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第一集,讲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片头。在常规操作总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等等后加入解说刘琮、原创音乐神思者(日本)以及本集摄影组导演组,这些曾经是片尾组成部分的地方, 被提前至开头,感受到制作组尊重和用心。
其次是文案,确实有些地方被惊艳到。比如开头的:“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这块土地最精妙的设计。他们曾经是文明的图腾,也是人类和大自然沟通的桥梁。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传递着天地神奇的信息”等等。还有一些首尾呼应和神话,比方说开头的藏族传说对应藏民卖小牛昆仑最终选择放弃进攻的镜头以及牦牛面具的制作等等,使得第一集的故事没有那么的散(不过还是有点碎……
然后就是画面,解说和原创音乐贴合度方面。解说自然是没有话说,是刘琮老师一贯的风格,加入感情的解说,故事感,画面感,代入感拉满,业务能力yyds。原创音乐+杜比音效让气氛的烘托得很到位,比如16:38,29:37的轻快与和谐,37:24的空灵,旷远,悲壮,适配度百分百,好听到想找原声音乐的那种。还有画面,我可太喜欢加入HDR后藏香跳跃升腾,经幡飘扬的画面了(别的画面也很绝)。以及(夹带私货)快结尾的时候45:53绰珠巴盛会的运镜,解说,配乐堪称视听盛宴,也就看了亿遍(划掉
最后我想聊一聊第一集的落脚点:人与自然共生。藏民的放生行为和断角与牧民等等共存的镜头看似和谐,但实际上野牦牛和牧民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我觉得这是第一集的亮点,让人们思考人与牦牛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就像梁永安老师说的:“一个好的导演,他不是来给你抹平问题的。他不是泥瓦匠,把墙上的裂缝都给它除掉,他说把表皮给你敲开,让里面的那些缝,那些腐朽的,那些摇摇欲坠的那些稀里哗啦的惨不忍睹的都敲开给你看。”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高原野牦牛,白海豚,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东北虎/西伯利亚虎。那只被交易的牦牛由于受到野牦牛昆仑的影响最后竟然挣扎反抗自杀了的结局和画面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对啊究竟谁才是主人呢,智达和野牦牛,那只走丢的小牦牛被巡视员们收养过冬也很暖,也很理智地把它再次送回它的部队,因为那才是它属于的地方,粉红色的回忆也很精彩,又涨知识了,竟然越老颜色越褪去,只是最后没有方向地游走死在淡水也很让人难过,生存环境也受到挑战,白海豚怀胎要一年啊且为一胎,大象家族也超棒,大家伙,聪明,和老虎比起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来说让人类还更易靠近,去看望老三的时候我泪目了,东北虎十月让我们的东北更富生机,从上一个虎年到今年的又一个虎年,从秋天的十月到来年春天,以及东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这片土地对她十月而言还是一片适宜生活定居的土地和环境,动物无国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来串门或者定居,还有北朝鲜也是他们的适宜地,一山果然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一母,然而老虎毕竟是老虎,森林之王,严肃凶猛,就连十月和白山显然也是一点都不腻歪的,平日里依旧各自生活,各司其职,雄虎寻找拓展领地,雌虎独自养育后代。
或许是时间太久以至于很多细节忘记了,但随着上线它们一点一点又浮现出现,碎碎念一些当作小作文。
那天导演说还要鸣谢一个朋友,才想起来这个片子最初的动念不晚于2017年,但也有朋友说更早。
恩,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片子?在很多纷杂的信息里,我想起了最初的一个小细节。
有一天我三岁的女儿看BBC的纪录片,考虑到她语言文字视听能力都还有限,我随意选择了英文版,我想就让她看看画面听听声儿就好了。
没想到,她在看到“珊瑚白化”的故事时,哭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又伤心又感动。
那部片子是我们行业最好的系列内容,由著名电视人大卫爱登堡爵士主持。作为从业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拍这么难的题材。
但女儿触动了我。我跟导演很多次聊起,有没有可能尝试拍摄自然题材的纪录片。
那时候,他很想拍摄大象的故事(此处又忘记了为什么)。
如导演所说,无知者无畏。在很多次无畏的探讨中,我们逐步清晰了方向和决心,并得到平台的支持。
我们要围绕亚洲象、白海豚、东北虎、野牦牛这四个中国旗舰生物来拍一部纪录片。
这个决心和开始都是懵懂的。
导演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身上都有着人类赋予他们的神性,这代表曾经一度我们与动物、与自然、与未知沟通的尝试。而这种尝试在漫长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被逐渐忽视和遗忘了。
人类成为了主宰?而我们是无所不能的,是全知的吗?
