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裕禄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影片中重点向人们展现了焦裕禄的两次工作经历,一次是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调度科长,为了完成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为了请人才出山,他不惜放下面子让老婆挨家挨户的借白面,而自己家人却吃着窝窝头,他从不为吃的而发愁,他愁的是如何将工作开展好,如何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全片以情动人。渗透、贯串、充盈着深沉、亲切、滚烫的感情;它把国情、灾情、民情、乡情、亲情、共产党干部与老百姓之情交融一体。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变化很大,但我们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人格伟大;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百里,造福兰考人民;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人虽死而神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几代人!
今天去看了《我的父亲焦裕禄》在1990年李雪健老师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太经典,以至于在看这部电影的没多大的希望,但是整片看完让人肃然起敬,不知道是自己年龄大了,还是怎么回事,不说从头哭到尾,但是整片的泪点是真的多,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又重温了书记的伟大
现说下电影的创作背景,电影是根据焦裕禄二女儿、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的口述改编而成,她还担任了电影的总监制。是导演范元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主演郭晓东激动的表示,这是他流泪最多的一个戏,也为能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感到骄傲,电影自2020年10月15日开机以来,摄制组辗转淄博、洛阳、兰考、银川、阿拉善等地拍摄,作品全面回顾了焦裕禄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作为一名影视博主,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感到之外,更多的是焦裕禄的奉献精神,他一生扎根基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如果不看这部电影,好多人觉得奉献都是大事,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这些冲在一些的人,才是最辛苦,最值得学习的。
他是“一位父亲”但是在他去世前,他的家里都没有一张合照,在电影院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场景的震撼,不需要多动人的画面,也不需要多煽情的表演,只是泪到深处自然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才是我们需要追的星,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焦裕禄的一生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为人民服务,最终长辞于岗位之中,他死前仍在为人民着想,不打止痛针。最终死于肝癌晚期,是长期透支身体,营养不良所导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们穿的是普通群众一样的衣服,吃的是家常便饭。影片中最后镜头,一个黄沙的背影留在了戈壁,静静的守望着这片土地,热爱着当地的人民。正是有这样无数的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平凡而伟大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讲述并还原了焦裕禄一生短暂之间拥有着光辉的点点滴滴!影片感动颇多,焦裕禄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又温暖的饥寒交迫的百姓,焦裕禄旅行了党的宗旨 始终于人民为核心,想民所想,急民所急。 在影片中焦裕禄亲自吹喇叭送百姓,冒着大风沙 去下乡看望百姓疾苦,还亲自见证百姓的化缘 乞讨并吃下了所为可以填饱的被称之为食物的食物,在中国科技 经济 工业极度缺乏的年代,焦裕禄温暖着并保护着稀缺的人才为中国制造出了双筒机,再也不用人力的劳累去挖矿,挖煤,焦裕禄始终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里。 为了发展当地焦裕禄与当地人民 众志成城 把贫困地区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地方,河南洛阳老工业厂房也焕然一新,焦裕禄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葵宝,这部影片也有着家庭的温馨,焦裕禄对于妻子非常爱戴 对于父母有着深层次的爱,又仿佛于,各自心间有着默契! 总结 《我的父亲焦裕禄》 是当代少有的 传承精神文化的艺术写实风格的影片,把人民的好公仆 演奏的淋漓尽致,此部影片 用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铁骨宣言!
提及焦裕禄,依稀记得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原兰考县委书记,后人称其精神为“焦裕禄精神”,直到最近观看《我的父亲焦裕禄》这部电影,才被其“焦裕禄精神”深深折服﹑感动。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影片中重点向人们展现了焦裕禄的两次工作经历,一次是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调度科长,为了完成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为了请人才出山,他不惜放下面子让老婆挨家挨户的借白面,而自己家人却吃着窝窝头,他从不为吃的而发愁,他愁的是如何将工作开展好,如何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后因工作安排在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他没有安排专车接送,而是独自一人乘坐客车来到县委政府,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心里装的是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由于废寝忘食的工作,导致焦裕禄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他从不把自已的病放在心里。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了。终年四十二岁!
焦书记亲民、爱民、为民,心中装满了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焦书记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值得我学习;焦书记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情操值得我学习。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生产落后,物质贫乏,焦书记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兰考,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义无反顾的迎难而上,带领兰考人民走上改善环境脱贫致富的道路。他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兰考人民身上,无私帮助贫困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兰考这个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地方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我们更要倍加珍惜这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成果,继续保持焦书记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将焦裕禄精神代代相传。
郭晓东的演技不用怀疑吧!挺好地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好干部、好父亲、兰考人民的“好儿子”形象,无论是带领群众搏斗风沙为兰考县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还是对子女言传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风,片中的焦裕禄都做到了初心不忘,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内心崇高的信仰,搭配上催泪的音乐让人在感动之余,内心也长久地为这个伟大的人格所深深震撼。
主旋律,但是确实是感人。郭晓东的演技没的说,情感把握也非常到位。硬是看哭了几回
后半截直接给我整破防了,一直擦眼泪QAQ
看的點映場,從來沒有想過看《我的父親焦裕祿》會感動成這樣,郭曉東演的絕了。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捨己為人,大公無私,更廣闊的胸懷與天地,你會看到一個鮮活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一個為了百姓疾苦兢兢業業,甚至獻出生命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代也是非常值得鼓勵和敬佩!
