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比海更深》中,最打动我的角色,是母亲淑子。
丈夫去世后,女儿劝她多交些朋友。淑子却说:“我这个年纪交朋友,只会徒增来参加葬礼的人数。”
听见这话,我忍不住笑了。暗自想来,只有真正活明白的人,才能说出如此刻薄、消极却又诚实到可爱的话。
敢用“死”来自嘲,才透出了“生”的豁达。
淑子就是这样一位豁达的母亲。
她可以把岁月年轮碾过的人生体悟,不着痕迹地按进日常生活里。
我们仅仅观看她的生活,看这幅苍老的躯体,在静谧的时间里行走、坐卧、煮饭、养花……就仿佛看到了生活的本质。
只见她一面煮菜,一面说道:“这魔芋要慢慢煮,放一个晚上才会入味,和人一样。”
影片《比海更深》讲述的,是人与人的别离。
整部影片都弥漫着一股悲凉的味道,那里面,有父亲过世的伤感余味,也有家庭破碎的离愁别绪。
而极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这一切痛楚最深切的承受者,其实是淑子。
丈夫离世,撒手去了另一个世界;儿子离婚,还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只有淑子,被狠狠地抛下,独自承受着双倍的痛苦。
正如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写的:“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呆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
淑子,就是这样一个被留在原地的人。
然而,我们在她的脸上却几乎看不到悲伤,只看到从容和释然。
在丈夫葬礼的隔天,淑子就把他的所有东西丢掉了。
儿子良多不解:“在一起50年了,到最后就这样?”
淑子笑答:“别傻了,正是因为在一起50年,才会这样。”
因为那已被时间打磨得分外轻盈而深邃的爱,没有重量,却浩瀚辽阔,以至于任何一个物件都无法承载,唯有装进记忆里。
只有记忆,才是死者的天堂。他们将在那里,获得永生。
其实,淑子的婚姻并不算幸福。
丈夫是个不争气的男人,游手好闲,负债累累,但淑子却磕磕绊绊地守了他一生。
这或许很难理解。
而巧合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淑子的扮演者树木希林女士,也有着同样的境遇。
30岁那年,她与摇滚歌手内田裕也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可在此后长达40多年的婚姻里,丈夫却频频出轨、家暴、偷窃、和别的女人纠缠不清……
即便如此,树木希林仍然对丈夫不离不弃。
当别人追问时,她这样回答:“如果来世再次相遇,我仍会爱上他并再次度过狼狈的一生。”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这或许才是关于“爱”的最纯粹的定义吧。
正如在影片中,淑子黯然神伤,说道:“我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对谁说过‘爱他比海更深’这样的话。”
其实,不用说的,她已经做到了。
如果说对丈夫的爱,是前世的孽缘;那么对儿子的爱,则是今生的羁绊。
见到儿子的衬衫上沾了咖喱,淑子还是会毫不迟疑地用手去擦,哪怕儿子已经年过四十,不再是孩子。
这是一位母亲的本能反应。
在儿子良多的身上,淑子仿佛看到了丈夫的影子。
他是一个落魄的作家,年轻时曾经获奖,之后便江郎才尽,整日浑浑噩噩,妄想靠赌博赢回人生。
终于,妻子忍无可忍,带着儿子离开,一家人就此离散。
良多只得独自生活,每月见儿子一次,并通过监视妻子,来实现对这段婚姻无济于事地守护。
这一切,母亲都看在眼里。
因为母亲,就是那个比我们更早一点知道我们会失恋的人啊。
可是,淑子却无法要求儿媳和自己一样,即使嫁了个窝囊的男人,也会厮守一生。
她只得眼睁睁的看着儿子,亲手搞砸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后半段,是这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段落。
因为台风过境,母亲挽留,这一家人得以重聚在一起。
那一晚,谁都没有睡。
大人们睡不着,孩子不愿睡,母亲说:年纪大了,睡一会儿就够了。
所有人都固执地睁开眼睛,想再看一看曾经的生活。
淑子心里明白,这或许是一家人最后一次相聚。
于是,她抓紧这最后的机会,不动声色地,为这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设计了一场告别式。
她拿出相册,一张张翻看相片,和家人们谈论着过去;
她做好晚餐——冒着热气的咖喱乌冬面,那是丈夫生前最爱的味道;
她铺上崭新的被褥,想让良多一家,重温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感觉;
……
这一切的一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挽留,而是为了告别。
淑子拿出良多年少时的作文,给真悟:“看,你的父亲小时候就很会写文章。要知道,文采是个很棒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她在用这样的方式,帮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儿子面前,挣回一点点做父亲的尊严。
面对儿子良多,她不经意间说道:“为什么男人都不懂得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那一刻,镜头微微俯拍,透过坐在椅子上的母亲看向坐在地上的儿子。良多仿佛一下回到了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同样的姿势,聆听着母亲明明有意却装作无意的教诲。
镜头一转,淑子已坐在儿媳的身边,她抚摸着儿媳的背,静静看着她的侧脸,张口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两个真的已经不可能了吗?”
