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小津安二郎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想要学习完了安哲普洛斯再弄这个听别人的说法有点像东方文化中的安哲普洛斯的导演。现在,安哲普洛斯已经去世,而我还没有学习完他的作品。最近看到网上可以直接看到小津安二郎的很多电影了,不免心中感到不安-感叹于从VCD时代到今天-即使是中国大陆的-资料传递方便方面的进展,和自己的懒惰、无能。我是说:整个世界都进步这么大了,我还在这儿和自己的懒惰懦弱一起耍着赖!!!!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今天下午不顾一切坐下来看了这部《晚春》。
以下简单记录自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注意到的、想到的一些东西,是为学习笔记。
空镜头很多,而且多使用一组空镜头剪辑在一起。这样的手法可能使所表达的情绪更加细腻、准确,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节奏拖沓下来。在当代电影中使用要慎重,要追问自己使用的理由。我个人觉得小津安二郎先生的使用还是有太随意之嫌-比如片尾的大海空镜我个人就认为没必要。
另外这种空镜头片段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小津安二郎的空镜和配乐结合好像并不紧密。其实多数即使是电影大师也未必能把音乐使用得如同刀锋-与情节、画面形成同一把刀的同一个刀锋-去切入观众的心。
最终影片的结构和节奏是剧本、现场导演、剪辑共同形成的。本片的大结构在节奏上很传统-分别在三十多分钟和六十多分钟(全片长107分钟)两个黄金分割点上挑起小高潮和故事的变化。不知道这是不是小津先生从一开始弄剧本的时候就设计的?也不知道这个片子剪辑是否也是小津先生亲力亲为的?
约57‘30“处纪子和爸爸一起观看能乐(不知道是不是,我对日本传统文化没有那么了解)表演的那场戏中纪子的跳近景,如果我是导演一定会丢掉没拍!其实这个镜头在剪成片中作用很大,表达很有理有力。所以说镜头的设计还是来源于深刻挖掘戏。
约78’处姑妈到纪子家,上楼去追着纪子在走廊和房间里的几次追问、转身,是表演调度的范例-这样就使剧本中一场干巴巴的戏变成了生活的、自然的、饱满的、表达准确的。
80‘纪子和父亲一场问答对话的戏中纪子回答父亲的时候一度没有正面近景,而是一个侧背的近景-这很好,很有戏、很”带感“。要是我是导演就糊里糊涂拍成纪子在前景父亲在背景的纪子中近景了。这都是干活儿不动脑子、对剧本没有理解的产物-这样的脑子只配拍行货儿、主旋律!不改就让我一辈子没片子拍!
约103’处秋子”第六杯之后一定倒下“的词儿和后面她略有些发疯发high的突然亲吻教授一下的表演真是设计得好!相得益彰啊!巧妙啊!
最后说小津先生《晚春》中的台词”结婚初期并不一定幸福。期盼幸福突如其来地降临是不对的想法……婚姻的幸福是要两个人来一起建立的。“这段台词我记下了。我想会对可能将要结婚的我有很大启发和帮助。
感谢小津安二郎先生。
在人物对话中偶尔出现的“战后”一词暗含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在此时已是过去时,但它的阴影的残留一直渗透到战后人们生活的角落里。比如纪子的病(某种程度上也推迟了她谈婚论嫁的时间),比如姑妈颇不满的那个在婚礼上大口吃生鱼片的新娘(战争造成了物资短缺和生活困乏)……
然而更大的影响也是与影片的主题相关的,还是日本社会在二十世纪中叶正在进行的新旧转型,这个转型除了反映在一些外部细节上,比如秋子作速记员的工作,蛋糕面包等食物,西方的音乐表演,人们的衣着(父女俩上东京都是西式服装)等等,最重要的还是人们思想中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与挣扎。比如令纪子耿耿于怀的再婚问题,传统日本女人在父亲家中和在丈夫家中的地位和义务问题(女性主义请先悬置)……
但是,就像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日本传统元素一样,父女居住着传统的日式排屋,观看的日本传统戏剧,各处名胜的镜头……小津恋恋不舍的还是那份传统所持有的不能也不忍轻易弃之的魅力。故事的核心其实是父女恋这一“洛丽塔”式的现代爱恋,但却被层层包裹、浸透在日本传统的精神中。在非东亚的文化立场上看,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
