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是被它的台版名字所吸引——真爱收信中。但其实原版的名字是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正如影片之中最后写作时所说,直译出来显得拗口。影片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是不仅限于爱情,更多地是对人性的一种探讨和对真我的追求,虽然有些地方感觉来得有些唐突,但是总体上我觉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背景为二战时期的英国和一座被德军占领过的小岛,围绕英国女作家Juliet和岛上的居民展开,而故事又刚好发生在小岛刚开始重建的那段时间,在表面的平和下,每个人的内心多少都会有一些创伤,而正是这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把Juliet和这些居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因此我想把我的感受给简单续写下。
主角Juliet,一个性格单纯、有原则、酷爱写作的女士,但是由于在二战期间失去了双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是别人所难以理解的,我想着也许是她和Mark最终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而她最终能够跟Dawsey在一起的原因,也许是他们两人都经历了失去挚爱之人的痛苦。正如Juliet对Dawsey所说,我与你好像是一个久未蒙面的老朋友,我们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解释。(也许这才是真爱的本质,无需多言,你懂我我懂你)
主角Dawsey,一个性格坚强、沉默、深情的养殖户,领养着从前自己深爱的女人的孩子,即使明知道那个女人不爱自己,他也一直责怪自己那天晚上没能阻拦住Elizabeth出去救那个小男孩,这也许是他这辈子的心结,但是对于心结的解开和他与Juliet相爱的过程我觉得太过于迅速,有所铺垫,但是仍让我感觉稍有欠缺。
至于其他人我不一一详说了,Amelia是一个悲惨的女性,在战争中她承受了太多的伤害,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也失去了自己视为女儿的Elizabeth,她这么大的年纪,却仍说I still understand nothing,战争实在太过于残酷而无情;Isola勤劳诚恳,性格有些胆小,但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我还记得她在跟Juliet谈论起爱情的时候,瞬间热泪盈眶;……
整体来讲,这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片,对人性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探讨,从头到尾是由读书这条线贯穿的,逐步深入。这也让我不由得反思,外国人在那种环境下,几乎每个人对对读书保持着浓浓的热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真正自我的追求,都没有停止脚步,相比较之下,我们是不是有些太急功近利了。
花了一个小时写下来了自己的感受,也把电影给重新过了一遍,第一次写,有什么不妥的或者不同的想法欢迎交流~~
主演三个都来自唐顿庄园,熟人见面,分外眼红。三小姐总是扮演圣女一般的角色,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她的有个性,只不过对生活的反抗,不一定是要正面刚,有时候是否也可以宛转迂回的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像年轻时我们可以为了理想而死,年纪大了,我们可以为了理想而苟活。小男孩给小女孩那个勋章的那一秒,最后女主向男主表白那一秒,虽然知道太过美好,不像现实,但我也好想和女主一样,在孤独的巨浪把我吞没之前,尽快找到专属我自己的家人,就算以前素未谋面,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准备再去看看原著。
ps.说起来,我和剧中女主一样可是用过打字机的人呢,大一暑假我在省经贸厅实习,做国际贸易相关工作,打字机对我来讲真的是好难用哦,而且打起来声音真的是好大。由于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我第一天就给安排我来这里实习的爸爸打电话:我想走了,不想实习了。爸爸说:乖,咱们再试一周,如果还是不喜欢,我亲自去省会接你回来。后来,我适应了,就再也没提要回来的事情了。老爸果然不愧是搞了一辈子人事工作,知道如何对付我,如果他强烈反对,我的逆反心理肯定让我当天直接回家,所以我一直没什么叛逆期,因为老爸太会顺着毛安抚我了。老爸一直很开明,临终前还告诫我:一定不要因为我要去世了为了给我个交代就随便找个人嫁了,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不能将就。他走后,更没有结婚的时间节点了,因为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已经走了,单恢复就需要好久好久。以为已经遗忘的往事会通过各种方式席卷而来,在电影里,我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人生。
Btw,电影伊始的那片星空,美到窒息,食物极度匮乏时期的那只金黄色造型极其诱人的烤乳猪,让我目不转睛,口水直流,好想念广州和泸沽湖的烤乳猪,真的是外焦里嫩,回味无穷。剧中角色说的对,我们不是只渴望猪肉,也更渴望通过分享食物产生的人的链接。今年又是一个人在成都过年,要如何不孤独而又充实的度过呢?