这一细节,格外真实,也格外动人。
母亲就是这样,一面劝自己的儿子要放下,不要强求;一面却又为儿子,做着最后一点哪怕是徒劳的努力。
可是,正如电台中忽然响起的歌曲《别离的预感》,邓丽君轻柔婉转的声音,已将所有的情绪备好,只等着别离的上演。
最终,淑子将装有真悟脐带的木盒,交给儿媳:“今后就交给你保管了。”
而眼泪也终于决堤:“唉,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比海更深》的英文名是After the storm——台风过后。
大海,台风,都是最自然的存在。而将它们放在一场别离的后面,作为全片的基调,也让这个小家庭的别离,瞬间显露出了人生的苍茫无常。
而无论在生离死别的关头,还是妻离子散的边缘,我看到的,是一位瘦弱的母亲,倔强地站在那里。
她或许不是影片中最抢眼的角色,但却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她试图在破碎的生活里,为自己拼出丈夫的模样,为儿子拼出活下去的理由,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心里那份比海更深的“爱”。
正如第二天的清晨,淑子站在阳台上,带着一夜未睡的笑容,向儿子一家挥手作别。
这位老人,再一次被留在了原地,看着他们完好地远去。
一次又一次地,目送亲人远去。
不过,只要他们都好,便是母亲,最欣慰的事。
早前听说《比海更深》是《步履不停》的姊妹篇,一度特别期待。果然,还是熟悉的是枝风格:不变的家庭结构——缺场的父亲,隐忍的母亲,早熟内向的单亲小孩,若即若离的出嫁女儿/儿媳;不变的家的味道——舀不动的自制冰杯,隔夜才好吃的咖喱,阳台上的花草,浴缸里的黑色漂浮物,总是笼罩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死亡阴影和怎么过也不好的龃龉的一生。
只是,是枝裕和真是越来越温柔了,连《步履》里面最尖锐的父子关系以及母亲满怀怨恨的丧子之痛,在《比海》中都被一一化解掉。 台风来临的时刻,分明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戏剧化的冲突,也没有剧烈的情感起伏。是枝裕和把人心里所有的不安和恐惧都隐藏起来,只有在面对世上最亲密的人时,才会流露出那一点若有似无的不平静、不适意。
台风来临时,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废材”良多,最在意竟是前妻和她的现任男友到底“做过”没有。前妻到也坦诚相告,当然,又不是国中女生。这一幕真是精妙。看良多因为吃醋而气急败坏的表情,像个玩具被夺走的小孩子,真是好笑又心酸。而他迫不及待想要“做”回来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楚,这个举动到底是负气还是爱。做人真是太为难了,那么多情感不知该如何收放,而人与人之间的爱,真的像是一场幻觉,是在无数不解、无奈、破碎、崩塌的秩序中种下的兰因絮果。即使他们已经离异,但曾经是亲人的事实,在相爱的那一刻以及此后的所有时间里,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了。
台风来临时, 母亲最在意的是自己应当如何死去。所以她问良多,是希望选择毫无知觉地瘫在床上等待死亡降临,还是尽快了结自己?她将儿子出生时的脐带交给儿媳,就是在交待后事,这是她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在得知他们不会复婚的那一刻,她才会在儿媳面前差一点失态,却又在快要崩溃的下一秒打趣良多字太丑而勉强挤出带泪的笑。不能不说,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角色真是太棒了。对儿子的疼爱,调侃,戏谑,支持,不舍,包括自私,都是那么不动声色,却像海一样深不可测。她不仅是个母亲,也是个女人。她害怕死亡,所以对着蝴蝶冥想结发50年刚去世的丈夫,让他不要早早地来接她;嘴上说扔掉了和他有关的一切东西,但一件旧衬衫,一块老砚台却怎样都扔不掉。人不在了,记忆还在,要清理和切断同过往的一切联系,可能不亚于在心里掀起的那一场狂风骤雨。
