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电影《孤味》(2020)应当是反映“爱与束缚”这个主题的。“爱”是高尚的,“亲情之爱”更是神圣。然而,有时“爱”得不当,爱就变成了“负担”和“束缚”,如果爱者始终不觉醒,那么结果必然是:他会感觉到“付出的爱收不回”,而被爱者也会感到满心亏欠和委屈。本片就是通过女主林秀英一家上下三代人的故事来展现这一主题的。
林秀英是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付出爱的方式也非常“中国”。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与支持,她偷自己父亲的印章办贷款给丈夫做生意,不曾想生意失败,丈夫承担不了对林家的亏欠,离家出走。结果,她自己的父亲一病不起,为了保护女儿不至于失去娘家的支持,这位父亲将偷印章的罪名转嫁给了她丈夫,自此,她丈夫背负这个罪名生活了一辈子,并未向任何人说破,显然,这是她爱的回报,反过来,她又感觉亏欠丈夫的了,这就是她后来为何放手,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将葬礼上妻子的席位让给了丈夫后来的伴侣的原因了。
她独自抚养大3个女儿,对孩子们也是付出了满满的爱,但就是这无私之爱让三个孩子颇感不适。大女儿崇尚自由,不想要任何束缚,所以抵制母亲的爱也是最强烈的。她明确说母亲的爱是一种压力,不想欠母亲的,甚至从未对母亲的爱和付出说声过“谢谢”。显然,她对母亲的爱的方式是非常反感的。二女儿虽然从小乖巧,努力读书,但后来从医也不是自己的理想,只是为了保持母亲与其娘家人的联系,她才作出如此选择,显然,为了母亲,为了对得起母亲的付出,她是有怨言和委屈的。小女儿对母亲的关爱也开始有不满,,即使母亲非常疼爱她,将自己创业的餐厅都传承给了她,但在父亲的事情上,她也不会当然地就站在母亲一边。当她母亲想以自己的关爱和付出来来压制她的反抗时,她竟将母亲对父亲的“无情“和母亲对自己的”爱“分得清清楚楚,可见,裹挟着私人目的的爱已不能成为亲情对抗的法码。当母爱需要回报时,对孩子来说,就是负担和束缚。
在个人感情方面,大女儿同样不想有束缚,即便结婚了,她也不想因此受约束,这是不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是对束缚型母爱的另一种反抗?或许就是她看到母亲“不放手”的痛苦,她在婚姻上才如此轻率。这种影响可能也延伸到了二女儿,当她丈夫接了一通电话,她就误认为他在劈腿,当她丈夫说要跟她商量事情,她当然地认为这是要谈离婚;,而且,他们都有经济自主,婚姻并没旧时那么大的约束力。所以,她也不会像她母亲那样紧抓着婚姻不放手。
另外,这种母爱是会遗传的。二女儿一心想送自己的女儿出国读书,她不想女儿重复她“考试读书,结婚生子”毫无选择自由的人生。虽然女儿也声明,这不是她的选择,而且,“代女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满足她自己愿望,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种替代满足的做法同样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和压力,所以,当孩子看到她不高兴时,马上说了一句,“我也不是讨厌去美国读书啦,我只是想和你们在一起。”可以想象,如果孩子出国后变得不顺利,或者顺应母亲愿望的想法占上风,那么,到后来她即便学成归来,也不会轻意放过她母亲的,至少会像现在这样,言语上的清算是少不了的。所以,对于这种母爱,无论是爱与被爱,都应当要反思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文/石板栽花 2021年2月9日星期二)
“孤味”是一句台湾语,本指餐厅只专卖一道料理,致力把这道料理做到最好。之后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指专心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孤独也没关系。
但“孤味”这个词终究透着固执己见、透着孤独。
这部电影改编自导演2017年的同名30分钟短片,短片里有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但事实是这样吗?
