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很让人折服,第十二个人是奇迹。经历了刺骨的海水,一次雪崩,还有在了无人迹的雪山上呆了十天没有动一下,这还活下来了。影中有一段是他从雪崩里爬出来,那个手指甲直接掉了,当爬到太阳底下时浑身散发的生气太感人了。最后的他抓着绳子紧紧不放,一直没有松手我觉得是他已经战胜了所有任何一切。他紧紧握住了自己的生命,他活下来是有原因的
又属于二战题材,发现几乎二战参战国都有拍摄属于自己"主旋律”的电影作品,近些年来,看过且四星推荐的二战电影有俄罗斯的《猎杀T34》《女狙击手》,美国的《灰猎犬号》《决战中途岛》《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1917》,芬兰的《无名战士》,德国的《冒牌上尉》,丹麦的《地雷区》,国内的《八佰》。
电影故事的伟大之处在于对民族英雄主义完美的诠释,神似蒂姆·罗斯的托马斯·古勒斯塔德演的真好,挪威冬天的峡湾、极光和陡峭高峻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迎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冷到骨子里的严寒。
PS:①战争是对人性最大的摧残,这类题材作品的核心永远都应该是-反战!其次才是颂扬某些人和事!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已经完全偏离了,脱离史实不说,还一味鼓吹民族仇恨,这一点值得深思。
②愿世界和平☮
主旋律电影我们有,好莱坞必须有,丹麦也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作过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英雄、传奇乃至神迹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立足之本。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躲避崇高”的时代,但主流社会在价值输出时却必须“坚守崇高”,这样国家或民族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会用电影讲述自己的英雄故事。不同的是,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过于直白,成了假大空的说教;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是有技巧的,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十二个人》是挪威的主旋律电影,是挪威的英雄故事,是挪威的历史传奇,甚至是挪威的“神迹”。扬·巴斯路德的故事之于挪威,犹如岳飞、文天祥等的故事之于中华民族。
《第十二个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影片中,事件本身大体还原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比较精准,而帮助过扬·巴斯路德的马吕斯·戈冯、古娟、艾嘉尼特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古娟可能爱上了扬·巴斯路德,苦等他二十年无果后才结婚的。
和一般的二战片不同,该片的核心叙事不是战斗,而是逃亡。而且,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战略性“大逃亡”,而是一个人的逃亡。
在冰天雪地中逃亡,在疯狂搜捕中逃亡,前半段是个人生命力与意志力的体现,后半段则上升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精神的体现。
逃亡成功,是扬·巴斯路德的个人的胜利,是所有帮助过他的挪威人的胜利,从而激励了整个挪威民族的斗争精神——扬·巴斯路德实际成了挪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扬·巴斯路德在挪威家喻户晓,但他并未因此自我膨胀,他至死都是一个谦逊的英雄。他一直强调,那些帮助他逃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巴斯路德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被葬于曼德伦——他的逃亡之地——他希望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在一起。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在挪威传颂极广,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在童年时代便知道这个故事。哈罗德·兹瓦特回忆,他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时,也会想,扬·巴斯路德当年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怎样的险境?可见,这个故事在挪威是深入人心的。
十二人的小分队潜入德军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执行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因为叛徒的告密,小分队对德军设施的破坏并没有成功,并遭受了德军火力全开的攻击。最终,小分队中的十一人牺牲。
第十二个人,也就是扬·巴斯路德,他的终极任务也变更为逃亡并带回秘密文件。扬·巴斯路德不过是一个人,他的逃亡,象征意义是远大于现实意义的——他是突破德军追捕与封锁的英雄,他极大打击了德军的气焰,所谓“灭敌人之志气”是也。
北欧是极寒之地,扬·巴斯路德逃亡的时候(四、五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他在负伤的情况下,不要说逃亡,正常穿过雪山,都极有可能丧命。
