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我看的泪流满面的纪录片。 从最初那个优雅恬静的小公主到现在能波澜不惊地面对一切的女皇,霉霉一直在尝试在公众面前褪去保护她的外壳,把最原始最纯净的那个她呈现给大家。不论是抢话筒事件,假电话风波,还是性侵犯案件,都在她身上划出了一道道伤口,这些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而逼迫她在这些伤口上长出一个个翅膀,每一次挫折过后,她都变得更加强大。 在这十年里,她真的改变了许多,她不再惧怕别人的言论,她勇敢面对那些谣言,她甚至公开支持性别平权与LGBT群体。她深知发送那篇表达她政治观点的ins的后果,可她却说“我TM才不管。” 虽然最后的中期选举还是失败了,可她不会放弃,今年不行明年再来,明年不行那就后年。总有一天年轻的血液会流入政府中,总有一天那些权利会回到我们手中。 美国是如此,中国也是一样,当年被嘲笑是垮掉的一代的九零后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就比如这次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大部分都是九零后,而过几年就是我们零零后,甚至一零后。所以正如片尾曲唱的一样“Only the young can run”世界在我们手中,我们都要加油去改变它啊! 谨以此文,献给霉霉,我的朋友以及所有年轻人。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才看完有点激动,所以写的有点乱,见谅!)
放在前面,有一说一,这篇影评,对片不对人。
因为我还是挺喜欢Taylor的,《1989》的时候对Taylor有过一段时间的crush,那阵子大概把Taylor所有的歌都听了个遍,还买了她豪华版和普通版的CD。到《reputation》出的那阵其实是礼貌性的追了一下,然而确实已经不怎么喜欢了,就像纪录片里说的那样:“当人们不再爱你了,他们就不再爱你了”,很真实,大概是审美疲劳了,报复性地两年多都没再听过一首Taylor的歌了。到了《Lover》,因为要付费干脆听都没听了,只是看了看mv。然而在纪录片里再次听到那些熟悉的老旋律时,不得不说依久是十分的亲切,全都是时光的痕迹,甚至身体也忍不住想要跟着旋律律动起来。
说这么多,都是怀旧,还是爱过Taylor的,这也是我第一时间点开这部纪录片的原始动力。然后回到片子本身上来。
纪录片一来就把Taylor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了下来——《reputation》没有获得格莱美的任何一个提名,让她成为了一个仿佛我们身边脆弱的邻家女孩。她的伤心湿润了双眼,但她没有抱怨,她说她要努力做出更优秀的CD。这种做法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同情,很像是在为人物洗白,此处没有贬义,包括面对媒体的万般刁难时,对于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左右为难的无力感我们太能感同身受了,就像影片里所说的:It's just a lose-lose situation,所以,在这个世界里,谁又不是值得被疼爱的呢?与其说是同情Taylor,不如说是在同情我们人类自己。
影片展现出了Taylor脆弱的一面,被攻击的一面,也就是我们常人都有的一面,然而影片突然转向了Taylor的政治站位态度。影片对于Taylor的转变并没有深入,归结为几句话:1)我要做好下一张专辑。2)我要好好吃饭,我看起来怀孕也比看起来病殃殃的好。3)我有一个没有公开的男朋友。影片几乎没有论证,浮于表面。可她是Taylor啊,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Taylor啊,影片让Taylor不再特殊,变成了万千普通女孩中的一个,《Taylor Swift:Miss Americana》变成了《Every girl:Miss Americana》,至此,影片完全抹去了Taylor最亮泽的光芒,尽失她独特的人物魅力。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Taylor对于政治站位态度的转变,她从害怕别人指责她政治站位因此而封杀她到她敢于站出来为女性群体发声,影片后一半都在讲这个,Taylor口口声声说她不怕媒体怎么报道她,可影片越是重复越让人感受到Taylor的在意。我不知道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初衷是什么,但是拿出一半篇幅讲述这个好像在说:我站位是为了女性的权益,所以你们不要指责我。我想说,我当然不认为这是Taylor的目的,但影片整体的走向却引往了这个方向,这也是片头我说,影评对片不对人的一大原因。相反特朗普那句豁达的“我对泰勒歌曲的热爱减少了25%”反而令人不禁高看他几分。影片主创的意图让我深感迷惑。