林秀英为了家庭一心拼事业,在任何苦难面前从不吭声,但她没有办法阻止丈夫一再的出轨,也无法阻止丈夫抛妻弃女。
“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从父母亲人嘴里听到过吧?这句话带给人的压力有多大,其实说者可能并不知道。就像林秀英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她对三个女儿阿青、阿瑜、佳佳以及丈夫陈伯昌爱的压力,让他们不自觉中就想逃离。你看,就算林秀英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丈夫依旧逃离远走,大女儿和丈夫性格最像,离了婚做着自由的舞者、二女儿早早离开台南远走台北发展事业、小女儿虽然继承了餐厅家业,但观众都不难看出最早出场的小女儿佳佳迟早会对林秀英的放不下而厌烦、想摆脱掌控。你看,一个家庭的心都不在一起的。
故事从林秀英老人要举办70岁寿宴,但失联十多年的丈夫突然出现,却是即将死去中展开,林秀英的寿宴连接着丈夫的葬礼。 而故事从3位女儿对父亲的记忆,构建出了这个家的演变:父亲曾作为一位警察的过去、母亲带着女儿提着菜刀上宾馆抓奸、中秋节全家人在月光下吃柚子、用倒映着月亮的水洗脸,以及母亲作为台南显赫的林家小姐身份,却靠卖虾卷来维持生计的原因,《孤味》让这些不同年代的女性从另一种角度诠释过往岁月的痕迹,在时过境迁的当下体悟出不一样的认知。
抱养去了新加坡的女儿阿眉回来叫阿青阿瑜大姐二姐,却叫林秀英“阿姨”,阿眉和林秀英小女儿佳佳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在林秀英责怪阿眉有孕在身还来办丧事的地方后,阿眉眼含泪意的说着:“我来看你啊!”她们的母女情份为何没有因为数年的分离而消散掉?这于林秀英又是怎样的造化呢?林秀英或许不太懂这个得到她最少爱的女儿为什么会眼含热泪。或许这是血浓于水的母女缘吧!
“蔡阿姨对阿爸是真心的,同样是女人的心情,你不能了解吗?” 佳佳的这句指责,虽然让林秀英感到不悦,但也使林秀英决定要去认识一下第三者蔡美林,她想知道陈伯昌离开她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他这些年对她还有没有感情…林秀英要去认识蔡美林其实也是要认识自己和蔡美林究竟哪里不一样,见到蔡美林后,她意识到她虽然和蔡美林一样爱着陈伯昌,但她们的爱却是完全不同的,林秀英要的是双方同等的爱,她希望自己的爱有同等的回报,蔡美林是只要两个人都爱着就好。
陈伯昌最后选择了蔡美林,她林秀英再难以接受,也无法去埋怨蔡美林,因为她也是女人,当然了解蔡美林的心情,当她从蔡美林口中听到了她想知道的事情之后,对于陈伯昌也就释怀了。释怀是放下的开始,电影最后林秀英在那张陈伯昌十多年前在虾卷摊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了,让蔡美林替她送他最后一程,她缺席了告别式,她搭上车唱着自己常唱的那首歌告别了过去、告别了陈伯昌,她放下了,她为电影《孤味》与这个角色做了最后的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陈伯昌的葬礼上佛家和道家都在,这种碰撞展示了文化与信仰的多样性,这也是林秀英和蔡美林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的体现,第三者蔡美林信佛,讲缘份;林秀英信道,讲造化;而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最后林秀英的释怀与放下则是一种和解。
终究,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谁又愿意被掌控?人一生,会因为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只有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包容,不要妄图以自己的意志牢牢抓紧,才会更好。
这部电影整体很平淡,但剧情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容易让观众对情节和角色产生共鸣,它所带给人的感悟并非直接明了,而是慢慢去感受的。
推荐指数:★★★★☆
身世模糊的男人过世后,留下了两个女人和四个女儿,故事在这些身后事展开。
相比于这届金马最佳剧情片《消失的情人节》好太多了,《情人节》设定在时间暂停这种无力的假设上去表达极其空洞的小情调,消失的根本不是情人节,而是台湾电影手艺。
好在这部没能入围最佳剧情片的《孤味》反倒有一些台湾新电影的后劲,至少是侯孝贤杨德昌所建立的那种电影审美手感的延续,整个故事有很强的在地感,是台湾土地上长出的那种故事,人物情感饱满,个性鲜明,但又不像上一届《阳光普照》那样脸谱化,也没那么故事会和戏剧性。《孤味》里的六个女人年龄层次也很丰富,老年、中年、少年,各有自己的处境,这些台湾女人特别“中国”,有一种很强的肖像感,而大陆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里的女人质感通常是模糊的,缺乏独立感,都很扁平,也许是因为意识形态碾平了一切。
《孤味》里最令人惊讶的场面是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决定让蔡女士前去给前夫送行,而自己在出租车里去兜转,等到人群散去后她才来道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到最后,人间真情缘最大,林女士的心结也因此打开。
与同类型影片比起来,这部影片一大特色就是男性形象几乎完全缺失,这不算独创,但确实算少见。
