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尔冬升导演的热搜,我突然发现了他家几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影帝哥哥,特别是姜大卫,这位当年香港的首位亚洲影帝,更发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历程,以至后期内地观众奉为经典的港片,多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却忘却了开启武侠电影新浪潮的鼻祖张彻、胡金铨等大导演的代表作品。
此片作为张导的代表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的殊荣,而作为他的爱徒姜大卫在片中极具戏剧张力的表演,获得亚洲影帝实至名归。且听我细细道来。
电影围绕的主题一如其名,报仇,全片紧扣主题,开篇就是关玉楼因发现妻子的奸情,警告第三者封老板后被设计陷害致死。台上所扮演的罗通盘缠大战,台下自己寡不敌众奋战惨死的情节交替穿插,似乎让人已经分不清哪是戏,哪是现实,一股莫名的悲愤让人无从疏解。狄龙所扮演的大哥,无论是戏装还是民国装都是一身帅,只可惜早早领了便当。
在打足了影片的悲情基调后,姜大卫扮演的弟弟关小楼一身黑衣登场,不得不说,那句靓绝东南亚的评价放在小姜身上不过分,甚至评价低了。在张导的镜头下,他的一身民国西服装,配合上极具立体的脸型,一双深陷的眼睛里充满了仇恨、决绝和少年英气。可以说,尊哥年轻时的脸型是有着国际范儿的,因为中国人的脸型比较扁平,在电影光影中比较吃亏,而小姜虽然瘦,却有着深陷的眼窝,恰到好处的五官比例,却又不是西方人的脸庞,在光影的衬托下,显得神秘、极具塑造性,阳刚而不阴柔,恐怕正是这种中西合璧的电影脸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目光,以至于在香港后期的明星中,再难找到如他年轻时那样的脸孔,以至于在目前内地的明星中更是难以见寻,而满是娘炮和整容脸。可惜,到了中姜时期脸部圆润,风景难现。
回归正题,小姜在片中,从一亮相的眼神就告诉观众:我要报仇。是的,这样的眼神一直贯穿全片,除了与爱人在一起的短暂温存之外。眼神的到位使得观众被他的情绪紧紧吸引,投入其中。这样的连贯在时年23岁的小姜身上体现,可谓难能可贵。因为他的其他作品多是这部电影之后拍摄的,大家的关注点可能更多放在了CP组合身上。在干脆利落干掉了几个帮凶之后,他与爱人重逢,踩点、手刃封老板,打掉大BOSS,其中有些打斗情节,依然有台上戏、台下打的交相呼应。这样的设计却并不让人出戏,似乎在告诉观众,精彩好戏还在继续。
在与爱人许约后,小楼毅然奔赴最后的报仇之处。小楼此去凶多吉少,而从花正芳的眼泪中,观众已能感到恐怕他再难回。最后,却也如此。一个半小时的好戏到此结束,作为观众,我似乎没有看够,因为影片省略了小楼与哥哥的感情线,只用片头的合影和片尾的回忆镜头简单带过,弟弟口中的哥哥,往日一起生活的点滴似如盐板撒在他的伤口之处,不能再让观众看见。可谓戏短情长,当时买票进影院的观众注定要带着这股悲愤走出剧场。
作为少年,小楼的年龄与小姜当年应该相仿,作为戏班的师兄弟,不忘当年的兄弟之情,毅然决然为其报仇,也正是体现了张导武侠电影的精髓,士为知己者死的中华大义。只是如今的我们已经逐渐疏离了这样的情怀,误解成了所谓小情感、小确幸。因为,你只要看看刺客、演义故事就能逐渐明白。可以理解,如今的社会已然不是当年,商品经济,市场逐利。这也正是张导想要唤起和重温的那种大义。只是,到了狄姜一起出镜时,确有另外的化学效应,戏里戏外,任由他人评说。
最后,要为小姜的影帝作品点赞,他的确是个宝藏演员,我喜欢年轻时的他,可喜的是,他年轻时拍了不少的作品。但也可惜他在狄姜组合散伙后佳作难寻。不过还好,我们能够通过他弟弟无意中的介绍发现了这倾国倾城、人间绝色的一代小生。希望老姜健康长寿,多为观众创作好的作品!
