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Travolta有点秃头了
如果没有劫车事件,Washington将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也许还会因为受贿嫌疑被调查地很狼狈。一个人可以的潜能,一个人的才华,如果没有具体的事件作为载体,也许永远都不会被人发现。
Travolta对Washington说,你就是我心目中的hero。在最后对峙的一刻,在Travolta倒下的一刻,我看到了二人的惺惺相惜,我看到了washington的伤感。好人和坏人其实已经不重要,善恶本来就不是绝对的,唯有人性才是共通的,才是最真实的。
Travolta看起来像个老愤青,而且有点极端,他似乎把所有的事物都骂了一遍,包括政府、华尔街、监狱、市长、警察等等。。。而且我们总觉得他骂得有道理,貌似平民们的代言人。
washington是个顾家的好男人,然而,受贿事件其实也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我猜想他对上级对政府该是有一定的不满,一个兢兢业业的好职员并没什么好的待遇,社会总是不公平的。当然,也许washington并没有太多埋怨的心态,也许他是个乐观派,也许他觉得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最温暖的那一刻是,washington先生提着牛奶回家,生活回归平凡,family才是我们最终该回去的地方。
2 ) 两个的老戏骨的力作
片子很带劲,导演Tony Scott在一开篇用的rap真的很带劲,一下就将NYC的屌样的带出来了。John Travolta的反派演的很到位,Denzel是老戏骨了,中规中矩。几点想法不吐不快:
1. 感觉本片充满了政治嘲讽。首先看片中纽约市长装模作样地做地铁上班,年薪只有1美元,不就是对现实中的纽约市长Bloomberg的嘲讽吗?我们知道金融危机之后,Bloomberg的民调支持率一路下滑,纽约市民越来越讨厌这个自以为是的市长。透过影评后来的陈述,我们知道片中的市长还有未证实的婚外情,穿着3000美刀的西服,肥头大耳…总之,这回Tony Scott是把Bloomberg作弄够了。
2. 非常喜欢Travolta饰演的劫匪头目Ryder。这个人很有头脑,Garber透过和他寥寥数语的对话,推断出他曾经供职于wall street。后来警方的调查表明,Ryder曾是一家私募基金的交易员,因为交易失败,导致本市一家养老基金破产。他主动认罪,但仍被判入狱十年。他因此怀恨政府。政府当年你追回了大部分款项,但是仍有200万美刀失踪,而这就是Ryder东山再起的资本。他将200万美刀投入黄金交易。而他精心导演的劫匪局,就是为了让股市暴跌。果然三大股指全数下跌,美元也下跌,而黄金则暴涨890%,最后200万的成本变成了3亿美刀。不得不佩服Ryder的头脑严密。911之后,只要和恐怖袭击相关,股市必然暴跌,Ryder抓住了这条规律,赚了一笔。
3. 和宗教有关。看到有网友说,Ryder一帮人的逃跑路线似乎设计的并不高明,一下就让警察抓住了。有没有想过Ryder其实是想死的呢?他反复说过一句话we all owe the God one death,只不过他想在死之前好好捉弄这个可笑的官僚体系一把。根据Garber推断,Ryder是Catholic,天主教徒。我们知道天主教徒是不能自杀的,所以结局导演安排Garber杀了Ryder。在Ryder看来,Garber是他的soul-mate,他们都是这个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的牺牲者。Garber因为莫须有的受贿指控被降职(虽然后来在Ryder的生死相逼下Garber承认了自己的受贿事实),而Ryder已经认罪,且在赃款基本被追回的情况下却仍被判入狱十年。如果说Garber会因帮助捉拿Ryder而戴罪立功,那么死在Garber的手中就是Ryder最好的结局了。
4. 对政府无情的嘲弄:愚蠢的警察(连送给赎金都送不好,翻车了几次,为什么不用chopper呢);愚蠢的谈判专家(一上来就死了一个人质);Garber的愚蠢上司(在劫匪逃离车厢之后,坚持认为劫匪还在车上);总之除了G和R,其他人都是蠢货。
3 ) 2009年,传统动作片寿终正寝?
