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把Nathan主创的内容多看了两遍,我认为他的作品更宜视为魔术。观众基本是真反应,偶尔有托;魔术师的角色与节目并不“真实”,但也不能简单归结为虚构,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种体验。这是影像与剪辑的障眼法,看戏法就是上赶着被忽悠,只为那三翻四抖的惊奇;变戏法也一样,意不在真实,反而在超现实,使那些对常态常规具有攻击性的“假如”成为现实。
片中一些片段本身就像寓言,未必都是有意的,但客观上有提示作用。制造国民英雄那集,他说,顶着别人的身份让局促的他可以那么自如。宏观来看,面不改色在社交中发动恐袭的Nathan,或许就是这种自如的结果。在这里,你能够以突兀的、枘凿的身形固执行进,在光滑的大地犁下凹痕——那是你身形的边框。开玩笑,堂吉诃德要打巨人那就根本不在乎有没有风车。
很难说变戏法的魔术师更像自己,还是收了工的魔术师更像自己。破解魔术是大煞风景,分析笑话是肢解幽默,按图索骥地寻觅拼贴作者肖像,就杀死了行为艺术。
不过,两个细节或许可以表明,魔术师对于自己在做什么有充分的自觉,大概率超乎观众的想象。
其一,真人秀the hunk,壁炉前和Nathan接吻未遂那个女生,最后很不爽Nathan不尊重大家的做法。看Nathan早年自制的短片时,发现俩人貌似在一个恐怖(不是)短片里合作过。所以这个女生的存在就像是魔术里必要的托儿。
其二,the rehearsal中,Angela指责Nathan当爹不着调,配合孩子假装吃粑粑。Nathan那阵几乎笑场,问Angela有没有看过喜剧,孩子前边已经说了fart,扮病人的老爹又给垫包袱说自己还没康复,再要升番,(孩子提出粑粑是很自然的情况)。这段震惊我,啥叫喜剧人的专业性,带娃过家家都带着企业级理解。没把节目效果玩明白才怪。
而且,看他那个往死里排练的劲,我完全相信,即使我们以为自己理解到第五层,幕后的人依然在大气层。海量素材编织出一个小世界,看似荒谬无序的长流中,闪烁着无数春秋笔法的碎金,暗示你字面意思之外的可能。但你永远不可能直接从他嘴里证实那些可能的存在——魔术师破解魔术,喜剧人解释笑话,就脱离角色了。
那我写这两段是不是为了刨活呢?并不。与其说好奇技术,不如说追求一种心理安慰:看戏法的与变戏法的都情况良好。说实话,作为观众,很难不对男巫又爱又恨,哪怕根本说不清是指名为Nathan的含混光谱中的哪一段。就算知道是整活,还是难免在意孤独巫师的情绪、路人受的迫害,就像在意特技片里是否真的有伤亡。如果男巫少男心碎一地,我们会难过的。如果路人吃了大亏,我们会生他气的,对路人下手咋还没个轻重呢。
前述的细节,使我能够建立一些信心,相信在这个现代景观特技片里,伤亡可控。男巫像游走在法理和人情间隙的巴斯特基顿,你不必太为他们的身手担心,他们只是在银幕上一本正经憋着不笑罢了。这绝不是说,男巫的情绪都是刻意而为的。Nathan的碎片,乃至尘垢粃糠,均可陶铸男巫。纠结他们两者的关系,就陷入了忒修斯的船似的同一性难题。部分只是在整体中呈现出了新的外观,无损于部分的某种当下真实。
但我怀疑,虚实效果仍非幕后Nathan最看重的东西。彩排之中潜藏的话题是现代人最底层的野心,统治时间所有分叉的欲求,充分宰制“可能性”的欲求。通过将一切潜在可能性如建筑物般空间性地铺开,每一个自觉局促、有限、有朽的人类,终于有了可以抗衡于命运的错觉。
说真的,很久没有一部剧或者电影,游戏,让我有一种现实生活割裂的错觉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通关《极乐迪斯科》的时候。
这部剧我已经无法形容了,它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事给做到了。我每次遇到比较重要的时刻,我都会自言自语的排练一下,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基本上和我彩排的不同,我只能用突发事件无法预料来解释。
但是这部剧用真枪实弹的彩排,去排练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和解方式,比如你暗恋一个女生很久,幻想过无数次告白的情况,但是真到那一刻你肯定会手足无措,如果你在同一场合循序渐进的彩排过,往往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说多了也不能解释,我只能说这部剧不能用牛逼形容,因为他就是牛逼本身,内森真是一个天才
最开始的感受是一个拙劣的人工智能在利用真实的人类演员模拟人类情感和情景,不知疲倦地尝试用各种荒谬的情景进行社会实验。控制定量和变量,一比一还原场景,甚至在第一个项目里引导实验对象的记忆,在对方无意识的情况下预埋谜底,提高坦白的成功率。
最开始觉得真是毫无意义的项目,可到结尾却觉得每一个彩排项目都让我印象深刻。始终忘不了坦白项目里男人的眼神,遗产项目哭泣的男人,养育项目中入戏的孩子和父亲。变量那么多,连演员的年纪、样貌,甚至演员的愤怒程度都能控制,却仍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局。因为实验对象是真实的人类,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类,当人类演员也无法剥离这两点时,实验便失去控制,我们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就像我根本预料不到最后的感动与释怀之后出现的会是奈森的屁股缝。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我扮演他扮得再像,也仍是捉摸不他的想法。这便是人类吧,可怕又有趣。
《万神殿》里克隆的孩子,那些被控制的变量,真的是处于控制之中的吗?
