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著,只论电视剧。 浪漫有余,充分演示了请客吃饭谈情说爱的路子,滥用技巧(不合场景的苏风配乐、无厘头 幽默和过多的慢镜头),严重脱离大众的剧情。 主配角都是大户人家的儿女。 就是一场富家子弟的闹剧,难道革命的劳苦大众不能占几个镜头吗?
话说一半拐弯抹角支支吾吾幻想意会从不点明可真应了咱国人为人处世的通病,这部剧表现得很真实。
9枫应该是人物性格展现最丰满的一个角色,有时会让人喜欢死,有时会让人讨厌死。可相爱为什么不能在一起?这么多年,那么艰难都走了过来。到最后都憋着一肚子委屈,9枫也算个悲情人物,但我看出他确实爱。能用时代和社会的客观束缚来解释吗,人们都还没意识到沟通的必要性?但是我认为,既然相爱,除了战火的阻隔,还有其他障碍吗?你9枫既然爱,你就不能给阿彩要的安全感吗?热烈过,激情过,不顾一切过,到头来还是坐守命运的无奈,这是从古至今一直轮番重演的。可能,人们不是败给了命运,而是败给了自己逐渐枯竭的精力和千疮百孔心。
此剧把小人物的心理细枝末梢展现得很细腻,且是群戏,算是面面俱到了,以其命运的始终来探讨了那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林大雨、段三国、雪茄、雪柠、段婶,都能让人心头涌过一丝心酸或惆怅或更多,人生,活着,是一个让人多么心潮澎湃却欲罢不能的悲剧,即使你知道到头来追求的是一副荒凉,但想到他们我们曾经的年轻,唯有空叹。不仅在那个战火硝烟民生疾苦被放大的时代,在任何年代,人们都是在重复着自己的命运,变化的只是外表。
很多点能被感动到,特别是女人,里面的女人都是天使化身,纯洁善良又盔甲加身,且懂爱,懂献身,无论阶层,很让人动容。镜头语言的唯美和象征符号就不说了。
一口气看到十四五集的时候,看不下去了。前面十几集很出彩,画面、对白、人物表演、故事情节都好,能够让观众思考革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组织是怎么壮大的。如果多知道一些历史,尤其是当代史,就会发现里面让人深思的东西很多。没看后面的,但根据历史发展,麦香这个做小本生意的,酒店老板娘,曾经的寡妇,肯定是斗争的对象。在特定时期,看这样的电视剧让人感慨很多。
可惜看到杭九枫和阿彩到现县城大闹马鹞子那段,觉得编造得有些离谱,本来沉重的题材,轻飘了,编、凑的痕迹太多了,成了瞎胡闹。
“虽不明但觉厉”,网络热词,语出自周星驰电影《食神》,直白的解释来说就是“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是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如果看完以上解释,你还是不能体会这句话的精髓,那么这表示你一定还没看过近期正在安徽卫视热播的史诗大戏《圣天门口》。作家阎晶明是这么评价的:“一部大胆借用电影手法并结合话剧艺术的电视剧。场面的仪式感及情节的隐喻,情节的跳跃和任意切换;多个人物的特写和内心独白,关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及其命运结局,悲喜难言,令人唏嘘。”是的,《圣天门口》正是这样的一部剧,TA深奥、TA文艺、TA高屋建瓴,TA收获着一小撮文艺青年知道分子的热烈赞美以及一大片普通家庭观众的疑惑不解;TA与TA那些的野心勃勃电视剧前辈一样,明明是范冰冰,硬要当林徽因;明明是邻家女,非变成死文青;有着拍给聊天瞌睡打屁的大爷大妈杀时间看的电视剧命,却长了一颗向往着征服戛纳评委的电影心;这,就是电视圈里的“虽不明但觉厉”。
特征一:旁白文艺腔 导演拿奖不用慌
