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含剧透
以下内容含剧透
以下内容含剧透
试想同样的叙事,如果这电影不是汤姆汉克斯演Mr Rogers,而是杰克吉伦哈尔演路人甲,怕怕就来得比较明显了吧。以下是路人甲在电影里的一些行为:
蹲守感情缺失/心理障碍的弱势人群,密切关注以及记录对方的私人生活;
宣称想和对方交朋友,给对方拍照片并自己收藏;
评论对方的生活,并强行给其指导意见;
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对方的伴侣建立密切联系;
在没被邀请的情况下,擅自获取地址并出现在了对方的私人聚会上
…
在人际交往界限感十足的美帝,这样的一个故事怎么就成立了呢?抬头一看片头字幕大大的“腾讯出品”,似乎明白了什么。再回头一想整个故事:幼时被混蛋爹抛弃的男主,因为不愿接受晚年来跟他讨要原谅和亲情的老父而成为了个跟他爸一般混蛋的人,继而事业家庭诸事不顺。但在活圣人Mr Rogers的感化之下,男主和父亲重归于好并为其养老送终,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事业也成就了家庭也和睦了,万事都兴旺了。眼熟不?
Mr Rogers的节目影响过无数美帝小盆友,让他们行走在这世界废墟里依然选择了正直和善意,让他们学会表达喜怒哀乐,成为了真实而有同情心的完全人。电影这么拍Mr Rogers,真的好么?
另,把Esquire这种金字塔尖的杂志记者拍得那么不专业那么肤浅,不知侮辱的是记者还是观众呢。
一直很喜欢汤姆·汉克斯的影片,特别是《阿甘正传》。在我所有的观感中,这部影片是我评分最高的。剧本好,导演好,汉克斯演的更好。他那句“阿—拉—巴—马”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前两天,听说汤姆·汉克斯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很是不安。无奈之下,找了这部汉克斯最近出演的影片看看。或许他能够感觉到,一个他的老粉丝在惦记着他。
在这部影片中,汉克斯饰演一位电视儿童娱乐节目主持人罗杰斯。一个刊物的专栏作家劳埃德采访他。劳埃德自幼经历了父亲抛妻别子的不幸,早年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略有扭曲,脾气暴躁,不关心妻子和孩子。在对罗杰斯采访的过程中,他被罗杰斯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秉性所打动,逐渐抚平了伤痕,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看看罗杰斯这个人物。五六十岁,笑容可掬,他努力去搜寻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并将这种美好传递给观众。他主持的节目得到了许多儿童和母亲的喜爱。他用儿童般的纯真去看待这个世界,他接人待物时的谈吐,乍一听似乎有点客气的近乎虚伪,实际上,他自己从心里就是那么想那么说的。他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改变这个破碎的世界”。
谈到“名气”,他说:“名气只是两个汉字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拿它干什么?”有的人稍有了些名气,就成了目空一切的大牌,语不惊人死不休,见人就不遗余力的展示他们的鸿浩之志;或者是成了摆阔炫富的土豪,随意的驾着限量版的悍马,给世界增添着更多的破碎。也有那些昨天还是土里刨食的乡亲,一夜成名,今天就操着一口旖旎的港腔:“让我想一想,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怎么说?”而如罗杰斯这样的人,不求闻达,不去装逼,只是默默的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孩子们。和观众们一同唱起《做我的邻居》。看了他的节目,不由得想起儿时经常在电台上听到的孙敬修老师。孙老师用一颗童心,用儿童熟悉的语言,不慌不忙地向收音机旁边守候着的我们讲了无数个童话,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都将化作我们成长的力量,鼓励着我们去抵御社会上的各种纷扰和诱惑,令我们受益终身。我想,这些才是一个名人所应该做的事情。
影片中,观众问罗杰斯:“你认为父母在抚养孩子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答道:“忘记他们自己的童年。”仔细想想,这句话和咱们常说的那句“不忘初心”是非常契合的。他说:“如果我们通过电视节目,让人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珍贵的。我们的一切都始于家庭。”为了缓解劳埃德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罗杰斯这样劝说劳埃德:“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分得清对与错的人,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塑造了你的人格,是你的一部分,过往的经历,让你成为现在的你。原谅我们所爱的人是最难的,你总可以找到办法去驾驭你的愤怒。”这些劝告打动了劳埃德,使他去思考,去“重新处理我的感情”。就好像我在上一篇观感中说到的,去回到我们启程的地方。