台风来临时,良多带着儿子偷跑去楼下的公园。父子俩蜷缩在水泥管道的对话,更像是是中年的良多在告慰童年的自己:“如果成不了理想中的大人也没有关系”。对儿子来说,这一月一次的聚会,是父亲“在场”的证明,尽管大部分时间,父亲总是缺席的。“不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人,但和父亲一样也没什么不好啊。”血缘的相似性是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他们彼此的生命中,说不定某一天,它又会在儿子的命运中重演。家族的宿命感,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台风来临时,谁都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母亲也许曾有过音乐家的梦,前妻还藏着教师资格书,良多仍是个不入流的小说家,儿子大概也知道自己只能做棒球代打——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就像良多种下的橘树,即使不开花、不结果,也不是一无是处啊。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豪赌,换大房子和赢三亿元的人总是少数,可即使赢了,也未必能过好这一生。唯独一家三口在暴雨中捡起的彩票,才是一个真正的美梦,即使你知道,梦不一定会成真,但在风雨中彼此寻找、守护、努力抓住梦想的那一刻,是如此真实而动人。
台风来临时飘摇的风雨和邓丽君的歌声,是《比海更深》最大的隐喻,像是一场离别的预演,用挽留的姿态平静地述说过去,再同彼此告别。有人说“life goes on and on”的意思不是“人生在继续”,而是“人生总有遗憾”。母亲也对良多说,幸福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而日常的告别,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台风来临时,妻子决定要开始新的生活,就像所有人都在决定要离开原来的自己。“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步啊?”类似徒劳的追问如何会有答案,只会在心中频添忧愁罢了。比海更深的,是亲人间不能说,也不必说出的牵绊和记忆,哪怕这记忆是如此不堪,如此沉重。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着跟过往的一切挥手告别,学着接受那个残缺、平凡却又真实自己,哪怕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心酸。
飓风过后,我们还是要向前走了。
年纪越大,人的接受度通常会越来越高,包括接受慢慢偏离年少时理想中人的自己。于是小时了了文采非凡的小说家,成了不太体面的侦探,好容易得了些委托费,贪心想要一赌翻盘,结果只是更窘迫。年少时无数次提醒自己不要步赌徒父亲的后尘,结果一样经营不好家庭,落得个离婚下场,甚至连每月五万日元的赡养费都付不起。
五十岁的男主人公良多,身形高大、衣着邋遢,更显捉襟见肘。不修边幅的他在老母亲家偷吃食物、翻找现金,活脱脱一副废柴中年模样。
故事其实很简单:郁郁不得志又隐隐不愿放弃小说梦的良多,对前夫仍有感情却为现实委身条件优渥男士的妻子,老伴去世后努力积极生活的老母亲,成长中迷糊懵懂又显冷静的儿子,在一个不便出行的台风天,在同一个屋檐下,试探似地真诚面对了彼此,但也仅此而已。天亮后,大家各自回到旧时生活,一切如故。
故事格局小小的,却处处可见细腻心意。老人家里被冻得硬邦邦的自制冰激凌,儿子被奶奶夸赞菜切得好时的笑容,良多逞强给孩子买钉鞋,为了便宜些故意把它刮花,台风天滑梯下的野餐,一家三口顶着暴风雨四处找彩票,小房间里前妻冷酷外表下流露出的一丝留恋……
是枝裕和一如既往把镜头对准了平凡的家庭——在这部片中,是离异的家庭。画面里的人物,过着观众看起来觉得有点唏嘘的生活,却都带着微弱的希望继续坚持着:老妈经济拮据生活寂寞却还抽空去学音乐,良多可以透过为漫画写脚本赚房租和赡养费,却依然想创作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儿子不能常常见到亲生父亲却不缺生父关心的爱和关注,前妻虽对良多仍有感情却凭理智作出了自己觉得正确的选择……