的确,纪子对父亲除了女儿对父亲的关怀、照料之外,还有一层恋人之间的情感因素。两人之间亲昵的对话和举动,如果在不知道纪子是女儿的情况下,真的会让人误以为是一段忘年恋。尤其是在纪子知道父亲会再婚,而且在戏台下看到那个将成为代替自己照顾父亲表情。
当然,看到后来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剧中之剧”。只有让纪子相信父亲会真的再娶,父亲的晚年会有人照料,也不会寂寞,才能让纪子下定决心走出单身的旧壳。但是,那个新郎至始至终都未出现。而且,虽然父亲与姑妈一直对纪子说“你会幸福的”“你一定会幸福的”“他会宠爱你”等等,与其说是一种祝福,倒更像是一种事先的保证和说明。新郎的缺席、纪子的不情愿、由他人口中给予的“幸福”担保,以及纪子发现父亲善意的谎言之后可能会采取的举动,似乎已经预示了纪子婚姻的结局。
这正如那位一直缺席的母亲一样,全片只在别人的话语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父女长谈中,父亲说母亲一直不开心,常常看见她在厨房哭泣;一次是出嫁前,姑妈流泪说如果纪子母亲还在的话该有多好……纪子作为家中惟一的女性,似乎已经或多或少显示出那位从未出席的母亲的重复的命运。
所以我才会在一路平静中,看到结尾纪子出嫁前跪在父亲面前的那一幕时不自觉地动容。身着传统盛装的纪子美丽的眼中含着泪水,对父亲说“感谢您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这里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感谢仪式,是因为在东方传统观念中,“嫁夫随夫”,女子出嫁后就是夫家的人,所以这里其实是一个告别仪式。但是,与其说这是一个文化和伦理上的告别仪式,不如说是一个只属于父女二人的、只有两人间才心知肚明的爱情的断绝。
最后小津竟然安排了这样一幕:新娘出去了,姑妈在空空的闺房中转了一圈。她不是在看有没有东西落下,而是在“确定”没有什么东西落下了。也就是说,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属于纪子的东西了,纪子已经不属于这个家了。——至此,纪子和父亲完全成了孤独的两个人了。
我们很容易关注纪子,因为小津把大部分镜头都给了她,而她明丽的面容和丰富的感情也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然而,影片最重要的人物,在我看来,其实是父亲。他其实在默默地观察着一切,安排着一切,却不动声色。他对女儿出嫁后自己将孤独终老的命定结局有着清楚的体知,并且对女儿也确实有着难以割舍和言明的感情,然而还是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并在最后平静地将之送出家门。
但是,很快的,影片的结尾,纪子嫁出去就消失了,全部重心终于可以回转到父亲身上。在餐厅里,父亲听身旁的秋子说会经常来拜访自己,显现出快乐的神情,并让她一再保证一定会来,“我会等着你”;而当他一个人回到空旷的房间的时候,他开始削起了苹果——
坚硬的、保护性的果皮掉落后,露出了纯白的、柔软脆弱的心。
立马接上的是大海的波涛。我们可以想像夜晚父亲在孤独难眠时,枕上听涛,捱过分分秒秒等待黎明,等待以后无数个相同的黎明。也可以将之看作小津对“父爱”的诠释:父爱如海,博大、深厚、孤寂。
吉田喜重:《晚春》中,作为神圣主角的父女俩相互交谈时,画面上反复出现的是两人无限含糊、暧昧的表情,这是小津式的手法,而将毫无逻辑的壶的影像插入情景中,以呈现戏剧性的含义,则是小津一直讨厌的手法,认为这是电影骗人的把戏。
小津之所以必须插入壶的影像,甚至极其严重地违背自己所规定的游戏规则,是因为如果直接将父女俩的表情呈现在画面上,就会转化为男女之间的性欲望,给观众留下强烈的近亲乱伦的印象。为了抑制并净化自己在调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引发的令人生厌的、危险的欲望,壶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影像。