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和影片主题不相干的场景。当劳埃德的父亲躺在病床上,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了,他打起精神,用微弱的声音对劳埃德说:“我觉得我现在才刚刚开始懂得如何生活。”他的这番话,说的是他自己,更是许多老人们的感慨。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不都是懵懵懂懂的生活了半辈子吗?我们常说,四十不惑。其实,四十岁还远远不够。尽管我们都在努力的去经历、去接受生活的种种快乐和苦难,有过豪迈,也有过荒唐;有过风光,也有过失意。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了人生阅历和经验,有了人情练达的本事,却并不意味着你懂得了如何生活。有时,我们会迷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彷徨中,把握不住自己生活的方向。只有到了卸下了生活的重担,脱离了人世间的纷扰,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这条曲折晦暗的路才逐渐明晰了起来。也从中渐渐的参透了人生的真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尽管晚了一些,可毕竟还能用此生余下的时光,享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欢愉,
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有兴味。当然啦,有汤姆·汉克斯的加盟,加上豆瓣中的评分还不低,我也不能说它是个烂片。毕竟片中还是有一些令人思考的情节。就叫做“鸡汤片”吧。只是这碗汤里的水多了一些,喝起来有些寡淡。
本人评分:5.5。
其实有多少人在评论的时候,真正的看懂了故事的内核?学会爱,爱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人的童年可以改变他的一生,所以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教育孩子们如何应对真实的世界,应对自己的感情,做真实的自己。
只有经历过童年的阴影的人才能深有体会。怎么应对自己的感情,罗伊德一直没学会,因为他恨他的父亲带给他的悲惨童年,他也就不再相信美好。最刻骨铭心的仇恨都是在童年受到的伤害,于是罗杰斯为了融化罗伊德冰硬的内心,一直在致力于和他沟通改变他和父亲的关系。这也是在试图感化那些心中仇恨而阴暗的人们,如果世界上人人心中都充满爱,那就没有战争和犯罪。
问题是罗杰斯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开导罗伊德,其实电影中还交代了一个情况就是,罗杰斯在年轻的时候和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也并不美好,他可能为了工作,没日没夜,出现在电视上的时间很多,但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所以他的两个孩子对他是有怨恨的,但忙于事业,这在当时的他也是选择了牺牲陪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他也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不过最终,他和孩子们达成了谅解,这是互相的成长。最后电影结束,罗杰斯重重的按了几下琴键,是他释放工作的压力,也是宣泄心中的悔恨。
并不像大部分人说的,罗杰斯不是圣人,他没有光环,他只是在救赎别人灵魂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
我看电影几乎不会先去看简介,所以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部鸡汤电影,由于本身没有预设期待值,所以所谓的鸡汤没有习惯性的抵触,所以情绪感受完全是被演员演技带动进入的。
我觉得,即使是鸡汤电影,我也认为导演处理的形式高级,形式上,看似是罗伊德采访罗杰斯,实际上,是罗杰斯为罗伊德解心症,电影情节和镜头安排的其实真的很简练,表面上是罗伊德不得已去采访罗杰斯,实则也是罗杰斯的有意而为之:罗伊德本身的大众印象造成了他的窘境,而罗杰斯经过对他的了解,而钦定的他。实际上,罗伊德早已被罗杰斯通过其的文章窥见他自己身上存在的些许情感问题。而这些信息仅仅是罗伊德和领导简短的几句对话里传达出。
导演知道自己的重点是什么,自然不会花更多镜头去告诉你这条线以外的更多让你信服或满意的丰满或坐实情感,电影的细节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你不注意细节,很容易在无形中被架空情感。比如电影开始参加婚礼前的物资准备和车上放置婴儿座位的镜头片段,就已经很真实展示了两人的夫妻情感状态,八年的婚姻下的自然状态,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观者会控诉夫妻情感的单薄……
电影并没有呈现一种极力塑造圣人形象的不适感,很多镜头安排其实很客观,甚至摈弃了很多本可以煽情的圣人视角,正是在这样克制客观的镜头下,我才更佩服汤姆·汉克斯自然娴熟的表演,让我觉得,他就是美国好人本人。
