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没有矫情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看了这部知道了很久的片子。
发现那种岛国的深深忧患之情已经植入了每一个日本人的心中,环境造就一个人,环境也同样造就一个民族。那份绝望中的不离不弃,对祖国的坚持和守护,如此的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没有在绝望之境空前一致的大团结,没有政府发表激情感慨的演说,有的仅仅是那份知道绝境将来,日本将沉的悲痛。一种不得不在悲痛当中求得生存的希望,一种有些绝望的希望。电影中没有刻意渲染日本的民族主意情绪,影片始终把最自然的人放在了第一位,最本真最淳朴的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不舍,和对未知环境的恐惧。一切都是人本能的反应。
从技术角度讲,这部片子并没有异常出众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如此题材的片子,如此和日本民族本性紧紧相连的题材,是无法从技术角度去衡量的。
影片挑选了几个不同的侧面,完整的拼接为一幅颇为震撼的图画。从影片开始,就把日本陷入绝望之境。首先是一个看上去颇能肩起身上众人的优秀总统的死去,这的确始种必要的处理,一开始就把心中最重要的那根心里支柱砍去,失去了总统的政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有老天才会知道。影片中有平凡的人,也有优秀的精英,甚至影片也没有忘把镜头给一下那些日本的资本家们,还有他们的千金公子们,他们在上飞机是的特写镜头,看一下,颇能展现这个阶层的特点和心态。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失去亲人的小女孩,还有想尽办法拯救日本的科学家以及充满善心的日本女大臣,这一幅众生相,娴熟的群戏手法,让所有的人都有了位置联系而又不彼此突兀。
再说说电影的配乐,日本的音乐总是充满了细腻的感情,这部日本沉没的配乐也是一样,充满了张力。是最近看过电影最好的配乐之一。各种乐器的使用也恰到好处,例如温柔的萨克斯,在电影初始含情脉脉的想起,很好的烘托了日本人对家的一种温馨的依赖。突然想到一句题外话,或许自己的家不够好,但那始终是自己的家。一个温暖的可以依靠的地方。女主角有句台词或许颇能引起一些人的共鸣:“自那以后,我就决定再也不爱上任何人,以免以后受到难以忍受的悲伤。”
不知为什么06版的日本沉没评价不高,或许是因为我没看过原来最开始的那个版本的缘故吧。翻拍经典本来就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见怪不怪了。
2 ) 至少为了自己 爱护环境 爱护地球
最讨厌我看日剧的男友说下载了个日本电影,于是问他,怎么开始看日语的啦?斯说因为就冲这名字“日本沉没”也要看看。哦,原来如此。。
其实这部影片挺不错的,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推断,在地球环境日益变遭的状态下,日本人自己预见到自己国家的毁灭。和美国的《后天》不同,作为一个岛国的自然毁灭确实和像美国那样的大陆毁灭来的不同。《后天》的毁灭是天气的巨变导致美国国土由北向南气温骤然下降,由海岸向内陆海啸侵袭,然后一切皆由自然力量自己恢复正常,而死而后生;而像日本这样的岛国,确实有他自己独特的毁灭方式,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最终将日本国土拖入海底最后沉没,阻止这样灾难的,日本人是构想的由他们自己切断了日本地壳与下沉地壳的联系,好不容易保住了很小的一部分国土。不管怎样,这些灾难片无疑不在提醒人们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在如何的变得糟糕,我们的未来面临着如何的灾难。一切都刻不容缓,那个灾难的来临不是在未来,而就是在某个平常一天的某一时刻。
看了美国的和日本灾难片,我就在想,中国如果发生灾难的话,应该和美国的情况差不多吧。小时候,在课本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人类战胜了自然。当然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类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不过,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说了,大自然真要发起脾气来,小小的人类确实不是对手。2月份南方的一场大雪,停水停电,交通混乱,在感慨天气的同时,确实感受到如果真的自然环境发生异常的话,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过去的,幸好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天气日趋正常的前提下,南方人民没有受到太大的经济损失。万幸万幸。
所以说至少为了我们自己,真的得从现在开始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了。
3 ) 日本再次沉没
这是2006年日本人翻拍1973年版本的《日本沉没》、电影。
今年9月,我阅读了原作者小松左京的小说版《日本沉没》,相当震撼。
不过,小说里的日本是确确实实地沉没掉了,而电影里却凭借偶像演员的魄力和假想的科技实力,挽狂澜于既倒,将正在沉没的日本救活。这是电影导演的美好愿望,但我却觉得如此的设定实在是有违原作者的初衷。不过电影院线与严肃小说不同,所谓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本来就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所有人共通的欣赏乐趣。
我记得我国中央电视台的CCTV-6电影频道都曾经播放过1973年版的《日本沉没》,但这部2006年的新作明显在CG动画和视觉特效等方面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不少灾难爆发的场面之效果直逼好莱坞大片。20亿日元投资支撑下的新版《日本沉没》,虽然还赶不上《后天》,但已经完全超过《天地大冲撞》。
最近正值日本首相访华,还去北京大学做了演讲。虽然政治、外交并无绝对的敌友,但相信未来的几年会是一个中日关系回暖的新阶段。希望国人能够在牢记历史、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通过《日本沉没》这样的内容借鉴、学习一下日本民族特有的危机意识,以助我大国崛起、全面复兴。
4 ) 很值一看
又一齣原先沒打算看的電影, 當然去看不是因為自己想看了. 記憶中除了兒時看過"哥斯拉"外, 應該是第一次看日本的災難片. 而到戲院看日本電影也是許久沒有做的事情, 上一次應該是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草弓剪剛, 柴崎幸, 加 豐川悅司, 當然有點號召力. 資料搜尋一下也會知道電影是1973年的翻拍, 都是改編自作家小松左京1973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 當年也是東寶的製作, 成為當時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者.