香港著名文艺导演王家卫是如何横扫上世纪末香港台湾欧洲各大电影节奖项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大段大段的独白。正如《阿飞正传》里,张国荣寂寞的独白:“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圣天门口》里,故事从小姑娘雪柠对外公的偷窥独白开始:“外公家的客厅里,总有人在高谈阔论,但是这一次,却与以往不相同,傅郎西与冯霁青,是外公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傅郎西告诉我,他是布尔什维克,而冯霁青则当上了国民党的团长……”这段独白,引出傅郎西的那一番演说,更引出天门口镇将要面临的国共之争。遇到认真刻苦的观众,总免不了翻出百科全书查查是不是真有一种鸟没有脚,查查布尔什维克准确的中文释义到底是啥。
旁白这种神奇的影视技巧,虽然实际上是当导演无法用画面流畅描述故事时,才不得不用其对剧情进行的弥补和补充,但一旦观众被旁白逼着出了戏,犹如雪爪鸿泥刻意营造出苍茫疏离的文艺感,着实腔调十足。如上文,雪柠的旁白,以旁观者视角跳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寥寥几句,打破了电视剧单一时间性的桎梏。搭配那大气磅礴的音乐,革命来临时候的人心惶惶与势不可挡,便精妙地表现出来了。又如第五集中的那段独白,“在那个暴风雨来临的早晨……铁砂炮就支在杭家院门里头……阿彩一直坐在河边,等着杭九枫与马鹞子一块回来,阿彩没有等到他们,却等来一架钢琴。”这段独白便是交代故事的起承转合,干净诗意得多,倍增文学意味。
特征二:对白无人话 演员才能显文化
在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里,什么标准才能判断一个人有木有文化呢?好比方,你路遇一个叫花子施舍一个肉包子,该叫花子砰砰的砸着碗喊:老板你也忒小气了!好歹给两张钞票花花嘛!你肯定立马觉得他不识好歹顿时鄙夷之;但是假如这个叫花子砰砰的砸着碗喊:咄!不食嗟来之食!你肯定立马觉得他高风亮节顿时肃然起敬之。这正是大白话和文言文之间的魅力差异,《圣天门口》也正是靠着这种差异感将自己变成一部有文化有腔调的电视剧。
剧中,天门口代表着国共两方势力的杭马两家进行巷战,雪大爹出来调停,身后飘过一帮镇上的女人,挥舞着小手帕踩着小碎步高喊口号:“施之以德,内外宾服,化解干戈,以和为贵”一连串文言文看得观众目瞪口呆不明所以,有文化的观众这时便会向没文化的观众解释:这口号源于《淮南子·原道训》,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天门口用自己的古老的方式,化解了这一场即将变质为革命的冲突。而傅郎西那段著名的革命演说是这样的:“气象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天空中有二十四种白云,每一种形态都不一样,但每一种都有它”二十四中白云?朴素的情感与复杂的思想?没文化的观众继续目瞪口呆不明所以,有文化的观众再次陷入思考,于是无论什么观众,基于对知识的尊敬,都只能即刻对着电视机肃然起敬。
特征三:镜头意识流 观剧口碑直喊牛
影视艺术之所以是人类所有艺术手段的集大成者,突出手段就是采用蒙太奇,用拼贴镜头串联人物、时间和空间,比如镜头一转,婴儿长大成人;比如灯光一暗镜头一转,黄花大闺女变成熟龄小妇人,让观众的想象在镜头以外的地方充分膨胀。《圣天门口》就是使用大量的意识流镜头来描绘回忆与现实交织、幻想与现实交汇,场景跳跃、叙事破碎,务求令观众产生不知道今夕何夕之感。例如段奕宏饰演的九枫对小宋佳饰演的阿彩一见钟情,先是用镜头描述了九枫看到阿彩如何笑容明媚气势逼人;紧接着又拍了一段九枫与阿彩携手拜堂养儿子的画面,知道的看明白了前半段是九枫现实中的观感后半段是九枫不靠谱的YY,为这流畅而跳跃的镜头大喊一声“牛”;不明白的还以为这剧提前剧透大结局了。