明明都是很好的人,为什么不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总是显得满不在乎的老妈,在台风天的夜晚小心翼翼地问前妻复合的打算,被微笑着婉拒了。
「回不去了。」这是前妻没说出口的话。
「回不去了。」《半生缘》里的曼帧对世钧说。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刘若英在歌里这样唱。
这就是生活吧,一个小差错、一点小缺憾,就能让故事的结果天差地别。在影院里被打动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怀着这样不甘心的心情。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超级英雄,聚光灯下的人之所以为众人仰望,是因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圆梦的人。回不到辉煌的过去,暂时没取得值得称道的成就,日子还得继续,这是生活的苦,亦是它催人奋进之处。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比海还深》,比起是枝裕和其他有明确起承转合故事的影片,更触动人心,更贴近每一个平凡人。
不尽人意的人生,也有存在的意义。就像老妈阳台上的那株植物——「(这棵树)没开花也没结果,不过还是有用的。」谁说人间温情不是人生的恩赐呢。
伴随着Hanaregumi《深呼吸》的旋律,影片悠悠地画上了句号。人们总爱问小孩子梦想是什么,良多也不例外。儿子抬起头反问:爸爸呢,有梦想吗?
「爸爸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嗯,只是「还没有实现」而已喔。
(原文首发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8/03/010038820.shtml)
这几年格外高产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最新作《比海更深》,单从剧情方面看,个人觉得比他先前的作品都要有趣好看,不再是强迫着观众融入它的叙事,才能触碰到人物、体会他们的生活情绪。以《海街日记》为典型的风景美画,高端的格调,在《比海更深》中也消失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多是在狭窄的房舍展开的对话,和阿部宽那张满是胡渣的沧桑脸庞。不开阔也不特意寻找的环境,与塑造的窘迫主人公形象,给人感觉反亲近自然了,感激是枝裕和的目光又观照到我广大平民百姓的日常啦。
《比海更深》所摄入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两场台风的来去,英语译名〈After the storm〉,则寓意着主人公的未来走向天晴。而借助导演拿手的人物对话的奇特功效,截取的这几日光景,又纵深出了更远的时间长度,并被观众细微感知到,仿佛一个家庭从父母生活的初始到儿女成年、他们的老去都囊括其中。
像在暴雨作浪时,母亲与儿子谈到自己小时候避台风和伙伴躲进教堂,换了住所不觉在楼层狭仄的房屋生活了近四十年,想到恐怕又会死在这里,内心泛出几分失落又实则安然的人生况味。儿子听了只好难堪地答上一句:“你儿没出息”。母亲长久对儿子期期的盼望,儿子在职业尝试上的努力却至中年无所成就的无奈,这组拉动最深处回忆的对话最是让人感怀。又及母亲在阳台为一棵橘子树浇水,儿子想起这颗从来不结果的橘树是他高中时母亲买回的,愕然它还健盛地活着。落笔不重,却有如“厅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的力道。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是枝裕和的作品总是关联到“死亡”,《比海》中亦是这样开头,阿部宽饰演的小说家良多没有给他太多温暖回忆的父亲去世,所有人都像是松了一口气。寡居的母亲不愿结交新的朋友,觉得那只是在增加参加葬礼的次数。言语间虽说着日子放松清静了,却常常觉得丈夫寄身于蝴蝶与她对话。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他们,死亡所劈开的距离实际微弱渺小,因为人老了多半是活在回忆里的,老伴离去不尽是悲伤,儿子此时却不甚懂得。
