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导的电影是近来我一直的关注之一,因为一直没怎么看懂他的套路。我也不想去百度别人的解读,毕竟作为一种非常个人的体验历程,偶尔出现的挑战往往又兴奋又好玩。同时,我又隐隐感觉到洪导的强烈的个人趣味隐藏在幕后非常享受的聆听着观众的解读。当然类似这种的猜心游戏在其他电影作品里也有,可是洪导的片子又不属于推理型的烧脑,好在他在本片中借着小说家的口表达了一下他的电影观 ——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演员、有一个很随意的故事,然后在演员几近本色的表演当中延展出无限种可能的解读、或者说是演绎出意想不到的情绪升级对立矛盾。上面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没有脱离剧本里本身非常平淡无奇的故事框架,但是剧本里没有描述的情绪升级对立矛盾又是那么的出乎意料却合情合理,这就好比泡茶,温度、水流、静置时间乃至饮者的心情,都左右的一口茶下去的感受和接下来每一口下去的感受。特别强调的是,洪导的片子不是纪录片、也不是伪装成纪录片的电影。洪导的电影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外在的平淡无奇和内在的可被无限解读的张力,即使是老作品,每次看都有新发现新感触。这么说来,洪导的电影和金敏喜注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的艺术作品,目前看除了金敏喜没有其他女演员、或者男演员可以深刻的领会导演的意图 —— 她懂得不可以影响整体是一部洪常秀风格的作品,但是又必须要发挥,根据自己的体会甚至是临场的灵感把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激发出来,这些发挥很可能不是导演事先设计好的,或者说洪导的脑子里朦朦胧胧的有这么一种想表达的大概,是金敏喜把这个大概用自我的表演给展现出来,恰到好处又不突兀。他们两个的组合实在是难得一见又难能可贵。 回到这部电影的本身,我觉得金敏喜之外,扮演小说家的李慧英也表演的非常好,一点也没有被金敏喜的风头盖过,两个人的对手戏真是精彩。影片描写了一位才思枯竭的小说家的一天的行程,以一个书店开始、最后又回到了书店。她遇到了曾经是同事但不再与她联系的书店女老板,遇到了曾经要将她的小说拍成电影但又向市场低头而放弃打算的导演,也遇到了当年的酒友和发生过一夜情的老诗人,当然最重要的是遇到了女演员并达成了拍一部短片的共识。这一天下来小说家的情绪不断起伏,埋怨、哀伤、愤怒、兴奋还有欢喜,她最大的收获是在和女演员一起散步的过程中、在公园的洗手间里发生的对话和达成的共识,洪导很狡猾的隐去了这一段重要的对话,我们只能猜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许胡思乱想)。小说家可以说终于在这一天活明白了自己,她之前的负面情绪、和男人之间的各种纠葛与无结果(片中的男导演和老诗人),和女人之间的依赖与反依赖的对峙(女店主), 等等,于是她把自己的总结拍成了一部短片。金敏喜手里拿着一束非常随意编织的从路边野花中摘出来的花束,温婉动人无比妩媚、特别是眼睛眯起来的那种让人坐不住的俏皮,小说家拍出了女演员的从来没有未被发觉和发现的美,这种美只能从情人的角度发掘。短片的前半段的黑白影像与后半段的彩色影像形成了强烈对比,世界上怎么能有这么可爱的女子。注意到那部短片里没有女演员的丈夫,这也可以说明作为陶艺家的丈夫对妻子的美既忽视又无动于衷,或者说在遇到小说家之前女演员周围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美在哪里。这也是为什么女演员并没有看完这部短片就跑出来了,因为她被震撼到了,她被这个发现震撼到了,金敏喜演绎的恼怒又倔强的样子背后是另外一种无约无束的主张、又纯又欲。我无法推断女演员面对小说家之后的故事,洪导在这里结尾再次坚持了他的无开始无结束的人生和人性的无限论。 我期待在洪导的下一部作品里寻找答案。