因此我们把这个系列取名为《众神之地》。希望藉由拍摄这四种生物和他们的生境来思考现状,探讨未来。
此后,我们进入一段“不了解、找不到、拍不着”如同黑洞般的旅程......
直到有一天《荒野上的轮回》露出第一缕曙光......
昨天片子上线后,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
其中比较令我感动的有两点:
1,是朋友家的小朋友门也看懂了表示喜欢等不及下周。我的初衷得到了最佳回应。
2,竟然有只猫也静静的看了20分钟以上~
更多碎碎念待续。先感恩所有人,致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朋友!
——8月25日纪录片完播后补充:
完播后我给四星,一二四集质量都非常不错。但第三集我给零分,因为这集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科学事实的亚洲象版《狮子王》,人类编剧用亚洲象写了一个不符合亚洲象生活事实的煽情故事,已经无法称这集为纪录片并为之评价了。
我认为自然纪录片可以不够美,可以因为动物的连续拍摄困难采用剪辑手法,可以在不曲解动物习性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代入理解动物的行为,但在科学事实上绝对不能假。
科学性是优秀自然纪录片的基本线,缺乏科学性的自然纪录片,即使剧本/配乐/摄影做得再好,都不能称优秀,甚至不能称作纪录片。因为没有科学性的故事,就是在误导观众,尤其会误导希望借自然纪录片了解科普知识、对物种建立初步认知的孩子们。
第三集讲亚洲象的剧本,我看了感到非常不适,因为这集编剧的科学打底研究工作做得不足,人为煽情有余、科学性欠缺。
①大象是母系族群,最年长的母象是家族首领,成年公象到了年龄一般就会离群独立生活,也会有离群公象结群生存。因此,从科学事实来说,是没有“老大回归引领家族”一说的。
我对亚洲象领域不专业,只能从亚洲象科学爱好者角度猜测:可能是“老四”到了离群年龄,和生物学父亲“老大”会合了。这里应该请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解释的,而不是写一个狮子王里老国王木法沙回归的滥桥段。
②“老大”放弃和“老二”对决,怎么可能是“老大”考虑基因多样性而主动放弃?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棺材板都要掀飞了。
不遗余力留下自己的基因,是地球上有生命诞生以来,所有生命的最原始本能,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以熊和狮子两种手段比较“狠”的动物为例,公熊杀死母熊与其他熊的幼崽,迫使母熊与自己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公狮赶走老狮王取而代之后,就会杀死狮群里老狮王与母狮的幼崽,也与熊的目的相同。
野生动物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尽量避开低效打斗,因为野生动物一旦受伤,轻则失去领地被驱逐,重则无法捕猎、等待死亡。第四集写人类难得看到老虎,“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其实老虎已经凝视你一百次了”,就是因为壮年东北虎是完美恪守这条法则的代表,先观察打量再决定要不要攻击。猛兽对待打斗反而更谨慎,尤其同类打斗。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老大”当时没有发情,没有交配欲望,因此没必要和“老二”直接硬刚。“老四”年龄小,没有老象那么经验丰富,所以莽着去招惹其他大象。这里也最好要科研人员给解释,而不要写狮子王里刀疤企图干掉木法沙上位的滥故事。
(写到这里我发现第三集的编剧是真的很爱《狮子王》啊...这集英文标题不叫Elephant King或者Hamlet The Elephant都说不过去。)
自然纪录片以人格化的方式去写动物的故事,是一种利于观众理解并投入情感的好办法,野牦牛那一集就做得很好。但人格化的故事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真实的科学性上的,不由人类套用自己的社会规则臆想动物社会的规则、并在科学性缺失的故事上营造煽情氛围的。否则观众为什么不去看动画片狮子王呢?狮子王还有幼王出走一朝回归为老王复仇的剧情,岂不更精彩?
