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浪漫
“我们泪流满面时看到了残酷的真理,我们忙忙碌碌时却竟然就是残酷的真理本身。”
——颜峻:《地狱在哪里》
有一天某人给我传了个视频。好像是个MV。里面有个女的,穿着邋邋遢遢的睡衣,戴个耳机,一路走一路唱: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 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真是个奇怪的MV啊,结尾是莫名奇妙的一个大胡子青年和老头,我不知道这影像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不过歌倒是很好听的。
我承认我太火星了。为了收藏这首歌,我baidu了一下,才知道这是《Once》里的一段视频剪切。我特别想说的是,虽然片子里面男主角才是投身于音乐的文青,但我更喜欢的其实是女主角的声音。我觉得在唱歌这方面,她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在这一点上,淼子跟我有难得的共识。
我好像多次提过我的哥们张淼。啊这个死胖子,有那么几天,他为了避难,跑到我家来挤床。两个大龄失业男青年成天窝在床上,抽烟、听歌、看电影。我们看了一部又一部他喜爱的“带一点点爱情的动作片”,看到看无可看,我说,要不咱文艺一把吧。我说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片子里没有什么动作场面也没有什么剧情,你可以把它当成一部MTV大串联。
于是我们开始看《Once》。很意外,这个电影品位如草纸的死胖子,居然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里面的音乐,让我们狠狠地爽了一把。我很奇怪会看到很多人说,说喜欢这片儿的人都莫名奇妙,说这片儿里的音乐那么垃圾,录制的那么粗糙,怎么还会有人喜欢——我真的很奇怪。
这么说吧——我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有吹牛逼之嫌——我和张淼都算是听历比较广的了,一起做过乐队,写过歌编过曲,也算是比较明白音乐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儿。对好东西我们有特别敏感的触觉,尤其是张淼这个家伙,当他听到马路歌手唱第一首歌,他就惊喜交集地说,这哥们手里的琴太好了,你听听这音色,听听这干净利落的扫弦,绝对是专业级的……后来一首歌接着一首歌,后来他渐渐安静。后来我们听到卖花女弹着钢琴唱那首未完的歌,听到她最终哽咽,一曲未尽,一直很安静的淼子说:咱倒回去,再听一遍吧。
我们一语不发地把那首歌倒退又倒退,重放又重放。虽然不完整,虽然以哽咽为收场,但我们都掉进去了。而最后那几句带着泪的歌唱,乱了分寸,却格外的摄人心魄。好像很多年了,我和淼子听歌都没这么齐心过,这么齐刷刷地为一首歌动心。好音乐才有这样的魅力。真的。我绕了这么一圈,我其实就是想说,那些不假思索就说这部片子里的音乐垃圾的人,你们才真的是垃圾。
抛开音乐不谈,这部片子把我和张淼双双打动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也曾经在街头那样弹着吉他卖唱,也曾经在艰难的现实和自己真诚热爱的东西之间、在夹缝中辗转徘徊。我特别能体会这个将近而立的音乐青年,能体会他的艰难和矛盾挣扎。他的自信又自卑,时而手握吉他步入天堂,时而转头望向现实又跌入低谷。一个在应该建功立业的年龄却一事无成的大龄青年,除了口袋里一把不招人待见的作品,他两手空空。甚至还要依赖老父亲维持生计。难道他没有男人的自尊吗?难道他能够面对老父亲毫不羞愧吗?但是这些他必须忍受,并且坚持。我完全明白他的处境。我在他心里面看见了自己。
我被打动了,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这样煽情,我真的被深深打动了。尤其是看到他的父亲那么坚定又倾尽全力的支持他,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没有悲壮的场面,没有激烈的话语,我却差点儿就没出息地落了泪。这样一部简单的、好像任何人都能提起DV拍出来的电影,好像什么都没说透,却真的说了很多东西。所以我想说这是一部很真诚的电影,它记录了真实。真实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什么东西都在会意的眼神和淡如水的交谈间隐忍曲折,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间心知肚明,却不会把它说破点透。因为有太多的不堪,是无法说出的。