明明是是洪尚秀在写小说,更像是他轻捻慢卷着半掀着页的日记本。
他是被金敏喜激发起创作欲望的慵然而寂寞的小说家,也是那个存在于绵绵话语间不曾露面的艺术家丈夫。
他离观众很远,但与捧着公园野花束的新娘总在咫尺之间。
小说家拍的不是纪录片,因为故事框架是虛构的。
小说家的电影不需要太多的演员和情节,他只用平淡平常的叙事去触发真实自然的反应。
于是有新朋旧友书店聚谈饮酒,于是有冤家路窄积怨难消尖刻讥讽
当然还有爱人在黑白镜头前左摇右荡,俏笑相迎。
寻常的一天,狭窄的生活圈
兜兜转转,该是那些人,还是那些人
电影里的小说家在拍一部电影,拍电影的艺术家在讲故事。
真实与虛构,戏内和戏外,叫人别再追问。
天色尚早,但很快就会黑下来,不如趁着白日漫漫,一起去散步吧。
ps.演员和小说家一起吃饭的那一段,小餐馆里,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互表欣赏之意;小餐馆外,隔着一层玻璃,小女孩好奇地热望着成熟的魅力,热望着未来的自己。非常纯净动人的一幕。
本文发表于“独放”公众号
作者:Jake Cole(2022-02-16)
译者:Pincent
洪常秀的新作《小说家的电影》以知名作家俊熙(李慧英饰)抵达书店开场,书店里的空气中充满来自银幕外的声音,听上去像是来自争吵中的一方。在洪常秀的电影里,角色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至于爆发,开头这一刻几乎是刻意地掩盖了这可能是一部最不以冲突驱动的作品的事实。实际上,俊熙在整部电影中的确一直游走在与人产生摩擦的边缘,但却几乎都立刻收了回来。
俊熙来拜访曾经同为作家如今经营着这家书店的后辈(徐永嬅饰),她们的闲聊中有一些紧张又温和的起伏,俊熙责备后辈没有和她保持联系并且还体重增加了,随后俊熙还偶然遇到了电影导演朋友朴孝镇(权海骁饰),她又因他(本计划但)从未改编过她的书而与他对峙,并指责他因项目的商业前景黯淡而犹豫不决,然而经过几分钟的消极责备后她又不再提了。
《小说家的电影》不属于洪经常拍的那些时常发生在酒后争论时的、关于男人和女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互相纠缠的情景喜剧,这次他的重点在于年近70岁的俊熙如何仍在努力实现她不满于现状的创作精神,洪巧妙地将电影离散的节奏同女主写作瓶颈期的挫败感联系起来。
与孝镇的重逢促使俊熙考虑将拍电影视为她创作意愿的一种表达,她的这种创作动力在电影早些时候的一场戏里有被间接地表现,她与书店老板和她的年轻女员工贤宇(朴美姬饰)一起喝咖啡,贤宇提到她在做语言治疗的兼职工作并且懂得使用手语,好奇的俊熙让贤宇将她写的书里的一句话翻译成手语,这位年长女性在倾听和理解每个手势的含义时显现出的专注和喜悦,暗示了她有兴趣将其写的文字转化为视觉表达。
当俊熙在城市公园里遇到著名女演员吉秀(金敏喜饰)时,这种创作意愿又进一步被增强了。她们俩在寒暄之后迅速建立了连结,当吉秀将小说家介绍给她丈夫的侄子、一位颇有抱负的电影工作者京宇(河成国饰)时,俊熙给他们讲了一个她会撰写剧本并至少部分执导的短片构想,没有固定的故事构思,她脑海中只有一些松散的画面和角色互动的想法。这位作者逐渐构想出一个相对沉静、温和的观察性电影的想法,这听起来就像在描述洪常秀本人的电影。
