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一个迷恋建筑和战争的王,濒死的过程和普通人一样煎熬、痛苦、不堪,同样很难保持尊严,另外,他同普通人一样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着灼灼的热情,哪怕力不从心。不同的是,他最终获得了比普通人更清醒的见地,烧掉了先王留下的遗嘱和其他证明,并告诫孩子让人民获得更多福利:减税、依靠信仰、善待邻里等。最终他让医生们取出他的心脏,同他父亲一样,放入教会。也就是说他同意医生们解剖他的遗体。最后的解剖场面令人震撼,这种科学的勇于正视疾病的态度,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社会的,或者历史的、政治的、医学的、生命的……疾病,才是路易十四的死亡具有意义的最核心部分。这是欧洲进步的根本,是理性的胜利。
生、老,接下去什么?是我们知道,但故意不去想的。是诅咒、发誓,真相却严酷到不该拿来开玩笑的。 即便绕开此类虚构类作品,非虚构的也不断在发生。更何况,有的虚构类,直面阴影和沉重,是大写的真实。
路易十四垂暮,曾经的大有为君王垂死如何挣扎,人力如何不胜天。大屏幕窥视华美宫殿与腐朽病躯,医生们诸种SHOT IN THE DARK无效,满屋子的人围着老国王说着WHITE LIES,其实躺着的站着的也许都心知肚明。认命,但有责任配合命运的脚本一步一步走——于是银幕内外,仿佛都预知结局等着看路易十四咽气。 忍住不看表,需要意志力。但转念一想:能预知结尾,不代表当下就放弃。坚持下去有转折,一是临终告解了仪式也进行了,BGM铺天盖地——但还没有完。二是最后的五分钟,归于尘土前打回原形,什么面前人人平等?哪怕预知结局也没法掌握全局,这剧情走向,此前入戏中国帝王家史与“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结局却想也想不出。 看电影仿佛探险——根本就是探险,逼着自己根据海报和简介想象影片能够对胃口或满足好奇心,甫入场便咬定座椅不放松,只有跟自己较劲——不能暂停,不能快进,不能截图……这场又有人睡着了,电影节的排片大有玄机啊。请叫我闷片大王[捂脸]
我越来越不明白豆瓣用户的打分了,只要是外国的文艺片一律高分,我不明白这片到底好在哪?
导演花了两个小时就为了告诉大家晚期糖尿病人的最终临床表现?如果这是这样的话,就算不是路易十四,换成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这片也可以成立啊,描述一个“君王”,糖尿病最多是辅助,“王”的本性才是关键,导演就在无限长镜头去描述一个垂死的病人,找有话题的病人来我大鸡国拍啊,保管热闹非凡。
主演到是可以吹一辈子,说自己有部片子两小时,全是床戏。我也不觉得主演有多牛,脸部肌肉颤抖的戏码很多人都会演,但主演还是有优势的,毕竟这么矮的演员不好找。
我之前说了,法国电影都是垃圾,没有例外,法国没有浪漫,只有幺蛾子。但我不明白法国电影为什么那么吃香。
看《贝奥武夫》的时候春霆哥说过“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晚上发生的”,我希望导演和法国人民都知道,这种病人晒晒太阳其实挺好的。
这个导演,为了营造油画感死活不拉窗帘,闷死国王了。
我本人不太了解路易十四,现在导演告诉我了,这货是个秃顶猥琐小侏儒。同时代的康熙比这货过的好几十万辈。
我希望导演能明白,电影不是用来折磨人的。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将这样一个居于时空交叉点的男人放大到他的面目、瞳孔的细微变化,天地人,人似乎永远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正是油画般的稳静扭转了电影艺术从静到动的发展主趋势。电影人们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它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鸟的歌唱》里人在天地中可以只是一个像素点,《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中人在城堡里又可以是铺满奢华床的最硕大蓬松的假发。通于一而万事毕, 无心得而鬼神服。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的《死火》与《墓碣文》不知道能不能为我们理解塞拉的“死亡纪事”打开一扇门,因为在塞拉的作品中形式极大内容极空,又或者不是空而是“无心得”。 