文/梦见乌鸦
从火热国庆档电影余温渐了之后,直到冬季档电影市场的另一个小高潮,在此期间的国内电影市场相对来说不温不火,各种五花八门的电影类型这个的硝烟不太弥漫的纷纷亮出自己的底牌,在此其中,有一部美国动作片《地铁惊魂》也悄然无息的蔓延到了各大影院。这部由著名动作片导演托尼·斯科特执导,汇集两大影星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的惊险动作电影理应吸引包括动作片迷在内的众多观众,但是笔者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呢?除了对传统老式动作片的一种怀旧之情,剩下的就是为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类型片种奏鸣丧钟。
老式动作片苟延残喘
说到动作片,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史泰龙、施瓦辛格等硬汉级别的人物以及由他们主演的《兰博》和《真实的谎言》等片。在好莱坞,动作片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在电影类型被细化的今天,平时人们谈论起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指那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盛行的动作电影,亦可称之为传统动作片,以便区分为李小龙式的暴力动作片和《夺宝奇兵》式的历险动作片等。一般来说,动作片常常会成为票房宠儿,却不太容易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因为它们过于简单化的故事结构和平面化的正反人物分界,也正是因为动作片这个内涵不深的因素注定其光鲜背后的平淡。
在动作片鼎盛的时期,以《虎胆龙威》、《生死时速》、《勇闯夺命岛》等为代表作的电影在影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就是在这些经典动作片推动下为传统动作电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以至于一夜之间出现多部类似题材的电影纷纷效仿,而且在经过无数次的“旧瓶装新酒”的相同举动后,已经演变成为动作片的一种套路,就好比组成一件工艺品上面的各种零件,必须按照说明书一一把它们放入特定的位置,不能轻易改变其中一环,不然就完成本分的工作。
但是在动作片经过20多年的洗礼之后,动作片那棱角分明的外形早已被时间的洪流打磨至圆,那耳熟能详的的剧情和曾经火爆一时的动作场面早已被无数电影经过了多次复刻变得公式化和索然无味。在电影特效突飞猛进的今日,电影票房的制高点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漫画英雄和魔法巫师们牢牢占据。动作片那狭小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允许这样老旧的模式继续浪费纳税人的财力与精力,于是诸如《特种部队》、《豚鼠特工队》这些打着科幻片、卡通片旗号的动作片横空出世。但是,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执着之士坚挺着动作片的最后一块阵地,《地铁惊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大牌影星救不了老套故事
看完这部两大影星主演的《地铁惊魂》,基本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这种老式的动作片再次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潜龙轰天》、《生死时速》等电影再次从我们眼前如片中的列车一般一晃而过。其次,在好莱坞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之地没有常胜将军,即便如托尼·斯科特和丹泽尔·华盛顿这样的黄金搭档也是如此。风过留名,雁过留声,地铁驶过,只留下一袭空荡的回声。
从电影的故事来看,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警匪片。不好意思,本片就是改编于70年代的同名惊悚电影,这部曾经对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在内的众多导演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电影(昆汀的《落水狗》众人以颜色命名人物的特点就是来源于此片),在时隔多年后的翻拍成风的今日被再次搬上大银幕意在情理之中。不过在21世纪,在我们大力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那帮人肯定没有看过科学发展观,不懂得什么是“与时俱进”。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把30多年前那个老套的故事照搬的现在的电影中,再找几个大明星坐镇于市,就好比一个出土文物被涂上了光鲜的色彩被重新上架,骨子里面还是一股质朴的土腥气。