《小说家的电影》充满了对洪惯常技巧的调侃,似乎暗示着他在玩笑性地自我指涉。也就是说,他以对话驱动、视觉上相对朴素的电影风格经常被认为是“文学性的”,而这部电影以更广泛、更奇妙的视角审视了一位已在一种媒介中取得成就的艺术家如何在没有任何规则和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另一种媒介上的创作尝试。
并且,洪也在他的艺术探索中进行了有层次的视觉实验。导演放大了这部电影摄影上的黑白对比,因而某些时刻的天空看起来像是被渲染成了一片白色的负空间,有一个低角度拍摄公园里的一小段石阶的镜头看起来让人觉得像通往天堂的阶梯。他还改变了他通常使用的角色在中心的构图方式,比如在公园里的一些其他时刻,他将角色放置在构图的边缘,以强调他们身后冬季树叶掉落后树枝的锯齿状,这几乎是表现主义风格的形状。
洪继续在他一贯的主题和视觉标签上添加褶皱,直到结尾电影完全被交给了俊熙所拍摄的电影。这是一部没有明显叙事指向或小说结构甚至可以说是不成规矩、近乎天真的作品,反而在这部俊熙的电影里,能看到作者对影像自身能够传达的力量而感到的欣喜,这重表达与电影先前她对手语的着迷形成了闭环。通过与和她自身职业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交流思想,她对新鲜形式的探索使她变换了一种文体(媒介)。从元文本的意义上看,这也体现了洪本人的探索。
在电影的早些时候,俊熙承认她写作的瓶颈至少部分源于“我必须不断地将微小的事情夸大为有意义的东西”的感觉。《小说家的电影》表明,洪还没有穷尽他从最平凡的细节中生成意义和美的创作方法,也许他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出现。
原文://www.slantmagazine.com/film/the-novelists-film-review-hong-sang-soo/
这是洪常秀的第27部长片。也是金敏喜自2015年《这时对,那时错》以来参演的第九部洪常秀电影。
在两人最初的合作中,其实还没有太发现金敏喜的魅力,直到《之后》(2017),金敏喜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在黑白画面的包裹中,金敏喜突然光彩熠熠。
有一段镜头,金敏喜坐在出租车后座,车窗半开,窗内光影斑驳,窗外雪花飘扬,你甚至能感觉到,导演正通过镜头注视着这一幕,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缪斯。
《小说家的电影》的主要角色依然是艺术家、知识分子,主要情节也依然是邂逅和对话。中年女小说家先与开书店的老友聊天,接着偶遇导演夫妻,然后几人又在公园偶遇金敏喜,小说家与金敏喜互相欣赏,便决定合作拍一部短片,电影也以短片的片段收尾。
饰演小说家的李慧英之前刚刚主演了洪常秀另一部作品《在你面前》(2021),饰演一个身患绝症刚刚回国的演员。与《在你面前》相比,李慧英的角色在这里几乎成为功能性的,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很多人的解读都注意到了“洪常秀分身”的存在,小说家是,二人吃饭时窗外驻足的小女孩也是,她们仿佛都代替导演,目光永远聚焦在金敏喜身上。
在餐厅店里,小说家表白很直接:“因为你很漂亮。”,与之前洪常秀电影里的男人女人见到金敏喜的反应一样。小女孩在窗外经过既被金敏喜吸引,流连忘返,直到金敏喜起身,出去和她牵手聊天。金敏喜离开时,小说家突然偷偷吃了一口她碗里的饭。这种突然的小小的越界行为也许就是一种调皮的示爱、轻巧的恋物。在公园里,导演批评金敏喜不再拍电影是一种浪费,小说家就批评导演太过霸道,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她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里的维护已近乎于导演借助角色之口直接回应现实中的质疑。