電影開端較多科學解說, 觀眾或會感到節奏略嫌慢了點. 視覺效果還可以, 但不是太多太豐富, 聲音及音樂也沒有特別. 災難故事當然需要有浪漫的愛情故事點綴, 亦當然由美女與俊男擔當. 飾演潛艇駕駛員小野寺的草弓剪剛及飾演拯救員玲子的柴崎幸演技尚可, 不過不失. 電影中也有數幕美麗動人的畫面, 當中一幕小野寺與玲子在日落前, 淡黃的光影下, 在小屋傾談, 小野寺問玲子, 日本沉沒前會否跟他往英國, 加上海鷗的叫聲, 是電影中鮮有的感人場面.
看慣荷李活式的災難片, 或許你會覺得"日本沉沒"不夠刺激, 不夠震撼, 沒有感動位, 場面不夠豐富. 不錯, "日本沉沒"不及美式災難片如"Independence Day"或"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從多角度描繪災難帶來的滿目瘡痍. 美式的多數有多個層面的, 描寫許多方面的人物, 社會, 城市, 等等. "日"雖然也有, 但始終比較單一, 不夠豐富.
不過, "日本沉沒"就是有日本電影的特色, 就是這種有別於荷李活式的拍攝及處理手法, 令觀眾有不同的感受.
儘管看了不會令人回味無窮, 但是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5 ) 《灾难逃生守则》
灾难片比较能体现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发展,显而易见:爱情片是投资最少的,甚至有部DV有张床就能拍上百集;花销再大点就属剧情类,起码得有一套成熟的班底和过硬的剧本,人工费用不可小视;腰板再硬点就去拍科幻,无穷无尽的投入还不一定达到效果,工业光魔那帮家伙都是喝血的;当自认为爷有的是钱,长毛也是长毛,打水漂也无所谓,就当听个响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拍灾难片了,首先要打点上头的头头脑脑征用政府地皮,然后可能上万加仑的水喷出去就为了一场雨,搭了半年的外景可能只烧了半分钟……这点我又忍不住要拜一拜陈凯歌和张纪忠,砸着拍灾难片的钱,想拍个剧情类,结果效果是蹩脚的爱情片,最后观众看完云里雾里还都以为是科幻片。
现在钻电影院看灾难片的爷爷们胃口大了,不是当初一个“恐龙特级克塞号”就能迷得全国上下小朋友忘了吃饭的时候了。灾难片光靠投银子拼场面无疑是自杀性行为,把观众的嘴养得越来越谗。但也没办法,你一个100分钟的海啸题材的灾难片,80分钟都是男女主角在海边沙滩你浓我浓看夕阳,影迷保准上你家门口随地大小便,先给你来场氨基酸海啸。所以每年都会无数导演了为了拼灾难片集体自杀。
《日本沉没》的导演在自杀之前是打算杀掉全日本的人。日本人的危机感可见一斑。在世界人民斗完彗星,斗完岩浆,斗完海啸,斗完冰河世纪之后,我们伟大的大何民族干脆和地球的原力较上了劲。可是一个猛子扎得过深,有点拔不出来的感觉。日本人神经质,从不信任任何人,美国人如此,他们看来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中国人亦如此,寻求中国人的帮助是要遭天谴的,首相以身殉职来如此教育民众。所以我们只能端着膀子在太空俯视日本人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用一根定海神针把大陆版块像掰饼干一样解决掉。伟哉!据说还有投拍《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不知道个中关系是不是和当初的“馒头”一样。
灾难片肯定需要有个英雄,当年布鲁斯-威利至多也就是个黄继光,在《世界末日》里帮地球挡了个子弹。不过这次《日本沉没》简直是造神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全片我唯一最激动的就是男女主角在帐篷里互吐衷肠的时候,我在脑袋里以每秒24格的N次方来想象,这个描绘男女关系出神入化的伟大国度(无愧与伟大!赤裸裸的伟大!)会如何表现。结果却是像我这种每每看到伪黄书的急色鬼最窝火的片段:一夜无话……他大爷的给我玩了把柏拉图。使英雄顿悟的居然是个大眼睛女优,英雄之母!没有你,可能我们的英雄只能去拯救“大不列巅沉没”于危难了。应了一句话:为B生,为B死,为B奔波一辈子……
所以说樋口真嗣这次是贪心,挑的石头太大,没扔远,结果把自己的脚砸了。不过花了这么多钱,起码把灾难片的基本点都抓住了,也就是我要说的如下《灾难逃生守则》:
1.爱国者得永生;
2.灾难很可能是混黑社会的,跟你火拼前都会提前通知你;
3.不要住在大城市,越偏僻越好,所有灾难都不会认得去牛尾巴乡的路;
4.灾难来临什么钱,硬通货的都不重要,食物是第一位;
5.权比钱重要,所以尽量去当政客的朋友;
6.不要当男主角,必死无疑,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型男。不过伤残补助大都是美女的一夜春宵;
7.要当就当男主角的亲属,但是也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因为很可能以你的牺牲换来男主角的胳膊肘往外拐;
8.最好是当女主角,你就可以肆无忌惮了,你或打或骂,或柔情百种,或众叛亲离……放心,你是最安全的。
6 ) 日本会沉没吗
十月电影公社策划之地震题材灾难电影季之三
日本会沉没吗
至电影《日本沉没》,欢迎品阅,转发有你!
