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烂片专业户的我专门跑去看了电影。
先说点优点吧,毕竟没多少。其实一开始的设定包括剧情节奏都还不错,不过设定这个东西反而和煽情部分有些冲突,这个后面再说。
然后就是电影里歌不知道为啥居然还挺好听的,这里稍微吐槽下,故事主线就是去参加原创比赛,但这部电影非原创的歌曲用的还不少,像《好运来》这种就不多说了,甚至可以算得上暗线的钢琴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都不是原创,还有一些基础钢琴曲,而且我没听错的话街头演唱会那儿好像是《卡农》吧,不过用了很多种乐器演奏,不知道是不是PTSD了,后面几个地方鼓点有点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甚至于男主坐在阳台前那一个多次出现的布景很像韩国恐怖电影《公寓》。给爷整麻了。
接下来就开喷了,整个故事给我断层感的地方就在男主苦大仇深的背景揭露,之后的观影体验相当糟糕,导演尬煽情,而且不是一个地方,完全可以说后半段不是在煽情,就是在准备煽情。
对于一般的煽情模式来说,基本上是两种,其一是利用代入感,比如说是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这样对于特定的群众很有效果。其二就是熟悉感,通过一系列的铺垫,让你认识了电影中的主角,并且产生好感,当主角受苦或是走出困境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有感动。
对于优秀的感人的作品一般会有很长的铺垫,举个列子《忠犬八公的故事》,先是教授捡到了一条狗,然后力排众议养狗,又是长篇描写了教授与八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之前的友谊,最后高潮部分教授病发去世,再也回不来,八公则一直在守候。
好,来看看反面教材,男主爸妈,出场一共十来分钟,吧唧,人没了。看得我一脸雾水,真没夸张,他爸好好的被一辆不知道哪来的车一撞,人没了。铺垫约等于无,看了笑都笑不出来。再来说下代入感的问题,我不知道在一部基调本就是夸张的喜剧上哪来的代入感,就这还强行煽情,导演咋不扇我两嘴巴子,可能还能把我泪腺打爆。
然后是笑点问题,不要再玩snp的笑话了,低级不说,还突出编剧的垃圾功底。
现在喜剧似乎真的很固化,加点赶上时代潮流的元素,直播,弹幕,短视频之类的,再加点snp的低级笑话,最好来点外国人,打打擦边球,再来个喜头悲尾煽煽情,一部电影就拍好了。
看喜剧谁想看你们哭啊!基本所有喜剧都会有夸张的基调,一点代入感都没有,煽个锤子情。别一天都拿着什么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忽悠人,这句话没错,像卓别林这些大师级大师级的人物,你见过煽情了吗?悲剧应该由喜剧的方式演出,让观众在大笑之余感觉到意犹未尽,而不是尬煽情。这种现象甚至小品也是,春晚收视率低迷不仅仅是流媒体的问题,内容的同质化,奇怪的审核机制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
艺术有了标准就不再是艺术了,导演们在喜剧中寻求煽情是否搞错了什么。
补充: 虽然我很久之前就知道豆瓣是一个评分的地方,但是也不代表着每个人都需要有豆瓣账号吧?因为一部电影/电视剧看不下去来注册账号不是很正常的嘛 总要有一个契机吧 难道大家都是生来就是豆瓣人?搞不懂为什么还有人在这种事情上抬杠 还有说我显摆知识的。。你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然后我告诉你了,这不叫显摆,这叫科普 还有人说我学习不到位的。。对啊,我也没说自己就是世界第一心理学家呀,有知识上的错误欢迎大家指正,就当我白嫖各位大佬的指导了
分割线
————————————————
很难想象,我竟然为了一部电影而注册了豆瓣