西班牙系列观影开启于《一条安达鲁的狗》和《黄金时代》,盛世乱世沧海桑田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气质和品格,当路易十四的爱犬向他摇尾告别的时候,欧洲几代霸业的更替都见证了“黄金时代”的陨落,某种意义上来说《堂吉诃德》就是对于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回响。当路易十四摘帽谢幕之时,必然死亡的现实的过程伴随着反思天地时空的蛛丝马迹,灵魂附于躺着的身体之上梦见自己死的情境。 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我于是坐了起来。(《死后》) 不是缓慢叙事,不是游逛,甚至不是胖胖的仆人,恰恰是躺卧构成了塞拉的特色主题与形式。葛优躺风靡一时,绝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时代特征,无助的人们随时都在怀念大地。人们空怀雄心却毫无作为,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新浪潮翻滚过后塞拉是否有这样的心境,刚好未赶上一个伟大时代而又感叹另一个伟大时代尚未开启。路易十四告诉自己的孙子,不要学我大兴土木,不要学我四处征战。 如果《鸟的歌唱》中没有看见鸟而觉得莫名,这次在路易十四的床前就有一只笼中鸟在翠鸣,但它又仿佛像路易十四病中痛的呻吟。无论是医师们的小心谨慎,还是新兴阶层的无知拓新,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经验可靠,还是神父信仰的荒诞与意义,这些刀光剑影在画外音面前仿佛都是小事。生命无所依凭则必陷于宅的空虚,窗的极远处有想念的人想念的地方想念的声音,意大利歌剧声由远到近的回响,鼓舞了生命最后一次顽强的战斗。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题辞) 我躺着,我愿意,我踏实。
路易十四(法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号。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在位长达72年3月18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欧洲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直到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扎然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黎塞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在他亲政期间(1661年―1715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两次小规模的冲突,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至高无上的欧洲霸主;后两场大战对上荷-英-奥的三强联盟,大同盟战争因双方厌战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由法国王孙继承王位,但战争负担使他亲手缔造的伟大形象(大帝)的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殆尽。
路易十四的死亡在叙事中是一个必然达成的目标,戏剧冲突的缺乏使得叙事呈现出的是平铺直叙的死亡记录,慢慢死去的国王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医生、佣人以及各色人等不过是镜头中精致的布景与灯光间被放置进去的构图元素,每一幅画面都有如宫廷油画般带有静谧华美,本片被弱化的叙事是为视觉美学的让路。
死神在房间角落的阴影里守候。一代英杰的平凡陨落,似乎也如法国辉煌的古典时代落幕,毒素恶疾昏臣庸医积重难返。法国新浪潮之子完美诠释什么叫做躺着也能演戏,对年迈、濒死之人的状态演绎自然逼真,服饰也是如此,低调、细致入微,连睡衣都染着人味儿。用光太讲究。戏感稍弱,不太适应。三星半
欧盟影展。有趣,上一场《海上火焰》像在看剧情片,这部剧情片却像是纪录片。短暂花园戏开场后变为室内戏(想及《呼喊与细语》),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居多,十分逼仄。国王死去亦如常人,过程展现细致入微,摄影美如画。但说实话除了我最爱的小安托万,我真不知道看这片还有什么意义……
影20362:刚刚看了《维塔利娜·瓦雷拉》,这个更加高级。太阳王的陨落也如普通人一样,但最后时刻太孤独。慢慢的被一群“庸医”玩弄。死亡哀悼的群哭戏不错!
