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不留痕迹2018

HD

主演:托马辛·麦肯齐,本·福斯特,Jeffery Rifflard,Derek John Drescher,迈克尔·德雷珀,Peter Simpson,Erik McGlothlin,达娜·米利肯,Alyssa McKay,Ryan Joiner,杰夫·科伯,以赛亚·斯通,戴尔·迪奇,艾安娜·伯克希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2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3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4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5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6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3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4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5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6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7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8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19不留痕迹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不留痕迹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威尔(本·福斯特 Ben Foster 饰)和女儿汤姆(托马辛·麦肯齐 Thomasin McKenzie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父女两人在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一直都离群索居,不和现代社会有所接触。虽然丛林里的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但威尔觉得这才是他们应该有的生活。  某日,政府的工作人员找到了父女两人,强制将他们带回了文明世界之中,虽然在这里吃得饱、穿得暖,但威尔还是觉得自己仿佛在坐牢一般。终于,他决定带着汤姆再度回到他的野生王国之中,可此时的汤姆显然更加愿意待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便利的城市里,父女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自己的意愿和女儿的渴望之间,威尔会如何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我的100分男友《空姐》落魄屌丝情迷物质女超级特工2004007:大破天幕杀机英语龟甲秘事之拨云见日地下尖兵宋飞正传第五季鸡皮疙瘩NO.2砸掉你的牙山水驿栈爱情上上签爱的命运爵迹·临界天下四大探长国语警察故事续集粤语版鲜花宝座国语浪子妖姬森林孤影劫后诊疗室从心开始中间人先生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不留痕迹影评:你逃不掉的

观看此片让我想起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ny】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哔哩哔哩】 //b23.tv/hELomMN ,主题和这个电影的一部分主题很像。即使是说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下面的评论:

“ 四川一绝壁山洞现神秘人员生活痕迹,警方介入调查 男子在林芝5A景区隐居6年被劝回家,避世又开荒【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电影中的父亲和tom即是这么做的。

在讨论他们的远离世俗之前,我们该聊聊促成他们逃离的动因。父亲在经历战争后患有PTSD,对螺旋桨的声音感到敏感,他无法重新到社会,甚至做心理学量表时都因问题内容而感到难受。而战争并非是一场意外和天灾,有人为的因素促使他。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展的本性导致的,它是生产关系的产儿。

所以父亲的逃亡与其说是恐惧社会,比如说是恐惧社会对人的摧残毁灭(他自己就已经遭到摧残且伤口无法愈合),恐惧它吐露出的恶臭胆汁。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它所溅到,但是被溅射到的人必定永远无法忘记这刺痛,这种刺痛使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彷徨和无法适应。片中父亲和其他退伍老兵正是遭到了摧残,选择远离一切。

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深刻挖掘父亲在战争中使他精神崩溃的事情,在这方面经典的越战电影们已经说了很多。导演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呈现。所以我不认为“战争创伤”是导演的一个讨论话题,它只是父亲被“社会”摧残的体现。使他离群的动因还能换成别的,这一模糊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带入到其中。在这点上我认为肯·洛奇的《家庭生活》讲得最好。在那部电影中,女主角作为一个青年无法接受流水线剥夺人意志的生活,选择过嬉皮士的生活,父母对她批评责骂,种种压力使她患上了抑郁症,到了精神病院后医生也只是想着把她“修好”送回社会的生产线上。那部电影的主旨是,无论是家庭、精神病院,都是有意无意地维护着生产关系,限制试图逃离它的人,如果有人在这当中崩溃被击毁了,精神病院也只想着把他修好,让他听命服从,送回生产线。

说回本片,社会也派出人力来清理这些“不合群”的人,将退伍老兵的临时住宿推导,将父女两送走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b23.tv/hELomMN ”,说的是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评论区的一些链接:“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片中的“回到社会”显得太有“良心”了,政府给父女俩心理治疗,给房子给工作还有免费教学。这甚至是令人羡慕的。我不清楚美国的情况,至少在这片大地上,编剧的这个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略微限制于“人际关系”上。