《小说家的电影》里的人物大多陷入困境:艺术和思想的困境。开书店的朋友说自己早已放弃了写作,书店的员工曾是戏剧演员,现在也不再演戏;小说家苦恼于自己的创作瓶颈,女演员则不知为何许久不曾拍戏。作为创作者她们都进入失语状态。
作为一直重点探讨男女之间暧昧关系的创作者,洪常秀近作开始有了微小但不能忽视的变化。《在你面前》的主演回到韩国,手足无措的应对身边人,最后面对仰慕自己的导演吐露自己已身患绝症,整部电影的气质突然轻盈一转,变成一首哀而不伤的人生暮歌。这是洪常秀作品里第一次直面死亡。《小说家的电影》则在反复咀嚼创作的困境,对自己过往作品的质疑,对未来的难以捉摸,都显露出一种焦虑:人生过半,却突然失去方向的焦虑。
金敏喜的出现就像渺茫大海里的诺亚方舟,让小说家又点燃了创作热情。
“最重要的是有一位我能毫无顾忌观看的演员。我能观察她,用心去感受。她也处在她最舒适的状态中。而相机将会在那个时候捕捉到任何从她身上生成的东西。”小说家的话其实就是洪常秀的内心,这当然是导演的创作谈,但更是一种艺术家的独特表白。
短片的全貌我们不得而知,但片段里都是金敏喜,她手捧着一束野花,或漫步公园,或对着镜头轻轻哼起《结婚进行曲》。这部电影是黑白片,只有片中片的最后一分钟,金敏喜和她的花变成彩色,美好了整个世界。
观众都被迫成为洪常秀,和他一起长长久久地注视着金敏喜,感受她眼神里的浓情蜜意。
但洪常秀毕竟是洪常秀。
短片放映时,小说家邀请金敏喜观看,她自己则在楼顶,默默地抽着烟,不言不语,似乎没有了创作时的兴奋。这也许就像小男孩像小女孩示爱时的紧张,亦或是完成表白激情过后的失落?
电影以彩色画面结尾,短暂字幕过后又加了真正的结尾。金敏喜看完短片后,没有与小说家重聚,她的脸上没有欢欣和愉悦,是作品不如预期让她失望,亦或是面对突然表白的慌张和困惑?
就像《在你面前》结尾的小反转,女演员与爱慕自己的男导演酒酣耳热定下旅行计划,转天导演突然反悔,他在电话里说“不知道昨天的约定是不是真实的”;电影开始,女演员的姐姐对她说,她做了一个梦,一个很好的梦,中午之后才能告诉他,电影结尾,女演员在姐姐的床边,问她,你是做梦了吗?
洪常秀的世界里永远不存在“真相”,一切都是暧昧不清的。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洪常秀找到了他的缪斯,登上了她的诺亚方舟,从一个梦境驶向另一个梦境。
他需要一个和他一起做梦的人。
在洪尚秀<小說家的電影>中,小說家遠道而來,拜訪後輩書店,隨後獨自散步,遇見導演夫婦和女演員,並說服女演員一起拍部電影。
“天色尚早,但很快就會暗下來,趁著白日漫漫,我們一起去散步吧。”初次接觸、學習手語的小說家,一遍遍用手指在半空比劃這段文字。從生疏到熟練,那麼開心,怎麼都不夠。她陶醉在無言的表達中,每比劃一遍,都像完成一首樂曲。手指語言的起轉騰挪,上下翻飛,似乎比聲音語言更為生動,熨貼,小精靈似的。苦悶的小說家從失語走向無言,重獲新的靈感繆斯。但又讓人心酸,漫長的等待,無盡的時間,就這樣荒廢了。
我們在同席人略顯驚愕和尷尬的目光中,看著她的玩耍。某種程度上,手語和電影同構,直通幽冥,達成語言所不能講的也講不盡的。像把乾癟的木耳泡發,還其本來豐腴面目。小說家對手語、電影的天生親近,大概如此。
是晚冬或者初春季節吧,天氣乍暖還寒,白日茫茫,人也惘惘的。黑白的影調,但天應該是很高的,宝蓝色的,有晴明之感,像中國的北方大地。眼中的青翠也起來了,最適合午後散步,度過一個星期三的下午。此時,她施施然登場了,在望遠鏡的一瞥中。
