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14集,看完全集时间比较长,怕看了后面忘记前面,为了有效看片,一边看一边写笔记,通常正常倍速看一集,再快速浏览一遍整理出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备忘录里有些划线不能复制到豆瓣文本区,所以采用图片形式。
大国附近的岛屿地区在地缘政治中通常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自古多次易主,命运多舛,和福建又有数不清的联系,希望能多讲讲郑成功之前原住民的台湾以及新中国后的台湾。
有机会再去台湾一定要去台南看看!
一部完完整整反映我党在台湾问题上所持意识形态立场的纪录片。
有的评论说,很客观,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因素。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纪录片里的“原住民”加了引号,就是一个明证。
在我党的论述里,台湾就是从祖国大陆移民过去的,跟祖国大陆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
这一点,放在台湾汉人身上,自然没错。
可是台湾的“原住民”呢?有一些带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南洋海岛印记。
我们之前把他们笼统的称呼为“高山族”,纳入56个民族之一。而实际上,台湾“原住民”本身可能就包含十几个不同族裔。民进党所强调的“转型正义”,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引入“原住民”的历史,来对抗大陆史观。这一点,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日据时期”则是另一个例子。
关于台湾被日本统治的那段历史,究竟是称为“日据时期”还是“日治时期”,就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一点,在台湾争议很大,可是很多大陆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肃性。
在纪录片里,列举的很多人物,在台湾,实际上是充满争议的。
比如丘逢甲。我们从高中的历史考题里就经常看到他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他把儿子起名叫“丘念台”以示不忘台湾之义。可是乙未抗战时期,他和当时的“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刘永福等先后内渡,无论是在其个人生涯还是台湾历史上,都是难以抹去的污点。所以部分台湾人会把乙未年间的抗战,概括为“保家”大于“爱国”,也并不是没有原因。
比如连横连雅堂。连战的祖父。纪录片里处处在引用他撰写的《台湾通史》。可他在台湾却因为“鸦片有益论”而备受争议。“半山”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士绅领袖林献堂带头将他除名。纪录片里处处强调“祖国派”林献堂对中国的热爱,可并没有提在“二二八”之后,他因为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旅居日本,再也不愿回来。
比如李友邦将军。作为台湾的抗日志士。片中除了提及他在大陆的抗日活动外,并没有提到他在台湾光复后的悲惨结局。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这位爱国爱台湾的抗日英雄被以“窝藏共谍”的罪名被逮捕牺牲。从他和中共、台共的关系来看,这个罪名恐怕并不仅仅是莫须有而已。
还有关于台湾开发中引起的争议、台湾的几次重要民变、对陈仪的评价等等,至少,都是有争议的。
纪录片里呈现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这是无疑的。但却技巧性的掩盖了另外一部分的历史。完满了自己的论述。
我一定要强调,我写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历史的复杂性。对于这部纪录片而言,我认为能有理有据的完成融入我们意识形态的台湾史论述,就已经非常精彩了。至于是不是真实客观的台湾历史,我觉得至少有值得让人探讨的空间。当然,对历史的研究,也不是一部纪录片能承载的了的。
有点遗憾。虽然片子里多次提到了“二二八公园”,却没有对“二二八”事件的介绍和定性。“二二八”事件对台湾历史影响深远。以至于直到今天,每逢二二八,民进党就要跳出来,国民党则要屡屡尴尬的道歉。缺失了这一段历史,显然是不应该的。中共、台共在“二二八”中的立场,值得玩味。直到今天,也没能说的清楚。历史课本上把“二二八”事件归为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独裁暴政的斗争,这里面却缺失了共产党的身影。总感觉有未尽之处。当然,也许因为“二二八”事件太过敏感,不适合在这样一部宣传统一的纪录片里体现,有被删掉的可能(毕竟,谁做纪录片做14集?一个尴尬的集数,很难不让人联想)。不过我还是期待,我们党关于“二二八”事件的定性和论述。统一历史,统一思想,对于统一台湾而言,很重要。
为这部纪录片点赞!