首先我真的没有对喜剧和心理疾病结合的题材抱有什么偏见 但是这个电影真的是完全踩在心理学专业和精神医学专业工作者的底线上跳舞。。。 电影里男主人公鲍抱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强迫障碍,伴有一些强迫行为(手表计时,早起打扫卫生,出门戴手套等等),到这里一切还算正常的 自从他和女主角相遇,他的强迫行为就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出现,我简称为“功能性出现症状”,女主角给他递手机,他不消毒,带他去别的地方,他不抵触,带他回家,他不难受。。你和我说这是强迫障碍??? 而为了让观众想起来他还是一个病人,他有时候又开始打扫卫生,把瓶子摆正,弹钢琴前擦琴键 真正的强迫症,是以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什么叫精神障碍?!这代表着病理性的痛苦!!!就拿主人公的表现来说,如果他在准备自杀的时候超过时间,他应该是非常的焦虑痛苦怀疑!!因为计划被打破了!!他会感到强烈的不适!!而且这种患者一般对周围的人也有很强的支配和烦扰,如果他看到女主角邋遢不干净的样子,应该是强烈的支配状态,让其改正的,而不是默默的打扫卫生,像个清洁工一样。。而且女主角摘走了他的手表,他竟然没有反应??窒息 这部电影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态度,也让我觉得非常非常的不适。就算你是一部喜剧片,你也不能开这种玩笑,心理医生被患者逼疯?沈腾扮演的心理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是大乱炖??你就算为了电影效果也不用以这种方式吧?更别说最后这些患者还全部出了医院陪同主人公去参加最后的比赛?你当精神病院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他们如果突然发病伤到普通人怎么办??迷惑行为 强迫障碍的正常治疗方法也是以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里面有精神分析流派和认知和行为流派。这部电影展现的就是用行为流派来治疗主角的病症,比如挑战他不适应的信念,或者让它暴露在一个比较杂乱的环境里。 但是!但是!!这种疗法对患者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你每一次让他做不符合他强迫行为的事情都是在增加他的痛苦!!很多患者就是过于痛苦而因为接受不了这种疗法。而主人公除了不能踩水坑和吃大肠之外,竟然也慢慢接受了!Excuse me?Are you kidding me?? 你当这是过家家吗?用爱治疗病症?? 好家伙。。我在观影结束和我的家人说了我的观点,他们竟然说的是“估计这整个一个播放厅里,也就你一个学心理学的”。意思就是他们觉得看着开心就好,这些东西不必较真。我有时候也觉得干嘛这么较真?但是电影是会传播一些东西的。如果今天一个普通观众以后遇到一个有着强迫行为的人,他会怎么想? 只要把强迫症患者带到一个完全暴露的环境里,就能慢慢治愈他们?让他们谈一个恋爱??高谈爱与和平吗?? 此外,这部电影的逻辑也非常非常的混乱。。所有人物的动机感觉都一团遭,但这方面我不专业,也就不说了 最后,希望电影工作者们真的真的不要消费这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了!!你们每一次不实混乱的剧情,都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
在微信视频号里刷到一段短视频,觉得挺搞笑于是就下载下来看,没想到一上来就整了段儿音乐脱口秀,就类似于王勉那种边说边弹唱,不知表演风格是谁借鉴的谁?
其实立意还算不错——借一个温暖的故事来呼吁关注特殊群体。只是用综艺和小品的语言结构处理一部电影,确实有那么点儿“瞎胡闹”了,用常远自己小品里的一句台词说就是:“怎么就跟闹着玩似的!”看豆瓣评分也在及格线以下。但实话实说,用心理学标准来评判一部喜剧片,也未免过于苛刻。
常远在故事里饰演的是一个有强迫抑郁症且重度洁癖的病患,缺乏存在感和对生活的认同感,在决定自杀时巧遇到他的“天命女孩”——李沁饰演的Lucky lady——性格大大咧咧、一派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乐观豁达和自信,两个人正好形成一对互补。于是磕磕绊绊起步,开启了一段治愈之旅。
估计是开心麻花团队在年终聚会时谁想了个好点子,然后一起吃吃喝喝边开玩笑边探讨着就敲定下来给拍了,多少缺乏严谨的逻辑和铺垫。