她的步子是輕盈的,無顧忌的,世間竟只她一個。在白日底下走著,仿佛這就是人生的目的。她的髮凌亂地挽著,皮衣泛著光澤,像離家出走的憨獸,零散,得意,有種未有名目的欣喜。這位女郎,像是走在別人的夢裡,一直等待著被發現。看到她,好似久別老友重逢。
光線過曝,畫面白得發亮。導演的規勸與小說家的反斥,似乎與她毫無關係。她只是靜靜看著,輕輕蕩著,背著手笑著,像周圍被風溫柔撫觸的枝椏。她的內心,情愛天使悄然萌動,告知和照亮了周遭的世界,從此對自己負責了,不管不顧了,成為一個敏而不銳的人。然而也只是猜測。
這是奇特的經驗。以飯桌為地平線,小女孩的注視在某一時刻定住,與我們的目光匯合,連同小說家的目光,以及背後未出現但暗暗關照著的服務人員,心照不宣地將她十字圍合,成為此一時空的絕對焦點。由此,曾經努力忘卻的女演員身份湧現,不知不覺間,她被捕獲了。像喝了雄黃酒的白蛇。
小說家趁她離開,悄悄拿起勺子,挖食尤物碗中剩餐,淡淡咀嚼著,像捕獲獵物之後,疲憊的老年母豹,只是在執行每日的殺戮進食程式。女演員隨後與小女孩一同消失不見,畫面唯留小說家存在,這是有意味的形式。因為在電影的前半時,小說家是上位者,能量不斷攀升,此時達至頂巔,之後唯有下坡路了。
今天的她,西裝褲白得發亮,刻意打扮過,灑脫而有一股剛健氣。被小說家恭敬請進影院,一行人直線行進。她窩在椅子上,與周遭的黑漫渙一體,極具表現主義的張力,像等待加冕的女帝。
開始觀看。她的笑顏,輕盈,甜美,然而只是偽。手捧精心採摘的野花,神聖而得意,卻讓人憐惜。總覺得有一種不安,曾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不好的大事,心裡慌慌的,而畫面呈現的,只是其間美好的一瞥。是將死之人或大難不死之人給自己的夢中贈禮。
讓我們暫離片場,回看小說家的詭異。在電影觀看的過程中,小說家殷切關照會在外場等待,並計算好時間,以免忘記。接著在影院頂樓陽台獨自抽菸,像往常那樣,然而只是背影。這是她存在的最後鏡頭。似乎在電影放映的同時,她也隨著煙霧明滅慢慢彌散,消失不見。同樣,電影中出現兩人並行的背影鏡頭,走在看起來極高的台階上,使用精心構圖的對稱畫面,神廟似的,神聖而蒼古,莊嚴而肅然,是獻祭儀式的絕妙場地。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是經過,而無所謂完成。在這裏,小說家通過精心的設計,完成了自己。畫面隨後轉入高飽和度的彩色,明媚,晶瑩,耀眼,五官開心得抱在了一起。是生命的大圓滿。
此時,小說家把自己交給了最愛的她,通過一場獻祭;此地,是小說家為自己安排的墳墓。回想剛才一行人進入影院的畫面,一如走在墓室的甬道,沒有恐怖,只是鄭重其事。這也不難解釋電影散場後的氣急敗壞,以及本已說好的在這裏等她,然而不見蹤影。她有點不知所措,焦躁不安,急於尋找小說家,似乎想當面對質,問個清楚。顯然,這場生命的神聖交付儀式並沒有跟她商量過,以及經得她的同意。
電影在此刻完結。可以想見,她永遠不可能找到小說家——她已然吞吃了小說家,變成最有力量的人。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係順利互換。她站在那裡,背後光暈顯現,如菩薩臨世。又像殺得昏天暗地的將軍,天地間獨留一人,荷戟獨徬徨。
蘇珊·桑塔格在《寫作本身:論羅蘭·巴特》中說:「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拆解成自身及其相對面,或自身的兩個不同變體;這種正反面的相對峙產生出一種出乎意料的關係。」電影對小說家來說,是一種對自身的獻祭。義無反顧,心甘情願,理所當然。一如那個仔細品嚐剩餐的奇妙時刻。她在享受自己。
白日漫漫,世事茫茫,我們一起去散步吧。 悄悄告訴你,我愛的你,也是我自己。