第三集: 郑氏政权反抗清廷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剃掉头发。这与《叫魂》一书中的描述简直不谋而合,政权的合法化,是需要外在形式感的,那是一种服从、认同的表现。反过来讲,自我的意义和承认,往往就是那么不堪一击。
第五集: 垦荒这件事情并没有被台湾特别强调,一来,他与中国中心论极强关联,似乎意味着父子、祖先之义,象征占据、占有,有强烈的历史意涵;二来,那与“殖民”一词密不可分,有着强烈的归属关系。分隔来讲,大陆东南沿海也有许多小岛,有些岛屿的垦荒被宣传成“垦荒精神”。这当然是一种时代号召和回过头来的政治褒奖。可反过来想,台湾没有“垦荒精神”,黄河没有“垦荒精神”。为什么这种“饮水思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被平均地分摊到各地呢?事实就是,祖先并非同一位祖先。台湾乡村社区的祖厝祠堂中,供奉着为自己目前生存的土地开疆拓土的祖先,那是他们自己的信仰。但他们没有将自己凝结成一个“共同体”,去共同祭拜一种大的“精神”。而大陆不然,因为有一种需要。当时孙中山创建“中华民族”一词时,幻想凝结一种民族主义号召,为摆脱清廷和抗击帝国主义、外国殖民凝聚力量。这时,华夏的“垦荒”就成为了“历史依据”。那是“政治说”。也有“资源说”,比如...。所以,研究“垦荒”,就好比研究“祖宗祠堂”,中国的弱裔性,华语境下的“反离散”,都是一种对于“落叶归根”中“根”的反思。就如同“女娲造人”、基督教中的“神”,那种本质,是对于自我来源的认同,可以说是思想的认同,或是政治的认同。
一部片子好不好,从制作,从细节都能感受到,这部片子感觉各种素材的获取就需要费一番功夫,编年体+纪传体的描述,从荷兰殖民----明郑----清----日本----中华民国的历程,满目疮痍,台湾经历的太多了,50年的日据,很多人为什么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地区,这样的年代,动荡,不安,抗击,失败,沦落,屈服,我们有的选择吗?但是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能质疑的,很多史料很多人证,物证,史证都证明了这一点,这片子拍到1945年台湾光复,过期是国民党旗帜,后边没有再拍下去,所以如果想和现在的中国联系在一起,还需要了解一下国共内战的历史,这样就疏通了,也就理解了很多时候台湾的政治、经济、民生多方面的起因和渊源,不会凭空去责备和一厢情愿的收复,其实台湾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啊
台湾是我们从学习知识起就并不陌生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学生,对于他的了解应该最早是在七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其中明朝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这是最早接触的,然后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清政府失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钓鱼岛澎湖列岛以及台湾附属岛屿给日本。然后再一次收复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的内战国民党1949年失败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政权败退台湾,宝岛台湾再一次与祖国大陆分离,何时收复是新一代青年需要书写的历史篇章。台湾在三国时期是被称为夷州,隋唐时期被称为琉球,宋朝被称为澎湖,在元明时期设立机构进行管辖,清朝更名为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从郑成功征服台湾,并开始在台湾建立政权体系;到清王朝对台湾的移民和经营;再到割让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央,最后到国民党割据台湾,这短短几百年内,台湾真正和平稳定的也就清王朝的那段时间。唉,真是可怜。
央九刚播完第一集,从人类刚进入台湾和澎湖开始讲起,可以了解台湾历史,希望后面依旧可以客观的讲历史
“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海峡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联合摄制”。以汉族人活动为主题;文物,影像资料非常丰富,私人记录,口述,采访也齐全。一、荷西时期(1集,海盗,明荷战争);二、明郑时期(2-3集,郑成功的收与复);三、清代中前(4-8集,移民,农垦,儒学,班兵,郊商,汉族社会扩大发展的专题地方史,个案为主);四、晚清(9-10集,沈葆桢、刘铭传的近代化建设,中法战争,中日海战);五、殖民地阶段:1895割台(11集,三十年中的本岛武装抵抗);1920s(12集,新文化运动,请立议会等非武装抵抗);1930s(13集,台湾人的渡海抗战);-1946】(14集,被卷入大战的台湾人,战后接收安排)。补上了被自己拖延了二十年的台湾史。在战争还没开始的今早完成