除此之外,我感受到导演的意图反而是在强调“世界上并无圣人”,如电影结束时片场的弹奏片段,又如当罗伊德第一次在罗杰斯家采访的时候,罗伊德近乎冒犯的揣测式谈论罗杰斯呈现的圣人感以及他的孩子时,罗杰斯很坦然,也很诚实,他在承认了与孩子的关系后,虽然加了一句这就不是你想得到的答案对吗掩饰,似乎他只是在顺着罗伊德想知道方向作答,无关事实,但是镜头特写到罗杰斯回答时的面部及一些肢体行为时,已经告诉观众了答案,随后他也近乎冒犯式的反问罗伊德的父亲,当然罗伊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离开。罗杰斯自己曾说到自己控制情绪的方式包括弹奏钢琴低音键,而罗伊德和罗杰斯妻子的交谈知道也透露到罗杰斯控制愤怒和情绪的方式包括游泳、念人们的名字做祷告,而罗杰斯泳池游泳时念到沃克尔一家的名字,我想这也侧面证明他遇到罗伊德情绪上的波动——包括愤怒,也就是采访上谈到他与孩子关系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中罗杰斯如此帮助罗伊德解除心结,我猜测他是读了罗伊德的文章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他的家庭关系后,发现他和父亲的关系与自己年轻时候与自己孩子关系上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事业停摆三年处理父子关系的三年。
而他作为过来人,学会了运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控制情绪,所以想引导罗伊德成长。
其实罗伊德写的文章内容虽然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他已不再是一个只会判断对错为标准纪实的记录者,与父亲感情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他开始注入情感,而那篇文章的万字自然也饱含情感,不再用冰冷的文字纪实,而是用温暖的句子描绘感动。
总之,这是一部我心目中的好电影。
前两天跨年在胖子家,和叶哥聊起了他的病情(抑郁症)
他本人不愿意说,小辉呛我为什么要逼人家讲,对你有什么好处?
如果痛苦你能说得出来,那就可以排解,就像剧里汤姆汉克斯说的,“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可他不想说,或者他们都觉得说了没用徒增烦恼。
于是我问小辉,所以你知道他痛苦的是什么吗?他说知道。
是不是解决不了?我又问。
小辉说是。
我巧妙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没必要说服别人打开自己,当他自己想说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Lloyd 是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角色,采访谁就得罪谁,因为他喜欢挖别人的阴暗面,他相信人性本恶,他相信所有人都会在老婆快死的时候抛妻弃子 fuck around。
他总是带着愤怒,感动美国的人物们都不愿意接受他的采访,除了 Fred ,于是他带着愤怒接受了采访美国董浩的任务。
他不相信有真的善良,觉得每个人都虚伪,尤其是 Fred 。他利用 Fred 对他的偏爱肆无忌惮。Fred 对他的喜欢这个设定就有点主角光环,光环还包括 Andrea 这样的天使老婆爱着他,以及打不走骂不跑的爸爸姐姐。
虽然是个采访者,但他本人厌恶沟通,爸爸在姐姐婚礼上找他聊天,他不说话,却因为爸爸说了他不爱听的话而动手打人,怒推来劝架的姐姐姐夫;爸爸去家里找他,不说话,面对在楼下等了两个通宵的爸爸无动于衷,恶语相向气病老汉;每次 Fred 一问他问题,他从来都是拒绝回答,一脸的不耐烦。
全世界都欠他的。
在医院里不近人情到巅峰,甩下病危的父亲,孤单的母子,用 400 字的采访任务作为借口,来逃避眼前的大麻烦。
然后,他变了。
因为 Fred 让他花一分钟的时间,想想这个世界上那些爱他因为他本身的人。
或者其他原因,总之是变了,虽然有点牵强又夸张。
当他变得柔软,整个世界都对他温柔以待。
他和妻子说我最想要的就是你和儿子,妻子泪眼汪汪。
他和爸爸说我也爱你爸爸,爸爸握着他的手颤抖哭泣。
他和姐姐说那天婚礼对不起,姐姐说这是最有趣的一个婚礼别介意。
他写了一篇 1 万字的采访稿,大部分还是关于自己的故事,编辑偏偏很喜欢还用作那期杂志的封面。
他在父亲的葬礼后告诉妻子愿意在家带几个月孩子,让她回去上班。
他们一家和姐姐姐夫爸爸的二婚妻子一起过了个欢乐的圣诞节。
然后,
Fred 在那天拍摄结束之后,同时弹响钢琴上的最低音键。
“Bang ↓”
人有没有这么容易改变,可能不是影片想传递的。
或许导演希望人们像 Fred一样,对所有人都保有善意,拯救每一个你遇到的破碎灵魂。
多点耐心,少点脾气。
若偶尔出现了负面情绪,就让它在钢琴的音乐声里释放。
实在不高兴了,就花一分钟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纯粹的爱你这个人。
其实这样正向的电影不太合我的胃口,个人一向喜欢暗黑系的,要么烧脑的,需要从细节中找线索的,或是情节有剧烈反转的。
这部《邻里美好的一天》对我来说太阳光太温暖了,以至于不觉得那是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
可是看完电影去查背景,这位Rogers先生现实生活还就真的是这个样子。好吧,虽然我没遇到过如此美好的人,但确实在这世上有这样的人存在,或存在过,这就足够了。家谱研究证实汤姆-汉克斯与Fred Rogers是六代表亲:
Days before the film premiered, ancestry confirmed Tom Hanks and Fred Rogers are actually sixth-cousins.