这是一部纪录片,不是剧情片,所以这个世界的真实与残酷往往会体现得更加深刻。前半段Taylor兴致勃勃的开始筹备她更完美的新专辑(Lover),让人看到了她的才华、热血和付出,可在不久前的格莱美上Taylor依旧没能斩获任何奖项,令人不禁唏嘘,当然有格莱美本身内部的很多问题,但这也是压垮这部影片整体结构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故事。
看完影片,准备再回去听听歌,Taylor是个好女孩,没有更多了
Miss Americana & the Heartbreak Prince这首歌将现实世界想象成了一个美国高中,那个最追求赞美的好女孩被选为舞会皇后,但随之而来的是同学对她的指指点点。
这点在全片中都有反映:Taylor吐槽自己的心理年龄好像停留在了成名的时候(高中),而且她一生都在追求掌声。
其中用了一句谚语:You play stupid games, you win stupid prizes. 如果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则参与到无谓的比赛中,最后得到的奖品也是毫无意义的。
无论是这首歌还是本片,Taylor都在批评自己一直以来这样的选美小姐的心态。
如果说再提VMA事件好像有点老生常谈,她这样打开心灵讨论那一次事件对她的打击,以及现在她逐渐成长后对自己崩溃的反思却是第一次。
(说到这个,大家以己度人,她那时才不到20岁。在那么激动的一刻被人生生打断,而且还误以为全场人都在对自己喊嘘声。)
剩下的短评也写了:★★★★★ “Miss Americana”既是延续新歌里面将现实世界比做高中的隐喻,也是她的political message——保守派一直以来当作的金发雅利安公主在中期选举前突然发声,又再次在2020这个重要的节点告诉年轻人们:run!本片中泰勒正确面对自己的privilege和deep rooted issues,并试图催促自己从成名的那个年龄成长起来。如果说她在YNTCD中想传递的message过于混乱,Only the young就再明确不过了。
2020已经到了。大家都不要掐了。真正的敌人哪里在我们之间。The big bad man lives in a big white white. 2020冲呀!
Edit:
针对2009 VMA其实还有好多值得unpack的,在这个问题上我绝对不是专家,也知道自己讲不明白,但是还是想分享一下自己浅薄的想法:
Kanye West,就像年轻的Taylor也说了的一样,he’s Kanye West! 能写出college dropout的他当然是个伟大的天才。
他当时的行为当然不妥,但也绝对不是冲着Taylor来的。他想要反抗的是整个音乐产业的不公和歧视,长年来忽视了优秀的有色人种艺术家。就像几年前掀起巨浪的#OscarSoWhite一样,很多这种奖项都有这样根深蒂固的问题。
作为Taylor的粉丝,我希不希望这么多年后她能够从自己的感受中跳出来,认识到Kanye的出发点,并且发声鼓励委员会们公平公正地对待少数人群艺术家呢?当然了。
但是我也能够理解年轻的她受伤的心情。
另外一个点是Kanye的心理状况。