这一集的剧本非常令人失望,恍惚间水平又被拉回到早期国内自然纪录片还不成熟时,观众看动物披皮演人类编剧脑补出来的桥段,掉一些棺材里的生物学泰斗们无法理解的眼泪。
想问问导演,第三集是怎么和亚洲象科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明明第二集和第四集合作得那么专业?第三集的奖金,扣是不扣?
唉,我们离BBC和Apple+的纪录片水准还有很长很长距离要走,这部何从谈比肩。
7月11日看完第一集时写的评论:
我能打六星吗?我心目中的唯二六星自然纪录片,一部是《大象女王》,一部就是这部了(截至第一集)。 摄影,文案,故事线,剪辑,音乐,无一不是我个人心目中的完美表现。 第一要夸日本的这个配乐团队,开头引入时梦回当年看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故事渐入时完美融合藏族音乐,悠长灵动神秘深远——最主要是有种不热闹的灵动——极大化烘托观看感受而又不喧宾夺主。 第二要夸文案/故事线,昆仑的人格设定和故事线给人以强烈震撼,它就是山神的化身,蛮荒的精灵,人类无法捕捉到的沸腾血液,是真正意义上的“calling of the wild”。 第三就是摄影,片中大量出现静滞的远景,主角野牦牛就是远景中的一点点。如果其他纪录片这么用镜头,我可以怀疑摄影师给对象拍照就是这个水平:传说中的“直男如何给女朋友拍照”(无论摄影师是男性还是女性)。但众神之地这么用镜头就与氛围完美适配,令人惊艳。天地即世间最大神明,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岂有人类近窥神明?
众神之地,只知神则不得知神性。当人类也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与神明若即若离,或伏身,或远观,或对峙,或亲近,我们身处这样的双向关系中,才方得以知神明。 看预告后非常期待第二集,况且还是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故事。
7.31看完第三集更新
看完前两集本来打了四星,第三集看完气到了,文案扣一星。
————
第一集总体来说挺好的。就是有的地方看起来有演的痕迹,有些尴尬,比如和小牦牛打雪仗,感觉这个情节很没必要,虽然可爱,但是…日常他们真的会做这些事吗?还有文案有些小地方不明所以,比如昆仑退却了,可能因为他对小牛的怜悯,怜悯为什么会退却,有些不明所以。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有限吧。不过能在国产纪录片中看到这种高质量的作品,还是很惊喜。在电视上看完了第一集,期待第二集。希望多些这种题材的电影!看惯了国外的野生动物,都忘了国内也有很多野生动物了。😖第二集太催泪了,太难过了,太揪心了。立马去关注保护白海豚的公众号,国内这种保护意识太缺乏了。希望多点这种纪录片,让人们去了解这些物种,保护他们,和谐共处。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保护他们?第三集大象拍得太差了,从没看过以公象这种角度讲大象的故事…国王,王子,武则天…讨厌父权制的故事,大象明明是母系社会,却被这个纪录片拍成了父权社会,无语了。喜欢,欢迎大公象这种台词…已经吐槽无能了。公象成年以后就要离开象群,和年长的公象生活在一起,被这个纪录片文案美其名曰拯救象群,寻找象群的出路……我服了。看了那么多大象的纪录片和书,没见过这样的,槽多无口了,真让人失望,文案写之前能不能先查查关于动物的知识,无语。