他最终能够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他的逃亡,绝对称得上是极限逃亡。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逃亡,没有渔夫、农民、店主等挪威老百姓的帮助,他是不可能逃亡成功的,早就命丧雪山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众英雄主义”,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扬·巴斯路德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让“传奇”归于人民,而不是他个人。
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第十二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毋庸置疑,扬·巴斯路德的成功逃亡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了。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套路”,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凸显故事的戏剧性,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引入”了盖世太保军官库尔特·斯特奇这个大反派。作为纳粹的嗅觉特别灵敏的“鹰犬”,库尔特·斯特奇的各种“助攻”,大大加强了扬·巴斯路德逃亡途中的惊险色彩。
现实中,库尔特·斯特奇也是存在的(他因战争罪在1947年被执行死刑),但他只是德国在当地驻军头目,并没有在追捕扬·巴斯路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的好莱坞式的渲染有点过头了,在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我认为,扬·巴斯路德是如此谦逊的英雄,赋以他身上过多的戏剧色彩,可能是违背他本人的意愿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2018年10月13日,电影《第十二个人》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故事片。
很明显,这是一部与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一部影片。它有一些缺点,但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
刚开始吸引我的是画面,北欧的冷峻,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地貌。画面精致。影片是倒叙手法,男主刚开始就被虐,一路逃亡。德统区的挪威人都很团结,处处帮男主。盖世太保的头头貌似是个爱尔兰小生。几年不见,老了很多。德语不知道是不是配音,很轴,就像抓住男主。男主逃亡的艰险,比莱昂纳多做作的被熊虐要更加真实和无奈。影片最后,男主已经饿的脱像了,但还是奋力一搏,越过边境。"当老天让你活下来,你就不能自寻短见。"战争很残酷,尤其是人渣掌权时,总会犯下滔天罪恶。希望世界和平吧。
绝对的五星。一个人从头演到尾,能够战争中逃亡59天活下来简直就是奇迹,而这个一,也成为了很多挪威人的希望,也最后破败了法西斯中尉的不可一世的尊严。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肯定会有一些照顾电影情节的场景,比如滑雪越过驻守阵地,草棚军徽掉落,麋鹿越境等,但是精彩与感人场景和其他电影相比,真的数不胜数,被救助六次,妇女,老太,大个,小女孩一家,农场一镇人,越境中立国。精彩的场景更多,小女孩的地图指引,农场被救,咬牙切掉脚趾,连环梦,以及感人的场景,雪崩后存活呕吐红眼画面,被误放石缝四天仍然存活,最后麋鹿救主成功越境逃脱等感人镜头,热泪盈眶,值得回味的场景太多,足以用多个电影来群体比较不落下风。最后想说的就是你看过2020年33万人的冰岛闯入世界杯的记忆吗!北欧人的团结与齐心真的令人敬佩!
《第十二个人》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40年前夕,作为中立国家的挪威,抵不过德国人的炮火,就要缴械投降。 在这时候,挪威政府还想尝试一次最后的绝地反击。 他们派出12个士兵执行秘密任务。却不料消息泄露,11人被抓,只有第十二个士兵“扬”活了下来,这也就是片名《第十二个人》的含义。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第一层感受就是:彻骨的寒冷与痛苦。 这种突出的感受,来自于北欧冬季大片的冰天雪地。 来自于德军残忍的暴行。 更来自主角扬所受的苦难。 这样的情况下,扬想活着简直难上加难。 上一秒,扬才逃脱德军扫荡,下一秒就被意外发现。 德军一枪打中了他的脚趾,鲜血染红了原本积雪的山坡。 彻骨的冰水中,他要凭借毅力游到对岸。 拖着一瘸一拐的腿在雪地里奔走,要向居民打探消息,也要防范德军的扫荡。 被枪指着,只能高举双手投降; 被子弹打穿的脚趾头逐渐恶化,为了不让伤处扩散,他徒手刮掉了身上的腐肉,痛得晕厥。 飞机扫射,被大雪活埋。 被困四天,没有粮食只能吃雪。 最后一刻,护送自己的驯鹿竟然脱离了缰绳... 扬身上的苦难,堪比《荒野猎人》中的小李子。 好在有好心民众的帮助,让他明白这不是他一人的战役。 有人为他指路,有人为他提供消息,有人为他处理伤口,有人为他提供住所,有人千里相送,有人背他上岸。 也就是凭着这份惊人的意志以及同伴的帮助,63天之后,扬成功护送了机密文件,挪威也终于等到了解放的这天。
如果小李子在《荒野猎人》的表演可以拿奥斯卡,那么本片的男主也可以。
虽然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典型英雄叙事,只是一个复国者的惊险幸存,但镜头语言可贵地传达了历史沼泽中的希望,徒劳无功的行动也值得英雄的位置。
如果看過SOE、OSS或SAS的逃生紀錄資料就不會對楊的逃亡艱辛感到扯淡或不解,更別提東歐森林兄弟某人在森林藏匿三十年。重水破壞組和楊一樣也經歷了斷糧以及拖著病體求生的相似戰鬥歷程。挪威人證明了自己也是勇士之後,不僅在總體戰上,也在SOE行動史上譜下屬於自己的一篇。