不能简单的将这个现象归咎为编导的偷懒,从电影的制作和阵容来看,《地铁惊魂》还是很有野心的,起码希望在票房上能有所斩获。平心而论,这部《地铁惊魂》剧情发展紧张刺激、反复使用的升格镜头,还有快速切换的电影画面,一同烘托出正邪双方对决时的萧杀气氛,的确让我们这帮老式动作片迷感到一丝的过瘾。但影片最大的问题还出在题材上,本片的主题还是徘徊在“人质危机”与“阴谋理论”的老路子上,就像之前说过的一样,太多类似情节的电影在经过了10多年的磨练,早把其中的创意消耗殆尽从而转变为一种模式,一种套路。更不要说电影中那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情节了,一个简单的地铁劫持事件被放进了近2个小时的电影中,虽说电影的节奏和剪辑给足了面子,但是观众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冗长的电影。
如果有人说《变形金刚》、《特种部队》这类电影中人物脸谱化、平面化,那么《地铁惊魂》更是把正邪双方人物的对立面推向了一个极端地位层次。别看片中两大影星斗智斗勇像极了几年前的经典片《内部人士》,但是无论从故事内涵还是双方对事件的把握程度上均与后者相距甚远。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大部分时间是在对讲机前谈话,这样的情节设置本来可以大大发挥二人的演技,但是本片中的一干角色都被这个老套陈腐的故事强制性的抽干了内涵,像是一些按照电影剧情需要所布置的活动道具。约翰·特拉沃尔塔表面上是个被社会压迫至深的反抗人士,实际上也是个见钱眼开的腐败分子,而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起初由于受贿丑闻处于正邪之间的灰色地带,但后期地铁调度员出身的他也会以一个无比伟岸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纽约街头持枪上演“千里走单骑”。
动作片导演风光不再
本片的导演托尼·斯科特在在动作片领域的成就不亚于其兄莱德利·斯科特,这个曾经为我们带来《壮志凌云》、《国家公敌》的大导演在那个飞扬跋扈的年代为无数影迷留下了没好的印象,其也因他那快速凌厉和色彩斑斓的影像风格在众多动作片导演中独树一帜。并且托尼·斯科特和丹泽尔·华盛顿这对老搭档也时不时的联手为影迷奉上激情四射的大片,《红潮风暴》、《怒火救援》等片也在观众口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但是09年这对老搭档也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他们认为把一个30年前的故事放到今天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在片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导演标志性的快速剪辑和摄影风格,也许剧情可以老套,也许对白可以薄弱,但是斯科特在动作方面的薄弱处理可就是大问题了。电影警匪之间的对峙通篇都塑造出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当观众期待着火药桶的爆发瞬间时,电影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宣告结束,期待的动作场面没有出现不说,反倒是最后时刻突然的泄气让人猝不及防,托尼·斯科特在本片中的表现可以看做大导演对动作片阵地的缴械,电影的一切就好像是一出舞台剧中暴力,两大明星的飚戏也变成了电话双边的拉家常游戏。
在动作片鼎盛的时期,好莱坞在制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动作片同时,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动作片导演。除了托尼·斯科特之外,来自《虎胆龙威》的约翰·麦克泰南,《绝岭雄风》的雷尼·哈林、《石破天惊》的迈克尔·贝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在当时可谓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可如今去哪里寻找他们的身影呢?约翰·麦克泰南被誉为现代动作片的开山祖师,在90年代末期便由《十三勇士》显出颓势(但笔者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新世纪后此君一部《疯狂滑落》赔了个精光,此后几乎丢了饭碗,目前赋闲在家令人委婉。雷尼·哈林曾经出品过《虎胆龙威2》和《特工狂花》等著名动作片,在2000年后仍然高产,但是这个人作品的质量就像骤然降低海平面上的小船一样,时不时的就会触礁搁浅,《驱魔人前传》、《魔界契约》就是这个著名导演的狗血之作。今年此人还有一部《12回合》上映,这部号称“动作片模仿秀”的超级俗套电影把之前所有经典动作片的桥段一网打尽,影片上映之后最终以1000万挂零的票房惨淡收场。至于迈克尔·贝,他的名声早已随着《变形金刚》的名扬四海水涨船高,但是不难看出,小贝同学早已放弃动作片这块贫瘠之所转投入科幻片的怀抱,在更多的投资环境和更为夸张的想象力空间里去继续做他的“炸弹导演”。
而如今,一直保持很高质量的托尼·斯科特也终于在动作片苟延残喘的时代里败下阵来,传统动作片领域的最后一面旗帜已经倒下,以前那些动作片名导们不是丢掉饭碗就是另寻出路,而新晋的导演再怎么没出息也不会把目光投向这个几乎鸟不生蛋的领域,想到尚格云顿、史蒂芬·西格尔这些靠着动作片起家的明星们的新片只靠着影碟市场来证明他们的存在,那我们基本上可以宣告曾经风靡一时的动作片已经走到了寿终正寝的日子。
新式动作片异军突起
其实罗嗦了半天,动作片这个舞台在发展的多年之后还会继续在大银幕上发挥着其余热。说实话,如今对上世纪动作片情有独钟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光靠着一些老牌fans混饭吃的货迟早要饿死,在与时俱进的21世纪,动作片如果不把握时代潮流原地踏步的话,完全被淘汰也是迟早的事。不过正当传统动作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新的动作力量正在悄悄地崛起,那就是以《谍影重重》为代表的新式动作片。