将男性形象抹去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女性,然而这部影片并不算激进的女性题材,它没有特意放大女性的艰难处境,在最后的反转(不剧透)中,可以说在女性们已经获得绝对性胜利时,林太太猛敲自己一下,她意识到这胜利绝非正义,比起让仇恨在三代人心里继续耀武扬威,她选择放下这一切——无关当年谁对谁错,只关乎此刻,活人能否与死人握手言和。
林太太林秀贤因为二十年前丈夫陈伯昌的出逃,她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从一位艰难的小摊贩,到成为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或许她最想做的,就是揪出那对狗男女,然后对着他们的脸大骂一句:“C你妈。”
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在林太太70岁大寿这天,她收到了丈夫的死讯。这个消失了二十年的男人,永远消失在了风里。
可是生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这边林太太一直想会一会当年带跑她丈夫的蔡小姐,另一边,几个女儿似乎总有什么事情瞒着她,她莫名成了局外人。然而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姐在这时查出乳腺癌复发。林太太一个人坚强地扛下了那么多,可是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头……
三个女儿的设定很容易让人想到《海街日记》,不同的是《孤味》里有台湾的风土人情,从中窥见的,更多是我们国人自己的社会风貌。
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父亲一般作为家庭的主导,他不一定是付出最多的,但他一定是能发号施令的,母亲则作为父亲的辅助,帮助完整这样的权力架构。当然在现代家庭当中这样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体,这在此不谈,只说林太太这一家——当这个集体的领袖突然出逃,责任就突然落到了家庭里母亲身上。母亲这时有两个选择,要么在痛骂男人后也选择出逃,丢下小孩不管不顾,那么这就是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要么在痛定思痛后选择扛下命运,扛下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身份,这就有了《孤味》里的林太太。
这份责任所带来的反弹是,林太太在性格上的强势甚至超过了一般家庭里父亲的形象。我们会发现电影里这样的细节,在陈先生的葬礼上,林太太喊女儿们不要跪,她们真就站那里不敢动一下,这份威严相比任何家庭来说都带着一种超越性。
然而威压从不会带来真正的尊重,三妹偷偷与蔡小姐保持联系,可以看成是她对这个家庭的反叛。其他两个姐妹内心对母亲也都多多少少带着怨恨,大姐乳腺癌复发,她不敢告诉母亲,真到母亲不小心知道时,她一下戳破了母亲的真实想法:你真的能给到我需要的关心吗?你不能,你只是想知道发生在你女儿身上的每一件事,只是想让每件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然后继续责怪我的不听话,我一个将死之人,为什么连一点卑微的犯错的权利都不能有?!
因为这个社会从小给我们灌输的完美母亲,一定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像大地一样能吞下所有的悲喜,她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她只需要默默付出,等待子女的幡然感动。可林太太抢占了他人的角色,所以女儿们必然选择背叛。而林太太又能怎么办?除了找回男人,她别无他法。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男人已经找不回来了。她能强势镇压女儿们的所有个性,却无法镇压女儿心底深深的埋怨。
正好演大姐的是《谁先爱上他的》女主谢盈萱,又是同样的正宫与小三在男人死后会面的戏码,而且林太太的性格又与《谁》里的刘三莲一样强势,所以我当时有暗自猜想,林太太与蔡小姐见面后会有一场激烈大战,然而从林太太确认这位寡淡的小姐就是蔡小姐的那一刻,林太太彻底软和下来,头脑里酝酿了二十年的硝烟在大战前夕就举了白旗。不是因为林太太是纸老虎,而是在她潜意识里她很清楚,比起发泄愤恨,其实她需要的,是一个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在影片留白的这二十年,林太太无数次在想象里描绘这个“狐狸精”的形象,她不想恨自己曾爱过的男人,她只有恨那个素未谋面的女人。将仇恨投向未知总是容易的,当她独自拉扯大四个女孩,还得不到女儿的理解时,她内心肯定是悲愤不已的,她必须为自己的委屈找到一个宣泄口,就像我们总会看到走投无路的人痛骂天地不仁,蔡小姐对于林太太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地”,她身上贮藏了林太太追寻了二十年的答案,所以蔡小姐成了林太太等待的“戈多”。
可是真的见到了又如何呢?这又回到那个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选择和解,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然而这位蔡小姐又何尝不是个饱经苦难的人呢?把自己小半辈子托付给这个男人,宁愿选择无名无份,到爱人去世,她差点连敬柱香的权利都没有,她选择了爱情,不也是选择默然忍受残暴的命运么?