父女俩在社区生活时有一句台词,虽然他们吃喝住都是靠别人,已经和一切脱不开关系了,“但我们仍然能有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自己的想法”也在被侵蚀,电影中有官方的教会组织进行宣传上帝造物。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回到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的“逃离”,不留痕迹地逃离强制的社会规则。随着情节的发展,父亲和Tom有了不同的想法。父亲依然无法适应一切,不断地逃离。而Tom却在社区和那个房车营地中渐渐找到了归属感。在电影的最后两人分道扬镳。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在二者中战队,而是中立性地呈现一切。使得父女俩的离别成为无可挽回的悲剧,令人动容。但这也表明了导演和编剧没有对问题给出答案,他们只是发问,而没有回答。

Tom留在的房车营地显得有些乌托邦,现实不是那样的,或者是并不一直是那样。他们只要进行着生产消费(养蜜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比如农产品物价、农业危机、机械化生产等等……如果社会真的管不到他们了,那么营地里那些善良的人,同样也会被当作“离群”的人被送回“正常社会”。

很喜欢片尾的设计,Tom效仿营地中的妇女,在森林中定期留下物资,给在森林独自生活的人,她的父亲也属于其中之一。因而这个物资资助,更像是对所有离群之人的微弱帮助。

另外提一嘴, 托马辛·麦肯齐 在片中的形象非常棒。她展现出了从小脱离社会抚养的人的独特性,片中两场微弱的哭戏使人动容。她很有气质,但不知道为何她演的其他电影中造型师都磨灭掉了这股气质,搞成了特别俗毫无个性的形象,本片和Jojo rabbit算是例外。

 2 ) 「没关系,不着急」

今天亚马逊上买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还是忍不住想写一下我做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平平的讲完整个故事出来之后心里满满的,想了很多,关于怎么去定义”好的生活“,关于怎么去定义”对的事“,关于怎么去定义”有意义“。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场戏都值得回味,很久没有看完电影有这种感觉了,更多时候都是在看剧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

好像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更多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但看到他们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没有好的保障,会因为环境,天气,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也并非就是不好。

养小蘑菇,看书和大自然做朋友,养蜜蜂,反正都有时间,没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会好起来,伤口都会愈合。如果真的没有好起来的话,也不算个大事,没有痕迹地走过这一生,多数时候也是自然规律。

同时,看到这种「恶劣」的野外环境也总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来人类毕竟也是动物啊,也是有适应性的。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还是人和自身、和周围之间的关系。受伤和与世隔绝很危险,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过不去了,蜜蜂也没什么好怕的,狗也没什么好怕的,人到底还是皮很厚。

“正确的事”

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现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人一样,在输出「正确」,试图干预你去和人相处、工作、使用电话,接受分离。所以但最后结局很温柔地没有用这个标准来设定爸爸的人生。

PTSD错了吗?对错那么重要吗?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人都哭了。或许会再重逢,或许就在这里结束,郑重其事的告别,心碎又动人,很美。也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结尾还是给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可以「不正确」。很疗愈。

我喜欢这个电影在「正确」之间没有立场,没有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最后在回味里这种温柔的力量爆发了,很感动很震撼——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要「快乐」,不一定要「有意义」。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不是就无路可走。

电影好多细节,好多场景一幕幕慢慢地记录下来,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笔触。

也很喜欢中文译名,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两层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记一句喜欢的台词: 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智力上,还包括教会你怎样和人们交流和相处。

顺手拍了配乐单

 3 ) 这正是我所渴望的生活呢

人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社会动物,这个社会里的每个成员具有独立性的思维意识,这让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但是从众性心理又会使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个体的判断力,行为力。群体的规模性越大,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也越容易被群体所同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被群体所改变,这使他们孤立于群体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ptsd是一种严重心理创伤导致的应激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使威尔对人群以及城市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这让威尔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威尔成为了社会群体之外的边缘人。他领着女儿远离了城市,住进了公园的森林里,森林里有长满青苔的大树,有时候阳光会从树叶之间漏下来,清新的空气让人无比放松,威尔有一手好的求生技能,他能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照顾好女儿汤姆,还能传授她知识,这个男人真的是很厉害了。

虽然在野外求生不易,但是父女俩在森林里生活倒也自在快活,对于患有ptsd而言的威尔,这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汤姆这是不公平的,汤姆并没有机会在父亲与社会群体之间选择,她愿意追随父亲是因为她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围绕着威尔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愿意呆在森林里是因为威尔呆在森林里,对于汤姆而言,威尔就是她从众心理的核心,后来汤姆真正的接触到了社会群体,她开始逐渐把威尔身上的核心转移到了人群里,亲情是维系着她和父亲关系的纽带,也是汤姆愿意待在威尔身边最主要的原因,被铲车破坏的小家园暗示着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对于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只能是威尔送走汤姆,让汤姆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