这倒是个有趣的事实。
汤姆-汉克斯昨晚刚刚获得金球奖电影类的终身成就奖。也是陪我一路成长的电影人。
Rogers先生是汤姆-汉克斯扮演过的第八位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其他七位分别是《萨利机长》、《菲利普船长》、《猫鼠游戏》中的FBI探员、《华盛顿邮报》中的总编本-布莱德利、迪斯尼先生《大梦想家》、《间谍之桥》中的James B. Donovan,和与茱莉娅-罗伯茨合作的传记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影片中汤姆-汉克斯出现在了奥普拉的节目中,让我想起《阿甘正传》里阿甘与各位历史名人的同框。果然是同一拍摄手法,影像编辑。
在超真实中诞生的“神圣”,当影片的开场,玩具沙盘取代实际拍摄形成establishing shot,《邻里美好的一天》是一部“反元电影”,它着眼于一种拟玩具化,Rogers的出现似乎为美国传统—精英精神分裂提供了一个和解的平台,但当我们拆开这部影片之后,却发现这种和解实际上要求,劝导一方,屈从于另外一方,它不再鼓励暴露出电影(电视)制作的媒介机器,但也没有否定它的存在,而是通过某种修辞学鼓励对于幻象的承认,承认作为世俗宗教的大众媒介,而汤姆·汉克斯本身就是一种偶像崇拜,但丝毫不会比起25年前的泽米基斯更加高明,企图令电影成为综艺节目是灾难性的,而后者本身即是与精英自说自话,避免了回应从后者直面而来的指涉。
本来以为是俗套melodrama打算pass,但是排《利刃出鞘》时听一个美国人说拍出了creativity,然后决定舍弃《两个教皇》看这个,事实证明听人劝还是对的。很普通的心灵救赎故事,但导演用她的真诚挖出了两位主角内心最本质和共通的性格:虽然表面上一个受爱戴另一个被厌恶,但实际上他们都是痛苦的人,而他们对痛苦的应对方式导致生活轨迹的不同。节奏很好。电视画面和电影画面穿插也很有趣。
之前一直以为是标准的冲奥传记片,没想到采用了如此另辟蹊径的视角,并以“电视美学风格”进行了一场赤裸的媒介反观。剧情张力很强,充满悬念地侧写出罗杰斯先生的形象,同时也探讨了生命与死亡、家庭关系的痛苦与治愈这些一体两面的议题。罗杰斯先生被塑造得颇为复杂,表层之下掩盖的伤痕是他对自我发出的“不和谐音”,而再进一步,我们则能切身感受到他对所有观众建立在“理解”上的唤醒——“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友善的,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并接受。”虚假的善意是易碎的,只有理解生活中的矛盾、挫败、无力,才能让我们学着继续往前走。这其实也是我们面对当下支离破碎的世界,可以迈出的一步。
家喻户晓的传奇从未直视英雄的光环,满怀真诚的圣人不曾走出童年的奇观。不被接受的破碎看似遥不可及,不被承认的完整依旧近在眼前。原谅至爱亲朋的过失和原谅死亡一样充满艰难,化解内心深处的积怨和融化冰山一样需要时间。冰水稀释痛苦,琴键布满愤怒,罗杰斯的正能量,来自于黑暗。少见的反类型鸡汤片。虽然讲述的是罗杰斯这个美国儿童综艺界的传奇人物,但这个人好像只存在于微缩景观当中,距离感从头到尾一直都存在。他的善良,他的真诚,他的贴心,最后都化作那四下无人之时,闷雷一样的钢琴声响。他不是不会痛,他只是把痛苦藏了起来。从这一点上说,还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摒弃了以往老好人的温情脉脉,而给出一个陌生的黑暗视角,承认了不完美。但整体还是太诡异了,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吓人的汤姆汉克斯,皮笑肉不笑,吓得我重看了两次影片简介。
深度记者与语言类节目主持人互相套话攻心PKhhh 采访时被反套话反提问看笑了,很有职业代入感。电影整体很缓慢平淡,尤其我们不太了解Rogers节目的背景,所以很容易昏昏欲睡。疫情后第一部在放映厅看的片。把Rogers塑造得太像神父了,自带慈爱光环那种,结尾是最耐人寻味的,神父也有暗自愤怒发泄的时刻。