又如第五集中,董重里看着傅郎西提着双枪走出教堂的情景,他突然觉得他身上的光彩灿烂而不能直视。他觉得傅郎西就是那个冲击上万敌人防线的苏联红军英雄夏伯阳。夏伯阳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场景与傅郎西同马鹞子对阵的场景,二者在他脑子中交替出现,前者是黑白色的,后者是彩色的。看懂的明白了前者是想象,后者是现实,别具动人风采的魔幻现实主义镜头,就在这几个切换之间巧妙地完成了对故事的描述,智力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没看懂的,大概只能敲敲电视机壳子,误以为家里彩电秀逗变黑白了。
特征四:暗喻象征多 观众解谜忙得欢
张黎导演的电视剧,无一不是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到处是暗喻。《圣天门口》自然也不例外。往大了说,圣天门口本身就是一个隐喻,那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微观的中国。“圣”字,意味着洗礼与光明,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那样的时代乱世的背景之下,所必须接受的洗礼。教堂是新兴势力的代表,所以杭九枫与傅郎西常常在这里讨论革命;而镇上的老宅子则是旧社会的缩影。在圣天门口这个小型社会里,还浓缩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符号,杭九枫象征革命与自我成熟,傅郎西象征革命者最具魅力的时刻,阿彩则是追求自由、反抗束缚,董重里是命的追随者,而马鹞子则代表了背叛,雪大爹则代表了对传统的坚守……红布象征革命,热情叛逆,革命者杭九枫与镇上的人们用做旗,也是代表了他们对革命的态度;24朵白云则作为革命的另外一个具象,呈现白色的洁净感,成为对自由的高贵向往;梅子指甲上灵异飞舞的蓝色蝴蝶,代表了梅子的希望,而有希望,人活着就有意义。
在编剧与导演的手下,为观众留下种种谜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圣天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赋予了什么解读,那它就是什么样的,正是本剧的精妙所在。
结语:
各种“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是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电视剧,说白了,就是电视剧导演尝试在电视剧的框架里进行电影镜头的实验。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影视载体,电影和电视最大的区别,是银幕大小不一样。电影有更丰富的选择,以最常见对话场面为例,电影里景深怎么安排,镜头怎么运动,剪辑怎么交代等等都需考虑。电视因为受限于屏幕,正反打,大饼脸接大饼脸的拍摄是最实在最高效的,电影里那些大气的全景镜头,放在电视银幕上八成黑乎乎的看不清楚。
同时,看电影是具有仪式性的消费行为,大家要离开家,聚集到电影院里去,在一个独立的环境里进行观看,观众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与电影封闭的理想的环境不同,电视并不完全占据了观看者的注意力,看电视是一种家庭里的娱乐活动,打毛衣的打毛衣,搓麻将的搓麻将,如何要求每个观众都能集中注意力去体会导演的每一个良苦用心?
