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陶醉于社会和道德赋予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说法,天下间父母对孩子的爱各有目的,在我国给吃给喝给穿就是恩赐,假如没有,一句没杀没流就能成为免死金牌,这种爱太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人生失败就马上生个孩子吧。剧中小胖多少次为妈妈敞开他的世界,结果都被硬生生的撕碎,这部剧更像是作者美好的幻想,一个童年被虐待孩子的美好幻想,成年人的视角现实哪有温暖的奶奶和步入社会还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的朋友?现实中有这种遭遇的人很多但却没该剧的主角这么幸运。剧中小胖被妈妈往头上盖热汤责怪自己跟猪一样;妈妈把失败的婚姻归咎于小胖向爸爸告状,小胖不忍看妈妈伤心,一句“那里感觉很有趣我会去的”去了收容所;想要打电话的妈妈的答复被突被如其来的一脚踢翻随后的暴打接踵而至;妈妈带着情人直入家门毫不避讳,不停的环绕在耳边要是没你该多好的话语,最后的拔刀;就这样的母子关系到底谁的爱是无私?后半部分小胖为妈妈辩解,了解深入妈妈的生活,试着鼓励妈妈直到妈妈回归正常,小胖又做错了什么需要这样替母亲赎罪?有些孩子生来就是给父母赎罪的,尽管现实很多人不管嘴巴多放的下不在乎,心中还是住着那个善良的小胖,而现实比电影更残酷,电影的妈妈也没表达她多爱她孩子,现实很多父母不仅不爱孩子还要道德绑架孩子为他们付出一切,希望受过苦难人们把真正的爱留给后代而不要去讨好一个把你当傻瓜的人。
要不是根据歌川泰司的真实经历改编 我也无法理解这部电影 也不会试图去理解 。
可能现实就是这么矛盾 你爱的人 他并不会如此爱你 甚至虐打、恶言相对 而一直痛恨对方又如何呢 ? 心中只会永远走不出这个阴影。痛恨可能也永远无法治愈 无法走出来吧。
借用评论区看到的一句话“自己要么选择忘却,要么选择以德报怨,男主选择了后者 不是我们能批判的” 可能歌川泰司也是这么选择的吧
有句话,相信宝宝们都不陌生: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可最近,一位母亲用行动刷新了派爷三观。
究竟多彪(wu)悍(qing)?
举手一碗热汤,直接泼到儿子头上。
还是人么?
这令人咬牙切齿的片段就出自——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歌川泰司。
是一位可爱的胖子。
乐观开朗,最爱吃杂炊饭。
泰司的母亲,则是个两面派。
人前,积极阳光,举止温文尔雅。
跟朋友聊天头头是道,大谈love and peace。
俨然一人生导师。
用泰司的话来说:
母亲就像个小太阳。
可人后,又是另一幅模样。
情绪喜怒无常。
自尊心强,又不允许别人指责,也听不进他人的建议。
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泰司,也没好脸色。
泰司长得胖,她便语言霸凌;
泰司回家想跟她分享学校的事情。
结果却被她一下子摔倒在地上;
和丈夫的关系也很差。
深刻践行“我们互相伤害,就是为民除害”的宗旨。
三天一吵,五天一闹。
家,成了战场。
整天充满着彼此叫骂和摔东西的声音。
大人间的战争,孩子永远是牺牲品。
母亲和其他男人出去玩。
父亲因此吃醋,便想从泰司这得到答案:
泰司想从中调解,劝父母不要打架。
可这对势单力薄的孩子而言,无异于蚂蚁撼大树。
最后,他被父亲关了小黑柜;
在母亲眼中,泰司成了叛徒;
瞧这犀利又怨愤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
随后,泰司的世界完全改变。
母亲借为泰司改善肥胖和哮喘,将泰司送到了一所远离家的寄宿学校。
殊不知,她所说的特殊学校。
其实只是一所收容被弃养孩子的收容所。
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做的都是龌蹉之事。
谁都明白:
这个年纪,泰司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但他母亲却觉得,将泰司留在身边会成为负担。
在这样的悲惨童年。
好在,有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老奶奶陪伴着泰司。
在泰司最受伤的时候,安慰泰司;
用言语,用美食。
也只有在奶奶这里,泰司才能得到童年中的少许快乐。
泰司把自己的绘画作品讲给奶奶听。
倾听,是最好的陪伴。
说实话,派爷看到这里悲喜交加。
喜的是,泰司能遇到这样一位懂得倾听的奶奶;
悲的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泰司的母亲却不知道。
可这快乐时光,随着父母离婚,很快便消失的了无踪迹。
这之后,泰司母亲更放飞自我。
整天打扮的花枝招展,跟朋友各种撩骚,party不断。
泰司问她要午餐费,耽误了她和朋友煲电话。
结果,她转过身,一个飞踹。
踢得泰司趔趄,靠墙也没稳住!