Is he a bit of a jerk? Yes. 但是一定要记住的是,他一直受到心理健康因素的困扰,而且这几年大家才意识到这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作为他的家人,Kim他们更应该积极要求他去接受治疗,而不是放任他戴着MAGA帽,大声喊出奴隶制是黑人自己选择的这种话。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女性,对LGBTQ,对粉丝,她在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告诉每一个人,大家应该被平等对待,所有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应该做自己想做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想要的那个自己,不是被训导,被教导再任何情况下都要沉默,要说抱歉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爱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任何东西,这些大大小小的drama让她成长,让她越来越懂得爱自己,就像她在'Why She Disappeared'里面写到,'In the death of her reputation,she felt truly alive.' 她终于做回真实的自己,而这是我们想看到的。我永远的会支持她,或许有时候这种drama也是上天注定,经历过这样的磨难,她的信仰系统一次次被冲击,摧毁,很多人以为她将被打到的时候,她却有勇气重建,打破曾经被教导的"好女孩"形象,消失社交媒体一整年,带着reputation,化身蛇女,暗黑归来,old Taylor is dead。可是,她似乎又没有变,一如既往地善良,爱粉丝,她只是在重建自己信仰系统的时候穿上了自己的盔甲,将那个"old Taylor"藏在内心的深处,只有她爱的人才能看见,她还是那个Taylor。这些年,我们能看到她的成长,她变为更好的自己,她敢爱敢恨,敢说敢想,并且越来越fearless。我想这也是她为什么能长红13年甚至更久的原因,她一直在越变越好,不断自我蜕变,一次次破茧而出,一次次突破自我,这样的她造就了如今她的现在。(纪录片中她16岁的觉悟,5分钟庆祝,剩下的时间来想如何保持,这是很多人没有的觉悟,我很惊讶,她不会沉浸于一时成功,初心未改,我相信这也是她一直能保持高质量音乐不让粉丝失望的原因)如今她已经不需要再做别人认为她无法做的事情来证明她自己,她是泰勒斯威夫特,她是独一无二的泰勒斯威夫特,她就是她自己,曾经她为了人们的喜爱人们的掌声欢呼声而活着,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就像她在'Daylight'里面写到,'I've been sleeping so long in a 20 year dark night,and now I see daylight.',也像她早在2012年的歌曲'The Lucky One'里面写到的一样,这两首歌几乎完美地贴切了她的整个纪录片,她的名气所带来的,她的生活所改变的,在20多年的脱变之后,终于在她30岁的这一年,她看见的golden的daylight,看见了黎明,看见了曙光,像lover中的蝴蝶一样,20年的蜕变,逃离reputation黑暗的漩涡,卸下武装自己的盔甲,羽化成蝶重见光日。 昨天Taylor点赞了一条汤不热,内容大致上,如果Taylor想再发10张唱片,很好,如果想把重心放在生活,仍然支持,因为她就是她自己,她应该做自己想做的。是的,如果Taylor以后哪一天宣布隐退,我不会奇怪,我不会难过,我知道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她想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她是我们爱的人,而我们知道,她在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完全足够了。 同时也谢谢Joe,是Joe在她最艰难的时刻一直陪伴她,鼓励她,爱着她,让她越来越勇敢,越来越真实,他们都变得越来越好 I WILL ALWAYS STAND WITH TAYLOR SWIFT❤️