1-茶楼一战,大哥死的惨烈。乱世中,军阀小人当道,大哥为了护妻,而那批人为了霸占,随随便便在牌桌上下了个“做掉关玉楼”的决定
2-弟弟小楼出场很帅气,为了报仇,离南北上。戏院、茶楼、一品香、封开山、高副官再到金公馆,最后倒在树下
3-印象里,张导演的戏都是发生在古代,这个不得不提。老面孔们的发型和服装都变了。郑雷叔不适合反派,还有饰演胡大帅的前辈记得在《独臂刀王》里见过,也挺慈祥的,个人看法
4-人死之前,是不是一切都会变得慢的多,类似的镜头在张的戏里出现好多次了
5-在王五茶馆,金口口声声说的“身不由主”,可调转翻头,他最后还是将刀口对准了“盟友”小楼,人在江湖,英雄男儿千万要当心像这样的小人,当然他死得其所
6-“小俩口,亲热够了吧,也别让我这老光棍太难受—别怕,正芳,我们有多亲热就多亲热,好,好,这才是关小楼。”
7-“过了今晚,报了大哥的仇,我和你远走他乡,一起到南方去—到南方去—我一直在南方,那儿跟此地不同,我们可以过完全新的生活。”
8-呢部戏,阿尊的情感戏尺度比以往要大点,至少都kiss了
9-阿龙是太阳,阿尊是月亮,一个雄健,一个唯美,但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男儿。张导演用他的电影镜头在告诉我:就算流血到最后一口气,也要完成该完成的事
前天晚上看了《报仇》,之所以在那么多张彻的片子中选这部,一个是由于:姜大卫就是因这部片成为了第一个拿到亚洲最佳男主角的华人男演员;另一个原因是据说李碧华就是因为这片子而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从而写了《霸王别姬》,连段小楼这个名字都是由姜大卫所饰演的“关小楼”而来的,看来李碧华确实是姜的超级粉丝(据说亦舒也是)。在这两个动因促使下,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报仇》,我倒要看看长得像周杰伦的姜大卫要如何来迷倒这两位才女。
片子一开始,便是狄龙在戏台上唱界牌关。刚刚百度了下,知道了界牌关的典故,感叹导演的这个细节安排。狄龙果然是俊俏非凡,连武生扮相都那么俏。开场大概20分钟,狄龙大哥便遭奸人陷害,早早领了便当,看样子阿尊的戏份是非常非常多了。
镜头一转,幽静昏暗的夜,皮鞋的踢踏声低调地传来。随之出现的,是一个背影,清冷而孤傲的背影,这个便是小楼了吧。那个时候的阿尊是最瘦的,纤细的身躯包裹在黑色的中山装中——缩水版基努李维斯(囧)。等小楼走到了旅馆前,一转身,镜头给了个正面,一张冷峻的脸,一双警觉的眼。细细观察小楼的穿着,黑色修身中山装加白色立领衬衫,长长的头发整齐的梳成三七开,怎一个酷字了得?绝对是黑客帝国中基努李维斯扮相的开山鼻祖啊~之后的几场打斗便是阿尊的个人装酷秀。当小楼遇见花正芳时,便是侠骨柔情的时刻了——没几句话就滚床上去了(囧)。完事后,小楼穿着敞胸白衬衫,在一缕月光下吐着慵懒的烟圈,孤独而清冷。这样的场景是最罗曼蒂克的,怪不得能偷走那么多少女的心~
一个场景:小楼用纤细苍白的手指轻抚花正芳的面颊,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神情,眼神温柔,语调柔软,轻轻地轻轻地吻上花正芳的唇。这个镜头也征服了我,我似乎能感觉出小楼柔软的唇,这个特写是那么生动。我不禁感叹,原来除了番茄汁和滚来滚去之外,张彻还有拍浪漫爱情片的潜力。
之后便是一路追查一路打打杀杀。
最后一场打斗,本片高潮,重头戏。小楼早早便穿好了张彻为其准备的赴死白衣,依旧带着张扑克脸去报仇。他挂在悬梁上的那镜头还挺不错的,充分显示了身材短小精悍的好处,如果是基努李维斯,只怕要藏也藏不住吧(囧)。最后的打斗依旧充满张彻一贯的个人爱好,喽喽们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推便倒,车轮战对主角是没用的,主角像台永不知疲倦的机器一样左一拳右一腿。等到时间差不多的时候主角开始见红,然后是慢镜头+主角身体夸张的扭动+主角开始滚滚滚。几乎所有此类镜头我看着都觉得很欢乐,真的是太好笑了(我承认,我应该更严肃一点)。最后,当小楼终于完成滚戏后,他开始进行生前回忆:慢镜头配合从前他和狄龙一起在戏班练功的情景,确实很温馨很兄弟爱。怪不得李碧华会把《霸王别姬》写成一部BL文,原来是受此启发(笑)。