然后,依然面不改色地继续跟朋友打电话;
打完电话,对泰司又是一顿毒打;
看到这,也许很多人会想:
等泰司长大,就好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好。
可一切然并卵!
母亲对长大后的泰司,态度一如从前。
泰司心理不舒服,去看医生。
醉酒后的母亲知道后,回来就是一顿质问。
为什么这样?
你自己心里还没点数?
结果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自己因此很没有面子。
这神奇的脑回路,也是没谁了。
对此,泰司稍微顶撞了几句:
面对的便是身体上的伤害。
一碗面倒过去;
嘴里念念有词:要是没有你就好了。
这还没完,接二连三地扇耳光;
然后把泰司按倒在地,不停捶打;
甚至拿出了刀子,要杀泰司。
泰司问:
你能下得去手,就杀了我吧。
结果,她真这样做了!
好在,只是割伤了泰司的胳膊。
如果说,母亲是魔鬼;那泰司就是天使。
无论母亲对自己多冷淡,多恶毒。
泰司也只是拼了命的忍受。
在深夜,泰司会悄悄走出房门,为熟睡的母亲披上一件毯子,怕她着凉。
每当母亲对自己有伤害时,他总把所有责任给揽下来。
母亲拿热汤泼他。
他说,这是因为自己没做好。
然后,强颜欢笑。
母亲把他送到寄宿学校,他不想看到母亲和奶奶因此吵架。
于是单独站出来说,自己愿意去哪个地方。
遭母亲毒打,他学着阿Q安慰自己:
一点都不痛。
有人说,这是俄狄浦斯情结。
也有人说,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可在泰司看来,他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他爱自己的母亲;他害怕母亲突然离去。
现在明白片名的意思了吧——
不管母亲多么讨厌我。
最后,母亲终于说出了自己讨厌泰司的原因。
不过,答案却让人哭笑不得。
原来,在她眼中,泰司是她生活不幸福的根源。
在派爷看来,与其说她打骂和侮辱泰司,是一种报复。
倒不如说,这是她自己对家庭和生活无能的一种宣泄。
说实话,派爷看这部电影时,也被气得不行。
母亲对儿子的伤害,竟然可以残忍到这种地步。
不仅仅是对肉体,还在心理上一步步摧残对方。
更细思极恐的是:
伤害你最深的,恰恰是你最亲近的人。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
据原版漫画作者歌川たいじ所说,
这是基于个人真实经历改编,而且童年被揍的程度,妈妈令人发指程度都比电影展示的夸张10倍。
而在现实中,这样耸人听闻的新闻也不少。
有亲妈当街暴打三岁女儿;
有母亲,因9岁的儿子弄丢了手机,失手将儿子打死。
虎毒尚不食子,可这些母亲恶毒起来禽兽不如。
可以不爱,但请别伤害!