这就是生活,摇摆不定又朦胧不清。还有爱情。好像未曾发生,却有炽热的地火在我们都看不到的镜头之外汹涌。没有亲吻没有床戏,让屏幕前的我们怅然若失又庆幸不已。这就是生活,永远没有那么多的巧合和命定的缘分,永远充满无奈和遗憾。相遇然后擦肩,这就是电影所记录的真实,是我们都曾经历的真实,凡夫俗子的真实。在残酷的真实面前,浪漫是那样沉重的东西。重到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承受。就像卖花女说的:It's too romantic for me。尽管我们看上去都在孜孜不倦地追寻浪漫,但当它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却往往只能逃避。
浪漫太昂贵。我们都没有足够的勇气,用高昂的代价去换取它。所以我们也只能这样苟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 ) 尽管 但是
2008的第一天留给了<Once>
在新年的钟声中伴随我的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彼此的问候有的只是Glen hansard和Marketa Irglova的<Falling Slowly>
不过 足够了
我知道
尽管爱情来的都不容易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们找不到悠闲的时光
悠闲的时光去琴房唱歌
拖着吸尘器满大街聊天
开着小摩托车沿海逛风
在宁静的海边扔飞镖
笑得那么舒心跳的那么愉悦
尽管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
但是始终信奉这样的一条原则
亲爱的
在耐心消失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尽管不知道是又一次失望还是偶尔的成功
但是生活的道路依旧笔直的在自己的脚下
尽管不知道你是否愿意留下过夜
但是我依旧提出
尽管不知道你时候会按约出现
但是我依旧在黑夜守候
尽管知道我们将很久不能相见了
但是那台钢琴依旧是我们爱情萌芽的地方
爱情就是在尽管和但是这种
提出假设然后否定假设
的循环中成长的
尽管我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但是我依旧期待
尽管我明天就会移居伦敦
但是我终有一天会回到都柏林
I Miss U
尽管我们彼此最终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是我们依旧将彼此珍藏在心中
尽管我爱你
但是我还是爱你
3 ) Once,渺小的我们曾经相遇
其实什么也没发生。只是有点暖,和着冬季缠绵不停的雨。同之前那些年不一样了,阴冷的冬雨已经不会让我厌恶难过。即便没有阳光,也还能心平气和的走在湿漉漉的街道,从傍晚走到黑夜。
细细回想时才发现《ONCE》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没有名字。在演员表上,他们是GUY和GIRL。我想到那个不知名字的GIRL,她也曾经这样,走在夜晚的大街上,在脑海里哼着一首好美的歌。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会相爱的,就象所有烂俗的剧情一样。一个街头卖唱歌手和一个卖花的女孩。他说白天他唱那些人们爱听的歌,这样才会有人给钱。而夜晚,他就唱自己的歌,陶醉忘情的,即使人来人往不会有人停下。可她还是被吸引了,大大的眼睛闪烁着孩童一样的天真。她说,你肯定是为某个人而写的,你应该很爱她。
后来怎么说到吸尘器的?我忘记了,只记得第2天女孩拖着一辆蓝色吸尘器和他在街上四处走,笃定,相信,不觉丝毫怪异。然后他们走进一家乐器行,她弹钢琴,他弹吉他,合唱了第一首歌。那歌真美,听着听着就陷了进去。后来结尾这首歌再响起时,我却哭了。
他说他决定去伦敦。她以为他要去找那个他爱的女孩。他说他要录一些东西,请她一起。他们找鼓手,贝司,录音室。那个负责录音的人起初看不起这个流浪汉一样的杂牌军,可最后他被他们的歌声征服了。
可也就在那完美的歌声中,我知道他们最终不会相爱了。那才是这个如此温暖平实的故事,最恰如其分的结局。在这颗浩大的星球上,他们相遇了一次,他们一起唱了很多歌。在没有国界没有差别的音符里,一切都已经达到最完美的状态。那就只能让它停在那儿了。