柏林电影节已成为了韩国导演洪常秀的福地,从2017年《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初次入选竞赛单元,并为金敏喜拿下影后大奖以来,他的每部新作都能顺利入选竞赛,而且奖不离手,从2020年《逃走的女人》获最佳导演奖,到去年的《引见》获最佳剧本奖,到了今年更是凭《小说家的电影》拿到迄今为止份量最重的评审团大奖,距金熊奖仅一步之遥。
作为实验电影导演出道的洪常秀,他相当擅长设计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故意混淆现实与梦境的情节,制造出耐人寻味的影像。不过,近年来他似乎有意淡化这些叙事实验,去年的《在你面前》就有返璞归真的倾向,而这部新片《小说家的电影》算是他近年来最直白明了的故事,没有变换人称的口吻,也没有跳跃断裂的时空,大部分情节像是截取自平常生活的记录片段。
故事讲述了小说家俊熙远道而来拜访旧朋友的书店,之后遇见电影导演夫妇和一位年轻的女演员。她和女演员一见如故,并说服后者一起拍电影短片。这部新片延续了导演钟情的黑白影像美学,全程过度曝光的画面像是日本导演黑泽清惯用的手法,不过这并不是惊悚恐怖片,洪常秀用此在日常的现实环境中制造出梦境的效果,比如小说家和女演员吃饭时窗外离奇出现的小女孩。
影片叙事一如以往,所有场景由喝咖啡、吃饭、喝酒、聊天的场景组成,要么是见面时互相赞美,要么是彼此尬聊,洪常秀的影迷对此并不陌生。创新之处在于,导演借片中小说家之口,道出自己的创作观与创作过程,摇身一变成为了洪常秀阐述自己作品创作过程的元电影。正如影迷所熟知,洪的作品总是将镜头瞄准了日常生活的琐事,免不了带有纪录片的质感。片中小说家解释,自己要拍的并不是纪录片,而是有故事的影片,要在虚构之中展示出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一点在洪过去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小说家更坦言要遇上自己喜欢的人才会去拍摄,这一点无疑是洪常秀在暗示金敏喜的灵感缪斯地位,他在遇到金敏喜之后确实创作力爆棚,每年以两三部的拍片速率令人咋舌。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他近年来所有影片都在沿用同一批演员:权海骁、徐永嬅、李慧英等等。
不得不提,金敏喜与洪常秀合作的这些年来,受到了不少非议和社会压力,而洪常秀同样借小说家之口给予反驳与辩解,最出色的莫过于针对朴导演(这显然指的是朴赞郁,金敏喜拍完他的《小姐》后没再接拍其他商业电影)的“浪费”说辞。此外更顺带表示出对金敏喜的爱意,在最后一幕戏中戏里,他破天荒以声音出演女演员的丈夫。这些种种细节似乎都需要结合现实中洪常秀与金敏喜的绯闻来理解。这些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并不罕见,只不过此次表现得过于直白,略微让人不适。
尽管如此,这并非是一部夹带私货、自恋自大的作品。洪常秀借助小说家之口来表示自己“江郎才尽”,在创作上遇到瓶颈,带有一种自嘲的幽默感,同时,他继续向观众展示创作过程中导演、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刚才已提到作为导演,他的基本创作理念(在虚构中展示真实),以及对演员的要求(与喜欢的演员合作),那么他对观众是什么态度呢?影片结尾似乎留下了答案。