《谍影重重》应该算是另类版的动作电影,虽说片中依然是千古不变的正邪对立,主人公也是顺应潮流的大玩失忆,但是电影之所以在新世纪动作片集体疲软的情况下异军突起,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精彩的故事发展和悬念迭声的情节设置让那些在传统动作片沉浸多年的观众看到了一丝新意,其二,简单明快的动作设计和动感十足的画面,再配以老式动作片的追车和格斗场面也满足了大众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这类动作片的好处就是不在拘泥于那种脸谱化的老式纯粹动作片,从另一种角度出发,在整体故事不算新鲜的情况下,从故事的走向和情节设置方面大做文章,这对好莱坞吃惯软饭的编剧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事。但是《谍影重重》系列正是凭借其其自身独特的气质能在票房和评论上实现双重丰盛,这几乎为动作片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新世纪,新式动作片正在逐步把传统的动作片打入博物馆,快速剪辑、干净利落的动作和极富视觉张力的场面已经取代粗犷的追车和爆炸场面成为新世纪动作片的主流。也许此时托尼·斯科特们应该考虑一下穷则思变的战术,逼近老一套在新的环境下已经玩不转了。
回到开篇那句关于动作片的定义,动作片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演员有多么出色的演技,不在于有怎样新颖的故事,动作片就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当传统的动作片苟延残喘之际,我们需要一股新鲜的血液来激活这个岌岌可危的片种。可以这么说,当一部动作片具有新颖的故事,不落俗套的人物设定,还有精彩的动作场面,那么电影必将能在影迷心中留下非常不错的印象,比如《谍影重重》和《飓风营救》。退一步说,如果电影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个新鲜的故事,那么由一个简单的故事配以紧张的情节和鲜活的动作场面也可以杀出一片天地,在短期内留给人刺激之感,比如《鹰眼》和《虎胆龙威4》。但是如果还是希望靠着上个世纪的余温来生产出一部剧情老套、动作老套、特效老套的“三老”电影,那么也别怪我们不买账了。
4 )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骑劫地下铁》
当年昆汀骂雷德利斯科特这个弟弟不过是个“电影混子”的时候,我想昆汀一定是作《真实罗曼史》编剧的时候吃够了这个笨蛋的苦头,也让昆汀一步到位领略了好莱坞的真实面孔。
没错,托尼斯科特就是好莱坞工业化流程生产者、拥护者和典型代表,他炮制的产品一定充满花里胡哨的噱头,但绝对没有灵魂。资本需要的就是这个,可以保证最大的商业化和遇到最小的麻烦,至于这种产品有没有嚼头和营养,吃多了会不会变成“超码的我”,谁在乎呢?
《骑劫地下铁》正是这种思路下的新产品,托尼斯科特充分发挥了自己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特长,硬生生的把一部七十年代的警匪电影改编成了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的电影版外传。
在七十年代那一版中的所有生活质感(昏聩而满腹牢骚的地铁调度员、专业的劫匪和恐慌的地铁人群)都被托尼斯科特MTV化的剪辑所取代,节约下来的时段填满的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如果不是丹泽尔华盛顿和特拉沃尔塔,我相信这部电影比现在还会难看上十倍,虽然现在已经足够难看,而原来那版故事中的压抑和冷峻气质早已经荡然无存,那些照搬原版的尖酸对白在一个游戏化的环境中显得突兀而没有依靠,特拉沃尔塔的角色仅仅是游戏中要打败的对象,而且轻而易举就被打败了,这样的成功还真他妈的廉价。
作为资本的宠儿,托尼斯科特肯定还会有下一部作品,但从电影发展来讲,托尼斯科特早已经洗洗睡下了。
5 ) 中美人民是一家
设想一下,把<骑劫地下铁>换在北京而不是纽约,其他很多东西甚至不用变化,男演员换成陈道明和孙红雷,一样的暴堵的城市,一样没谱儿的股市.结尾加一些主旋律的东西和谐一下就差不多了,哦,对,人质一定要多,要挤满车厢,这才像北京.
这片子惊喜还真不少,导演用电影人特有的方式发泄着对纽约的牢骚.最精华的莫过于影片结尾,借丹泽尔的嘴说出的两句话:
1.他拒绝市长让他开有警(和谐)报的专车回家的建议时说:你的车?有警报?不,我想我还是坐捷运吧,那是我的命脉.
我忽然想起我们下班时,路上的车都各自因为不同的目的交织着堵在一起.偏偏有一些白牌的,带O的,拉着警(和谐)报的,晃着暴闪的,牛X轰轰的横冲(和谐)直撞.你说在社会上潜(和谐)规则也就算了,挨大马路上您也潜(和谐)规则,还潜的这么理直气壮.
2.丹泽尔临走时候问市长是不是洋基队球迷,市长说:不是,哦,不,当然是.丹泽尔一笑了之.
我又忽然想起我们伟大的cca(和谐)v,满世界的放全运,恨不得全运会弹球比赛都要直播,每逢这类比赛什么天下足球啦,冠军欧洲啦,NBA啦,反正能看的基本全歇了,花多少钱买的海外转播权都可以白扔,反正花的是纳税(和谐)人的钱.你们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最原始的快乐是什么?也许cca(和谐)v看了我的话该说了,中国足球可以有.