而陈伯昌当年离开这个家,又何尝不是因为背负了太多,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太爱林太太,所以他的男性尊严要他背水一战,他渴望作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再出现在她面前——然而物是人非,时间冲淡了一切,最后命运丢给他们的都是千头万绪、支离破碎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让人间变得苦海无涯啊?一切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最后发现谁也怪不了,只能怪命运这只看不见的大手。
所以在林蔡会面后,我和林太太一起憋不住哭了出来。因为人这辈子最怕的,是追问了一辈子的答案,最后发现连问题本身都是错的。
人最难的,就是与不可名状的东西斗了一辈子,最后发现,其实都是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最难最难,莫过于跟自己和解。
最后说一句,演小澄的陈妍霏某些角度真像女版的王俊凯……
是我会喜欢的电影,看的也是正是时候。再早些时候看我大概也会痛斥渣男,大骂小女儿脑子有病。现在我慢慢接受了人的有限、局促、懦弱和愚笨。
一个强势的逼着你做所有不想做的事的妈妈,一个虽然失踪但是回来时就给你带大商店才卖的时髦糖果的爸爸,我会选哪个呢,我会选择去理解哪个呢。我也不是没做过“傻逼小女儿”,我怨妈妈也不是一天两天,我对着心力憔悴的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什么都不告诉我”仿佛就在昨日,我报复性的表演式的跳楼是傻逼小女儿的n次方,所以又怎样呢,一纸摊开的大女主剧本,脚踢渣男,手打小三,痛骂自己不懂事的女儿,喜闻乐见看客长出一口气。可是点点滴滴的生活,漫漫长夜,与女儿争执时攀爬在心尖的痛不是由看客来熬的,可是恨真的好费力气啊,女人心,女人心,女人心大概就是会因为纸上的蝴蝶,水中的月亮倒向原谅,原谅了仇者快,原谅了这一生不值得,原谅了就变烂俗的团圆结局。但不原谅还能怎样呢,恨是孤独,原谅也是孤独,人人都有自个儿的修行,你若爱她,就多目送一段吧。
和朋友们吃烧烤的时候聊到做母亲,我说之前我也无法接受妈妈把人生的重心放在我的身上,我总想如果不是因为我,她将会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人生。可现在我渐渐理解了,这是她的决定,哪怕我是她身上掉下的肉,也终究不是她,她做了这个决定,那我就和她一起守护她这个决定,尽量不要让她后悔——这也是我的决定。
谢盈萱演得好好,几段和母亲的争执,以及在母亲不在是于三姐妹中变成“长女如母”的形象。这是个缺乏父亲的家庭,于是大女儿学习父亲的风流漂泊,二女儿做了懂事的顶梁柱,也学母亲代替了父亲的强势逼迫,三女儿懵懵懂懂还停留在国中逃学寻找父亲的记忆中。只是学得再像,怨得再深,也不是那个一开始就死了的局外人,娘四个围在一起,是真的血浓于水。
原来我会觉得这原谅太轻飘飘了,现在我倾向于相信轻轻的原谅背后是一颗沉沉的,勇敢的心。
不想太责备,毕竟我理解的家庭电影本就是这样的,只是需要一些更冷峻,更展现群体结构性问题的电影文本作为补充。
文/ 淹然
很多人将〈孤味〉和〈饮食男女〉联系在一起。
〈孤味〉的开场,台南餐厅老板娘林秀英穿梭在菜市场,鱼虾的亮泽和湿漉漉的环境,交相辉映。这天是她七十大寿,再过几小时,她就要和三个女儿团聚。
〈饮食男女〉起于一场热气蒸腾的烹饪。退休的顶级厨师老朱为三个女儿准备着盛宴,动作干净利落,所有食物都得到了死后的善待,每周日规定的家庭聚餐就要开始了。
李安这里,餐桌上刮起了风暴,家庭人际的暗流和饮食紧紧咬合在一起。就像小津,「吃」是电影的精魂,是不能剪掉的。
但对〈孤味〉的导演许承杰来说,无论是让林秀英发家的虾卷,父亲病榻前的寿司,还是月圆之夜的香柚,食物都是稍显轻微的喻体,最重要的就是端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生命里的那道「孤味」。
短片〈孤味〉里说,「不管做什么事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事情才会顺着来,这就叫孤味」。另有一种解说,更切中这个「孤」字,「餐厅只卖一种料理,用心良苦将料理做到极致,孤独寂寞也不要紧。」
看着何其职人精神——你以为它要说,几十年漫漫时光,孤母寡女无畏孤独,活出了滋味,殊不知导演恰恰反用了「孤味」,孤独并不浪漫,久而久之熬成了执念之苦。
表面看,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消失的丈夫,沉重的家庭负累,都没有击垮她。大女儿是国际舞者,二女儿是整形科医生,小女儿承继了自己的餐厅事业。在通常的社会评判里,小孩成功就意味着母亲成功,还有什么不满呢?