不过字幕剪辑的片头倒是挺带感的:莫兰迪的高级灰色调,常远一身素洁白衣,纤尘不染,从起床、饮食、清洁到熨烫衣物,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严格卡点,营造出一种机械化的刻板生活氛围。包括自白和独坐窗前看对楼的灯火默默发呆,渴望着家的温暖,却只得孤身一人和智能客服互动的那份凄凉,那一瞬间还是有些感触的…
昨天我刚和我的弟弟妹妹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温暖的抱抱》。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士,我只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这部电影。
我看到那场观影率大概是80%,大家基本是在一起笑,不管怎么样,作为喜剧让大家开心地笑出声这个点它达到了。这部剧不管是从演员演技还是从电影的剪辑角度来看都是不错的作品。可能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人士所提到的关于心理学上的问题还没有那么专业。这也许就是当前中国电影存在的普遍问题。这让我想到了去年国庆档《中国机长》当时也是有许多专业人士站出来评价说《中国机长》没有那么专业。也许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说这个是非常大的问题,而目前中国电影的受众大多数是为了剧情为了演员为了开心或者纯粹就是想看电影了。对我来说,我没有那么专业的知识水平去体会专业人士口中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是和我一样的,看喜剧就是为了笑,就是为了让不开心抛到九霄云外去。
从剧情的角度来看,故事线索非常清晰明了。看喜剧本就是个放松的过程。如果喜剧还要让观众去揣摩去推测那还不如叫悬疑剧。不可否认当代电影受众大多数是青年人。当青年人位于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里,他们身上就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比如说我,想去看喜剧最初的原因就是我被批评了,我觉得我没错,我很生气很不开心,我想暂时忘记这件事情,所以我选择了喜剧。当然确实也没有让我失望,至少在看电影期间我忘记了。
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毋庸置疑它达到了它要的效果。或许成年人不能和小时候的鲍抱共情,但是我的弟弟他是个小学生,开始他也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笑,到后来他被打动了,不停地流眼泪。看完电影我问他怎么哭了,他开始还不承认自己哭了,他觉得男孩子哭泣是个很丢人的事情,后来他说电影里的那个小朋友真的太可怜了。我想这部电影确实会让小朋友哭泣吧,爸爸妈妈的拥抱真的传递很多东西。
当我看完电影再去查看影评时,我是震惊的,仿佛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片子。喜剧的初心不就是让大家开心吗?它达到了啊!
这是我头一回在公开平台上写影评,仅仅是因为我觉得《温暖的抱抱》这部电影真的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差劲。
我们做卫生,为了健康。
我们做卫生,讲究默契。
学龄前,奶奶帮我洗漱,奶奶的手掌很有厚度,很轻柔。爷爷擦桌子、扫地擦地、刷马桶时,微微张着嘴像上岸换气的鱼。我大概是受爷爷影响,也学着擦柜子,擦窗台。我妈妈最擅长把东西藏起来,也就是收纳起来,这样表面看上去很简洁,但是总找不到东西忘记放在哪里。我爸爸是整齐整理控,总是非常的得体。
小学时,我们用锯末洒点水扫地,很干净。老师让我们每人带一把家长自制的小墩布,用布袋每天带来带回,擦自己脚下的地。
初中时,第一天,做卫生,我用长指甲试图刮掉桌子上的白雪修正液。班主任看见了说,以后可别这么对付男同学。班主任是位男老师,剑走偏锋,三年来,让女生扫地擦地,男生擦玻璃,当时说了个理由,我没记清,大概是反常规体验吧。
高中时,我做卫生的记忆几乎为零。我们做过卫生吗?都睡觉了吧?