古时候陶渊明老爷子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老爷子大概是厌倦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加上仕途的不顺,所以选择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以慰籍疲倦的心。高更也是画画不顺心,直接选择跑去塔希提岛和原始人生活。《荒野生存》里男主角为了寻找自我而离开文明社会。《金氏漂流记》因为逃避高利贷索性居住在无人的小岛上。这些远离人群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个体的意识与群体意识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如果彻底脱离群体,会感受到孤独,孤独是一种自我寻求价值的过程,这样的价值使个体在群体之中拥有存在感,可是当个体脱离群体太长时间,他们也会习惯脱离群体的生活,这并不是逃避生活,也不是拒绝生活,而是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曾经我以为我能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独立独行的活着,喝着烈酒,挥洒着青春,四处流浪,望着陌生的景色吸着寂寞的烟,后来我发现人活在世界上总会有所牵绊,这牵绊有时候让人伤痕累累,边缘存在的个体总容易受到群体的同化,我渐渐学会戴着面具行走于世间,喜怒不再形于色,遇到不同的人就换上不同的面具予以应对,晚上睡觉的时候,听着分针行走的声音击打着夜的宁静,我也知道我已经渐渐失去了面具下真实的自己。后来我不再奢求年少时所期待的生活,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摘下虚伪的面具。

雨天,下夜班坐车回家。迷迷糊糊的睡过了站台。下车以后发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沁人心脾的空气让我的意识开始清晰起来,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似乎有鸟儿蹿行于林中枝间,远方云屯雾集的地方隐隐约约能看到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峦间没有植物覆盖的白色石头格外显眼。夜里睡觉的时候梦到自己回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这次没有折头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而是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头也不回的走入了那树林之中。树林里有着鹿角发光的麋鹿,树干上爬满了生机盎然的青苔,脚旁是嫩绿的植物,不见花朵,却有幽蓝色的蝴蝶徘徊于植物之中,抬起头的时候也能从树枝间看到点点星光。后来醒了过来,在时空错乱的恍惚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梦境,万籁俱寂的夜里竟然有种莫名的失落感,真希望可以回到那树林之中,无论那树林是现实还是梦境,那一瞬间真的好想开始一种脱离人群的生活,展开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即使是深夜,诺大的城市依旧灯火辉煌,这本该是一个热闹的城市,可是总觉得这热闹似乎与己无关,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依旧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在目不能及的地方,千帆过尽的角落,夜晚有虫鸣的地方是我的家乡,从前我总想离开它,而如今想起它的时候总会双眼湿润,那里没有盛世繁华,没有鲜衣怒马的俊男俏女,却有着烟岚云岫的山峦,有着往来阡陌中的故友,或许无法去到梦境中的世界,但是此生的句号能够停留在家乡二字之后也是极好的。

如此人生,足矣。

如此人生,只能想想。

谢谢你看完我的影评。

 4 ) 最好的结尾

(文/杨时旸)

《不留痕迹》是一部难以名状的电影,它没什么大开大合的情节,而更多的在展现一种氛围,一种象征,像一则短小的寓言。它的故事异常简单,一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里生活,野炊、帐篷,原始、简陋、自给自足。于他们二人而言,这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但于旁人而言,这就是无需辩驳的流离失所。这片林地属于国家用地,在此生活违反相关法律,他们偶然被一个施工队发现,警察前来将父女二人带走,从此,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了。

如果从细部去观察,《不留痕迹》所涉的暗含议题很多,比如退伍老兵的安置与心理重建,比如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同伴教育,比如边缘群体的救助与个体自我放逐的权利等等,而显然,这个故事并非指向社会批判,而更多的在于探讨个人的心灵史。