Emotions are a funny thing. They are not easy to engineer. After all, there are only so much you can do to deceive yourself. And even when you think of everything, there will always be things you forget.
Maybe when everything around you is so temporary, you start longing for something more permanent.
But no matter how deep I went, there were still parts of Thomas that were a mystery to me. But maybe that's as close as you can get. And that last step in understanding someone, it's always just a guess.
I often feel envious of others, the way they can emerse themselves into the world with so little effort, the way they can just believe.
They say reality is what you make of it, so in a world that's cruel and hurtful, who's to say mine can't be nice?
It's easy to assume that others think the worst of you, but when you assume what others think, maybe all you are doing is turning them into a character that only exists in your mind. The nice thing is sometimes all it takes is a chang in perspective to make the world feel brand new.
He's like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 You know? He's like his own self.
Nathan用人类学式的观察和纽约提喻法式的演绎,适时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何不跳脱出自身的人物局限,尝试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实验”中的自己?
看完以后有种很复杂且难以理清逻辑的感受,各种杂乱的想法交织在一起,感觉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心理疏导。所以写得也乱乱的。
刚开始觉得这种彩排方式很适合社恐,想要把一切不确定性都消灭,稳稳当当地降落在社交场景里,但现实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一次次演练。
影片里一次次在强调do you wanna practice?Practice makes perfect but can't make it real.看到后两集我突然觉得这种世界观很“理工直男”,只要每个环节反复演练,我就能控制不确定因素,反过来我也可以推演排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后可以避免。但每一次的演练都是同样的结局——女主人离开,去喝茶,不断地排练,就像被困在那个奇异点。
现实生活nothing by design但却是real life art,内森进入adam真实生活的房子里,才知道有一些提前布置也无法取代的真实细节。有时候现实生活的随机应变,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多变的情绪上,没有特定的可以拿出来的证明,到了那个点,你就能确信问题迎刃而解“等你有了小孩就知道了,当你在他的眼里看到了自己,你就知道无需担心了。”
虽然影片看似在讲我们都知道的道理,like人生无法彩排,用心感受生活……但是呈现和论述的方式很新颖很奇特。人生有些时候不如放开手,交给运气和自己的随机发挥,即使自己在某些当口没有表现好just forgive yourself(sry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其实中间试图拿回属于自己财产的那一段也很特别,Patrick在彩排中得到了情感的释放?他应该是在回家的时候想明白了事情的全貌,明白了自己和brother argue的到底是什么了?又或者不接受这种方式?我挺喜欢中间这个部分的,但是很快被后面的冲击盖过了,还可以再细品一下hhh
谢谢Nathan,又一次舍身取义把自己当作喜剧实验品样本送温暖送快乐到万家(天啊啊啊这个结局
absurd and inspiring 两岁的孩子滑出 15岁的孩子钻回 这一下子真是感官 时空 虚实 的轰鸣 无限套娃
人生没有彩排 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得到最优解 可怜的人类总该要接受生活的重击
高开低走,首集确实非常有效,但从第二集开始就始终有一种迷之信服力的困惑这么悬着,整个剧所营造的真实感是否成立?实验对象真的相信并能进入这场戏吗?内森自己会信吗?一个真人秀也好社会实验也罢如果失去真实的基底就可能导致全盘崩溃,而这正是本剧最让人存疑的地方
他貌似在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Welcome back,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 Nathan头发白了 在LA陪我看Nathan在LA古董店碰瓷的人陪我玩trivia不在了 我和Nathan也都去NYC了