良多无法释然的是在人生道路选择上与父亲的意见相左,心有怨恨父亲至死也未读过他写的小说。然而后来他却得知父亲细心存放着他的首版书,骄傲地分发给周围的邻居。这处情节倒跟国民史诗剧《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分毫不差,儿子再衰再不济,却还总有一处会让父亲感到骄傲的地方。父亲却往往又会把它含蓄地深藏起来,像是故意让儿子回想起来百感交集。
良多就这样长大了,走上了背叛父亲的职业道路。生活不起色,为了按时交抚养费借钱赌车赛,拖欠债务。接下并不喜欢的侦探、漫画原著工作,还被前妻残酷地判为“不适合建立家庭”。这样的男人在我们身边则遍地皆是,也可能是我们的父辈,未来的自己,这好像会是大多数男人的宿命。梦想终究是少数人能实现的,内心的良善纯真被磨耗去,灰心丧志浑浑噩噩,似乎不能完全怪他们努力的不够,实在是像李宗盛所吟唱的:“从前的我没法懂,人生怎么会困难重重”。
生活的挫败,理想的偏离,很容易把他们打击的一蹶不振。但这种自我沉沦更多是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原本有序进行的目标,被一次次闯入的混乱搅浑了,澄不清澈。年轻时一个人能借卑微的梦想钻火取暖,但等梦想的火光日渐微弱,找不到别的替代,那真是极惨极冷的命运,一个男人总有一天需要正确对待不涉世界时随口许下的大话。
“我的人生到底从哪开始不正常的”?良多显然没有得到答案。也许是只有在人与其它人确立了关联,才会发现梦想会悄无声息地换变目标,脱离个人,或者说它最终会为自己组建的家庭燃烧,不幸是他的理想之火未能温暖到别人便陨灭了。委身于现实的前妻说:“成年人了,光靠爱哪能活的下去。”像是评判青梅竹马的恋人步入需要协力经营的生活后,最后凄惨分手颠扑不破的真理。感到无奈的良多深感困惑,却也无可反驳。丈夫应当为一个家庭提供延续下去的基础条件,但他们在遭遇无能为力的困境时,又很容易被妻子指责为彼得潘式的不愿长大、正视现实。
妻子不理解的是在丈夫的世界,如果没有了爱和家庭的羁绊,丢失目标的他恐怕早已是秽形垢面,在一日日的重复无聊中深感乏味,天底下可有太多人借助酒精、恶劣脾气逃避生活推给他的一切。占了影片一半篇幅的暴雨夜,良多与前妻和儿子的短暂相伴,转到最后一幕,良多放手妻儿迈向地铁站,背景便给了人一种无比奋进的力量。为了所爱的人,他需要更坚定振作,也会更艰辛,但这对于他,又是最大的祝福。
失败的男人之歌,预演着我们终究逃不过有一天成为废柴,但可幸的是无处松懈的生活,也在紧紧拽紧我们不滋生出废柴之心。废柴仍有对美好生活的顽强的信念,这样的男人就永远可敬,同样可爱。生活的信念寄托于家庭而存在,人和人之间紧密的感情才是对抗现实问题的利器。
完整的家庭,在年迈的母亲眼里更是全部了,母亲专业户树木希林独自在家倒上两杯牛奶,放进冰箱的一个场景,与影片开始对照,回味不禁酸上心头。她多么盼望着儿子能常常回家和她在夏凉的傍晚挖挖刨冰,闲说半天小话。到这把年纪时她反倒期待着生活出现更多意外,比如一场台风过境的暴雨,儿子的前妻造访,她喜悦而慌忙张罗备饭,百般要求她留下过夜,把儿子降生时剪下的脐带交给了她,好系住一个家庭与她的联系。
NHK曾关注过随着现代化发展,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无缘化”(参考《无缘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青年可以没有社交圈地独居,老年人在住宅去世数周也无人发觉,跟所有人中断关联,这在是枝裕和04年的《无人知晓》中便有涉及。家庭观念淡薄,职场的同事也没有了互相扶持的深厚情谊。过去乡村彼此熟知的人际关系在城市生活中已荡然无存,这固然减少了关系勾连、团聚造成的冲突、纠纷,但潜在的可怕问题也在日益凸显。《比海更深》也在多处点墨了这种正在弥漫的恐惧,母亲想到的不给人添麻烦的死法,路人谈到的孤独死事件……人与人不只有疏离,甚至还有算计,良多所在的侦探事务所,便是接手这类抓拍丈夫妻子出轨,以便在离婚时使对方处于不利位置的工作。