美利坚女士:泰勒斯威夫特——于纷扰繁杂中重塑举世盛名。 从13岁开始写日记,泰勒斯威夫特对自己的生活、职业、梦想和现实做了一个小小的标记,她从小被授予的准则是,做一个不让人讨厌不给人添麻烦的好女孩,做对的事情,做不会错的决定,自己不是完美的人,那么就争取完美。 - - “我每天花五分钟时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然后剩下时间思考如何让她更持久。” - 13岁写下第一首歌《Lucky You》,14岁拿到第一张合约,16岁与刚刚成立的大机器达成协议,17岁发行第一张唱篇,20岁二专《Fearless》拿到年度专辑,成为2020之前最年轻年专获得者,24岁一脚踹开流行音乐的大门,26岁拿到第二个年度专辑,成为第一位拥有两个年度专辑的女性。 - -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的央求之下搬到了纳什维尔。” “感谢我的粉丝,十年来我们互相勉励,你们改变了我的生活。” - - 她享受舞台,享受掌声,成为了众人所期待的那一个。 - “泰勒斯威夫特代表着音乐产业。” - - 泰勒丝曾经的生活,是追逐着赞扬和荣誉,而赞扬和荣誉的变现只有满足感。 - - “如果我不能超越从前,人们就会认为我是失败者。” - 她在维持她的名誉。 - - 她是闪闪发光的吗? 是的。 因为众人也希望她闪闪发光。
- - - 26岁之前的泰勒丝顺风顺水声名大噪,张扬肆意大交朋友,登上舞台即是惊艳无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slay到惨。 - - “但当你为了陌生人的认可而活时,你所珍视的,从中获得的标记着快乐与满足的城堡,稍不慎就会然坍塌。” - - “她又高又瘦,太优秀了,这让我很不爽。” “她对自己太认真了。” “她的每位前男友都是大众的梦中情人,她的约会生活丰富多彩。” “她做作又drama.” “她不节制身材。” - - 跳脱音乐从而过度关注她私生活的媒体,疯子一样的言论,反反复复关注她的身材,拿男人来当做谈资的不经意调侃,所有的这一切给她带来了无比喧闹的生活环境,一切都不那么纯粹,她被彻彻底底暴露在闪光灯下,无比滑稽与可笑。 - 无礼的试探和荒谬的谣言成为了环绕着她的幽灵,她为音乐而生,却在音乐之外不断受到袭扰,在人的领域受到袭扰。 - - MTV那个颁奖礼的晚上,她因被突然抢夺话筒以及或许不属于她的嘘声所展现出来的恐怖而感到无措与窒息。 2016年,她被坎耶韦斯特的“我成就你”和不完全的非法录音所带来的全网风暴,砸的销声匿迹。 - “我不认为她受到了侮辱。” “她又一次扮演了受害者。” - - 她声名狼藉吗? 是的。 因为众人也希望她声名狼藉。 - - “人们认为我是骗子,阴险狡诈爱撒谎。” “#TaylorSwiftIsOverParty是Twitter全球范围内最热门的话题,你知道必须有多少个人发推特表示讨厌你能达到这个效果?” - - “泰勒斯威夫特被高估了,是侃爷让她出名的。” - - “我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任何人跟我有共鸣。” “我曾一度无法重整旗鼓。” - - 她不得不学会隐身,学会消失,学会离开。 她依旧会用日记写下她的感受,有些是尖酸刻薄的诗,像是受伤的野兽在一点一点撕咬回去。 - - 她从成为万众期待到被大众抛弃。 - - 全网暴力是泰勒丝信仰准则全面崩塌的时刻,她受够了靠别人的掌声来让自己有安全感的状态,如果说《Red》时期的幸运儿是她察觉到但却无法反抗的明星现状,那么她讨厌的那个The Lucky One就是一直以来不断接受挑衅并最终在2016年几乎被湮灭的自己。 - “当人们不再爱你了,他们就是不再爱你了,你无法改变人心中的成见。” - 她被舆论亲手扼杀。 - - -重塑价值体系的过程艰难又漫长,泰勒斯威夫特在逃避与质疑中选择在大众视野里消失。 - 她决定放开自己,不再对自己紧追不放。 她要治愈内心的创伤,她需要冷静一下。 - - 她在冷静尖刻里写了那些复仇之曲。 她从无人相信,到重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她在脆弱与期待中收获了小心隐秘的爱情。 她在颤抖与温柔里弹着吉他给她亲密的爱人。 - - 泰勒丝一个人当然可以抚平伤口再站起来,而Joe阿尔文却在原有的伤口愈合的基础上重新温暖了她。
- - - “我还爱上了一个人,他的生活正常、平衡和平实,却很美好。” - “他生了一堆火,让我保持温暖。” “我和爱人一起欢笑,在被子下恩爱,百分百信任他。” “他闪亮的眼眸照亮了我漆黑的夜晚。” - - 她是善于细节描写的完美的故事讲述者,日记式写歌,而每一首歌曲透出来的细微感情,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妥帖的熨烫着我们的内心。 - 我们总是在这些细节里沉醉,在某些转音中赞叹。 - 那些凌晨两点半涌出的灵感,那股毫无畏惧的冲劲,最终化成破茧成蝶的动力,终在某个特定时刻里,如同空投炸弹一样震撼人们的内心。 而只要音乐不被打败,她就可以在音乐领域里重塑辉煌。