希望可以听到台湾人的观后感。影片讲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作为大陆人,觉得史料翔实,有共情渲染的意图。整体很用心,推荐。
可以说政治上我是中立的,看了第一集就和朋友一顿感慨:历史是真实发生的戏,是编剧都编不出来的戏,甚至历史学家都做不到,从大义角度应该合,可是洪流中的某些人真的为了“义”吗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大陆的观众了解了台湾地区的历史。台湾确实是民族英雄辈出之地,可惜现在宝岛有些人数典忘祖,辜负了这几百年的先烈。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看开头,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讲然后就是1-8集的偷渡和垦荒反复的讲从第九集开始好些但还是讲的繁琐总结下来就是冗长乏味音乐和音效的乱用
最有意思的不给拍,拍出来的也不太有意思,总之史学观是不能变得,跟看官修史书差不多
影像版的《台湾四百年》。不算有独创性,制作也只是中规中矩:官方制专题史类纪录片一向知识性大于艺术性、教育性大于思想性,倾向以单元主题为经、时间演进为纬,在既定框架内罗列历史材料、构筑历史片段,而不大能够提供视听冲击和深刻关照——以更严苛的标准看,很平庸。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官方参与能克制直白的政治宣传冲动、把政治意图尽可能融入到详尽而新鲜的史料中:表达范式的突破难能可贵;将明末以来的台湾史置于远东乃至世界近代历史运动中予以考察,格局感提升的同时反映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两岸一家、血浓于水”的命题建筑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作为命题作文是相当高明的:把公共教育遗漏而为其他势力利用、曲解的史料纳入官方宣传,需加一星。台湾史是中华民族史的一部、是后者的缩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央九看的,结合晚期明史来重看郑氏家族更加有趣,比单薄的“民族英雄”要厚重得多。片末总结说郑成功切断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补给线,使荷兰殖民者再也无力北上掠夺,给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故称郑为伟人。这位国姓公生前争战颠沛,死后被台湾尊为本土的神来供奉,只可惜活得太短了。
笔力深厚,史料详实,制作相当地精良精细👍………全方位了解tw不可错过的一部好片!【四星半】 ps. 古代史、近代史都覆盖到了,能再连上光复后的现代史就真的圆满……
拍得很详实,从南岛语族和大坌坑文化展开,记录了台湾从史前时代至今的发展历史,非常不错的纪录片。
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条件下所能拍的最好的台湾史纪录片了,尽可能地做到了不说教,而让故事自己说话。但受限于目前条件,只能讲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陈仪、林献堂、谢雪红、李友邦、钟浩东后来怎么了?这些问题暂时还只能让观众自己去查考。
中华文化,一言以蔽之,耕读传家。这在过台湾的移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全面,但我并不喜欢,过于琐碎,不够吸引人。
亚细亚孤儿苦难史。从几乎空白的史前文明,到明末正式登场再到光复,就没过上几天太平日子。荷兰人,法国人,日本人一个个轮着上。可惜了刘铭传,一个具有超越时代格局眼光的伟人。生逢其时,不遇明主。爱新觉罗家族都他妈的废物啊。
看到第十三集,讲的是台湾二战的慰安妇和征军,再看看现在的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态度,实在心寒
信息量大,作为了解台湾的基本历史纪录片很合格,虽然量大导致看起来有点累,需要真爱的支撑。如果望海南可以达到这个高度就好了
终于了解了台湾的历史,然后从1945年之后就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内战了,这样就衔接起来了 ,我最近很闲,可以补补课了
“历时8年,3入宝岛,跨越京、沪、苏、皖、浙、闽、台、粤、陕9省,采访海内外学者、专家逾300人,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14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