与此同时,通过这个代表赎罪的壶,电影中的女儿也显然得到了救赎。突然间出现的壶的镜头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带给我们瞬间的迷惑,而就在这个极其短暂的空白的时间里,女儿的表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女儿的脸上失去了笑容,转而成为悲伤的表情,就像自己一个人被抛弃了似的。
这种似有非有的、极其短暂的空隙将女儿从生厌的欲望中解救出来,同时也将我们观众解救出来。
这时,女儿的表情呈现给我们的含义是无限开放的。它表达了即将出嫁的女儿与父亲分离的悲伤以及年幼的女孩想被父亲拥抱的纯真的愿望,同时也隐约表达了一个女性的性欲望,又或者表达了女儿对新婚初夜的不安,以及她对长期以来一直守护自己的父亲的一种感激之情。
侯孝贤:所有的西方解说都是父女之间有一种暧昧,恋父情结。我觉得不是,因为日本的家庭生活里女不避男,家族里面洗澡都是一起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你不知道这个你就不能理解。在一个家庭里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一块是我的,这个家是我的,父亲都是她一直在照顾,家是她在掌控,而突然来了一个外人,她的反应当然是这样,后来开始恋爱了。不理解这种幽委就拍不出来,这种方式是怎样呈现在叙事结构中,就是所谓的戏剧性,西方是可以非常戏剧性的,可以一直深层的到恋父情结心理学,但是小津安二郎是呈现一个很简单的表象,所有讯息都是渐进和埋藏的。表面上很简单,让你感受到没有什么戏剧性,但是累计起来,底层便有个暗流,是惊涛骇浪的。
小津在请原节子出演他的《晚春》之前,有点担心原节子不会演戏,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担心纯属多余。小津说:“依我看,她不用夸张的表情,而是用细微的动作自然表现强烈的喜怒哀乐的类型。换言之,她即使不大声呵斥,也能够表现出极度愤怒的感情。原节子这样的表演能轻松展现细腻的感情。”其实,不用夸张的表情演戏,正是小津本人对演员表演的一以贯之的要求。他的电影里,尤其是后期电影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哪怕在《东京物语》里,面对婆婆的死亡,原节子的抽泣,也是捂着脸的。小津不喜欢演员过火的演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笑在脸上,哭在心里,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就是人,看不透”。原节子,乃至“永远的父亲”笠智众,都是这种表演风格的身体力行者。
绝大多数的观众记住原节子,可能都是因为她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的出演的众多温婉的形象,而不是黑泽明的《白痴》中的荡妇。小津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原节子擅长的戏路非常明确,像黑泽明那样用她,无法展现她的优点”。
有人批评原节子的戏路很窄,小津也承认,但是小津为原节子争辩说,“若有适合她的角色,便能展现富有深度的演技”,不能因为她“演不出大嗓门女人、保姆、老板娘之类的角色的嘴脸和性格”,当然也包括荡妇,就否定她的演技。小津认为,演员能演什么不能演什么无关演员本身,而在于导演能不能慧眼识人。小津在1951年9月9日的《朝日艺能新闻》上公开表明:“我认为她是日本最好的电影女星。”这一年,让小津和原节子蜚声国际影坛的《东京物语》还没有开拍。原节子也仅仅参与过小津的两部电影《晚春》和《麦秋》。《晚春》之后,原节子“永远的女儿”的形象得以树立。作为我个人来说,我零零碎碎地观看小津的电影,竟以为原节子出演了小津后期的几乎所有电影。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因为原节子总共只演出过6部小津导演的电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因为《晚春》之后,小津电影中的女儿形象,无论是不是原节子出演的,都没有摆脱原节子的影子。当然,也许导演从来也没想过改变吧。小津是不是以为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形象了?