希望可以”go harder”,原故事其实是很丰满的不知为何在名导Mike Newell的手下变成了淡茶玛丽苏。女主Juliet抛弃多金将军转头知青农夫怀抱,有那么点当代女权的意思;女配Elizabeth勇敢跨越种族仇恨和敌军相爱并诞下线索人物,表现了和平反战意欲;女配Isola沉迷酿酒说她艳羡女主内外俱佳追求者不断,然而自己缺乏知己;男配Sidney是个闺蜜却在女主订婚爽约前后有着复杂的表现;女配Amelia命运最为凝重,在战争中一次次失去重要的人...在残酷的二战题材下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故事,但几乎对每一个故事的描述都是蜻蜓点水,只有女主那莫名其妙无关痛痒的爱情线贯穿始末。看到最后一个镜头才知道原来这是个精心粉饰的玛丽苏爱情故事……电影题材有限,估计拍成电视剧会好很多吧。
影片的讲述方式开篇的转镜很特别,从一个优雅的公寓中转到沦陷时的女主童年回忆。
其间描述展现的乡下风光 ,英伦风中夹杂的淡然的美好。
但故事情节整体还是比较普通 老套 。
还有就是女主的颜值很可以,而且女主的演技里,那些小表情十分到位。从与男友相处时的心动愉悦,到与艾宾邮寄厅时对艾宾刚开始的不理睬的微微无奈,再到与达西相认时的有点羞涩和疏离,再到对花酒朋友的喜欢和大方谈心。展现了一个落落大方大方,优雅洒脱,又勇敢认真的形象。
不知道标题语气是不是有点冲,先说一下如果真有作品能够一手抓深沉一手抓浪漫那我是很喜欢的,我就是又恋爱脑又爱品一品深度啥的。关键是这个片做得不好。
很好的背景设定给了这个故事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明暗两条线的爱情元素都相当喧宾夺主,而且伊丽莎白和朱丽叶都让我有些反感,一个玛丽苏,一个白莲花。
那种故事一开始就挂了,之后出场全靠回忆杀的角色,很容易就被塑造成白莲花了。我当然不是反感伊丽莎白做的事情,她那么敢爱敢恨、勇敢无私、舍己为人,根本没有污点,说她的不是简直就是犯罪。就是这种过分伟光正的感觉让我有点受不了这个角色的塑造。
至于朱丽叶真的是玛丽苏本苏了,把玩着大钻戒挂念着养猪的,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再说,她怎么能断定那位农夫就是真爱呢。她和美国男友也是浓情蜜意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重新发现自我的,怎么和这个农夫写几封信见几面就断定他是the one呢?不如说农夫才比较惨,对朱丽叶来说,她只是想要那种家的感觉,来抚平自己的创伤,填满自己的空虚。至于给她这种感觉的人,其实谁都可以。而农夫就是那个“随便谁都可以”。当然最惨的还是美国男友。马克:我是谁,我在哪,我干啥了,就被甩了??
没看过原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电影版演员演绎的因素在里面。养猪的确实帅,但现实世界哪有这么帅精神世界这么丰富又温柔忧郁的养猪的,这已经是浪漫幻想的范畴了。不切实际的浪漫故事当然可以有,但把它安在一个讲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的故事里,就很违和了。这种组合,究竟是想给爱情肥皂剧强行拔高,还是给战争片强加恋爱脑?
本人阅片量可怜,就那么一说。
When I was three
I was hardly me
When I was four
I was not much more
When I was five
I was just alive
But now I am six
I'm as clever as a clever
So I think I'll be six
till forever and ever
Lily James除了衣服真的没有半点女文青的样子。剧情非常琼瑶阿姨得狗血,不愧是唐顿的班子。根西岛太美了。
女主的愛情故事太突兀了… 如果結局是女主去了美國,島民們收到手稿后出版了書,大概就給五星。德國軍官跟男主路遇Elizabeth時候兩人的笑容真甜啊!(Isola一說話我差不多就在等Roy和Moss了-.-
除了爱情部分,其他很好很有意思。除了Lily James,其他人很好很有意思。虽然英伦戏很难避免遭遇唐家屯班底,但是比率这么高还是有点让人出戏。根西岛风光旖旎。男主太cute,现在就去做他的research.
Matthew Goode的配角真是毫不意外地是gay哈哈 Lily James真的有这种把拥有亮点的女性角色演到让人想骂脏话的能力……僵硬做作 四肢长在躯干上都是累赘的那种不自然感。所以还挺想看原著小说 这个角色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啊…以及 好想去根西岛喔!!!
