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有一点点烂俗,暗示和伏笔未免太明显。人格分裂的设定,是男主的幻想,男主自己杀了妻子。这个设定很俗气了。而且影片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有点戛然而止了。戛然而止式结尾固然好,就是可以给观众一直意犹未尽的感觉,一直回味无穷的爽。但是对这部作品来说,不合适。因为它的思想性相比而言大于了它的技巧性。虽然思想也并不是很深刻很独到。但是比起来确实比技巧好一点点。技巧情节太俗了。所以它不是很适合一个技巧性的结尾方式。这样突然的结束,反而让它想要表达的思想得不到深化升华,得不到很好的阐述。所以让它的思想也停留在浅表。 它的思想性吧,也还行。每个人心中都有在逃避什么,都有不愿意面对的事实,都在对自己撒谎。但是它没有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去主动承认?还是继续逃避?结果又会怎么样?……都没有说清楚。
很多人说这电影就是普通的人格分裂,我不这么认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种感受:发生了一件自己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事,在向他人转述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美化自己经历的部分。久而久之,自己的记忆里留下的就是自己为自己编造的美好故事。这部电影构建的就是这样的框架。
男主是典型的追求完美又自我欺骗的人格,从他删掉对自己不利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只要不去面对,我就是完美的自己。所以女主,更多的是唤醒男主选择性沉睡的记忆,撕开男主虚伪面具,强迫男主面对自己的那么一个心魔而已,不是简单的是人格分裂。
从一开始男主演讲完,别人提到了他的妻子,到拦住他车的荷兰女孩,到当初他埋葬了妻子的机场,再到看到模型里被污染的红色痕迹(是不是很像他妻子遇害时候白毛衣上的血污?),他的记忆一步步被唤醒,撕开,自己立的人设,最终被自己坚信不疑的完美人设,开始崩塌,自己就是自己的完美敌人。但是,不管怎么样,人是永远趋利的,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会自掘坟墓。所以虚假伪善的自己最终战胜了偶然造访的良知和愧疚。日子总还是要朝前过。最后镜头,男主锤镜子的手指上的伤痕光速痊愈,又是男主新一轮的自我催眠和欺骗的过程。
其实这电影还有一天隐藏的线很好看。那就是伊莎贝尔(男主妻子)的故事。没人好奇为什么他们夫妻关系忽然变差?为什么伊莎贝尔说不喜欢巴黎??如果女主是男主的心魔,是记忆的觉醒。那么得出来的故事就是:男主经历了压抑的童年后,来到巴黎,在墓地里见到了美丽的伊莎贝尔,展开了追求。但伊莎贝尔转头就走,于是,男主强奸了她。但经过多年的寻找,男主成为设计师在酒吧与伊莎贝尔重逢,展开了追求,赢得美人归。好景不长,经过相处,伊莎贝尔从某次场景再现(可能是大笑?)发现,自己嫁的男人居然是两年前伤害了自己的恶魔。开始了自我怀疑,开始疏远男主,不愿意再跟他亲热。因为一方面她爱男主,但无法面对伤害,这就是为什么用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词。最终,在想要离开,切断和男主的关系的时候,被无法接受背叛的男主杀死。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从一个微小的心理效应开始,慢慢叙述整个故事。前期无聊荒诞,理解了这个心理过程,就理解这个逻辑了。
从剧情来看,前半小时让人感觉不知道在说什么,女主的不断逼逼,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观众觉得很迷,但是剧情发展到45分钟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公墓遇到完美的女士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剧情衔接上了,特别是高潮的飞机部分开始豁然开朗,到最终让人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男主自己的内心挣扎。因此单从剧情来看,前一部分让人看起来脱节甚至有些昏昏欲睡(虽然也有惊悚部分),尽管后半部分衔接上了,但依然觉得有提升空间。配乐部分很精彩,惊悚戏份和普通场景给观众很不同的感觉,特别是机场厕所部分那段女主恶搞戏配乐尤为精彩。演员角度,没啥事说的,三个人基本把一部戏给演完了,女主略夸张但却也很好地反映了男主内心的撕扯。细节部分也很不错(虽然不是太明白平面图那几滩血是怎么回事但肯定有特殊考虑,求解惑),最后男主飞机上洗完脸出来以后所有乘客都给予了嫌弃的眼神,告诉观众这货肯定自己在厕所里没少闹腾。整体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叙事角度继承了西班牙悬疑惊悚片的风格,值得一看。
有点讨厌这种进入故事的方式,我就像那位男主一样,想要一个安稳的环境,好好看部电影,而这个女人,她的嘴一刻不停地讲述着童年时的过往,直到她生吞下那恶心的猫食,我忍无可忍地按下了暂停键。
而后我也与男主有差不多的反应,这个女人简直神经病,但依然还是想要了解后续的剧情,直到另一个女人的出现,我突然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这个故事可以,导演竟然洞悉人心到了如此程度,他吃准了观众的反应,甚至是故意用男主的表演来引导观众。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来铺成一段爱情,而且是最令人无法理解的爱情。
这段感情在我个人看来,可能甚至算不上什么见鬼的爱情,仅仅是单方的意识过剩。为什么这个故事有如此令人反感的段落,可还是会让我产生好奇心想要去了解呢?