本文只关乎电影无关于政治
出品:十月电影公社 编辑:十巅
原创作品 非请勿转
视频等素材来自源网络,转载不可用于商业用途
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一句话影评
美国大片的套路都是当了英雄又赢得美人,日本大片倒是很好运用了逆向思维,而且还在关键时刻“把持住了”。
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
据某些媒体报道,《日本沉没》可能成为现实,这次精彩的预演一定不能错过。
影评
《日本沉没》改编自小松左京所著的同名小说。
这整部电影描述的破坏场面只占135分钟电影时长的很少一部分,
电影剧情更多的描述了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未来,
对于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小小的个体来说,
这样的恐惧是难以战胜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
人性的真善美、凶险恶都被淋漓尽致的展现。
人类脆弱的秩序和道德是否经得起考验,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命题。
电影一开始,美国专家就介绍了对日本沉没的预测,并用巨大反差的场景来对应末日论的独白。
戏说剧情
史上最LOW首相:
日本正面临亡国之际,刚上任的首相却将国宝转移以卖国求荣,甚至不关心国民的生死。这首相真LOW爆了。
就在拯救日本于绝境的最后一刻,平民男主角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成功,难道不LOW的日本人都深藏民间。
其实男主角在关键时刻也LOW了一下,也许是导演怕男主角拯救日本时发虚,误了拯救国家的大事,才让男主角LOW了一下。
但是,在盛产爱情动作片的日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说来说去,富士山到最后还是没有喷发,这就代表着日本人的信仰还在,日本也没有倒下。
如果富士山真的喷发了,《富士山下》这首歌也许就该改名为《富士山上》了。
身处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
据说日本的地震都是由于背着世界的巨鲶的生气时突然颤动造成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只让这只巨鲶背着日本就好了。
电影启示录
面对大自然,人类甚是渺小。
将来,地壳运动也许真的会将《日本沉没》《2012》这样史诗级别的场面带入我们的世界。
另类观影感
据说某些国家的民众看完《日本沉没》后感觉很爽。
也许导演就是要利用这种情绪大捞一笔。
如果导演接着拍摄《富士山爆发》,票房也必定大卖。
亲们如果也带着某种情绪观影,你会是什么心情?欢迎留下评论。
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谢谢品阅 电影浓缩人生
转发有你,欢迎大家关注 “十月电影公社”
如此大的灾难果然不是能简单呈现的。虽然剧情方面有很牵强的地方,但是对于有如此强烈危机感的表现者,我不想苛责。
好主旋律的片子啊,尤其是最后那个仰望朝阳的场景,确确实实被雷到了。
不为整个国家而只是为了守护你一个人而已...前一个半小时节奏太缓...感觉有些闷...画面拍的极有美感...特技也实在很有国际水准...不过男女主角的感觉戏处理的有些失败...影片没有象西方式灾难片一样把中心放在沉没的过程和画面效果上...而把很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考虑进去值得表扬...是日本岛民忧患意识的体现...
彭浩翔说的:日本沉闷!
沉得真好
拍的比较失败……
蛮好看的。
小学一年级,代青松斗给我说了,人类最后都是遭安死的!
仅仅是开头一段关于日本风光的画面是相当相当的漂亮~
其实我觉得《日本以外全部沉没》比这片好看很多
怎么说呢 作为灾难片的话 还行 但要融入爱情 就显得很空
要是现在碰到,看封面和名字还真的不会去看。
灾难场景明显不够,感情戏太多了啦...柴姐开摩托帅得没法说哦!
看了地震再来看这个电影 吓死个人啊TAT
太拖沓,技术含量浅。
日本人霍霍自己绝不手软,不过倒是看到日本国民的良好素质,面对灾难真的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另外,男女主角造型属实……
末日的绝望。
= = 单纯把五星给电影名字可以不?
好的商业片
基本在全睡眠狀態下看完.除了因爲看的是配音版以外,其實我當時真的很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