于是,这类怀抱着电影之梦的电视剧往往会吃力不讨好,落得收视不佳的下场,《圣天门口》、《橘子红了》、《青瓷》高开低走的收视率正是典型的例子。口碑上,混得好的如《大明宫词》,在多年后能获得一批死忠粉丝的拥护;混得不好的如《新红楼梦》,至今人说人骂。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敬佩以及赞扬这些电视剧制作方的雄心壮志,却也不得不为他们必须承担的风险,捏一把冷汗。
完全版阅读剑指腾讯黄金档:
http://ent.qq.com/zt2012/shengtianmk/02.htm本文创意感谢@林弥亚
题外话扩展:这个词条下的评论都被柯蓝的水军占光了,可惜这剧收视太差,另一女主角小宋佳的角色和演技又太强,柯蓝的钱估计白扔了。
披着剧的外衣弄了个电影的魂,不伦不类。但剧本精彩,对白、人物、线索的发展,挂着红色的旗帜,却尽量展现不一样的革命群众。很喜欢傅朗西,人格魅力太过强大,力压了我奔着而去的段奕宏。最爱麦香,她用梳子划破脸颊被卖远方,这个故事对我而言也到了终点。革命里的爱情,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本来整体是4星,有些情节足以超五星了。导演的镜头语言湿润暗涌,朝气蓬勃,心有所栖。我爱这部剧对女性的刻画,爱阿彩爱麦香爱梅子。马少骅这里面的表演早就神来之笔了。没走投大众所好那一卦,但绵长优美,好的就是好的。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视剧,糅合了很多种电影、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虽然在安徽卫视的收视不大乐观,但并不能否定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的现实。说实话以前除了《亮剑》,这一类的电视剧真的无爱,不过这部却让我追着看了14集,现在追剧中。
黎叔也许是怀着写诗的心情拍了这部剧,过度的意识流确实有些晦涩,但从它比电影镜头更具美感的光影构图,或满赋深情或极富想象的配乐来看,这部剧的艺术性绝不输大明王朝和人间正道。万万没想到,老段和女演员的感情戏也能萌得我心肝乱颤了,跪谢黎叔和小宋佳!
我知道这戏没法儿火,和团长的原因很像,因为写得细,写得慢,写得深,没有喜闻乐见的模式。从改的剧本就能看出,小说一定是很好,真的是我见过写革命写得最现实最本质的戏。主义和精神背后,关键是如何读懂人心,利用人性,让众心所向,天下归心。这些技巧不会被宣扬,确实最值得研究的心战。
这个剧一开始看起来好像非常主旋律,但实际上越到后面越来越艺术化风格化,在表现风格上电视剧和原著惊人得表现一致,其代价是受众群体变得非常狭窄,相比于剧版《白鹿原》,这部鄂东版《百年孤独》显得更尊重原著,个人认为严重被低估
回家!你们家人都死光了。
播了好几天了,怎么豆瓣还“尚未上映”?
杭九枫与阿彩那个重逢的镜头就足以给5分
第一集剧情都没看懂,请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电影化的拍摄,文艺化的台词,舞台化的表演。。。叫好不叫座???
很喜欢这些个演员,但是这次的戏确实是差强人意。。。
狗屁,跟原著相去甚远,怎么没有零分可打
有时候吧,高深这个东西确实需要尺度。导演是想用意识流没错,但是过于高深,故事又撑不起野心,就有点软了。
前半部很不错,张黎个人风格明显的摄影和牛逼的意识流剪辑,后半部从抗战开始突然变得逻辑不清剧情混乱,前半部的批判精神全没了.演员照旧出色,尤其是马鹞子冯旅长小曹这三位,后半部基本就是靠看前两位的戏才坚持下来的
中国电视剧走文艺意识流路线不行啊 有些镜头简直文艺到我以为我在看岩井俊二的片子 演员很棒。
好像还挺好看的。。。但是咱能不能不再看大陆剧了啊。。。。="=|||||弃剧~~~实在看不下去国产剧了思密达。。。
确实不错!导演或者说原作者对女性身上的温柔、善良、母爱、勇敢、坚强等各种优秀的品质展现的非常细致,每一个女人都很美!虽然最后的杭九枫让人非常讨厌,或许他最后的命运就是他这个人物的本身性格决定的,但确让我觉得接受过良好教育、真正有思想的人还是更善良,更有智慧些!马鹞子的演技也值得看
看了两集,导演明显使用了意识流表现手法,就是楼上有位仁兄所谓的梦游,虽谈不上精彩,但也确有新意,原著小说只是没看,不知有无必然联系,无论如何,总比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拍穿越拍都市爱情强吧。
电视剧还可以,但其中的烂梗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