正当观众以为戏中戏的落幕为这部影片真正结束时(画面上已出现片尾字幕),之后却跳出虚构的戏中戏情节,看到女演员在放映结束后独自一人黯然的表情,而身为导演的小说家则在天台上抽烟。这似乎表达出洪常秀的心思:一旦作品完成后,不需要太理会观众(片中女演员)的反应,应留给观众自行理解与评价,不论他们觉得难看也好,开心也罢,都与自己的创作没有太大关系。不出所料,这部影片的开放性结局也秉持了这种创作态度。
像滨口龙介那样开始( Drive My Car的手语🤚),像李沧东那样结束(Peppermint Candy的小白花❀)。
作为非洪粉,甚至洪黑,三星都给敏后了。太逆天了,这真的是在拍电影吗?还是在秀恩爱?洪在摄影机后面和敏后互相表露爱意,为了敏后和她手中的花而将影像转为了彩色。像室外等所有高光区域全部过曝这种问题,是铁定的技术瑕疵啊,虽然我知道他也不care… 从电影节抢人的角度来看,那柏林是相当成功了,为自己争夺嫡系作者,从而建立稳固关系,按照近几年柏林这么疯狂的给奖,下一次还不得给洪金熊?另外洪的这种创作方式和制作模式在疫情的大环境之下确实体现出了优越性。
金更大气、自然、生动了,洪也更温柔、更包容、更随和了。大概是因为相爱。相爱总是好的。也顺便探讨了一些电影与故事,骂了一下爹男们。
Start a YouTube channel and do blogs with classic music, plz
@Berlinale72 If I gotta be brutally honest (and I will), 我对洪尚秀实在喜欢不起来,也感受不到金敏喜在本片里美/出彩在哪里。看洪尚秀的电影很像高中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你隐约觉得那些突然的推拉、结尾黑白转彩色、导演介入、「关于电影的电影」等等这些小设计是有点意思,但是挠破脑袋,你也想不到/写不出所谓标准答案(aka各位装逼豆友)里洋洋洒洒、赞美溢于言表的深刻赏析。要说他创造了什么新的、独特的电影语言,或者在探索电影的形式上贡献了真正的实验性价值,那也就算了,问题是如果要认真横纵向比较,洪也并没有。So is it really fair that Berlinale gives him credit every year?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天啊 全天下還有誰不知道洪金如膠似漆情比金堅的話 這就是他的死刑
抗疫先锋洪尚秀。疫情期间拍电影不忘提醒影迷戴口罩
he did it again❤️🔥 金敏喜在電影院看她在戲中所飾演的角色在電影院看她所飾演的角色的電影首映
前面部分也喜欢,但最后真的是太next level了。首映看到真人走出屏幕但如此自洽又是加强版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元宇宙了...
虽然老洪的电影传统就是说金敏喜好漂亮,看多少次还觉得,啊她好美。
洪常秀三板斧:生活巧妙变虚构;创作观念大讲堂;公然炫耀金敏喜。一再把自己和盘托出,虚构也许永不枯竭,但内里那个洪常秀已经差不多要被穷尽了。
屠狗太过分了必须扣一星以表愤怒,微笑着听对方讲话并附议“好有趣哦”当然对谁都奏效,洪尚秀真是大俗人。不过结尾金敏喜那个微妙的神情,也是对秀恩爱的一种讥讽?夸有灵感的人、貌美的人、有才华和天赋的人,平庸之辈不值一提,他们的嫉妒也要直接忽视——好残忍的一个视角啊。
#8999. 2022柏林评审团大奖。洪常秀柏林获奖三连。7分。这部齁得我这个洪吹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招大概都是前面用过的,聊得东西也有点浅。而且一部电影非得结合八卦看,不然理解不了剧情,是不是就有点太过了自我沉溺了……不过新东西还是有,比如洪常秀的片很少这么火气大;以及用换影像材质破次元壁(洪常秀亲自声音出场),用彩色破黑白,那个时刻的情感浓度很强也非常有效,包括结尾电影院这个几重套娃处理(金珉禧扮演的角色看自己出演的电影)和出字幕的方式其实算是《剧场前》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一次有效升级。