表现八路军英勇的抗日题材,以后我们中国导演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拍?先用字幕告诉你,这是真人真事,这起事件本身就不可思议,像个奇迹。之后无论剧情再怎么夸张,或者说套路,观众都能理解,就算看到主角遭遇了难以置信的事情,观众反而会被逗乐,感慨主角的运气之差,而不是质疑情节的合理性。
这几年北欧几国吊着膀子比谁出息,丹麦开战日,我虽然败了但我尽力了,挪威国王选择,我虽然败了我没投降。爱沙尼亚的1944,,再残酷爱沙尼亚人都挺过来了。这是一个比谁更有种的故事。无论如何都顽强活下来的杨,是最纯正的维京种的呼吸。
原以为是谍战片,没想到还挺严肃的。这类题材多少限定了它的商业性,往艺术层面挖掘确实有不俗的成效。影片节奏缓而钝,视听上可圈可点,镜头讲究的捕捉着,无人之境是自然的冷酷与唯美,有人之处尽是战争的荒凉与颓废,绵延的音乐配合到画面,更放大了它的效果。幸存下来的不知还有几人讲述,又有多少人相信,只记得他说挪威之地北极光很多,而战争,占领不了北极光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
《挪威人不怕冷什么冬泳滑雪都是小事》《挪威主角光环是极光就问你怕了没有》《宜家的那些个东西我们挪威人也会整》。
同样是主角光环的抗战神剧,北欧人民拍得清爽不油腻,当然白茫茫的冷峻逼格和胡子拉碴的维京血性加分不少,更主要的是它没有刻意输出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指望你看完就油然而生出爱国自豪,只是用同理心拍出了在极端环境下的信念勇气,以及对生存的渴望,远比家国情怀和豪言壮语更动人。
虽然是个拍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掉牙”题材,但是从专业完成度上讲,这部根据反法西斯战争真实历史事迹改编拍摄的电影,完全可以打满分。热衷于拍摄和观看“抗日神剧”的我国影视制作者和观众们更应该看看人家是怎么拍摄历史和“主旋律”作品的。导演是荷兰出生的好莱坞导演,曾拍过小黑孩与成龙主演的畅销世界的电影《功夫梦》,把握场面、节奏、人物、细节均出色,男主演更是精彩。挪威的冰天雪地及人民群像之光彩令人难忘。
比北欧的冬天更冷的是北欧的战争电影,叙事之中几乎不夹杂任何情感,甚至完全不煽情、不“示弱”,全部的影像都是为了叙事而存在,冰冷而克制,像一把尖刀直插心脏。尽管标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第十二个人的事迹与经历太过传奇,而且没有找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所以对电影中的神话亦不可全信。
比较标准的二战爱国主义影片,向勇敢的挪威人民致敬,就是你们让JRM演纳粹头子,大错特错啊,他一出来我立场立马动摇,哎哟盖世太保皮大衣那么一穿,军帽歪歪一戴,帅我一脸血,其实是特别有原则,认真严谨又衷心的盖世太保头子,挺钦佩他契而不舍的精神的
他不是英雄,任务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剩下的只是逃亡,在零下几十度的冰海中,在盖世太保的追击下,在铺天盖地的雪崩里,在雪原的黑色岩石下,拖着烂掉的伤脚,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只是活着,就已是奇迹,就足够鼓舞人心。
带着真实事件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的,挺有代入感,剧情紧凑,演员表现不俗。
平时感冒都觉得各种不爽,只想装死。在战争中,求生的欲望却让人做出那么多几乎不可能的事。影片的信息很多,但我最服这一点。另外,很多影片把雪崩拍得似乎轻飘飘压在身上,很容易出来,这部电影的雪崩才是写实,石头一样的大雪球。
猫有九条命,他有九十条命。
这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在于真人真事,极地重生的原型都很模糊,不一定确有其人,而且前德国军官的身份跟这个挪威民族英雄没法比。扬活到了1988年,一切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就冲这我想给这个电影打一百分。扬被德军枪击落水的时候掉了一只鞋,所以才有了后面光脚逃跑脚趾头中弹,然后坏疽,自己在小木屋用刀切掉脚趾,那一段看得我头皮发麻。他遇到的每一个挪威人都在帮他,拿命帮,他是挪威人抵抗纳粹德国的希望,最后连挪威的驯鹿都在帮他,什么是天意。画地图的7岁小姑娘,古娟,挪威女性,也这么勇敢。关于二战时期挪威的电影看的不多,国王的选择,还有白色严冬也算有点关系,寥寥几部电影可以看出来挪威比丹麦刚多了。
略拖沓,略做作,但不难看。而且这哥们确实也太倒霉了,倒霉得我一度都笑出声了……
“If you can see the northern lights,you’re never far from home.” 简直比唐僧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还要更磨难,唐僧有孙悟空庇佑,好在这里的主人公一路走来也有那些善良、爱国并且向往和平的人的帮助。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经历了冰河游泳逃亡、遭受枪伤、无麻醉的情况下用刀切去疽坏的断指、雪域上四天四夜的等待、靠着驯鹿群拖着简陋的雪橇穿越瑞典边境。我忍不住为这位二战时期的唐僧悬着心,几乎要忘了他为什么顽强的一路逃亡。结尾谢幕之前,字幕闪过关于故事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的最终结局,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二战题材的故事估计还要拍很久,直到人们冲淡纳粹的仇恨。
一部从头到尾揪住人心的电影,虽然没有大场面,投资估计也不大,但整个情节非常紧凑,让人欲罢不能。主演有点像蒂姆-罗斯,尤其是眼神,给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