- - - 如果说乡村音乐是泰勒丝生根发芽的土壤,那流行音乐就是让她开花结果的肥料。 泰勒斯威夫特生于乡村音乐,但泰勒斯威夫特本质属于流行。 - 跳脱乡村音乐的保守与执拗,从流行音乐里找到真正的自我。 所以才有①⑨⑧⑨横空出世,《Shake It Off》惊艳世界。 -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以至于捂住自己想说话的嘴。 她不想这样。 于是挣脱乡村音乐所带来的束缚,她不再做一个大众眼中隐秘的保守派。 - 拒绝受害者有罪论,抛开先发制人的对受害者的诘问。 拒绝一切扭曲的细节和毫无人性的无声沉默。 她选择明晰清楚自己的立场,不再压抑自己。 - 所以才有一美元反诉,才有后知后觉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从而为郑智发声。 不是作为一个赌徒政客选择掷下骰子,而是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为女性,为平权,为人权而发声。 - - 坎耶韦斯特的《famous》中,最有争议的不完全是那句所谓rap类开玩笑的“bitch”,而更多的是“他让泰勒声名鹊起”。 - 他没有让泰勒变得更加著名。 - 无畏年专在抢话筒事件之前。 二封年专也是泰勒丝自己写的专辑。 - 女性在同样的境况下被约束的太多次,她们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不断的让大众眼前一亮,必须比男性多出二十倍的努力才能让自己不被抛下,必须不断在自己身上发掘全新的闪光点才能不被大众遗忘,必须重塑自己的形象,让自己焕发活力。 _ 她不想成为男性所期望的女性形象。 - 而一个女性的名誉不需要依靠一个男性。 她的名誉是她自己赢得的。 没有谁谁谁让她变得更著名。 她的努力不可能因为轻描淡写一句话就这样被夺走,她不会因为既定体系下的剥削而保持沉默。 - - 如今的泰勒斯威夫特依旧保持着恋情隐蔽,她需要对自己的幸福做出明确的界限划分。不再大交朋友,墙倒众人推之下好聚好散,珍视现在还在身边的每一个人。 - - 将原来寄于他人的本就崩坏的价值体系全部砸碎,再于碎片中拣拾起自己本真的样貌。 - 她越来越喜欢,并能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她越来越多的拥有,不带任何附加的从心喜悦。 - -
不再对自己的身材过度苛求。 “胖了总比病着好。” 不再在意大众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这是否会影响她的音乐生涯。 “嗯,去他的,我才不在乎。” 不再只做大众认为的正确的事,而去做自己真正认为的正确的事。 不再为了不给人添麻烦而什么都不说。 不再保持优雅与沉静。 不再做好女孩。 - 挣脱舆论所给予她的桎梏,于解放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不再因为追求赞誉和认可活着,而是,我即名誉。 - - 她有更值得去专注去守护的人和事。 她对亲人朋友和粉丝一如既往的真诚与友善。 她变得更加轻松。 - - - 我还记得ME!在墙上被涂成花蝴蝶,没有人说是为了什么,甚至还有人在开放前夕说是只是因为球队,不是首单的相关信息,但还是有那么多霉粉在等。 其实很荒谬,没有人离开。 然后她就真的来了。 - 她与粉丝之间的那种莫名其妙的羁绊,也许是靠脑电波传达的。 而这种紧密的联系,让泰勒成为举世瞩目的巨星,让我们与她之间,坚不可摧。 - 不只是喜欢奖项成就加身的她,不只是喜欢走到哪里都slay到惨的她,而是喜欢那个凌晨四点约人打牌还后知后觉一句“Are we bad kids?”的她,是喜欢那个聚光灯下褪去浮华和赞誉的,最本真的她。 - - 我曾以为名誉之后她变得不再重视格莱美,或者不那么重视了,从而会对音乐的方向会产生迷惘。美国小姐纪录片里则表明她依然会为奖项而忐忑紧张,她还是那个为音乐,为作品而鼓足干劲的人。 - 一如《Red》失利之后的那个晚上,凌晨两点她突然起身说:我要做一张流行专辑。于是以一支流行首单在乐坛里点燃了一只鞭炮,自此开启了她辉煌的89时代。 - 而《reputation》与《Lover》融合起来才是她三年里的人生,我始终把《Lover》看成她新的起点。 It's not old Taylor, it's not new Taylor, it's real Taylor. - 她在沉淀与不在意中,真正走向成熟。 她是真正的时光美人。 她是真正的十年女性。 - 她将希望寄托在新一代的年轻人那里,鼓励他们为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事情勇敢的发声。 所以去做吧,去追吧,不要回头。 - - 她依旧年轻,才华横溢,她依旧闪闪发光。 - -