看完全片儿,觉得真是太有爱了,阿尊在此片儿中酷得一塌糊涂,那酷劲儿绝对是基努李维斯的师傅级别的。虽然狄龙的戏份不多,但是也很出彩,那两个女人基本可以忽略,只是作为推动剧情和渲染英雄柔情之用。
古往今来,果然摆酷是俘获少女心的不二法宝。
张彻真的好偏心,为阿尊量身定做这部电影,把他捧上了影帝宝座,也造福了我们这些HC女。
央视电影频道前阵子有天晚上放1974年的邵氏电影《哪吒》,刚好这部我没看过,熬到半夜看了。接近尾声时,看到傅声扮演的哪吒穿一身白衣出来剔骨还父,忍不住笑起来,又是白衣啊张导演,您这是风格呢?还是执念呢?
稍微看几部张彻的电影就会发现,白衣赴死,几乎是张彻的注册商标。
从早期作品开始,就有《金燕子》里的白衣大侠银鹏,《大刺客》中的聂政也在赴死之时换上白衣。张彻自己也曾说:“京戏的人物和造型,其实颇为‘现代’,我拍武侠片深受其影响,我的‘白衣大侠’,是受京戏武生造型和旧小说‘白袍小将’的影响。”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关小楼。
1970年的《报仇》,从南方归来为兄报仇的关小楼以黑色学生装出场,中间曾换过一身白衬衣黑长裤,然后,在电影进行到75分钟的时候,他穿上了一整套白色学生装,从此刻直到剧终,整整二十分钟惨烈血战,观众看到他被枪击中,被数柄匕首刺入胸腹再拔出,鲜血喷溅如泉的画面用慢动作刻意强调,那几秒钟,关小楼身穿任何其他颜色的衣服,都不会有如此触目惊心的效果。最终,这个单薄狠辣的少年摇摇晃晃地站在楼梯上,一身白衣一半染成红色,脚边躺着数十具仇人的尸体。白衣溅血的色彩对比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四十年来让每个看到这一幕的观众,在那一刻都忘记了呼吸。1970年第十六届亚太影展,姜大卫以关小楼这个角色获得香港影史上第一位亚洲影帝,那一年他23岁,至今仍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张彻晚年撰文时还不无自得地提到:“……姜大卫在片中穿白色学生装,也开了一时风气,连罗维导演的《精武门》,李小龙也穿上了白学生装,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报仇》的影响。”
直到中晚期的《少林五祖》,五位英雄最后与清廷走狗决战前也都齐齐换上白衣。《马永贞》中惊鸿一瞥的谭四,出场时一身咖啡色猎装,后来谈判桌上穿深色西服,当他换上白衣出现在画面中时,资深观众立刻预感到,谭四在电影里怕是活不了几分钟了——这预感随后就得到了证实。
白衣成为张彻电影的一大特点,甚至成为一种风格。除了视觉效果外,白衣还象征着英雄无瑕如玉的节操,有影评人说张彻电影中的白衣“如同英雄迎接死亡前穿的礼服”。衣冠胜雪和义气肝胆就这样在镜头前完美呈现给观众一个浪漫的武侠世界。
白衣赴死在其他导演的电影里也出现过,最鼎鼎大名的,当数吴宇森的《喋血双雄》,在杀手小庄和黑社会老大汪海的最后决战里,用反差鲜明的教堂作为杀戮背景、在枪声中惊飞而起的白鸽、毫无节制的一百万发子弹等等元素自这部电影后几乎成为约翰吴的符号,但有一样元素,却是属于他师傅张彻的,那就是杀手小庄那身在枪林弹雨中被鲜血染红的纯白西服。
平行
张彻还真是爱姜大卫啊,白西服关小楼太帅气了
1.不够Cult,不够大快人心,个人觉得不如《残缺》。2.有些动作部分的调度真的非常出彩,但是剧本编的又有不少让人搔头的漏洞。3.不知什么原因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张彻片……
精致.