看完之后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是太过虚幻。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才会毫不在意,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大胆。这并非是好奇,而是隔离式的观赏,内心建立起了防线,也就不会有过多的感受了。
本片说实话,最后的反转有些太多了,有多层与多种复杂可能性,有时悬疑片用这样的方法很出彩。但这部电影前面铺垫太多,又神神叨叨的。观众的注意力有所分散,经不起最后结尾这种大幅度的震荡,把脑子搞得颠来倒去的。
最终呈现的整体故事性效果还算可以,看完后我马上翻到开篇,才算是注意到了,开始就给我的疑惑。为什么会放一具骸骨在片头,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层用意。其实导演早就告诉了观众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要求观众做的就是安心看完全片,如此而已。
不得不再多说一句,故事是真的棒,可以说找不到多少毛病,给我的不快主要来自呈现手法上,要是结尾不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反转,我想给人的观感会好很多。
自己观影中看到的几个细节,供大家讨论。
1.影片起头是从朋友问男主角还带着那枚结婚戒指开始的,因为男主角以为三年了没人会再问他老婆失踪的事了,而这枚戒指是为了给自己立完美的人设,失去妻子但念念不忘,再结合建筑师的身份,给人一种完美人设的感觉;
2.男主角接泰斯特(恶魔)上车这段,以及特意给司机一些厌恶的表情,是导演有意误导观众,让观众误以为男主角是个有爱心,体贴人的,也符合建筑师给人的一种完美感觉。这段实际是虚构,一个恶魔上车时是大雨,而到机场时已放晴,另个就是恶魔说拿行李后把行李放在了后备箱,但到机场后拿行李的实际是男主角;
3.恶魔与男主角的对话,实际就是与观众的对话,明明看上去很无趣的开头,为啥观众要听下去呢,导演用各种刺激的或者暗示的语言在观众的心中种下了恶魔的种子;
4.男主角与他老婆第一次在公墓见面时极有可能强奸了她,一个判断是恶魔在与男主角的对话时提到了男主角强奸了她老婆,另个是他老婆在与恶魔家中对话提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实际就暗示了他老婆是受害人,男主角一直在用各种殷勤掩盖它已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是控制他老婆,包括酒吧这些只是男主角的幻想,男主角一直想控制住他老婆让他有完美人设;
5.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最后那段杀掉恶魔的剧情,因为前面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为了拍部悬疑片,有点为拍而拍,但杀掉恶魔这段却提升了片子,因为结合第一点来说男主角没想到过了若干年还有人会注意到戒指这个细节,他需要恶魔来说出整个故事看看是否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样他才能把故事说完美,另个他就是用恶魔来考验自己,如果有一点点被人看出不对,他是否很稳定地说出故事,恶魔就是这个作用,即让故事完美又让自己经受了考验,当杀掉恶魔后坐回座位时他笑了就说明男主角认为自己完成了完美的计划。
过于简单的逻辑。 男主去离开巴黎之际被主办方老头礼貌性的问候了亡妻,意外激发了男主掩盖的心虚(隐藏人格)。由此短暂分裂出双重人格之间的交锋,虚构了一个女儿(妻子失踪前怀有身孕亡妻猝前怀有自己的身孕,强奸所得,后妻子)继而去到机场(藏尸地方)表面人格把表面人格逐步瓦解,一直思想交锋到候机,登机,起飞,到最终在厕所完成最终的决斗。至此,内心最后那一点不安也好良知也罢被彻底扼杀,由此对应了那句话,减无所减才是完美。 能看透以上的人99%,所以发表影评的人全都是针对这后面一段。而对于童年那一段,男主表面人格极力不认同没感知的那一段,难道是多余的吗?完全格格不入只是为了表现恶心,肮脏,和凌乱吗?奉劝影评人士好好去思考和代入整个片,别半桶水就在那里甩。 没错,这一颗星⭐是就是评给你们的,所有留影评的大班的朋友。