变化发生在父女俩被重新安置之后,他们重新进入“现代文明”,电、煤气、自来水、工作、报酬,一种世俗的循环系统与交易方式,女儿很快适应甚至爱上了这一切,但父亲始终疏离,努力寻找重返原始森林的机会。黛布拉·格兰尼克 ——《冬天的骨头》的导演在自己这部新片中,用一种水滴浸染纸面的缓释方式,一丝丝呈现父女间价值观和世界观层面的分道扬镳,外部仍然维系着某种感情共同体的表征,但内在碎裂的声音清晰可闻。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故事在讲述有关于成长、蜕变、从“母体”中脱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撕裂、慢慢成熟的过程,它用一个小格局的故事反射一种宏大的和普遍的寓意——个体生长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最初,在林地里,女儿看见旁人掉落于地上的项链,本能地感到喜欢,那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美好、文明的本能向往,而她的父亲一把拽走了她——这成为了整个故事最具有象征意味的一个细节。是的,默不作声的细节成就了这部电影,它们不动声色但准确地指向某种精神意义,比如,父亲最热爱的是林地,但他被安置之后,得到的工作却是砍伐小松树整理打包后运往城市制作圣诞树,砍伐野地生命而运往城市中产阶级的家中沦为虚妄的装饰,这对于父亲来讲,近乎于惩处,也是对自己此前生活与信仰的抹除与否定。这个故事有一种难以言明的鬼魅力道,但仔细想想,生发出这种力道的其实就是“否定”,男人否定了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和法律系统否定了他的选择,彼此间的拉锯、撕扯、对抗之中氤氲出了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而除却他与世俗世界,他与女儿之间也渐渐从一体变成分裂,继而彼此否定。但这否定不是敌对,而是阻隔。《不留痕迹》所呈现出的就是每个人都是孤岛,企图联结成大陆,但终将失败,但这失败之后,并没有灰色与颓败,只是有的人继续重整旗鼓,有的人乐于安享孤独。

从结构上分析,这是个循环再循环的故事,从逃离开始,之后是被纳入,再逃离,再纳入,这其中有被动也有主动,无非自我解构,又被体制和文化惯性结构,有人拼命破解,有人拼命融入。有的故事面对这样的彼此隔绝或许就奔着对峙的路子写下去了,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不同,继而尊重和谅解的一丝哀愁与散淡。

女儿在那个新的落脚点认识了新朋友,养蜂的老人让她见识了蜂房,“能让它们信任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老人看着落满手掌的蜜蜂说道。她在讲述什么?无非在讲述亲近,人与人的聚拢,社交,亲密与信任,女儿更热爱这一切,夕阳下的聚会,弹起吉他哼起民谣,一次拥抱和一瓶啤酒,以及人们无欲无求的笑脸,彼此间的帮助,遮风避雨的墙壁与屋顶,而父亲却仍然义无反顾地独自返回荒野。

故事的首尾,有巧妙的呼应,最初的时候,父女间联手“演习”,躲避前来寻找自己的警察,他们配合默契,女儿永远跟随在父亲身后,而最终,分别的时刻,两人只能默默对视彼此流泪,谁也无法挽留谁,但他们仍然知道让对方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尾。

 5 ) 尊重选择

没有谁的命运是一生来就注定的。

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厚望前行,便是孩子的不是,是不能容忍的,仿佛他们生孩子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完全不去考虑孩子怎么想。

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也许一开始,孩子只会跟在父母后面,以父母为榜样,父母做什么,他们学什么,父母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毫不犹豫地去做,但孩子总会长大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喜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时若是一味逼迫孩子跟在自己身后,便是父母的蛮横、愚昧和不知变通。

美国电影《不留痕迹》便讲了这样一个道理。

父亲威尔是个很不社会的人,他拒绝一切正常人的拥有,比如工作、房屋、汽车、电视、手机,他喜欢住在深山里,沉浸在蛛网、蕨类植物、藓类植物、三叶草的世界,他逃避人群,除了与他亲近的女儿之外,他恨不得地球上的人全部消失。若是他孤家寡人这样生活也就罢了,他偏偏要带上自己的女儿汤姆,两人形影不离,患难与共。

在他眼里,汤姆很乖,很听话,至少在他们住在波特兰的森林公园之前是这样。之后发生了很多事,他们让警察给抓了,慈善机构给他们找了个种植圣诞树的乡下居住,他们又从那里逃走了,到了华盛顿的一片巨大的森林里,差点儿饥饿寒冷而死,后来威尔外出补给食物发生意外,被一个小村子的好人所救。