旷世奇剧,帮人排练人生一本正经很好笑,渗入个人生活的孤独丧很好哭,百感交集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Nathan Fielder的人类学观察,「提喻纽约」式演绎各种版本的可能宇宙,透过拟仿创造真实,对镜像进行镜像,这种偏执全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被拒绝、无处安放的情绪,理性不过是乔装打扮的非理性。架空的场所是人生得以无限重置的实验室,社恐成为超能英雄,回到现实依旧寂寞冷,第一集结末骤然神伤,同时令人想起Nathan For You某集对酒吧日常的剧场化。现在看来,Nathan For You只不过是让我们反复彩排观看这一部,而两部剧都是大型高阶耍猴现场,喜感骗人和emo抑郁之间横跳、又贱又丧的配方变本加厉,观众也给骗了,喜剧看了个超寂寞。而经历了情感压榨和分析过载后,寂寞男巫用骚臀告诉你,生而为人,别太较真。
没那么好笑,甚至很悲伤。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只为了一场真实的沉浸式演出。人生如戏,大家都是演员嘛。
妈的,就看了个开头已经在狂喜了,Nathan Fielder,一个把纪录片与伪纪录片揉成一团面粉永远在打破界限边缘游走的男人;第一集看完实在是难以置信,全方位把Nathan for you往前推了一大步,从前作的虚拟助工模式扩展到了沙盘推演的电视摄影棚,一边揶揄大数据时代一边探讨影视作品的存在意义,甚至还能引导出既在算计又不全盘在算计中的情感深度,BRAVO!!!;一整季玩了各种叙事诡计,到最后从rehearsal变为reenactment,六集画了一个圆;最后一镜让屎尿幽默到了前所未有也不会再有来者的巅峰高度
再次验证了hbo只出神剧的事实。再看国内就来气,真是打死国内这帮人也搞不出这么有创意的剧。
可是当单身妈妈说「我确定」的时候,内森肯定也很失落吧。
看完第四集我突然明白了这部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 它的形式和内容是独一无二 原本期待它和nathan for you一样有古怪的笑料所以对于前两集并不满意 彩排人生?怎么可能 生活有太多变量 根本没办法像流程图一样逐步展开 但在彩排的过程中 我们会逐渐发现生活的多变和不可控 会意识到我们想要的和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这部剧神就神在它并不是靠simulation来展示结果 而是提供一个simulation的可能性 恰恰也仅仅是这个可能性的存在就足以让我们解悟了 单凭nathan那句“when you assume what others think, maybe all you’re doing is turning them into a character”我就可以为这部剧打满分 nathan fielder你真他妈是个天才
元叙事的极致,纽约提喻法的再度诠释。nathan是as吧,流程图是他行为逻辑的外化,想要参与他人的生活但其实永远是在策划与观察,“他们总是轻易地接受便相信。” 道具是他的所有,他的所有是道具。(并不是,他有房子)丨E4 其实是把原型与角色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嵌套和置换,来探讨我们尝试“感同身受”的极限到底在哪里。nathan在学员的皮囊下是他本人的自我在旁观和体验,当他重新扮演回父亲回家,从讨论“不能打破规则”那一刻起要认识到,彩排没有停止。儿子的演员以为自己是演员跳脱出彩排在与真实的nathan沟通角色,其实是被nathan设定为彩排中儿子听从父亲对其演绎的要求。angela在讲节目效果之后,镜头的旋转意味着后续一切进入纯粹的演绎中。丨我觉得他想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无法触达真实的彩排。
HBO怎么总能出这种“神经病”节目啊!!这里是褒义!!最后一集没有爸爸的六岁小孩太可怜可爱了🥺以及,神经病程度在让一个大人扮演小孩那里达到顶峰,我连看两遍笑到疯掉!
搞砸的事情比弄清的问题多,最后发现当真了的只有自己一个。
创意也太惊人了,真假边界的泯灭几乎做到天衣无缝,完全满足“假如人生有另一选择”的幻想,并最终在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合力作用下,走向意想不到的结局;其实很难说版本A一定比版本B更优越更圆满,其实人生就是永远在不断修正不断后悔不断重写,仅仅看他们演绎他人的人生就足够惊心了。少年从滑梯钻出,“变身”为儿童的转场绝妙。
喜剧的内核是悲伤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爱死内森菲尔德这张面无表情的脸//我无法言喻我的震撼,我无法言喻第六集从头到尾把我的心捏起来又捶又亲的感觉,我无法表达他涂着红色指甲对扮演小演员的小演员说,no I'm your dad,最最最最无法言喻的是当这一集这一季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如此剧烈心碎的一个场面之后,是小码女式牛仔裤卡在他的腿上,露出他的屁股的场面,这只是让我感觉,更加,更加,更加的心碎了。我好久没看过这么不真诚告诉你这世界上有很多叙述游戏,但它们只想骗人,这个游戏说的是,我想如何骗过自己。我写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笔记到最后就是坐在图书馆大哭
比起救援高手早期的awkward hilarious,这部非常立体丰满了,觉得温暖,觉得五味杂陈,觉得共鸣,觉得难过。nice com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