大学时,我们从来没安排过值日,没怎么打扫过,瓷砖一直挺干净。
第一个东家在家办公,于是,我的工作职责多了一项,打扫卫生,我很擅长,先擦,再扫。沙发也是擦过的。
第二个东家因为有保洁阿姨,所以我基本只是跟阿姨传达提醒的。但是,第一个阿姨总是很多嘴,让我很生气,还互相吵起来过一次还是两次。和乔老师第一次见面那天,回家我哭了一大场,因为白天跟阿姨吵架给我气的。好在老板通情达理,把阿姨换掉了。第二个阿姨很好很憨厚,相安无事。
第三个东家只待了四个月,但是影响了我很多。入职培训考试反复提到强化5S。实践中,无论是去生产线收集问题观察到的各种摆放方式以及时不时地优化,还是我自己的工位各种物品的摆放,都在践行5S,几乎被洗脑。
第四个东家,一开始有保洁阿姨,每天擦地,大家都会跟阿姨说声谢谢。后来搬家了,半个月后不再聘用阿姨了。我们排了值日,很有喜感,像是学生时代似的。基本是男女搭配,也有男男搭配。我师傅擦地不扫地,云姐小可爱扫地不擦地,我偶尔扫地偶尔擦地。取决于到的早,还是到的晚。搭档早,我就擦地。搭档晚,我就扫地。每周给植物浇一次水,喷一次水。
我们自己家,很惭愧,不常住,很多时候回到家,孩子姥姥已经帮忙擦地擦玻璃还浇了花。孩子奶奶家,孩子爷爷扫地擦地。有时候,我们也做卫生,主要是看不下去了,或者是实在没事干了。
目前观察,孩子是有小洁癖的,总喜欢吹手,不想洗手时怕手脏时就吹吹小手。虽然教过他怎么擦屁屁,但是他还是不喜欢自己擦,总说自己忘了怎么擦。我问,是不是怕脏?他说,是的。孩子也是有小整理癖的,玩具喜欢摆的整整齐齐,这点很像孩子姥爷。
私认为,家里默默擦马桶的那个人,一定是最爱这个家的吧。
爱,健康,讲卫生,适可而止。
跨年档想看的挺多,最后选择了这部喜剧《温暖的抱抱》。没有抱着太高的预期,所以最后也觉得它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还算合格。本着对麻花一众演员的期待,没想到李沁也有出演。作为一个以古装和正剧见长的女演员,也是我在90花里比较好感的一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她还是充满惊喜和反差的。
极致完美主义者鲍抱×大大咧咧朋克风女孩宋温暖,偶然相遇,在冲突和对立之间,逐渐靠近与拥抱彼此。现实生活里当然不会有这么极尽夸张的情节:削平口红、放屁都要准时、或者是什么回光返照疗法,但让一个完美的人逐渐接受不完美,还是美好又温暖的。
能碰到一个宋温暖可多好啊,人如其名,像个温暖的小太阳一样闪耀在鲍抱周围。在她身上能看到很多普通人的影子,穿着五彩斑斓随心所欲,喝完啤酒会毫无包袱地打嗝,尖叫鸡和速食品占据生活的角落。但这样平凡的女孩子亦有不凡的一面,她温暖治愈,毫无保留,会向身处困境中的鲍抱坦然地敞开双臂。
《温暖的抱抱》应该是李沁初次尝试喜剧吧,但融入了一众经验丰富的喜剧演员也不算维和,与常远、沈腾、乔杉等成熟喜剧人插科打诨,化学反应居然有点奇妙。比较可贵的是,宋温暖的勇敢坚定,善良柔软,与一股熟悉的人间烟火气,也让我看到了她表演上更接地气、更从容自在的一面。
关于爱与勇气,关于孤独与治愈,关于安全感与洒脱,除了一笑而过以外,也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出自己的答案。
开场5分钟就尬到了
告诉大家分辨开心麻花电影好坏的一个方法。沈腾马丽客串的都不会好。
一颗给女主,一颗给沈腾魏翔。名义上是根据《计划男》改编,但主线剧情跟《我的拳王男友》太╳ ╳像了,观感也远不如后者。腾叔只是客串,适合喜欢《李茶的姑妈》的观众
还好在2020年最后一天上映了,用来告诉大家这一年很烂,连最后一天的新片都很烂,你要是晚一天上映,那真是给2021年带来晦气的开头。
喜剧、歌舞两不搭噶。在客串出场的沈腾、马丽寥寥数语便轻松营造的喜感反衬下,常远仅限于对称浅表的强迫症理解,李沁任张牙舞爪都蹭不到一丝合格边缘的喜剧演出,及完全与杜琪峰生涯至烂作《我的拳王男友》雷同的俗烂主线剧情,无疑为努力不敌天赋论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可悲的是,声音条件糟糕却执意原声献唱烂芭乐的两位主角,大概从未意识到残酷现实下自身天赋的有限。
2020最后一个灾难,又臭又长。除了男主爸妈是对细思极恐的可怕父母这个隐藏文本,剩下一无是处。一半灾难来自演员,不是偏见,但常远和李沁的形象真的做不了大银幕主角,常远造型丑到爆还各种大特写令人生理不适,以后继续演你的配角吧。李沁压根就不适合喜剧表演,全程假笑尬演,演个弹吉他还穿帮,面瘫脸只能在古装剧玩玩静态美。另一半灾难来自审美,国产喜剧故事硬来没逻辑,甚至尬出天际不好笑我都无所谓,但到现在还玩屎尿屁真的就low爆了,什么客厅拉屎、清洁表情动作像打飞机、放屁辣眼睛、想收拾屋子疑似非礼醉酒女这种误会梗和灵车上放《好日子》、对着遗像加油这种反差梗,太太太煞笔了…简直喜剧之耻…真的,已经被抖音碾压了,喜剧人要点脸吧。
李沁的演技真不行
看到电影字幕“的地得”不分时,我的强迫症比男主角还要严重。
本人笑点非常低,但是我只笑了一次中途为了搞笑而搞笑让我尬到手脚蜷缩
找沈腾马丽魏翔这种喜剧演员来客串是双刃剑,好比婚礼找比自己帅的人来当伴郎一样,尴尬的只能是自己!