但在七十大寿这天,她接到了丈夫病亡的消息。表面上是负心人死不足惜,生日宴上却暗度陈仓,她唱的不再是保留歌曲〈孤味〉,突然变成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
夜寂无人时,她偷偷翻出丈夫的衣物。她带着孙女特地跑去医院,要找出那个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的恋人,探问究竟。
灵堂里,她第一次透过遗照看到一个老迈的丈夫,这不是记忆里的模样,这是她不允许的。那些蒸发掉的时光,是她所不允许的。
所以,这才上演了怪诞一幕,佛教超度与道教度亡共演一室。小女儿尊崇父亲最后的信仰诵念心经,而林秀英认识的那个男人,从小出入宫庙。
很多年前,她帮出轨的丈夫垫付开房费。男人消失的日子,从路边摊到大酒店,她硬是被生活炼成了一个创业强人。
但她最想要什么呢?要这个男人回来,要这个男人道歉。一纸离婚协议,就这样延宕了几十年。
这就是〈孤味〉最堪玩味的地方,一个无私牺牲的女人的暗面是什么?
她活活被一种虚空的「美德」压垮,她说,「夫妻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没有像李安那样直接在片名就和儒家传统摆出碰撞姿态,但所有人都知道,林秀英这个夫妇的定义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故事的第一推动力,正是林秀英的幽暗执念。就像月球表面布满陨坑,每个人都带伤行走于世。
〈孤味〉上线奈飞一周后,〈你好,李焕英〉公映,刚好也在说执念。
女儿回到自己出生的1981年,她要干嘛呢?不是〈夏洛特烦恼〉那种自我满足优先——财富和女神,也没有〈乘风破浪〉那样的深深忧惧,重塑世界后,「我」没了怎么办?哪怕明知母亲会在产后自杀。
〈李焕英〉里的女儿只想让母亲高兴,甚至不惜改变她的婚姻,杀死自己。不知不觉地,女儿也给母亲当了回妈,并在此过程,也展现出了牺牲式的、献祭式的姿势,亦如自己的母亲。
在不同的面向里,林秀英和李焕英都被摁在了牺牲的卡槽里,动弹不得,面对着一个模糊的男人。
而因为迥异的创作初衷,〈孤味〉又比〈李焕英〉走远了一步,它不惮于给「伟大母亲」挑刺。
大女儿癌症复发,始终瞒着林秀英,因为「如果手术失败,或是我化疗撑不过去,就变成是我对不起你」。林秀英以为自己从来就让小孩自由发展,她忘了,逼迫二女儿学医,就是要在亲戚面前争脸,维系住与娘家最后的牵绊。还有,她虽然将寿宴全权交给小女儿,但还是一早起床跑去菜场,检查采购的菜品,并偷偷修改了菜单。
这是太过典型的母亲,以爱的名目进行操控。而在〈李焕英〉里,我们也发现了,女儿同样走上了那条「我是为了你好」的旧路。
但这才是完整的林秀英啊,柔软,坚定,自私,固执,卸除掉了我们对「伟大母亲」的流行想象。不必过度夸大光芒,也无需刻意屏蔽幽暗。最终,导演从一种更普遍的人生况味里,给林秀英找到了出路,缘聚缘灭,要懂得适时放手。
又一次,呼应电影开头,她唱起了〈孤味〉,「海海人生无了时,四界流浪不惊死,免惊心伤悲」。
但具体社会语境里的林秀英或者李焕英,又可以找到怎样的出路呢?什么时候才能躲掉自毁式的牺牲?
原载〈北京青年报〉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和李焕英同期上线真的是让这边尴尬,同种同文,但两岸差的30年,都在这两部电影里了。电影本是一个精巧的容器,可以装下更深沉的东西,我们不该只用来装一个小品。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