《比海更深》的片名来自邓丽君的日本单曲《别离的预感》:比海更深,比天更蓝。 我没有比这样更深入地爱你的招数了(百度百科)。在电影中则是由母亲念出来的,她害怕人生的寥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来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家庭好像都是破碎不全的,他反复不厌地拍摄这个主题,也是在坚持认为现代社会人际疏离所衍生的各层次的问题,只有通过家庭得到缓和,情感的包容、完整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吧。家庭不只是年迈父母背后的精神支柱,也是在职场工作的生存游戏中,难以争取席位,平凡下去的我们的栖身之地。
看完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
难过了很久很久…想哭一直哭不出来。
这电影真实的让人感到难过。
看到片子里的良多,写字超丑,邋邋遢遢,风吹日晒造成的黑皮肤,赌博,满脸胡子,爱撒谎,偷家里人的钱,推卸责任。
可是就这样就活到了中年,活到了结了婚,有了家庭和孩子,又活到了离婚。
人生真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这俨然就是我父亲本人了,我父亲就是一个赌博,邋遢,经常被晒的很黑,不刮胡子,推卸责任,甚至还偷妈妈和奶奶的钱的这样一个人。
跟这电影里不同的是,他们还没有离婚。
所幸我考上大学及早的逃离了这个令我绝望的家。
电影里数次提及,你不想做你爸爸这样的人吧。
是的,我也不想。
而且是从小就不想。
我至今还记得,我小时候跟我同学出去玩,好多同学家长都说你看他爸爸那样,不许和她玩。
我至今还记得,所以我不想当我爸爸那样的人。
一辈子也不想。
小时候爸爸有家庭暴力倾向,打妈妈,也打我。我曾亲眼目睹爸爸拿菜刀逼着妈妈,也曾目睹我爸爸为了打我妈,砸碎了门上的玻璃去开锁。
这之后我变得跟他疏离,基本上不说话。现在也是。
我就这样固执的讨厌了我爸爸整整18年。
在学校被心理咨询老师劝了很久,终于愿意主动陪他坐下吃饭,聊聊天。
老师问我,你爸爸爱你吗。
我想了想,一直在哭。
爱呀,他爱我的。
我从小挑食,我爸为了让我吃我不爱吃的鸡蛋,允诺我吃掉一个鸡蛋给我50块钱。
冬天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回到家冻到没有知觉,放在暖气上也没有感觉,我爸爸就把我冻僵了的脚,放在他肚子上。
我以前从没觉得这是爱,直到我谈了一场恋爱,我在地上跑了一圈还是什么我忘记了,总之脚很凉,我习以为常的放在男朋友的肚子上。
他没有像我爸一样,帮我捂脚。
把我推开了,你脚很凉,你有病吧。
电影里有一幕,良多这个月没有钱,好不容易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去赌赛车,却被老板克扣了几万元。可是约定和孩子见面的日子又到了,他带着孩子去买鞋。
孩子知道他没有多少钱,拿起一双心仪已久的鞋,又放下,看了一双相对便宜一点的。说我要这个,爸爸跟他说别客气呀,跟爸爸客气什么,就买这个最贵的!
如果人真的有羁绊的话,那一定比海更深吧。
我爸在我小时候出去赌博,输了很多钱,他自己的钱不够还,偷了我妈存下来的唯一的积蓄,也偷了我奶奶的钱去还债。
被妈妈发现了之后,我爸的工资卡和所有钱全都归我妈管了,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所以爸爸没什么钱了。
可我每次在学校的时候,我想跟我爸说,爸最近忙什么啊,爸爸节日快乐这种话的时候,我爸总是给我发红包。
我知道我爸知道我很讨厌他,我也知道他大概是怕如果不发红包可能我以后不太会来主动问候他吧。
他总是试图用钱去维系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爱,我不知道说什么,每次点开红包其实心里都很难受。
又想到电影里,奶奶跟媳妇说,我把脐带交给你保管啦,就是他的字太丑了。
我爸爸写字也很丑
丑到我现在还记得到底是有多丑
小学的试卷总是要家长签字,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记得那么清晰。