依旧不变的圣人人设,虽有尝试撕碎面具的意向,但还是异常怯懦的收手了。如果把整部电影看做牢笼,那结尾那两声低沉又坚毅的琴键声,仿若“无声”的呐喊与呼救。最应该摘下面具得到救赎的人,是汤姆汉克斯自己。
讲真这故事能讲成这样,真的很高级,讲这样一个神一般的人物都有人评这是鸡汤?这个世界能不能好了🙃
片子最奇怪的地方在于,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圣人”,著名电视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明明是整个故事里的配角,却又是这个故事(这个片子)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及叙事的最终目的。电影海报上完全找不到故事主人公,也就是男主角(调查记者)的影子,但这个男主角以及与他有关的一切,围绕他而铺开的前情后果、所有的笔墨,又占据了影片至少70%的时间。以致于一直到影片结束,罗杰斯这个人物依然是扁平的、模糊的、戴着张名叫“美好”的面纱,一股缥缈的圣人气息,俗称“假仙气儿”,像个努力讨好全世界,尽职尽责、周到无比的老好人。
汤姆·汉克斯圣光太重,男主看到他就像被观音点化一样,瞬间醍醐灌顶…哈哈哈
一部拍给大人看的儿童节目,形式很新颖,虽然后半部感觉温情的有些俗套,但我还是很喜欢前半部,我也像Lloyd一样,觉得纯粹的真善美是只存在于儿童节目里的表演和伪装,却忍不住在地铁上大家一起唱would you be my neighbor的时候开始流泪。Thank you for just being you.
我也已经不恨他了,我只是永远无法原谅他。希望我能活到最终原谅他的那一天。
汉克斯一开口说话 我整个人都平静了
Tom Hanks的单眼皮眼睛好恐怖,Matthew Rhys的眼睛是「囧」形的。反正两个人的眼睛都好诡异。
节奏很诡异,逻辑也很诡异,人物塑造也很失败,你根本感觉不到记者和他老婆的感情,不明白罗杰斯先生的动机,能够理解的就是父子关系的惯常俗套,虽然逻辑上也无法理解,这就是导演的能力太差了。老好人汉克斯彻底被拍成了做作的鸡汤,一手好牌打成这样,这个女导演的职业生涯可以到头了。
整条星光大道让我印象最深的星星就有“罗杰斯先生”。电影以互动访谈切入讲述美国孙进修爷爷的故事,结果人物拍得太表面而近伪,去年那部纪录片“与我为邻”反而更丰富些。汤姆·汉克斯真的成了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啊!
弘扬真善美,藿香正气。
年度恐怖佳片。“有时,人是善良的,但有时就是这些好人,也去做了坏人”,欢快语调却话锋一转,数次对准汤姆汉克斯那张皮笑肉不笑眼神却抽离骇人的面孔,末尾打断柔和钢琴声愤怒奏出的不和谐音,仿佛一尊表面完美无缺却满是裂缝的尊象,折射出现实版“蜡烛湾”一样诡异。每一个转场的卡通戏又仿佛重温了一次遗传厄运的微缩模型,男主那场缩身戏更是把不安感推向了高点。太可怕了,我不敢看第二遍。
我真的看美国人童年父爱缺失痛苦一生终于和解的故事看得恶心了。
恭喜恭喜,恭喜汤姆汉克斯终于饰演到美国品格最善美高尚的人了!满足了吧!
男主这情感转变真的是看的我莫名其妙,完全没有共鸣,也就最喜欢Rogers最后bangbangbang弹钢琴的那小段。看预告的时候我还以为汤姆汉克斯的角色是卖壁纸的,按照我的理解,应该相当于我们国内的董浩叔叔吧。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这个歌的曲调最开始知道是在TBBT,Howard的婚前单身聚会上他们用这个曲调改编的歌,啊还是TBBT亲切,也不知道记错没。(200114,字幕版复习剧情也get不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