这种相似的人物,延续的形象,在量上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后,就在形成小津的个人风格。但是作为演员的原节子,她还有演技么?她还需要演技么?她只是塑造了一个属于小津风格的形象,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物系列。因为后来的司叶子、岩下志麻等当红影星的女儿形象一样的温婉动人。
不是靠演员刻意的表现,那么电影的整个表意系统靠什么来传达呢?靠上下文暗示。表演的最终目的是意义的传达,而不是个人魅力的展现,任何超越这个表意系统的表演都是小津否定的。小津认为,演员对于导演来说就像画家的颜料一样,颜料怎么会有自己的风格呢?对个人演技的依赖的消弱,就需要强有力的导演掌控一切。这样自信且独断的导演不多,恰好小津就是一个。这种对表演的处理,会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统一与和谐影片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和的精神吧。有时候,单独一个镜头甚至是没有意义的,要把镜头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这一点类似于著名的普多夫金效应。就像笠智众这个小津的御用演员,有时也要不免要感到困惑。因为他仅仅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演,至于为什么演,却不清楚。这种指导演员的方式是不是似曾相识,对的,王家卫的演员也常常这么抱怨来着。当然,这并不代表演员不需要演技。在小津看来,演员与角色之间必须有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性格。小津始终是按照性格来挑选演员的,按照演员来写剧本和人物,什么样性格的演员演什么样性格的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本色表演吧。
那么小津喜欢什么样的女演员呢?小津曾说过:“我也喜欢瑙玛•希拉,那种看似笨拙的样子中有一种高雅的感觉。”这样看来,原节子只是恰好符合小津的要求而已。至于原节子是不是真的有演技,至少我们在小津的电影里看来她是有的。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不是华丽丽的高不可攀,而正是笨拙中见高雅,朴素中的见温润。或者说,她的好不在演技,而在性格吧。
微信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事实上原节子终身未婚,也因此被誉为“永远的女儿”、“永远的贞女”、“永远的圣女”……1963年,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原节子突然宣布息影,隐居到小津电影多次出现的场景-镰仓,当时也是导演小津安二郎逝世的年份,恢复本名深居简出,不再过问电影界的事。
原节子能控制住这种对绝大多数女演员已经显得over的笑容,太不容易。但最好看的,其实是内心转变后那种无可奈何还淡淡的幽怨。片子几乎没有毛病,但最大毛病是讲的人物、事件和东西都太完美了,完美到“不真实”。无论父女关系,还是结尾跟女同学的玩笑话,总要联想到太多奇怪的东西
5.0。资料馆1厅,4K修复。原节子最美表演。1.与《秋刀鱼之味》《秋日和》共享同一主题,嫁女儿这件事是作为长辈最后的牵挂了。说爹味十足纯属放屁,坐我前后旁边的中老年基本上在笠智众给原节子出嫁前的嘱托处泪崩。2.女儿当然不是非嫁不可,而是东亚家庭的互相成全,这种成全是以牺牲原生家庭为代价,“你会有自己的家,嫁人结婚不是幸福的开始,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才是幸福,哪怕五年十年”,当父亲说出这些话时,是在完全毁掉了自己的家庭啊,是要一辈子都与孤独对抗与孤独为伴啊。
纪子是传统东方女性的典型,体贴父亲而不出嫁,认为再婚不体面,心仪对象订婚就主动割爱。纪子的最终结婚,是逐渐摆脱思想束缚的过程,意味着新家庭的开始和旧家庭的分解。笑靥如花和泪眼朦胧中,纪子迈向了人生新阶段,而父亲也开启了晚年的孤独生活,削苹果的镜头充分表达了幸福之外怅然若失的情绪。
最难懂的果然是那些为夕阳落泪、迎着曙光晨勃的老派男子。