- 不只是郑智上的觉醒,更是自我的觉醒,抛开大众给予她的附加,不再因舆论的目光而活,拒绝舆论对她的双标,在感恩与自省中重塑自己,泰勒斯威夫特在出道以来的十三年里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这十年里最有影响力的十年女性。 - 她是有才华的,同时她也非常努力。 - - 时至今日,她希望她自己仍然有犀利的笔锋,细腻敏感的心思和开放的心态。 - 在健康的基础上如当初一般,于晨曦里,一往无前。 - 在找到真正的自己之后,我也期待她的下一个十年。 - - 那些失去的,那些被夺走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还回来。 - 从纷扰中抽身离去,在污浊中洗尽铅华,于繁杂中重塑名誉。 - - 美国小姐,举世盛名。 -
从2008年开始喜欢taylor, 老粉了。她和我年龄相仿,所以听她的歌感觉特别有共鸣。taylor在她fearless专辑大红之后一直是就是很有争议性的人,因为她太优秀了,歌好听,能创作,长得有好看。等到1989 era,她彻底红了,红的让人无法忍受。因为她是在太完美了。看完miss americana后觉得我好像突然明白了taylor,也理解了她如此成功的原因,总结如下。
1. ambition,determination for success.
有哪个13岁小女孩会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出:my life, my career, my dream, my reality 这样的话?
2. humbleness
当她16岁第一张乡村专辑红了之后,她说:i give myself 5 seconds a day to be like: yes, this is happening, and the rest of the day i‘m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i'm gonna make it last. 面对成功,如此冷静清醒,小小年纪,不容易。
3. talent
这个不多说了。一直有人说她的歌是别人给她写的,但事实胜于雄辩,她自己也说story telling is her niche.
4. hard work
这个是看完这个纪录片感触最深的。jack antonoff (tay's collaborator since 1989 era)说:
no one is this good and works harder. if you're that good, usually you don't work that hard.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看完后我有种感觉:taylor要转幕后了,30岁以后她的曝光度可能会越来越少吧。
我好想念奥巴马,"kanye west is a jackass". haha.
今天准备喝杯美式咖啡(americana), 庆祝我们美国小姐如此美好的纪录片。希望她幸福。
We all could stay!!!
这是一部强烈粉丝向的作品,不过就算不是粉丝,看到一半也会由衷敬佩。出乎很多人意料(也特别打黑子脸)的是,这部纪录片居然没有放进很drama和juicy的内容:妈妈的病、和男友的热恋这种内容没几分钟,和前公司的纠纷,一点没有。有的,是她成长的经历,被辱骂又重新站起来的经历,以及她为被侮辱被欺负的女性们和性少数们的发声。令人敬佩。
骂也好,捧也罢,我只是希望中国大陆也有哪么一个全民皆知,有脑子,有良心,有勇气,有态度,敢在政治上发声的流行偶像。
拍的非常差!前半部分作为歌手篇可看度还ok,她的敏感脆弱,她的恋爱成长都是她创作灵感,就像她说的,她只唱自己的故事。写歌部分,很多经典热单几乎是唱着唱着整首歌就出来了,都说Taylor的才华泯然众人矣,可惜她从来都不是众人。我喜欢看的是Taylor的创作纪录,可惜后半段落到她的政治立场,我并不关心这个!