“走,追风去”/确实很感动、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在那个时代,有很多需要人来奉献来努力的地方,缺的是一颗勇敢真诚的心,像焦这样的精神才值得被铭记/伟大的人总是需要家庭和父母的支持的,不是物质的支持,还包括精神上的指引,这种精神的力量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从焦的母亲传给他,他再传给他的孩子们。
跟着学院党支部一起观影的,体验不错,而且拍得也真的不错
原兰考县委**焦裕禄同志,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在一个2017年才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兰考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努力破除三害,目的仅仅让县里的老百姓有一口吃的,如今兰考县已经成为泡桐之乡,园林城市,这些都来源于焦裕禄**当年的坚持,一个曾经在贫瘠的土地奉献生命的人。
看的时候就想到我爷爷,同样不图功名利禄,同样为人民服务,同样,是一个好人。以及,焦裕禄这么好的干部,如果保重身体,那于工作于家人都是好事。不由更赞成《觉醒年代》里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上的观点:“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吾辈自勉!立志做一名体强的好人。《我的父亲焦裕禄》是生娃后首次出关来电影院,本是纯支持老白创作,没想到哭到不能自已!上一次来电影院是支持母校川传参与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当时也是点映,人寥寥无几,这次直接包场。但这绝对算好片,如果把前面一段砍掉的话。
电影整体尚可,主要是真实原型比较感人吧,这个年代可能很少会有这样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平凡而伟大的好书记了。视听语言系统有点老旧,开头几处剪辑点有点怪,配乐突兀煽情,结尾过于硬煽,反倒削弱了真实的力量。个别转场直接用不相干画面+画外音交代剧情就过了有点敷衍。知道焦守云女士是焦家精神弘扬代言人,但这个片名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片中直愣愣插进来几次口述画外音、让人一下子出戏以外,对电影主线并没任何影响,大部分事件都不是出于女儿亲历或旁观的视角,“口述”也没交代是听谁说的还是怎样,那还不如跟之前的作品一样就叫《焦裕禄》。监制是焦裕禄女儿,制片人是监制的儿子,有点后人强刷存在感的感觉。
臣卜木曹
这部影片是从焦裕禄女儿的视角去回忆的,焦裕禄是一位优秀的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没有官架子,为了兰考,他甚至忘却照顾家庭,甚至积劳成疾。焦裕禄用大爱无疆来感化子女们,让他们明白生活的意义。郭晓东的演技真得太棒了,跪别母亲的一幕绝对让观众都潸然泪下,影片贵在真诚用心,用细节完美地刻画出焦裕禄的伟大形象,将焦裕禄精神合理展现出来。
红色献礼片,焦裕禄个人传记。完成度尚可,正规正矩。结尾那种过度煽情和表现悲痛没有什么意义。6.2
比想象中要好;这部影片里的焦裕禄不是一个忧心忡忡的思考者,而是一个阳光的英雄,饱含感情,同样让人惋惜。电影细节上毛病还是不少的。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单位组织看的,竟然比点映还早。真的挺感人的,给我看哭了。一心为民的精神太了不起了,现在一方为官的能有焦书记的十分之一,也是当地百姓之幸了。演员也都很棒,特别是焦裕禄的夫人。最后向焦裕禄同志致敬!您是兰考的“父亲”,也是人民的英雄!
这哪是电影,这就是个配乐朗诵啊,音乐从开始第一秒到最后结束都没有停过。
这种多方面的形式是传记片的一种非常不错的结构,从厂子里的事业贡献、下乡的扶持、跟家人的相处三方面完成了这部传记片,每个人都会有不止一种身份,这种结构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不过表现形式有些平淡,有点流水账。
郭晓东的演技炉火纯青。片子拍的虽然老派,但胜在在老老实实的塑造人物、讲故事,真诚质朴。比最近其他堆砌明星支离破碎的主旋律电影好太多了,增加一星鼓励。
从焦裕禄女儿对父亲回忆为原点的展开,使《我的父亲焦裕禄》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更加贴近生活化的走进了焦裕禄。在这部电影中焦裕禄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他同时也是一位好丈夫、 好父亲与好儿子,不同角度的展现,使焦裕禄的形象被回归到了朴素的生活,又从生活的点滴中凝聚起了焦裕禄信仰的不凡,将毕生奉献给人民的无私,不论时代更迭,永远璀璨生辉。
哭死在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