因为你一个小小的举动,对这些孩子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而且是深入骨髓那种。
首先令孩子胆怯;
就像泰司,一个细节,展露无遗。
泰司回家躲在电线杆后面。
母亲叫他的时候,最生理的反应是这样的——
先是害怕,然后强颜欢笑。
其次,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
长大后的泰司去舞台剧场表演,脸上也都写满了恍然和仓皇。
大家聊得不亦乐乎,他却只敢站在门外,小声BB。
歌声中,总有种说不出的负能量。
朋友甚至给他的歌声起了个名字——
怨恨小调。
笑容,也很虚假;
长大后,他更是活成了自己讨厌人的样子。
为达目的不折手段。
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派爷说过太多。
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但毋庸置疑的是——
父母对孩子成长有着决定作用!
最后,派爷还有几句话想送给每一位母亲: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相待!
如果不能承担养育责任,就不要将他们带到世上。
生而不养,不如鸟兽;
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很好看,作为一个不受父母喜爱的小孩来观看这部电影,只能说,很真实。因为我和男主有相似的经历,而且最后,我也选择了原谅和回归。 男主角小的时候就不受妈妈喜欢,直到后来妈妈误会他把自己出轨的事情向爸爸告密,从原来的忽视到后来的仇视,不仅每天家暴男主角,为了把男主角送走,甚至把他送到特殊学校。在那样的环境下,小小的男孩会受到怎样的伤害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想虽然他们最后和解了,但是男主角永远在内心里心存芥蒂,无法真正原谅母亲(就像我一样)。 我以前一直在想,为什么孩子可以天然的对母亲予取予求,所以当母亲没有满足我们让我们得到足够的爱,我们会责怪。可是真的很奇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是天然的,我们总要经历很多,才能清楚地明白,其实很多母亲真的没有那么爱孩子(至少我的妈妈是这样),可是无论她怎么对待我们,甚至是虐待,孩子总是像小狗一样愿意去爱妈妈,和妈妈贴贴,男主角也是这样啊 也许影片着重表现了妈妈虐待孩子的一面,可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一定会有温情的一面。就像男主角怀念的妈妈做的拌饭一样,就像男主角回到妈妈身边那种放松的状态一样,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个温暖的怀抱,一碗拌饭,就足以让他不计回报的爱妈妈。爱妈妈,是一种本能啊。 可是真的能原谅妈妈做的那些事吗?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以后,我的回答是不能,谁能去释怀甚至再去爱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呢?这样没有尊严的事情,如果做了,心里是没法原谅自己的。我甚至有点庆幸影片最后妈妈死了,不然大概男主要一直带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过几十年。 如果没有从小照顾男主角的奶奶和长大以后那群好朋友,男主角大概没有办法和自己和解,大概又会陷入原生家庭的怪圈之中,重复母亲为人处世的错误,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点,我也🈶体会。我的父母吵架时喜欢吼叫,导致我在生气时也会吼叫,明知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有比如说我们总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等等。我们越长大越会发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缺点,好多时候自己发觉了,在努力改正,但是太难太难了,要走出那个怪圈的话。 其实看到妈妈从前的遭遇,我突然理解了妈妈一丝丝。童年的不幸,重男轻女观念下被当成生育工具的悲哀,丈夫的背叛,家庭的贫困和不幸,这些事情我都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因为男主角妈妈像我的妈妈,所以我站在男主角的角度,真的很心疼她,那种恨妈妈又心疼妈妈的感觉,我想很多重男轻女家庭的孩子都深有体会。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觉得我以后只要一个女儿,我要把我没得到的爱和物质,都补偿在我女儿身上,要加倍地爱女儿,如果有个儿子我一定不会多喜欢他,然后我发现也许我正是男主角妈妈的现实版。这部影片让我意识到,讨厌孩子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孩子,要一视同仁。 整部片子几乎是全程哭下来的,想起以前不美好的事情,太难过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爱!