8.8看完了第四集山神归来。有点感慨,国内的纪录片,只能是靠杂七杂八的镜头攒起来才能拍好一部纪录片,因为保护动物的意识来得太晚了,拍好野生动物很不容易。萨满那一段莫名地感动,泪目,原始宗教真的很触动心灵。
很难想象之前居然是“诸山皆有虎”,甚至一百年前还有那么多老虎。我家的族谱是先祖移居之后开始记录的,据爷爷说刚迁移过来的时候,山上还是有很多猛兽的,之前的村落因为瘟疫已经消失了。也许千年前,我的家就曾有老虎经过吧。
这可能算不上是一篇影评,因为直至此刻,我依然被深深的失落包裹着——没能看到最后一集有总结式的主题升华。在这种情绪下写出的评论,很难界定是不是足够客观。但看了该片导演的文章后,我想精神力量是“可以”加入到这篇影评中的,或者说,“应该”加入。
讲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并将其与自然的无常相联系,讲述物种崇拜,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且关注的主题,所以看到第一集,我就决定要追完,每周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天上午抽时间看完,几度泪目哽咽。这份哽咽持续到最后一集,三位萨满跳“鹰虎祭”时拉远的镜头。
后面小鲵的部分,非常遗憾,难以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播种了自己的勇气”用来形容交配,这样离奇的病句出现在纪录片中,实在太过主观。导演说部分观众以BBC纪录片的要求来对待这部片子,我想这个距离还是有点大,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该片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精神崇拜,并不适宜与他国作比对。一直在说的文化自信,也是希望国人相信自己国家的精神内涵,和自己独特的拍摄逻辑。但,汉语使用过程中,牵强的句子和逻辑,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回这部片子的前几集。第一集昆仑的回头和离去,“混血”小牦牛的死亡,会跟着人一起跑的小牦牛,都有触动到我的心。难过、孤独、委屈……甚而会心一笑,都是这部片子带给我的珍贵体验。温暖而又悲伤,却充满力量。
第二集那只“走错路”后再未能回家的老海豚,也令我难过。
第三集,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令人唏嘘。
第四集的部分镜头很重要很精彩,也很遗憾仍有近景镜头稀缺,四个题材中虎最不易靠近,所以收集素材的确很难,我猜是这个原因才加入小鲵等其他篇幅不短的镜头,个人更期待的其实是一个总结,对前面四集里的小主题作串联升华,这样也能把后半部分时长撑满。
然而再不尽如人意,再多么失望,有一点我深深认同着:
【生命永远充满力量,于自然的无常中不断轮转。】
这大概是我为此片缺失部分感到失落,又不至于全然无力的原因吧。
写完这篇剧评的两周后,我决定再降一星,特此说明原因。
在bilibili发表了一样的剧评,有人指摘说用“播种了自己的勇气”形容交配不是病句,是多么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一句话,我对此观点感到深深的恶心。照这个逻辑,人类强奸,也算是“播种了自己的勇气”?交配射精的行为居然是值得鼓励的“勇气”?