全方位死亡过程的直播,对病体顽疾痛苦的展示,用人人都知道的四百击小男孩更显衰老的可怕,嘶吼呻吟,呆滞的流泪,利奥德简直浑身都是戏。尽管全内景低照度下皇宫服饰甚至美肴还那么华丽,但是仿佛能闻见一股腐烂的味道。为了后人,庸医群臣赤裸解剖,一代名君遂成历史,生命的虚无。百老汇欧盟影展。
苍蝇乱飞,他想吃肉皮冻。死前很多雀鸟声。
凡尔赛里路易十四和gay弟弟太俊了。serra用极美的方式拍出这场充满大特写的死亡纪事反而是暴力地让你去直视太阳王的行将就木。眼神,抽搐的面部神经,蜡烛,丝绒,杂发,喝完牛血干瘪的嘴就是一张泄了气的褶皱皮囊上任人割出了一条裂口。配乐缺席,配乐出场。最后一场死亡崇高起来又迅速消解
临终的咏叹调,流光浮动的移动油画框,静止的暮色,细微的声响,格调如红酒般沉着醇厚;那年四百击里的明亮少年出演这样的角色,不禁唏嘘时光残忍;坐等出资源补缺憾
最喜欢的场景之一:索邦大学医学专家与江湖术士的辩论(太逗了)。另外,无论是本色演出,还是天才发挥,雷奥的演技令人既忍俊不禁,又敬佩有加。#丝绸之路电影节#
巨大的惊喜!能听到尖厉的呻吟,能听到嘶哑的痰震,能听到钟摆的催促,能听到苍蝇的环伺。褪去君王的光环,剔除任何美的粉饰。太阳的陨落,如此真实,如此缓慢,如此残酷。室内打光、摄影、布景、表演都是一流。拍出了时间感,镜头会呼吸!在时间流逝中等待腐败。路易十四居然是安托万!年度十佳预定
欧盟展@百美汇;烛火明暗幽微,猩红昏黄内景,着迷于无限衰败的静默(苍蝇飞舞的运用),一场华丽惊心的死亡纪录;时间在他身后一分一秒地追赶,他一分一毫地被驱逐进历史的尘埃,毒菌蛰伏在体内,伴随弥留之际的含混呻吟,绽放残忍迷人的恶之花;打光和构图太赞了。
在晦暗的烛光下清数分秒,在嘹远的军鼓声中只微笑一次,在忧心忡忡的仆人中孑然长眠;小安托万的表演已然可以浇筑时间本身,古典主义美学登峰造极,结尾的设置更是让人淬不及防,举重若轻。
非常精致的垂死老人表演秀,尤其前半段,有老人典型的带算计的任性、也有君主特有的倔强和悲伤。旁人的表现也很有趣,典型的权利集中式的关心,伴随着真心、敬畏与私心。路易很少说话,旁人需要判断他是在沉思、默认、愤怒还是病的说不出来了;同样他也在判断别人,消解掉次要问题(如:修桥的钱、对战争的悔恨),最终落回到他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宗教救赎、健康、女人,这些问题统统被搁置了。讨论病情与关心是真心的,但也伴随着伴君如伴虎的担心与自我的私心,主治医就是个典型。细节:路易兴奋的时候,脸会抽动一下,不满的时候,嘴会左右动一下。音效超好,有一幕是:城堡外在庆祝圣路易节,鼓声震天,路易坐起凝望着远处森林,鼓声渐渐变成战地的炮火声,往日荣光进入他的思绪;配合画面顶部如烟的云,前景牢笼般的窗棂,这个情境相当完美。
太多自己不懂的深沉!
宫廷室内戏,全场低气压,把电影当油画儿来拍算怎么一回事嘛~~~功勋赫赫的君王,死亡来临的那刻也不过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我觉得过了一刻钟,看一眼手表刚过去五分钟。。。
油画质感体现宫廷,又用去剧作化的记录手法记录一个人的死亡。全场无高潮的室内夜戏,塞拉敢写敢拍。[B]
死气沉沉确实可以用来定义这整部电影,一代君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事无巨细地呈现在昏黄的屏幕中,利奥德在长镜头中渐渐麻木,但它是否仅仅只是一场死亡纪事呢?我无力回答。
控制精准的日常,不错,可惜少了灵性和令人疼痛的东西,像科学艺术。
有好几次我都在想,走出这个房间,这群人,哪怕一秒也好。死亡的魔掌,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