹,但是市民社会的不可能性难道不是早就在60年代后期被否定了吗,女性主义,LGBT是在这之后诞生的思潮,但是今天这些运动为什么又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所收编?这是我们为昨今的想象力的枯竭而叹息的同时必须要思考的。
《午夜天鹅》中关注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跨性别群体的内心困惑和现实处境。
凪沙从小就有一颗想要当女孩的心,可直到成年,他依然无法自由做自己,依然不断经历着内心的苦痛挣扎。
这种苦痛来源于主流社会的偏见,主流社会中,她就像是“怪物”一样的存在,不少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她,其中饱含歧视和不尊重。
与此同时,跨性别群体想要找一份正当工作难上加难,受生活所迫,一些跨性别群体走上了出卖身体的不归路。
比如未成年儿童的原生家庭问题。
一果的妈妈每天喝得烂醉,从不管女儿,还总责怪女儿毁了她的人生,即使看到了女儿的跳舞天赋,还是把她带回了老家。
和一果相对的是琳,琳家庭富裕,外人看来她要什么有什么,可她却不幸福,最终在陪父母参加宴会时,一边跳着芭蕾,一边从高楼一跃而下。
影片重新定义了母亲一词,有血缘的母亲不配做母亲,没血缘的男人却更像是母亲;有社会地位的母亲不配做母亲,被社会歧视的跨性别者却更像是母亲。
影片前半段,观众以为这是一部治愈片,但看到影片后半段,观众会发现这是一部悲情片。
凪沙在小诊所做变性手术后,因为伤口感染一病不起,最后双目失明,失去生命。
一果从拒绝跟凪沙回东京,直到到毕业后才去东京见了凪沙最后一面,最后出国留学。
一个是被上帝给了错误身体的跨性别者,一个是被母亲家暴的女孩,生存在灯火阑珊的角落,天地之大,却没有容下他们的地方。
天鹅都有一双翅膀,无论它是白天鹅还是黑天鹅,它可以张开翅膀,飞向它想要去到的远方。而电影的主人公凪沙却不能,他被禁锢在一个他不想要的身体里,一个男人的身体。从小,他就想为什么每次去海边都不能穿连体泳衣,只能穿短小的泳裤,他是多么想穿上那件连体泳衣,可以没有任何装饰设计,只要它是女性穿着的泳衣就可以了。
凪沙还有个名字,叫健二。他来到东京,远离家乡,在大都市打拼,为了攒钱做变性手术。在东京,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可能我们没去过东京,但通过电视剧、电影,或者是新闻报道,知道东京的房子是全世界第一贵的,知道这里的就业率是连年下降的,知道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背后的光怪陆离。
凪沙没有什么赚钱技能,特别是对于他这样的“男大姐”,他在一家夜总会以跳舞为生,他穿着雪白的天鹅裙,站在舞台上跳着四只小天鹅。在这里,他是一只午夜天鹅,尽情的展示自己,不伪装自己的跨性别者身份,虽然偶尔还是会遇到酒醉的客人的辱骂。
就这样,电影《午夜天鹅》触碰着跨性别者这个主题。可能在日本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国度里,这样的话题不算什么,但是社会还是无法完全100%接受他们。很敬佩导演和编剧的选材,以及本片主演草剪刚的演出,凭借此片,他更是获得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本片同时也获得最佳影片。
草剪刚说他不想把跨性别者演绎成娘娘腔的样子,在拍摄前他做了大量的学习。电影中呈现出的一颦一笑,走路的姿态,在面对男性时的脆弱以及与同为跨性别者的同僚们相处的点滴,都把跨性别者的样子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这样的电影也有几部,例如由生田斗真主演的《人生密密缝》,但电影里的伦子是幸福的,虽然无法改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但他有一个可以理解他的伟大的母亲,一个爱他的男友和小女孩,陪他走完之前的人生,对曾经的自己告别。
《人生密密缝》讲到更多的是一个男孩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到最后的蜕变,专注于对主人公自身的情感的刻画,而《午夜天鹅》更多的是展示了作为跨性别者的凪沙在社会中的真实境遇,更多的刻画了他们在周遭的人与大环境下的残酷。