篇幅有点不够 可以讲的应该还有很多很多
Taylor Swift冲冲冲
千万别惹这样的女人!越被黑越内心强大!不断激发创作欲!天天slay!霉霉慢慢参透自己三十岁的人生,选择跟自己和解,找到了自己平衡的状态。听说这一次格莱美十八岁碧梨包揽五项大奖,新一个轮回才女唱作人的故事又开始了……只愿她以后继续把自己的人生写进歌里,让歌迷共鸣;说自己想说的话,让自己舒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这个社会有点正面的改善;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偕老(片中出现她和Joy拥抱的画面,绝对是到目前为止她最主动公布恋情的一次)!
即使面对无数的流言蜚语与诋毁,也没有人能定义你。你是Taylor,是自己心中的那个好女孩。特别感谢霉霉为同志平权做出的努力!🌈这部关于霉霉的电影有着她的过去,也有着她的重生,还有着太多的感动。Taylor,我永远支持你!
本以为下饭看的,没想到却成了最近让我哭得最厉害的纪录片,完全没想到我竟会对她的故事这么感同身受,这么感动,这么难过又快乐。好感动看到她像大多女孩一样想要讨好他人被人喜欢,然后终于能勇敢站出来做有力量能带动他人的人。喜欢她最后一直说在educate自己,也非常喜欢她强大的work ethics。
格局太小
I loved it! 女性成长的魅力 oh yeah
她自己的故事,当然要由她自己亲口讲述。她自己经历的人生,为何不能在纪录片中留下痕迹/十年过去了,她陪着粉丝长大,我们陪着她长大
我爱霉💖💖💖超爱 超爱超爱
足够优秀。作为一个词作者,曲作者,或者是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仅看到她灵感迸发的天赋,也看到她更深层的思考和价值观。真的很优秀的你霉!
就在本片上线网飞之际,18岁的Billie Eilish以风暴之势席卷格莱美,相似的成名道路,却更加势不可挡。其实,更适合本片的片名应该是《Taylor Swift 重新出发》。30岁的你霉活得更像个年轻人了:开始对一切指责fight back,开始不追求严苛的身材,开始学着表达观点,开始拥抱真正的自我,从纳什维尔的乡村甜心,到现在的Miss Americana,第二段人生可以说刚刚开始。
对欧美这几年音乐明星不了解,知道她是从《晓说》高晓松那(换男人如换衣服?男人是其创作素材?),听过几首流行歌都因她在榜,看此片她很认真有才华很精致的样子,很有创作欲望,也很会炒作自己。从保守不表态政治到反对特朗普、支持女权,其实更多的是从功利的角度——考虑粉丝和受众的影响力弱化,避免自己过气。挺好的,能养活一大帮人。8
准备好纸巾
一般像她这么有天赋的人,不会像她这么努力。而她不仅这么有天赋又努力,还足够智慧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名字中译从《美国甜心》改成《美利坚女士》真是太好了。
不仅是政治上的觉醒,更是真我的觉醒。不再被那些女性相貌或人格上的刻板印象所束缚,做那个真正的泰勒斯威夫特,那个Miss Americana。//抛开霉女本身,剪的太过杂碎,很多地方都没头没尾。插入太多的歌曲创作和已有且无用的片段,而整个篇幅又过短。显得极为跳跃和混乱,还好主题方向是准的,Miss Americana实在过于耀眼。以及想说一下,导演才是掌控全片的,就好像某人不过是里面的一个演员,别把片子所有荣誉都加到她身上好吗?一些黑子别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