敏喜和导演互道i love you 的时候我要甜晕了,我不管就是十级主观的给打满星
所以金敏喜是加入了一种名叫“爱情”的一神教吗?爱一个男人,与之携手人生,和接拍其他导演的电影,彼此之间是互斥关系吗?女性的爱情生活,牵连到她的事业也具有排他性吗?在女作家的怒斥下,半途灰溜溜败走的男导演,大约代表了洪尚秀在臆想中打败的悠悠众口吧。可是,sorry,我也觉得金敏喜浪费才华与生命。爱一个人,不是会给TA更广阔的天地吗?“女性为了爱情与家庭,自愿、自主放弃和牺牲XX“的美丽叙事打动不了我,这是另一种对女性的精神PUA,是巧言令色的禁足。
都不用记者问,现在洪每年都会以电影角色分身自反,主动报道和金敏喜的相处进展,最新现状是:洪在戒酒了,现在改抽电子烟。洪看不惯那些为金的表演事业感到可惜的言论。连路过街边的小女孩都被金迷住了。他们在公园拾叶补办婚礼超浪漫。
洪常秀新作的柏林评审团大奖私以为不算实至名归,毕竟本片并未带来多少实质上的新东西——不再玩结构(仅有最后的放映与戏中戏段落属于明显的跳跃与断裂,其余时候以强连续性的长镜头为主)与那个作家女主透过望远镜观视的主观镜头(可以看作老洪惯常拿手的突兀推镜的另种风格化呈现,引出金敏喜的女演员角色)也并非什么新颖之处。不断的偶遇、尬聊,以及创作上的瓶颈危机与文学—电影的跨媒介关系也都是炒冷饭级别的发挥。倒是口罩的加入及戴—脱的不同样态颇有意思,不仅直指后疫情时代的境域,更以此为契机延拓了对肢体语言与微表情的运用(和女主学手语再完整表演一遍构成了奇妙联结)。当然,每年看看洪常秀就这么夫子自道、摆弄互文与秀恩爱也已成为部分影迷的固定仪式了罢。(7.0/10)
所有人都爱我的女神。她去小公园遛个弯,一不小心就成了小说家的缪斯。我的缪斯光芒万丈,卑微、自恋、才智平庸的创作者都只能苟且在自己的小阴影里。为了爱她,我要把自己藏进摄影机,藏进玻璃后面小女孩的眼睛,藏进黑白镜头里一束雏菊与狗尾草的缝隙。从那里仰视她的下巴,鼻翼,和扑朔迷离的一双眼睛,那是宏大宇宙在这个逼仄世界里唯二的美丽入口。
洪尚秀的手語則在一次次重復後無限放大了一個簡單的語義,讓平凡而美的小事具象成動作,使整個房間籠罩著想象的光輝,如此質樸卻動人(而濱口的手語玩味了語義在交流中的位置、凸顯其他超越性的部分,像運用準確的計算公式得到意圖中「宏大」的東西)。這是本片我最喜歡的部分。觀眾的身體被教育,如冥想前的重復淨化,再一次分明地說出「電影是身體的」,还有那些走路、健康與疾病。極強的自我指涉,一套自己的電影方法論:拍那個讓自己有拍攝欲的人,兜兜轉轉都是認識的夥伴,喝酒閒聊中企划就出來了,最後電影拍了什麼甚至不重要,背向一切他人的評價自己抽煙就夠了。變小的望遠鏡就像如今微縮到不真實的攝影機,那個演員也在影院中如夢初醒,不知是從他們的生活中走進了電影,還是從電影走進了生活中。
此前还觉得是在看洪尚秀的电影,近年来,则愈发觉得我是在阅读洪尚秀本人,这部就更直接了,感觉就是他私人日记里的几页纸,写了他对电影创作的一些理解,对金敏喜的表白。作为观众,你可以觉得这种私密性质拉满的电影很无聊(干脆你拍完只给金敏喜一个人看好了?我为什么要花一个半小时就听你说这点东西?你和她的表白我又不在乎。)你也可以认为这样的电影很甜蜜充满着爱。薄弱或轻盈,见仁见智。而我呢,我是介乎二者之间,反正你拍,我就会看,每年一部已成习惯。我只希望我不会因为这种惯性而失去对你的作品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