因为母亲的虐待而离开家独自生活六年,泰司对亲情的需求从“想要被母亲呵护”转变为让母亲感受到并接纳来自孩子的爱;从傻乎乎地笑着说自己就是猪试图缓和家里的气氛,到长大后跪在病危的奶奶床前大哭着重复“我不是猪”;从小时候被寄养在收容所,一年也不敢寄出一张写着“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我还是喜欢妈妈”的明信片,到二十三岁像哄小孩一样给再婚又丧偶的妈妈做橄榄油烩西葫芦片——转变只发生在朋友说的一句:“谁先意识到,谁去理解。”
这句话大概也只适用于对母亲还保有纯粹的爱和被接纳的冲动的“赤子”泰司身上。他先意识到同样原生家庭不幸的母亲缺乏爱人的能力,同时意识到自己对家庭亲情的渴求和长久的缺失感。所以即使经历了被抛弃,被辱骂和虐待,被母亲拿着刀刺伤,被不闻不问冷漠以待,最后他仍然是回到母亲身边照顾她,陪伴她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
其实我想说,关于揭露亲情可憎一面的这类电影,作为看客很难用值得或不值得、应该或不应该来评判。这本来也不是我们这些看客的分内事吧……能够向人们展示世界上亿万种人生轨迹中可能的一种,能引发一些正面或负面的思考,能产生一些微小的影响或者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就可以了。
必须承认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健康的,并不是每一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世界上有恨着自己孩子的母亲,也有因为自己的人生轨迹被孩子改变而真切地希望自己孩子消失的母亲。母性本来就是囊括于人的动物性中的一种本能。在被社会性接纳之前,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容易在怜惜与憎恶两种复杂情感之间来回摇摆,进行凶猛或者平和的械斗。而在天然的感情交战尘埃落定之前,子女往往会发现不管愿意与否,自己的性格深处总会体现出父母的某种特质,有些甚至是为自己长久所深恶痛绝的,比如偏执、比如控制欲、比如焦虑和歇斯底里。我们没有办法否认自己来自何处,用恨意去撕咬或者用刻意忽视的办法,最终只是欲盖弥彰。
对于不幸的童年有的人要用一生治愈,有的人花费的时间短一些,有的人选择彻底的割裂,有的人把自己从原生家庭习得的恶和伤害原封不动地传递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有的人则选择给母亲做一份橄榄油烩西葫芦片。这只是一个关乎个人选择和勇气的问题。
题外话就是,冲着吉田羊的恶妈妈去看结果盯上了太贺的演技,太贺忧郁的气质就很吸引人,哈哈哈。子役小山春朋小朋友演得也好,但希望他只是在电影里胖成球球状。
四星给主演们细致入微的演技和前半部分情节的刻画,扣一星给节奏的安排,感觉转变可以来得更从容一点~
我不知道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我没有办法原谅,任何家庭暴力行为,不管是谁对谁,我都无法接受。虽然b站买的这个片子翻译和其他片子相比已经到了一些台词根本跟翻译没有一点关系的地步。
小演员每次笑的时候心里都在流泪吧,甚至他演完这部电影心理压力得有熔炉的小演员那么大了。求求这样的人别生小孩,太恶毒了。
以及,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看前半小时觉得还行,虽然镜头语言、节奏方面不是很好,但长大后和小时候的切换还是挺好的,能让人带入那种走不出来的阴影的感觉,那会儿还想着评分是不是太低了,看到后面我真是yue了,看到有人说,三观不合就低分b站风气太差了,我又去看了一些其他平台的留言和评论,毫无意外的分数都不高。我不认为这是三观的问题,韩国有素媛有熔炉,控诉了性侵未成年问题,日本拍这个,我本以为是要给对孩子实施暴力的家长以警醒。
妈妈对孩子的暴力也影响了孩子后来扭曲的性格,太可怕了。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而且真人所遭遇的比影片里更可怕之后我实在是无法想象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类。但其实仔细一想就明白了,不是妈妈成了犯罪分子,只是犯罪分子成了妈妈。(在影片里展现的妈妈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了,在日本和中国都是。)她是一个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实施了暴力行为的人,只是碰巧犯罪对象是自己的儿子罢了,我能理解儿子后来原谅母亲的做法,虽然我不能接受。
有人想要批评我因为三观不合就打了低分,那确实是这样,我们三观不合,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因为实在是太可怕了,光是弹幕我就看到好几个人说,“这孩子就该挨打”、“不挨打怎么长大呢”、“我被打的比这个狠多了”,我不能想象看了电影后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我不是说电影有义务保持怎么样的价值观或者电影应该起到怎样的教育作用,这绝对不是文艺作品的责任。但,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暴力的电影,被这样的温情的皮囊裹住了之后,背后可怕的暴力行为就消失了吗?那些认为暴力正当的人,是不是就更对自己的价值观感到认同了呢?