西班牙的悬疑惊悚快成金字招牌了,恶魔与天使的对决。
猜到了
原来是冷战男主难怪眼熟,说起英语越发像DT了……
SIFF2021,西班牙的心理悬疑一向还是不错的,就是说虽然你知道核心诡计是什么,反转提示与节奏是怎样,至少不会太崩。相比毫无必要、为诱导而设计明显的女孩角色,疑似致敬《闪灵》的部分倒很有意思:微缩机场里变化的主角模型=闪灵花园模型,终幕水泥潮涌入机舱=闪灵血潮涌入廊道,角色互搏脸从水泥浆里浮现=闪灵男主脸从砸开的门缝里窥探,当然,在一栋有渊源的建筑里逐渐诱发心理失衡的契机也类似闪灵。配乐的煽动性很强。
不用怀疑,每一个失踪的妻子,99%都是丈夫所杀,剩下的1%是因为丈夫不作为,被公公碎尸了。
自从有了思想这个恶魔,人类便受尽了折磨。
西班牙作者的共同愛好——反轉。#TooMuch反轉ForMe# #SIFF2021# ❺
没有惊喜感 唉
#SIFF24#建筑师的主角设定下,是强烈的、直白的空间概念,形式感大于故事性,大段的叙述就“只是一个引子”,主体若是没有形式的包装就未免过于空洞。把空间置换,时间交错和人格分裂几种元素结合还是比较顺畅,惊悚氛围感还不错。p.s.甚至觉得伊莎贝拉更值得探讨。
3.5星。单身保命。宅家延年。
较为标准的西班牙反转片。有趣的两个点是重心理外化的结构性呈现与最终产生新罪恶而非救赎的结局。
完美的呈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剩下的一切,缺一不可。他曾在坟场看见她,忍不住想要强奸她。此刻他设计的机场就是一座无法穿透的完美坟墓。欺骗自己并没有杀害妻子,她只是失踪,于是可以心安理得获得自由。妻子却躺在机场地底混凝土里,她肚中的孩子和会打橄榄球的完美男同学,将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并没有太出乎意料。
“🈚无一分🉑可增不叫完美,🈚无一分🉑可减➖才是”——完美境地,非冗杂,而不遗。前60分钟铺陈,再20分钟反转,再10分钟反转……片尾字幕倒着出现,你是不是需要重新再看一遍,也许她就没有出生过……
并不难猜,但是人设的stereotype让人失望
惊悚感从雨中被陌生女人敲开车窗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女子不简单,至于真相本身,大致猜到了,只是此类分裂的脑内格斗,左右互博可以说非常具象化了,仿佛就像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分别在你耳边悄悄耳语,所谓完美,不是不能增加一分而是一分也不能减少,完美的脑内逻辑自冾,完美的说服了男主自身骄傲的人格,日本悬疑小说集《zoo》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如此。成功的人自然考的是自身天赋努力和坚持,但更多的偏执型天才则是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暗示。
三星半,剧本是戏剧式的对话张力,引入故事的方式十分迷人,重心理外化的视听手段,与戏剧内核的嵌套相辅相成。讲与听所强调的“你所想象的是你自己记忆的主观印象”等潜台词一直都在旁敲侧击,以及罪孽转障法的身份替代等手段,都在完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心理探索。
太容易猜到了,水泥车两个镜头那里就想快进。去巴黎生活3年找一个人这个经济成本青少年根本不可能,太巨大的漏洞,非常影响后面剧情反转。还有就是为啥阿姆斯特丹长大的女孩就要一副站街的打扮,啥刻板印象啊……
西班牙悬疑片从来美让人失望啊😞
最大的bug难道不是男主和老婆这么高的颜值,怎么能生个又丑又挫的闺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