这个片实在是太适合对我尊发花痴了【当然面对我尊随时发花痴无鸭梨】这个片的设定有问题,大嫂居然能给龙大伯这种美男戴绿帽,怎么可能!除非他是基佬【呃……】大家都说本片是黑客帝国的炫酷祖宗,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对,我尊一袭黑衣真是完美。
平行剪辑。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终极大战必穿白衣;狄龙又惨死,陈观泰还连死两回
8.0 重看。不以硬桥硬马的武打做卖点时,变焦被收起来,而用手持与慢镜来映衬惨烈,这次更加上各类闪回的蒙太奇。刚好《报仇》有关戏剧,从戏台上的《界牌关》我们很可以看出动作场面的原型何在,各种夸张而非真实的武术动作,兵器并不真正沾身而不过轻飘飘划过,盘肠大战不消说,简直就是张彻武戏的代名词,罗通将死前的绕圈旋翻正对应各个英雄男儿令人发指的打滚。如友邻所说,亮相才关键,因此姜大卫绝不会脱下自己的白衣,在武戏本身都看起来像是缺点的这些老旧武打片里,白衣染血的气概才是最重要的。关小楼为关玉楼报仇了这么久,只在结尾唯一的镜头里,他们才真正共处一镜。
黑▪白▪红,一场绚丽的死亡之舞
姜伟年先生与汪萍小姐不解纽的几段“床戏”,还不如他与谭富荣先生练功的一幕暧昧缠绵,即便是临死前的一刹回忆,呜呼,张彻老先生,你是让关小楼去报仇还是一往情深去赴死?
配乐绝了,与剧情天作之合,纷纷入扣,紧抓人心;慢镜头妙了,渲染情节,突出表现力度。
哪有那样的少年,人比纸薄,锐如刀锋,一袭黑自暗夜的青石阶踢踏而来.他回过首,全世界都到抽了口凉气.--我就是关小楼.
这个街道,这个狙击枪,这样的情节,有木有让你想到noira啊~貌似见到陈观泰了,然后有个死人眼睛眨了一下...
東瀛感濃重。捧姜大衛,在海報上卻又不得不用狄龍的胸脯撐場面,真可謂掛羊頭賣狗肉(大衛在這裏標誌性動作是甩頭髮……不讓大衛脫衣服實在是明智之舉)。聖母-妓女對照如故。值得關注的是夾雜其間的南北意味,去南方可以開始新的生活,沒有險惡,沒有仇怨。
“别怕,小芳,我们有多亲热就多亲热。”说完都不带笑的。
张彻最好的电影,每个动作都踩在节拍上,节奏控制极强...
慢镜头,平行剪辑,姜大卫一身白衣的复仇形象十分经典。
就姜大卫那小身板儿还打打杀杀呢?头发还很销魂的说。很喜欢影片开始狄龙打架的场景穿插着唱戏的台景。(还有开始狄龙被插双眼那效果简直是西红柿揉碎了直接乎眼睛上了好嘛!武指袁祥仁。
界牌关 听说是这部电影促发了李碧华后来写霸王别姬 确实好片子 年轻的姜大卫有无法言语的魅力!~~
看到那鲜红的液体,不敢相信那是血。。不过小楼死得太帅了,郁闷的是狄龙的角色每次都比尊的死得早,而且无比惨,新独臂刀里是腰斩,这次是双目刺瞎加穿肠破肚,飚血飚得凶猛
还真就是黑色电影!加入了现代舞!剪辑也很棒~充满美感的镜头!要翻拍就找周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