在种植圣诞树的乡下,机构想让威尔父女过上正常的生活,给他们房子住,让威尔去工作,让他们去教堂,给汤姆申请学校。我们看到威尔确实尝试了,但他适应不了,他感到剧烈的恐惧,当机构人员把越来越多的文件交到他手里的时候,他凌乱了,无法接受。然而汤姆呢,她交到了朋友,还去过养兔子的俱乐部,她对一切的新事物,也就是正常人家的孩子所要经历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这是一个孩子的天性,是不可避免的。当威尔没有任何解释地连夜带着汤姆逃出那个地方的时候,汤姆说,我挺喜欢那里的。

在威尔养伤的小村子,汤姆感受到了住在那里的人们的快乐与温暖,你见过蜂巢内部吗?用手去感受它们,这是一种信任。汤姆又一次对父亲说,我挺喜欢这儿的。汤姆决定将戴尔提供给他们的房车租下来,长久居住,但腿脚稍有好转的父亲还是决定离开。汤姆从外面回来,看见父亲又在收拾东西,汤姆说,我不想离开,父亲说,他们对我们很好,但我们……,汤姆立刻打断了他,大声说,是你,是你需要,不是我,同样的,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

对,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你有你想过的生活,我也有我的,你觉得成为一个医生、老师才有前途,我只想当个农民,你认为结婚生子才是人生,我倡导一个人的自由。这其中没有对错,只是不同的选择。

汤姆终于发出了酝酿已久的内心里的声音,这是全片的转折,也是升华,如一声惊雷,让影片的主题一下子获得凸显。

说出这番惊雷一般话语的汤姆仍旧收拾了东西,跟在父亲身后,她绝不会再一次屈服,而是想要最后一次看着父亲的背影,目送他远去,作一次永远的告别。

爸爸,汤姆叫住了父亲,威尔转过身,深情地望着女儿,就快哭出来了,他害怕这一刻的来临,他已经知道了女儿的决定,他真心希望女儿可以继续与他同行,但他明白这不可能了,一切都过去了,女儿长大了,他干预不了她的选择。

我知道你不得不离开,汤姆说。

两人拥抱,父亲落泪,女儿下巴颤动,挤出了一声再见,轻到连自己都不曾听见。

女儿尊重了父亲的选择,放他归隐,父亲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做一个正常人。这不很好吗?

其实收留他们父女的戴尔女士也是如此,她隔一段时间便将装有食物的袋子挂在森林里的钩子上,给一个住在森林里的人。

这是对别人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

与本片类似的《神奇队长》也讲了一个把孩子放到树林里培养的父亲,他同样面临着人的社会性这一难题,但确有些孩子就喜欢树林,比如新西兰的电影《追捕野蛮人》里那个小胖子。

所以,凡事无绝对,因人而异,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尊重不同的选择。

 6 ) 想那些树

《叶落无痕》带我回到了13年的伦敦西的Magna Carta和18年的Tasmania,除了山海之外,也许我还爱着森林吧。第一次骑上矮脚马是在荷兰瓦格宁根附近的森林;伦敦附近森林里与嬉皮村落共同生活;巴厘岛骑摩托几十公里经过猴子成群的森林;还有去塔斯马尼亚攀岩时露营的国家森林公园。那么多自然over人类的地方,想起来,感觉自己站在树脚下抬头仰望,自觉渺小但满心欢喜。

想那些树

参天巨木和蜿蜒的公路

潮湿的森林

躺在帐篷里呼吸自己的水雾

裹紧冬衣

听雨声敲打幕布

睡于冬天的腐植物

围着火盆弹琴歌唱

走3公里的泥路

dumpster diving

满载而归食物与福享

蹬自行车得来微弱电光

就着星星看月亮

曾经的嬉皮村落,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自建公屋泥巴墙壁上开了窗户,望出去有些杂乱,但是也是一片祥和

现在不知道流浪到哪里去了的那位朋友自建帐篷的内饰

塔斯马尼亚的夕阳

在这种岩壁上哭了1天,90米的线路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被parter和另外两个朋友rescue上到了山顶

露营地也是参天巨木环绕,晚上睡觉十分香甜,早上总是被鸟鸣和晨光叫醒

 短评

这个故事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没有,结尾很心碎动人但同时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但父亲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让我想起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一个人的放逐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任何答案。看完Old Joy再看这部,对俄勒冈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又是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女生,Ben Foster演技更是没话说。同题材作品里的翘楚