比较少有片子让人想两次降星,认真追完整部片子的人应该能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吧。以及该片实在是很适合b站,大概只有小学中学水平的孩子,才会无视掉其他人的点赞和收藏,一味地喷我这样写“是个喷子/黑子”,说这部片子有多“封神”。我想他们很难明白,一开始有多喜欢这部片子,最后一集就有多失望。我们不拿该片和BBC对比,是因为这片子不配,它只是中国纪录片当中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但离客观和佳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评分着实虚高了,其中也包括只看了前三集时我给的满分。长期下来,想必该片最适合的分数范围是7.9-8.6分。
昆仑和断角的眼神对比太强烈,一个神性,一个天真。看弹幕说“人类是大自然的反派”,但人类也能带着小牦牛跑步晨练,给它凑钱买牛奶过冬。万物归一,记得对生命保持敬畏。
第一集小牛的眼睛湿淋淋的,昆仑真的好有神性。8.1更新每个生物都好像神迹,看到粉红色的老白重回海域,真的觉得他们好美。看到岩鹭艰难觅食,被螺旋桨绞断尾巴的海豚妈妈和尚未出世的小海豚,真的会觉得地球不需要人类……
HDR 杜比全景声太完美了
看到一条有趣的评论:“也许小牛回到荒野之后,有一天一个倒霉的牧民会遇见一头庞然巨兽,冲过来舔他耳朵。”
治愈、感动 又心堵无奈,正如小野牦牛在卡车上死去后,牧民在吉他声中的忏悔,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九点几分也太高了吧……总觉得是人类在过度解读,强行赋予各种行为意义自我感动,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不就是因为人类活动太多了
因为小鹿姐姐来看这部纪录片,第一集看到巡护员和小野牦牛一起跑步晨练的画面,泪流满面。万物有灵,神即众生T.T
极佳的立意。在人逐渐征服自然后,人类社会曾经对神性的推崇已消失大半。我们不仅像现代故事里的文明人,更像失去野性的牦牛。
小野牦牛跟着人们跑步的样子可爱透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看的想哭,人类的强大已经不可逆转,但自然也在寻找和我们共处的和谐之道。从来不只有我们在亲近自然,大自然和这些带有神性的动物在用更博大的胸怀接纳包容我们啊!
做的第一个作品终于播出了,5星给自己鼓励一下。
拍摄四年疫情三年,尽力了,自己很喜欢
有点bbc nhk那味了
没有上帝视角,也没有帧帧可做桌面的唯美镜头,但能强烈地感受到,一部中国野生动物纪录片与西方纯自然纪录片的不同:生态的交融。不过分拟人某一个物种,不把生态链上的其他物种仅仅当做毫无感情的食物或者随时来犯的敌人,而是强调共生。头上三尺有神明,众神之地,众生平等。
想为这部国产优质纪录片贡献第一次豆瓣评论,真的很棒,不论是bgm还是运镜,学习一天戴上耳机享受这部纪录片,真的太放松了!
我想躺在雪山下,草原上,躺在众神庇佑的高原里。
强烈推荐,里面有很多帧画面都可以当壁纸的那种美,特别治愈,简直是国产纪录片之光,配乐超好听。盘白也非常的厉害,台词功底太牛逼了,千万不要遗漏片尾的简笔画。万物皆有灵,人与自然共存。第一集野牦牛宝宝的眼睛太纯洁干净了。第二集的白海豚看了让人泪目。第三集大象国王为了族群的延续主动放弃权利,震撼人心。万物有灵。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过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第四集山神归来,欢迎野生东北虎回家。生命的力量,感谢节目组,感谢所有的工作人员
个人不喜欢过度拟人、太多情绪的自然纪录片。但是能做到关注和记录就已经很好了,希望今后能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看完这类纪录片之后萌生的是敬意,而不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看”的好奇。
观看过程极像做了一场精神瑜伽。知道有多艰难,所以更知道有多可贵。
昨晚发现《众神之地》豆瓣已经开分了,高达9.4分,就4集而已,于是今天就去观看了。—— 第1集 荒野上的轮回:喜欢小野牦牛和无人区巡护员一起生活的片段,有时感觉它可爱得像只大狗;第2集 粉红色的回忆:海豚是我从小到大偏爱的动物之一!「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对此表示怀疑;第3集 寻找故土:记得此前有看到关于人象冲突的新闻,这一集算是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第4集 山神归来:东北虎不易拍摄,相关影像较少,不时跑题讲述其它内容……使得整体感觉有些散乱拼凑。—— 看了导演曾海若写的那篇《众神与众人》,想说:作为无神论的动物纪录片爱好者,看到这部国产的“人与自然”题材纪录片《众神之地》还是有些惊喜的,不过其片名、部分解说词内容等还是限制了我个人的喜爱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