临走之前,她答应去见他,可她失约了。我想她是对的。他送给她一架大钢琴,踏上寻梦的列车。她和丈夫又走在一起,日子没有太多变化,却至少有了音乐。这样的结局是比相爱还美好的。可却有点伤感。你得承认,人们喜欢看烂俗的美好结局,那是因为真实总是带有缺憾的。
后来才看到它的中文翻译名,《情难独奏》。似乎又很烂俗,可这四个字却象脑海里那些挥散不去的音符一样,触动了我。其实什么也没发生。那些爱恋都在歌词里,在有点哀伤的旋律里。至多只是在郊外,当他问她:“你爱他吗?”的时候,她用他听不懂的捷克语说了一句:“我爱的是你。”可他没有懂,即使他追问了,她也终不会说。这是女孩特有的方式。哀伤的小固执。
其实昨天半夜的时候,很想给每个认识的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去看看这本叫《ONCE》的电影吧。哪怕你已经困了,也可以把它开着,闭上眼,只听音乐。它很象冬天的暖阳,洒在仍有残雪的海边沙滩;象秋天的落叶,旋舞在空旷的街道;象夏天的夜晚,春天的小雨。是暖的,平静的。微笑的。
ONCE,曾经,一次。渺小的我们,在浩大的星球相遇。不牵手不拥抱不亲吻,我们唱歌。
4 ) 我不会弹吉他
左小祖咒左大爷在《像孩子似的倾听》对阿丝玛幽怨地唱:我实在不想上班了,可我又不会弹吉他,我很挫火。
我父亲会弹吉他,会弹扬琴,还会吹口琴,可惜我一样没学会,他要教我,我不学无术地趴在地上和伙伴们弹弹球,父亲很搓火,但他没抽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多年后,我看了这部电影,我替他抽了。
当我捂着红红的脸颊,我绝望,我是越绝望越悔恨、越悔恨越委屈、越委屈越恼火、我是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这吉他——天呐,我的悔恨可以做成敌敌畏去杀蟑螂了。
更痛心的,我也不会修吸尘器,连别人白给的微波炉都不会用,烧壶开水愣把手给烫伤了,我想没有哪个神志清醒的姑娘会爱上我了。
左大爷的兄弟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感到悲伤就去平安大道。我像根电线杆伫立在北京宽阔的平安大道上望眼欲穿,自然没有哪个姑娘上前问我会不会弹吉他。左大爷的兄弟又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感到失落就不要去平安大道——我靠。
还是说回电影。
这影片——没帅哥,没美女,没明星,没变态,没杀人狂,没僵尸,没超人,没怪兽,没火星人,没高科技,没走钢丝,没黑社会,没卧底,没飚车,没枪战,没流血,没死人,没装黄金甲,没耍大刀片,没卖大力丸,看到最后还没床戏,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搭配上几曲简单的旋律,还有那令人神伤的歌词,如此在我们日益萎缩、混沌的小心灵深处擦出那么一丝温暖的火花,对,还有爱,这说不清道不明纠纠结众生的永恒之谜,左大爷对他心爱的姑娘阿丝玛反复念叨着:
我想说我爱你,但是没有
但是我没有,说我爱你
我想说我爱你,但是没有
但是我没有,说我爱你
爱吧,是么,你啊,有么,想啊想吧。
或许就像每个人生理上都有一张脸,每个人心中都有爱,他们的爱就像他们的脸一样千奇百怪,有的普通,有的精美,有的潦草,有的隆重,有的惊天地泣鬼神,有的微风拂过不留痕迹,有百媚千回的,也有吓死人不偿命的,世间有那么多变化莫测的爱,而影片为我们选择了当中最为纯真忧伤的一种诠释方式:油然而生,若即若离,擦肩而过,相忘于江湖,多年后却依然盘旋于心无法释怀的淡然惆怅。
二十多年前我也曾喜欢过一位倔强的北京姑娘,我们生在红旗下,光着屁股混在幼儿园,山盟海誓海枯石烂那全是假的,天天彼此打得死去活来,有一天我气急了,指着自己还未发育的小鸡鸡说:我有你有吗?你有吗?你有吗?女孩低头一看自己空荡荡的下身,顿时哇哇哭得丧尽天良。
我太混蛋了,我多想也为这个女孩写一首歌啊,当然,我没那么愤世嫉俗,不会唱fuck her,fuck her,如果上苍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好好珍惜,我会深情地对她唱:就算你没有小鸡鸡,请不要悲哀。
当她听到这首歌,我想一定会再次热泪盈眶吧。
也没准哪天,我百无聊赖走在地安门大街,迎面撞上一姑娘,说不上美丽,谈不上气质,个头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穿着二十块从动批砍来的T衫,两眼盯着我看,不等我缓过神,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脱口而出:我喜欢你。
我诧异,我惊慌,我手足无措,我结结巴巴往外蹦词:外、外啊?