我看了很多深夜档日剧,就算把这部和那些深夜剧比,影片对背后人性、社会、感情等等方面的讨论都差得多。
感谢他童年有奶奶长大有朋友,这些人救赎了他。
虽然我还是希望他不要原谅妈妈。
变化来得太快,前头引子太长,无法协调。不过小山胖胖一贯可爱增光不少
这个走向堪比我们国产片了。(太贺哭戏永远不错)
三观扭曲,观之可怖可憎可怜。
太贺小天使真的演什么就是什么 太让人心疼了 子役演的也特别好!
把原作者的漫画经历改成音乐剧了,特意没有画眼线来的,出来一看好么眼影也全没了
泰司的童年换来一个帅气迷人毒舌腹黑却无比可靠暖心的基友,上天也算公平了。太贺和吉田羊几场近镜头的内心戏好足,不用任何台词和bgm,就足够泪目。
这什么扭曲的俄狄浦斯情结价值观。被虐待了就早点报警找机构自救。不要期待着有朝一日重归于好,走到那一天之前的创伤一辈子都抹平不了。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半部好戏,后面的和解都是演员的表现令其有了说服力。另外,太贤真是好角儿。
五星全给演员的演技。完全不懂为什么泰司最后要回到妈妈身边…讨好有什么意义?对于伤害自己的妈妈,难道不应该远离吗?
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可能很难真正体会母与子(女)间的那种互相憎恶又怜惜的复杂情感吧···
不否认生育之恩,但这样的母亲还是没办法感同身受,太贺和子役都演得太好了,“奶奶”和朋友们都是天使😭
用恋母情节这样的词是真的mean,父母爱孩子是天然的,孩子爱父母也是天然的。实际上看得出这个妈妈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而男主是真的小天使。
气死人的老妈,让人羡慕的老奶奶。
原生家庭自救示范。
前半段已然看得我头疼反胃,后面莫名其妙洗的我难受到差点砸电脑。
歌川泰司得去看看精神科。太贺和法爷在温泉深情凝视的一刹那,我以为他们要接吻了……
这个价值观我真的是看看就算了,尽量让自己不要暴走。这样的人间天使,只能佩服,其他完全不能够认同。遭受虐待就报警自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这世上本来就是一物降一物,谁爱你谁受你。
真的是非常治愈的电影,少见的日系非黑暗系电影还能深入人心的。就像电影里阐述的,凡是黑暗的东西总有原因,不能以怨报怨,尝试着去理解可能很难,但结局也许就是阳光普照吧。不过所有的所有都发生在朋友的介入,哎像我这样孤独的人能否遇到那个能改变我人生的人啊。“仆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まだあなたに出会ってなかったから,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まれた,世界を少し好きになったよ,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きてる,世界に少し期待するよ”,希望此生能遇到那个对的人,然后人生处处是阳光。
这种又爱又恨的关系,要释然的话只能有人用力地来做出改变吧,可是创伤真的可以抚平吗,午夜梦回,依旧会哭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