我爸每次都要很认真,一笔一划的签名。写丑了的还会橡皮擦掉,再写一遍。
当然后来的家长签字我都代劳了,没有什么字体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小学生学不会的。
如果有,被打几顿也会了。
电影里还有一段,印象很深。
良多带着儿子去买彩票,被女主知道后训斥,不要把你的恶习沾染给孩子。
这话似曾相识的很,我爸曾经乐此不疲的想教我如何打麻将。也不知道是怎么的,我第一次玩运气出奇的好,赢了我爸,自摸。
后来我爸也不提教我这个事了,我也不太愿意玩麻将。
吃的拌面还可以考虑一下。
生活里,良多总是去推卸责任。
好像一个没长大的人
不愿意去承担自己做错的事情,总是马上推卸给别人。
女主看透了这一点,于是离了婚。
我妈跟我爸吵架的时候,惯用台词也是这些。
所以觉得是枝裕和真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导演。
奶奶的演技爆炸,让人看见她这个人就会感觉想要哭出来。
总之
把幸福寄于台风带来的契机,大概比中彩票还要难吧。
最让人感到难过的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苦难也要自己咀嚼,而电影只有120分钟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爸跟我谈心,说到我没成为他期望中的人,说了一句“都是时代的问题”。然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良多和老妈谈心,讲到父亲,“那个人大概把一切都归结于时代的问题吧”。不由得有所感触,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在细微处瞄见情感的颤抖,明明是日常,却道尽人生。
是枝裕和的粉丝或多或少都对《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有点不满意,《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的巅峰之作,人总是无法摆脱自己的背景去创作,所以在《比海更深》里,看到是枝裕和的回归,看到熟悉的团地和人物,总觉得这个故事明显多了一种随心所欲,导演可以在这种生活化中尽情发挥他的经验,把他的认知融汇于每一点细节之中。
这是一部“废柴之歌”,良多工作、爱情、家庭皆不如人意,恨着父亲那样的嗜赌的人,却一步步变成和父亲一样的人,有一点才华,却经不起15年的挥霍,毕竟已经不是纯文学的时代,到处都是轻小说和垃圾文学。良多坚持着要创作,拒绝改编漫画这样的工作,但其实自己连房租和儿子每月5万元的抚养费都付不起。一个好的角色,就是要让人又爱又恨的,当看着他发挥小聪明,从事务所的案子中饱私囊觉得可恶,半夜却拿老妈的钱觉得生气时,却又对他身无分文拿出1万日元给老妈当零花钱赶到哭笑不得,骨子里恨不起来这样的“废柴”,大概是他们天性中的一点善良和浪漫没有泯灭,那种坏也是天真地坏。男人大抵骨子里一直都有那种幼稚的元素,有些人可能慢慢那种幼稚减少,良多则是一直都那样。阿部宽来演示正合适的,人高马大,但却始终有种孩子气。
良多还渴望着能够重新拥有家庭,经济拮据,却依然有着对老婆和孩子的爱,这种矛盾其实也很真实,人的好坏往往不是一面,而且也取决于立场和角度。真木有一点演得很真实,和新男友约会的时候,提到良多的作品,听到评价时,明显浮现出一点不开心。与男人相反,女人天生就有母性,女人总是坚信自己可以照顾一个男人,并且期待这个男人有所改变,直到认识到这是绝无可能的,而且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选择离开,有了孩子的女人才会更现实。
如果说所有问题都是时代的问题,这是一种推脱和自我安慰,往往面对真实的自己太过痛苦,所以总是这样叹着气,继续走下去。人到中年总是最焦虑的,前路漫漫,难有方向,又不可能放任时间的流逝。反而到了老年,更接近死亡的时候,要平和多了。良多的母亲,一辈子盼望离开团地,有自己的房子,最终不可得,也就认命了。最难受的还是中年人那种不甘心,总幻想还有可能。树木希林之外没法想象第二个人来演母亲了,那种小细节中透露的真实感,所需要的演技,是多少年才能达到的?