前半段确实蛮不错的,常远以夸张的姿态塑造了一个极为漫画式的强迫症患者,同时也将该群体的孤独感通过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处女作,值得肯定,后半段开始谈恋爱和比赛逆袭式的展开就陷入了比较乏味的套路当中,整体可看
预想到烂,却没想到这么烂。只有跟网络段子一样的笑话能时不时引人一笑,其余时间都只是在影院浪费时间。
太新人,太匠气。常远为数不多的喜剧天赋,在沈腾和乔杉的对比下,立刻变得暗淡无光。
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妻为了求子和魔鬼签署了协议,代价是得到的男孩不能抱抱。男孩幼年时想要被抱导致魔咒应验,爸爸被车撞死妈妈抑郁而终。成年后遇到一个跟魔鬼签了协议的女孩,女孩为了出名代价是遇到的都是渣男。没想到破除魔咒的竟然是洗脚水和灵车里的喜乐,两个人终于抱在一起,感觉看了个邪典片。
1.很适合以此为今年观影收关。尽管不抱任何期望,可故事一旦有所起色就会被浇洗脚水,像极了2020年。2.人被驾到灵车上再强灌《好日子》催眠,这感觉竟不陌生。3.适逢于郭为抄袭假惺惺道歉,电影塑造“枉为人”一角,可这种剽窃女友上位的情节,是否很多电影都这样?4.讲强迫症,“的得地”不分已够难受,鲍抱跳楼前唯独下巴全是胡渣,好歹这些地方也强迫下。5.宋温暖见人跳楼就说脆弱,我极讨厌这话术。再说,别当人都是病。6.全场笑得挺欢,其实喜剧效果比今年同类作品强些,但后面依然越来越烂。李逵那几个尤其尴穿地心,也就田雨与王智最开始,马丽最后,以及魏翔,有点意思。
用一部电影来强调了“美沁治愈一切”这个简单事实。
刚看了超前点映。喜剧演员和演员有壁(没有高低之分的意思),全片最不和谐的那个音符就是女主角,不客气的说,她演喜剧表演还没入门,小花演法,没有喜剧节奏,在远儿和一众优秀的喜剧亲朋好友们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样一个不能深究故事,看包袱乐呵就行的电影,笑果格外重要,从魏翔、张一鸣、田雨、王智、沈马、艾伦、乔杉、黄才伦、成思、子栋,每位都奉献了不输欢乐喜剧人的表演。但这让影片更像是个集锦。常远作为导演,镜头语言乏善可陈,群众表演的调教还停留在电视剧阶段,看得出和大魔、宋阳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不知道冷老师参与多少编剧工作,包袱够了,故事上结构上两位还需要打磨啊,王为仁工具化就算了还那么生硬,令人尴尬的拿起手机。最后,沈腾的戏份10分钟左右,比预告片多一点点,冲着他来的考虑一下吧。
一部把观众当傻子的电影。
比预想得更难看,全程尬穿地心一秒也笑不出来。题材撞车《怪胎》,但剧本俗套到只用看前十分钟就能完全预知情节走向,更别说有任何属于创作者的形式趣味或人文思考。常远便秘式的僵硬表情加上李沁幼教式的浮夸肢体,为大家献上了一部只配在零点敲钟后鸡肋时间上演的春晚小品。
豆瓣的人都这么苛刻了吗?我觉得很好看啊,作为类型片完成度很不错了,情节确实荒谬,但就是这个设定啊,在这个夸张的设定下逻辑和细节还是自洽的啊!我觉得是用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