1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2018375 二星还行

13分钟前
  • 多不利登
  • 较差

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救助机构无权让男主融入社会,男主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1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导演替观众问了几次why?但他一次也没回答过

19分钟前
  • FlyDonkey
  • 推荐

与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相比,差太远了。

23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 Oh and I, I know you must go, and I think I know why, but I don't know why ♪

26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有的人他可能有PTSD,或者他干脆就不属于现代文明,而我们自大狂妄的人类,为什么又去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呢,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不用你来允许不允许,尊重同种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

27分钟前
  • 豆瓣逼我改名
  • 推荐

也许有的人天生血液里真的没有现代文明的基因吧,血浓于水的父女二人,在自由与现世之间的挣扎,令人困惑又同情,最终二人的的选择,更是让人心痛不已。两个主演表演太赞,小姑娘有成为下一个Jennifer Lawrence的潜质。

3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难得全片保持着一种无侵略的中立性。先以雄性繁殖的海马来代独居的父女关系(项链,书本,橘皮),继而又用蜂巢呈现群居的一种可能,最后再用留置食品包裹传达尊重相异的生活方式;至此,各个方面都完整了,于是,末尾父女两人各行各路也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自然。

36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父女最终还是在融入社会和独善其身之间做了抉择。不论是社恐般的远离人群和普通日常,还是和人平淡地沟通接触,都没有所谓的不好的选择。影片致力于呈现边缘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也探讨了回归社群的可能。女儿打开袋中文件,从影片给出的信息可以发现,那些文件并非身份证件以及别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些心理问答的暗示和报道社会问题的报纸。我们一定要感受到主流社会的情爱与归属,才能说明我们是安定幸福快乐的吗?当主流社群强制安排所谓的居所和工作时,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个体的感受,或者严重地说,他们直接忽略了个体存在的意义。

4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片子太棒了,无话可说。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译,此Leave非彼Leave啊,这意思是“别暴露”(信息量很大的!军人、野战、丛林生存、PTSD......),不是“叶子没有痕迹”……呃……

46分钟前
  • 王安安
  • 力荐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充满着理所当然。男主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但正因如此,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生活,得以发现我们或许不是方方面面地被给予,而是不同程度地被剥夺。深邃的森林安放着许多彷徨,男主的只是其中一种。看完片子,想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处,竟然也获得了一些安慰。一个另类而诗意的电影。

47分钟前
  • 任原
  • 力荐

小身材大作为,于无声处直击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花哨的鸡汤,没有炫技的台词。退役军人父女远离尘嚣,选择一种自我孤立、自我边缘、自我放逐的简约生活,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对于父亲的过往,以及心态,没有闪回,无从知晓,但恰恰这种提纯的手法,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仿佛一面谁都不忍心泛起涟漪的静水。更重要的是,每个节点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结局都如此让人唏嘘但合情合理——简约却不简单,年度佳作。

50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

54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56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和“神奇队长”一样都是反物质文明的丛林乌托邦题材,但女性导演用包容取代了对抗,给厌世的现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画得温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学会了放手。小女主太灵了,真人比电影里还腼腆,才满18岁!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儿不错,什么《神奇队长》之类的都应该跪着看这片儿十遍。细节很丰富,靠细节而不是说教讲故事,用戏剧化的对白表现父女俩对野外生存态度的转变。Debra Granik这个导演有两下子。摄影很好,色彩很鲜艳。20190226: 今天给一个项目做健康安全计划,查到野外露宿的内容,才知道Leave No Trace是美国一个致力于野外露营者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组织的名字。所以片子有可能reference了这层含义,从父女二人对野外生存的态度入手,探索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态度与Leave No Trace的精神有怎样的艺术上的呼应等等,我们又多了一个理解这部电影涵义的角度。

5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刚开始觉得只是美国独立电影那种大路货,就差半场离席了,然而小女孩演技像是显灵一般,成就了接下来一切微妙细节,就像森林里的呼吸,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住在公园就是无家可归,离群索居就会格格不入。关在笼里的驯马才可获得安全,修剪统一的枞树才能庆祝圣诞。用冰冷机器的提问定义什么是正确,剪有关梦想的贴纸畅想什么是未来。我们是藏在钢筋水泥后等待投喂的人,却视幕天席地的旅客为异类。我们都躲在面罩里怕被生活蛰,却从未试图获得大自然的信任。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