2014.12.13.第三次.昨晚梦见自己看这个片哭了.前面1.5小时尽情欣赏小津的幽默,毫无多余的对白和动作,最后十几分钟还是哭了.遇到笠智众这样的爸爸谁还能不恋父呢?小津第一次也是最纯粹的一次嫁女儿,纪子对婚姻单纯和理想的想法,周吉的婚姻观则令人感动,原来婚姻最幸福的不是一开始,这是大部分人的误解了
1.小津拍出了独属于传统东方人的隐忍与口是心非,一如原节子美好笑容与怅惘内心的对比。2.同为嫁女主题,似低落版[麦秋],新郎面孔的缺席也如出一辙。3.无限凄婉动人的结尾:周吉独自削着苹果,及至垂头默然,切至海浪,孤独如潮水般袭上心头。4.依旧典型小津技法,但有一个街头跟拍运动镜。(9.0/10)
有人这么评价小津电影,“武士刀修剪的菊花。奢侈的朴素,精致的恬淡,繁复的简洁,残酷的唯美,无中的碎屑,压抑的宣泄,纯洁的猥琐,刻板的幽默,专制的诗意,做作的自然,笨拙的细腻。生中有死。”
这碗父权的馊水煮成美味味增我也还是喝不下去啊……
没想到结局的煽情来得这么突然和直接,差点就哭了。父亲一直念叨着,女儿啊,要幸福,要当个好妻子。但自己的感情,都在那根苹果皮里啊... Film Forum "Ozu Festival" 第一场。
原来在《秋刀鱼の味》之前的小津式的家庭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有孝心又温柔贤惠的漂亮女儿,然后因担心自己结婚后父亲无人照顾,因而迟迟未寻心上人,只不过《秋刀鱼》的道子更纯粹是照顾父亲的孝心,而《晚春》里的纪子却有些恋父情结。小津很懂用类似的家庭去探讨关于生活关于亲情的种种联系的可能?
1.将东方电影美学发扬光大并且发挥到极致2.克制的情绪,适当的节奏3.构图至上美学原则4.低机位的运用5.像山水画一样“留白”6.音乐辅助剧情发展7.原节子的脸是剧情发展的晴雨表8.笠智众含蓄内敛的表演诠释了一个东方父亲的处世哲学9.小津的幽默台词比比皆是。10.爱生活,爱小津。
最害怕的大概是能剧那场。镜头的形式看似中性的聚焦在女儿和父亲的肢体与面部,其内容——满腹心事与气恼的女儿,丝毫没有发现任何不对满心沉浸在能剧中的父亲——却更接近女儿主观的认知状态,但这又和高度的写实相矛盾。不仅什么是“对大家都好”捏不住,人物的内面也抓不住。很深的孤独。
恋父情结如此浓重突出,使本片显得有些大胆。4星半。
一部多么挑衅(当时,也是现在)观众的电影!骑车、坐车、看戏,一切“该被”剪掉的地方都被保留下来,你不需作为观众经历一段情节,但总是需要和主角共历那段时间,从而抵达一个重要也不重要的“终点”。他来自好莱坞,却与好莱坞有本质上的区别。小津的电影是平衡的,不仅在于构图,也在于上一句台词与下一句台词之间,你总想用某种确定的意识形态评判他,想把他置于某种历史的语境之下,但未免总会尴尬地鸣金收兵。最终,他的电影只来自个体经验也只诉诸个体经验,检验他的不会是某一茬混沌蒙昧,而是时间本身。
小津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最终必须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人之常情,轻到可以忽略,也是人之至情,重到永无答案。
????? 父母皆祸害,喑喑不能言。这不恋父啊。。。小津这是十分清楚这种压抑的等级关系的变态之处,并且将其表现出来,并且在结尾捍卫这种变态。也就是说他(有意识的)自身的变态更凌驾其上。。。纯粹的笑??原节子的假笑接受不能
1.一生最大的谎言换取女儿去创造婚姻幸福的决心;2.期待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幸福存在于对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锤炼;3.原节子的微笑如晚春的风,温暖;原节子的眼泪如晚春的雨,惆怅;4.昏暗的房间,父亲孑然一人,开心与落寞的心情,父亲的心酸。
值得再看的电影。开头有个工作人员叫:青木 放屁?
我不同意很多人所说的纪子恋父,我觉得纪子只是习惯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她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平衡。当纪子面临出嫁时,这种平衡就要被打破,未知的婚后生活对她来说恐惧大于期待。父亲对女儿的爱令人感动,结尾断了的苹果皮和那一声叹息令人唏嘘心痛。P.S.摄影处处体现小津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