前几天豆瓣广播里看到一句话,杨德昌说,我们的幸运在于赶上了不好的时代。其实是这样的,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也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时代一直这样,即使改变,依然拥有所有这些方面。而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的问题。
如失败者之歌,却要一直往前。这一部格局很小,却有很多斗嘴与讽刺的有趣瞬间,当然,核心仍然有母子、父子以及夫妻等各种亲情关系。会有有趣,也会有感动。基本正常发挥
我可是大器晚成的类型的。太花时间了,要快点。
那棵橘子树,那只蝴蝶,那一阵风,那一对母子,温柔绵长。
男人(孩)啊,是从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是从失去所爱的人开始的么。她说,人生啊,假如爱一个人比海更深,会很痛苦,所以多数人都平淡地快乐地生活着。
花这么多时间磨出这么一个所谓金句满满的剧本,不小心还以为在看韩寒呢。被戛纳降级果断是合情合理的,把[步履不停]反过来再拍一遍有什么劲啊。虽说表演蛮不错,戏写得也不错(但是这台词真是中二得令人捉急……),看似反鸡汤,其实还是鸡汤。这么一看[海街日记]还真是值得捧。
台风过后生活照旧,新干线依然在拐弯处交汇错开,比海更深的爱和幸福或许并不存在,可彼此的羁绊总能让我们重新出发;金句闪现佳篇天成,砍斫戏剧枝节,磨平起落悲笑,展现日常底色,慢火炖成并不温情的鸡汤;父母曾是我们头顶的树荫,后来铺成脚底坚实的路基,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跟“步履不停”相比,增加了一点戏剧调味的是枝裕和。在少子化的日本,亲情变得更细腻也更难以表达,那种比海更深的黏稠情绪,有时候真的需要一场台风天来荡涤啊…阿部宽和树木希林这对母子演得神好,差点逼出我的老泪。
是枝裕和这三年来最好的作品,主角终于不再是【中产阶层】以及鲜活描写庶民生活这一点比较有趣。途中哭了两次【今この胸に/抱きしめている/ 夢と未来と恋心と /忘れかけてた 大切な物 /取り戻せた気がするから 】电影结束只想用这段歌词作注脚。 PS希望树木希林健康长寿,若世上没有了她,会非常难过。
人生步履不停,爱情就像台风。幸福如中彩票,亲情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继续向世界展现他电影里的生活哲学,一贯的生活调味,将镜头对准废柴人生,在日常里寻找小规模的荡气回肠。
今年余下的热泪皆数送出。是枝裕和又把日常拍成了宇宙,让人沉迷于发现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对照时的自我感动里。人生变幻,我们因为那些偏离计划的事快乐或悲伤,发出为何如此的疑问:谁在藏钱的地方预演好你的心思,谁在台风天和你一起找也许会中奖的午后彩券,谁曾骄傲地把你的书发给街坊四邻。
在人生岔路口的26看到了《比海更深》,再次谢谢是枝裕和。没有成为那个小时候心里想了许多遍的理想的自己,爱过的人细想也的确没有比海深,真差劲啊,人生。但台风一过,庸常依然。在这个岁数,被许多事情接二连三地提醒,开始接受那份成年人的无力感。
“电影编导只要开掘,每一件琐碎的事都将变成一个金矿。”多年前意大利编导柴伐梯尼这样说,也这样做过。日本是枝裕和今年的新片子《比海更深》就是这样一个标本:一个月一次的离婚父亲的见子日,被开掘出了多么光彩、丰富的金子啊!我们的电影人缺少这样的功力与情怀。
步履不停的蝴蝶飞到了台风前后的屋村,少见这么邋遢甚至反鸡汤的是枝裕和。这人生无望又反复,最深重不过一切无可挽回以后仍然不消散的一线温情
《步履不停》走了八年,理想与现实依然《比海更深》。喜欢这样的是枝裕和,一场台风好像能吹走所有烦恼。
比《海街日记》《如父如子》好太多了吧
交了朋友,也只是增加参加葬礼的人物而已。出完片头字幕的前五分钟,我就坚定地给五星了。“你是与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赌马迷和彩票狂为敌啊”,“都这把岁数了,我却从来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普通人都不会有的啦。就是因为没有才活得下去,而且还那么开心。”
一段关系结束,最难受的是什么也都跟着物归原主。多出的空白,是我们跨不过的坎、必须面对的缝隙,也是向前的勇气。“我从来没有爱一个人比海更深”
“人生这东西很简单的”没有实现过大梦、没有变成理想的大人、甚至连爱一个人都没有比海还深,但我们,只会相聚这一次呀。台风夜里三人一起找彩券,说不定就是人生离三亿元最近的时候了。“我是不是说了了不起的话啊!”
片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笑對失敗的人生,大概才是催淚的最高境界吧。而是枝裕和,有多少中年男人,他就可以拍多少電影。每一個人物設定都下了很多功夫,創造一個海洋,只拍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