因为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身边也没有这样的朋友,可能我们无法明确电影里的情节是否100%真实,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能从社会上的人们的态度和媒体上的报道对跨性别者略知一二。他们为了讨生活自甘堕落,甚至出卖自己,他们只是想存够变身的资本,纵身一跃成为想要的自己,可以在自己的身体里生长。
影片在凪沙完成变性手术之后,回到老家想要带回侄女一果的时候,在争执中被扯开上衣露出乳房的一幕,可以理解导演对情节的安排,用最难堪的画面来凸显跨性别者在家庭中的不被接受,“怪物”“恶心”这类的形容词从家人的嘴里蹦出,让凪沙更为难堪。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女性,在外出的时候大部分会穿着内衣,可能这段在我看来有些唐突,但能理解情节的安排。
都说人生最难的是开始,但在我看来,跟过去做道别才是最难的。将即将或已经愈合的伤口再一次撕开,正视伤口留下的无以修复的伤疤,内心又会是多么的痛啊。凪沙在完成蜕变后的术后不治,再美丽的天鹅,却要在最美丽的时刻消失不见,新生活全然没有开始,看到这,我的心很痛。
橡皮擦是用来干嘛的?生来就是为擦去多余的笔画为生,凪沙也像这橡皮擦,他试图擦去前半生作为男孩的他,想要在人生的画布上重新构建,但是这笔画却画不了几笔了。为了侄女前途甘心出卖自己,为了朋友掏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不惧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曾经试图作为男性赚钱的自己…默默付出的他,最后就像这橡皮擦,默默付出,午夜天鹅再也张不开翅膀,在那个曾经令他感到耻辱的海边,结束了他的人生。
因为美国去年总统大选结果有争议的Democratic Party支持LGBT,所以一直都鄙视LGBT,意识形态偏向Republican Party,但是这剧的生死情谊居然让我看得想哭;
本来是LGBT酒吧的兼职舞者,玩世不恭、生活潦倒,受尽酒吧顾客、亲戚(芭蕾外甥女的亲妈)的侮辱,却和素未谋面的外甥女在芭蕾舞上引起共鸣,竭尽全力、倾其所有资助高额学费,让外甥女学芭蕾;在外甥女治愈了心理创伤、并且选拔赛获胜、获得美国艺术院校奖学金留学的前夕,变性表舅最终因为手术后的感染死去(向2015奥斯卡《丹麦女孩》Danish Girl的结局致敬么?)
因为外甥女有心理创伤、导致自残,却因为学芭蕾结识了唯一的闺密,是个富家女;闺密把自己的舞蹈装送给她,还一起出去赚外快、挣芭蕾舞的学费;最终因为脚伤、终生无法跳舞,闺密抑郁寡欢,在顶楼跳完最后一曲芭蕾舞之后,纵身一跃寻了短见。外甥女在选拔赛的第2回合《天鹅舞曲》,居然看到死去的闺密坐在观众席上(有点儿日本的灵异风格),这是要共同实现闺密的芭蕾遗愿么?
地域狭窄的小日本工业、农业精细、高质,他们的电影也是一样。本片的角度、取材很特殊,在这个思想偏保守的国家非常难得,甚至说的上是优秀。至于电影的剧情、节奏、表现力其实也非常了得。服部树咲这个姑娘,潜力无限,草彅刚的表现非常出色,另类却带着温情。地域狭窄的小日本工业、农业精细、高质,他们的电影也是一样。本片的角度、取材很特殊,在这个思想偏保守的国家非常难得,甚至说的上是优秀。至于电影的剧情、节奏、表现力其实也非常了得。服部树咲这个姑娘,潜力无限,草彅刚的表现非常出色,另类却带着温情。
因为已经没有多少爱了,所以想把仅剩的那一点情感都倾泻出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 《午夜天鹅》一个已经一无所有不被认同的“女人”,与之对比的却是一个明明拥有女儿却不知道该如何成为母亲的女人。 正因为武田一无所有所以才耗尽最后气力来发光发热。 烧尽了也没关系,如此消失了也没关系。 如果不是因为爱与被爱而存在,那么就这样从世界上消失也没关系 善良的舅舅,愿意为了明明不喜欢的“孩子”而耗尽一切存款的舅舅——弱小却永远不愿意伤害别人的舅舅。 明明想要成为女人,却愿意为了孩子穿上男装去工作的舅舅
“我在人生中下坠,却用尽一切力气托住了你,上升。” 如果没有武田,一果会不会真的像她妈妈那样生活一辈子呢? 还好,还好她遇见了武田
内田英治为什么转走温情路线了?!转就转吧还沿用拍黑深残的那套剧情转折得没有一点点防备。。请做回你自己好嘛!