反正看完这片,我特理解纽约的朋友们,全世界在你们那儿炒股票,把你们那儿给堵了,一金融(和谐)危机了,把你们弄穷了,一恐怖(和谐)袭击了,撞倒你们俩座楼,这倒霉事怎么都让你们赶上了.没事,我们多看看你们的盗(和谐)版电影,你们多来来北京旅游旅游,咱们就都心理平衡了,北京欢迎你!
6 ) 剧情应该是这样的
劫匪开始行动之前,几个年轻人拿着IPhone/ipod在听音乐(而不是用笔记本电脑和女友激情聊天),那个公司白领身上带的是blackBerry,还有一大堆的Nokia、Sumsung、Moto....
后面的故事,我估计很多人已经知道我要怎么说了,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劫匪们搜出所有乘客的手机和电子设备统统毁掉。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剧情发展。
第二种,劫匪开始行动,但对人们手上的电子通讯工具并不感兴趣,是些只知道上网炒股的通信盲,也许是因为刚出监狱,外面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于是,剧情就此展开:
用IPhone的,开始隐秘拍摄视频直接上传到Youtube,网友一顿热烈点击,回复中,有的惊恐,有的冷静的出谋划策......媒体记者也通过敏锐的网络嗅觉开始通过电视播放youtube上的视频;blackBerry的也没闲着,趁劫匪不注意,手指轻舞飞扬的发出求救信息,顺便把公司的E-mail回复了;更多的人开始用手机在twitter上图文直播绑架现场情况,在twitter上发起转推狂潮。纽约市长本来就一直在关注twitter上的民意动向,结果第一时间在twitter上发表安民讲话(比调度员发现的还要及时),稳定局势,安慰被困人员要保持镇定,告知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接着市长twitter的follower数量直线攀升,支持率空前高涨。劫匪也没闲着,拿出上网本,时刻关注股市信息。可惜被美国的网络监控系统逮个正着,马上发现这节车厢里的人还有在关注股市信息的家伙,判断肯定不是乘客,随即找到该账户劫匪的背景资料为不打草惊蛇,并未冻结账户。影片的第一现场从地铁车厢和调度中心变成了车厢、调度中心和互联网。
劫匪还按原计划通过调度中心索要1000万美元现金。而纽约警察早已摸清了劫匪的真正意图和整个情况,将计就计,1000万美元调直升飞机送达(我看着那些开道的摩托骑警太辛苦,还要冒着飚车被撞飞的生命危险,实在心疼,他们更是英雄!)。劫匪拿到钱以后,来了个金蝉脱壳,这哪能瞒得过车厢里的乘客,劫匪举动暴露无遗,结果射杀场面在街头大上演,不是两个,而是四个全部报销......
最后,影片镜头回顾所有在网络中 转推的twitter们,网民笑了,市长笑了,车厢里的乘客这时纷纷走下车厢,拥抱在附近知道消息等候多时的家人.....
新时代美国英雄的最好注解,不再是个人英雄,每个人都是英雄!
影片最后一幕:中国CCAV增加播报一条国际新闻:“今天上午,美国纽约发生一起地铁劫持事件,劫匪劫持二十多名乘客,其中包括多名妇女和儿童,结果因警方处理不当,劫匪在逃跑过程中,与警察在街头爆发枪战,四名劫匪被当场击毙,部分警员受伤....”
特拉沃尔塔的演技绝对“一流”,不过··东西真的还可以··
JB电影
丹泽尔华盛顿本来就很弱的气场如今已消失殆尽了~
其实本意是看电锯惊魂的,点错了贼,不过有Denzel Washington也挺值
过滤掉其余废渣,这片子就是部不错的温情片。今天我也要去买一加仑牛奶。
其实这个好莱坞片子里面穿插的一些很小的细节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关于市长的一切,比如记者对市长的访问,还有市长对自己造型的关注,等等。
多么基情四射的片子啊~~两个人碰出的火花都那么大~~~~He's got a sexy voice.He'd be my bitch in prison
虎头蛇尾。
John.Travolta 老了 已经不是断箭里的悍匪了。
粗陋的电影,整体差不多可以得0分,2分都是给华盛顿的。
二刷之后感觉故事还是太流于表面了,主题上想黑政府,不过从人物的塑造上来说不算具有说服力,很典型的好莱坞叙事,可以深化的地方都戛然而止。场面上的掌控较之以前更成熟了,第二遍比第一遍看的要更流畅先
多看点书有必要,免到用时方恨少。
走投无路我觉得这调度员太卑鄙了
美国 都是拿真钱的啊····
4星给2位巨星
what kind of people would take an ass model to iceland? Wall street guy!
铺的太大,造成虎头蛇尾
纽约没有不靠谱的伤亡率
够烂的了
中规中矩,人畜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