姑娘镇定自若用一口倍儿地道的普通话答:因为你不会弹吉他。
5 ) 俗的那么干净
他们甚至没有接吻.
他们靠的最近的那一次,
男人忍不住说
"跟我一起去伦敦吧,
我们可以一起写歌,住舒服的房子.
带Ivonka一起去,一定很好.
去吧"
女人答的很快:
"我们去了伦敦,
没人会知道我们在哪儿."
男人激动的接话道
"我们组个乐队,一定出名.
把房子卖掉,没有牵挂."
女人笑:
"一起出专辑,我可以伴唱.对吧?"
"对.还负责钢琴."
"去吧,我是认真的."男人重复着.
"可以带上我妈妈吗?"女人假装逗趣的试探.
男人小小的尴尬了,还面带着微笑.
"好了,我们回去继续录音吧."
女人抹去表情,静静的说.
整部电影最激情的对白仅此而已.
始于女人弹唱那首写给丈夫却不被欣赏的歌.
女人竟然是有丈夫的.一个完全不懂她的丈夫.
女人于是带着小女儿和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男人心里也揣着那个弃他而去远赴伦敦的前任女友.
好像注定了就应该让这样的两人相遇,
却又像注定了没有结局.
故事里的爱尔兰像一个沉默的小站.
不动声色的承载着临时的人和事.
下一分钟,生活继续.
生活很俗,
这里却俗的那么干净.
女人指尖流出的点点音符,
像晴朗的冬日里,
枝头积雪融化出的一滴滴珠子.
剔透的微弱身躯在尖锐的风里瑟瑟颤抖.
闪烁着小生物绒毛般的光亮.
像女巫双手庇护着的水晶球,
映射了整整一个冬日的雪地和天空,
以及那些欢笑的或流泪的人们.
零落的琴声,
苍茫的积雪.
竟然都是暖的.
仿佛记得了什么.
是不是也拥有过那样的目光和笑容?
拥抱过那样的流泪的姿势?
会不会再碰触那样的声音和灵魂?
而不再失去?
不知所谓,不明所以.
终于还是写了爱情...For once.
6 ) 我知君心如明月,君知我心似湖水。
现代爱情太易摧毁,或许是因为我们寻找同好的方式越来越容易,自然对于身边人就越来越不懂得珍惜。在没有豆瓣和Facebook的上一代,若是觅得一知己,应该是特别令人开心的事吧。电影《Once》,男女主角的情感始终处于知己和伴侣这样的模糊界限,故事在一首又一首醉人的歌曲中徐徐展开。这段情感没有LV、GUCCI或PRADA,却有着在这世上我遇到过最为神奇最伟大的礼物!
在发售的DVD封面里,无数影评人都把它称为音乐电影。我不知道这是因为电影多少因为“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为人熟知还是因为电影中音乐占了大部分篇章的原因,但我觉得这部电影远远超出一部音乐电影的范畴。或者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发行企宣就已经将之定义为“音乐电影”,我却依旧愿意自作多情将之定义为情节上佳的剧情片。若我们因为《The Devil Wears Prada》出现了太多名牌就将它定义为品牌电影,估计David Frankel也会难过吧?