音乐结束后的纵身一跃,大概会终生难忘
过期少女,几乎唯一的爱豆了。。。记得lofter香草饭写过阿刚是跨性别者的设定呢,没想到过可以成真。12年入饭圈,13年开始喜欢霓虹爱豆,2020年了,跟几乎所有的爱豆告别,包括熊,唯一的仅存的阿刚。看了15分钟预告,讲得母爱,梦想,跨性别。阿刚这几年真的是不断给我们惊喜,谢谢你这么努力,突破自己。
为了OST给满星
两位主角分别面对的是身体的缺陷和家庭的缺陷,但她们心中都有某种“想成为”。女孩的身体是跨性别者的理想镜像,白天鹅则是女孩的理想镜像。一个优雅、纯粹、完美的女性形象。跨性别者希望自己成为完整完美的女人,但因为现实的原因失败了,于是她把自己的使命传递给了年轻女孩。
草剪刚这演得吧,也不能说不行,但是还不如看新人妹子呢。男导演/编剧拍这种片就有种卯着劲儿使到错的方向的偏差感。
是一开场就能抓住观众的片子 矛盾个体的爆发和情感边缘的碰撞既带刺又温柔 小女主服部树咲的芭蕾呈现亮眼
有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段落避免了整个故事流于俗套化,但是后面半个多小时就有点跳了,剧情也比较断裂,感情推进更是有些突兀。草剪刚的演技很细腻,也很有说服力,相对而言新人女孩的表演有一点没太接住,但是也还可以了。整体不乏动人之处,但骨子里还是内田英治一贯的孤独和绝望感。
昨晚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期待有些时日的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午夜天鹅》已经可以看了,于是午夜时分就观影了:虽然故事性较强的剧情挺引我入胜,生活化的影像风格也颇中我意,但好些情节的推进与转折由于缺乏起承转合的交代而显得跳跃突兀不自然,这或多或少还是影响到我的观感。尽管如此,在正能量满满的《人生密密缝》后看到这部有些现实残酷的日本跨性别者电影,还是蛮惊喜的。→ 附注:海边跳天鹅舞的段落,拍得既悲伤又唯美。& 凭借本片获得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的「草彅刚」原来已经拿过好几次日剧学院赏最佳男主角了。
看不了这种让人憋气的剧情 难过
原来天鹅不是草彅刚。若说《人生密密缝》是一种温情饱满的走向,告诉人们生活的美好有多种可能,那么本片则站在一个对立面,把所有苦痛和盘托出。不被爱、不受接纳,不获自由。小女孩的介入激发她身体里潜在的母性,只是一切转变都太过突兀。草彅刚演得很卖力,其他演员却完全接不住他的戏。为了悲剧而悲剧,为了凄惨而凄惨。被固有的框架圈得太牢,煽情效果亦随之大打折扣。
变性手术的痛苦与后果普通人是不知道的。而且从男性变女性,你的经济实力立刻下降,工资收入就会减少。
不太行,浅层的苦痛展示。
草彅刚,或者说里面大部分跨性别者,演的都是男扮女装而已,对于跨性别者的特定困境也没有真正触及,换成任何底层穷困女性也可以。主角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在少女身上,相依为命地互相背负,最后一条生命燃烧殆尽在另一条生命上面,不是不行,就是不够真诚,不能加了这个元素却只是去消费它。
极度失望。日影的题材与镜头韩剧的剧情,编导对抓马情节的莫名喜爱让全片做作无比,冲突与转折都黑人问号,半毛钱都没有被打动。同题材请学习《人生密密缝》好吗。
没什么过程,对苦难的描写也太表面了。
LGBT题材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往往要比真实水准高1-2分
谈论LGBT不是流行 我想对我来说 讨论它可能是让我更多的去认识人类这个独特又多样的族群的一扇窗 他是女人 可作为女人 他要承受的又似乎有点太多另外 饰演一果的服部樹咲 我之前一直疑惑为何要写“(新人)” 看完后多少有点明白 感觉和一果一样 她的舞台可能很大
边缘人的相濡以沫,草彅刚为演跨性别人士有做功课。可惜导演不怎么会剪辑,好好一个故事剪得七零八落...
相互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