书信体小说不好改,为了增强故事连贯性让女主在与根西岛各位建立足够的信任之前就上岛虽有损人物但也可以理解,感情线略牵强。总体还是蛮打动人的。
我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徘徊。景美女主美女主穿的每套衣服都好好看,电影里提到的查尔斯兰姆的两本书我都标记了想看,就是剧情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处理得感觉女主很八卦?不停地在刺探别人的事。“她才四岁,能理解什么?”“我活了半辈子,也没有理解什么,什么也没有”
想了想没舍得三星,拍摄可以说非常精致了,剧情电影并不只是讲好一个故事或者叙事,还有画面的好看、人的好看、风景的好看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这片儿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了,最大的败笔估计就是男女主角一见面就要开始谈恋爱的那些欲火焚情式拍法了,有些俗套,不过女主角最后的勇敢还是会让人很满足吧。关于书的故事总是很抓我这种傻人,原来俱乐部里这些“爱好者们”做的事儿拍下来的话确实让外人看来是挺傻的(sigh)
最好不过男gay蜜?就很莫名其妙的移情别恋,一句见面之前就仿佛相爱那你谈什么未婚夫,又一个傻白甜千金与农村莽夫相爱的狗血故事,不过这位养猪的确实忧郁得很性感就是了。
别人送你的鲜花摆满了小屋,却只有他送了你一束路边的野花;你尝过珍馐百味、品过琼浆玉液,却偏偏对土豆皮馅饼和味道奇怪的琴酒着了迷。你们以信相识,因书相知,从查令街到伤痕累累的沿海小镇,一本本好书被细细读过,一段段往事被慢慢揭开。旧日的地雷区只剩下警告,往昔的告密者没有了风光——历史给这里刻下了太多划痕,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坚持读书,他们是快乐的,就像那天饱餐过后在星空下畅谈时那样快乐。
(前·农民暖男)马修古迪做你gay蜜!还有什么要求!对这种电影还有什么要求!!!
英国版的情深深雨濛濛?尤其最后在海港附近两人奔跑重逢的场景,算是似曾相识。如果,两人别在一起,女主还是嫁给了军官。最后就留下一本书的话不是更好么!
如读一本英国文学,娓娓道来,看的是生肉,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理解。至于为什么打五星,因为光是这服化道就让我沉醉,还有Lily James那一口British accent,以及British propriety。
抛开女主爱情的部分,我还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可能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英国很迷恋吧,还有读书会。喜欢Juliet的几顶帽子。喜欢Elizabeth,以及看到他们把孩子送走时会情绪激动,也会想起帕丁顿。虽然古迪老师演了个gay,但带眼镜的古迪老师真的帅裂苍穹!
晚上睡不着查在映电影信息,完全是被这个过长的片名吸引。在坡岛没字幕地看完了全程。很浪漫很左派。太久不看爱情电影,居然最后都看哭了。
故事和女主都很可爱,但女文青爱上男农夫的这个过程太没说服力了,还不如老老实实讲一个二战背景下的文学俱乐部故事。Matthew Goode又演了一次gay哈哈哈哈哈哈哈~
个人觉得,虽然并不完美,但确实展现了当时阅读原著时脑海中的影像,而原著这么多年来一直盘距在我那短得可怜的五星文学书单中。这个故事最难得之处就是让人发现,经由阅读产生缘分的人,个个都满怀着人间最大的善意。
全程都在思考那么小一只提起来毫不费力的箱子是怎么在装下那么多纸张手稿之后还能塞下那么多漂亮衣服和鞋子的?女主是怎么做到不卸妆就睡觉连熬几个通宵也没有黑眼圈的?🤔罗斯表妹唐家屯后期演技有提升还挺招人爱的,可惜剧终之后就全退回去了没法看🙈初次见面那个手足无措的尴尬真是感同身受啊!
本片讲述了三个点:二战被占领区物质精神极度匮乏的背景下老百姓以组建读书俱乐部的形式作为积极乐观的无声抵抗;被占领区当地女性爱上纳粹军官的不被世俗理解的悲剧爱情故事(广岛之恋核心回忆部分);都市女作家因偏远岛屿上一农夫而变心,放弃富有的高阶军衔未婚夫的狗血故事。可惜重点放在第三点上
养眼的莉莉每套衣服都很好看啊(最近我看电影的视力焦点好像有问题)我觉得英国人文背景下的这种故事,就是要比美式的岛上书店那种好看,天生的幽默感很适合这样的题材。读书俱乐部本来是醉酒时的仓促借口,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society可以维系几个孤独的人,深化交往。写书啦读书啦这些事看似文青,其实真心适合女作家和善良勤劳的帅猪农的这种组合。看到女作家闷头开始写,很羡慕。。。
腐国片片就是随时不忘基情"妳和辛德尼为什么没有机会?""假如我叫乔治或者湯姆,可能机会比较大"笑抽了。对黑米国佬俗不可耐没文化表示深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