这部电影里凸显音乐在里面的重要性,也是因为音乐原本就是令男女主角走在一起的东西。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社会缺少一点人情味,也许是因为人们都抛弃了艺术和思想上的造诣。即使就学科而言,学习美术和音乐似乎也是很多家长因为子女成绩不佳做出的无奈之举,而对于美术和音乐毫无感知的子女也无法和艺术融为一体。在国内,很少有人在街上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就算有,多半也是为了钱而演奏,这多少是令人难过的事吧。
人们也不会把“在街上弹奏”这件事跟艺术挂上钩,在很多人眼中,艺术就是在人民大会堂穿着晚礼服热血讴歌祖国而已。在经济高飞的中国,不单单是艺术,就连道德都离我们很远了。所以才有人会不顾后代安危盖“豆腐渣”;才有人会不顾后代安危产“皮革奶”,一个不顾自身后代的民族会走到怎样的尽头呢?说这些,纯粹是想说明在这样一个难过的年代,《Once》于我而言在情感上有多大的治愈功能。这是今年开春我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电影。
《小时代》泛滥的年代,已经越来越少人会再读《麦琪的礼物》;拜金物质的年代,我们习惯在北海道美景和海南树上别墅里寻找爱情。然而爱情其实多么简单,几根琴弦,几个琴键,竟然让人找到无比怀念的温存来。没有贵公子金龟婿,也没有貌美如花的千金小姐。电影不仅推翻了所有情感电影矫情和刻意的角色设定,甚至还不算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爱情故事。但是对于共通爱好那一点点执着,哪怕是那么微小却也如此温暖,慢慢融化观众一颗颗冰冷的心。
电影一开始时,女主说了一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但在片末她却得到了梦寐以求男主免费送给她的一架钢琴。是的,这样一个世界里,钢琴房子甚至大白菜都太贵了;是的,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即使去面试也只能去便宜还算时尚的小店买西装。但是还好,这样一个世界里,只要你愿意那么真心和情感却是永久免费的。我知君心如明月,君知我心似湖水。彼此相知相惜,那么即使情感止步在最美好的开始,却依旧能感知到它带来的温存。因为爱,就是世界上最神奇最伟大的礼物。
五分之四."noor-esh-ho (你爱他吗)? " "noor-oh-tebbe(我爱的是你)."
长镜头组接恰到好处,风格简约清新,浪漫当中透着唯美。男女主角弹唱和相遇那俩个场景都非常唯美。
有些幸福无关爱情.
这是关于音乐的电影。追上抢劫犯,“歌里的女人怎么了”。歌声不绝,一段比一段动人。抢劫之后夜里那段,很动人;琴行里那段双重奏,更动人;独自买了CD电池,回家的路上边听边唱那一段,尤其动人;看过去录像唱的那段,怎么那么动人。音乐聚会。
只是从你身边经过,度过最难的时光,就各自上路。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How ofen do you find a right person? ——导演用尽全力去还原生活的平庸,然后让我们发现其中微弱却真实的梦想……
我很丑,可是我有音乐和啤酒,白天黯淡,夜晚不朽,那就是我
两个为生活所迫的人在某一刻相遇,只是为了帮助彼此回归各自的生活。他们最终没有为了更多的期待见面,也深知那毫无意义。因为,这是爱,不是爱情。吉他和钢琴的和音真美!爱尔兰熟悉的街道和冬天的感觉真是久违了。清新的小电影,淡淡的离愁。
音乐不错。。别的一般
这TMD不就一DV拍的MTV么……真难为他们了,拍成这样。
我们曾经短暂相遇,然后又即刻分开,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总有时间为证
恩恩这是明朗版本的迷失东京一样的电影 我们相遇 是为了一次相互成全...在期望大哭一场的夜里 遇见你 真是好事情
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欣赏自己的才华,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陪伴着自己,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支持着自己去实现梦想,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只是因为一首歌而邂逅,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与自己情投意合。只是,你与她没有更早的相遇,你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故事。
高明的爱情故事不是说两人如何纠缠交葛,而是说两人如何保持距离。里面的歌总是恰到好处。
当她看到他托人送来的钢琴时一脸的惊喜,而他亦步履轻快面带微笑离去,电影立即升格了。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因彼此而动情,却不得不分道扬镳各自走上前程。音乐真的很棒!
真实的东西将永远流传
Are you really here or am I dreaming?
【B+】拍摄真是简陋到极致了,这片压根就没有灯光师这种生物吧,最后一个摇臂镜头居然都在抖orz。不过其实从构图什么的还是看得出导演是非常专业的,普通人没有好功底还是不要轻易模仿这种捣个妈95的风格。
三星是给音乐的,当然音乐本身远超过五星,可片子实在是。。不要因为用了手持DV和职业玩音乐的非正统演员,就觉得写实了,就觉得暖心了,就觉得这就是fucking real life了,这是一段很好的状态,但只有状态,没有动机。除了用音乐串场,故事都走不下去,当做加长版的纪实MV来看是不错的。
极品原声,要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