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令人尴尬十足的电影,就像男人得了阳痿,女人得了痔疮前去医院就诊,恰巧主治医生还是高中异性同学。第一时间观影后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即让人说不出它的好处来,也让人说不出它的坏处来。但是走出影院呼吸了一口午夜北京的雾霾空气后,顿时感觉茅塞顿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吃鸡肋感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好在冯导在影片未上映时说过:如果影片不好,请大家随便骂。
好吧,看来今天二岩要说,对不起,冯导!这次你真的要挨骂了。
首先来讲这是一部还未上映就遭遇各种恶俗、下流、低级炒作的电影。先是影片跳档炒作,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最早电影的宣传海报早在9月初就下发到各个一线城市的公交站点。在第一时间二岩特意留意关注了一下,《我不是潘金莲》的宣传海报上没有明确写上映日期,而是写了“坐等上映”四个大字。一般来讲,绝大部分的电影在宣传上都会写上映日期,而这部影片完全是先卖个关子炒作一下。果然等海外宣传到位,拿个二流的某国际奖,再回头让媒体炒作影片原本定在9月30日又向后延期了,理由坊间最多的传闻是审查没有通过。不得不说制片方与发行方是绞尽脑汁地宣传影片,后来再加上范冰冰的去某大学参加活动被赶走的恶俗炒作又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作为商业片这部影片未在国内上映单看宣传上它已经成功了一半,值得那些想挣大钱的商业片学习一下。但冯导和刘编剧自我标榜影片是艺术片实在是有点勉强,作为艺术片影片又显得高逼格浮夸起来,所以严肃地讨论本片定位,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商业片。
客观来讲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有惊艳的地方,也有平庸的地方。假如说这不是冯导的作品,而是一位中国第六代甚至更为年轻导演的作品,那么这绝对是至高无上的精品佳作。可偏偏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所以综合考虑评分上也就6分左右,不会也不可能再多了。就好像是你一位堂堂的博士生参加了一次高考,得了个全市第一,这并不光彩,也不值得推崇与夸赞的。
其次从主演上来看全片基本上都是重量级演员,唯独主演却是位毫无演技的花瓶,二岩不明白一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注重严格与细节的冯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范冰冰作为主演,而原著小说里描写李雪莲这个人物曾提了一句“眼睛大”符合外,别的都沾不上边。
整部影片除了范冰冰其他的衬角都发挥了不错的演员水准,而大鹏饰演的审判员王公道绝对可以点赞的,其他人更不用提了。作为山东老乡二岩绝不想着贬低范冰冰,但她真的是毫无演技可言,在影片中她站在那里,无论是二十岁还是四十岁,都是一个呆板刻薄的样子,当然了除了肤色稍点变化。同对比一下其他女演员,饰演农村妇女形象最成功的当属《秋菊打官司》里的巩俐,在片中秋菊一句话不说,站在那里就浑身是戏。同样赵微在《亲爱的》里面演技得到了爆发,在里面我们能看到赵微的眼神十分的投入,那种对孩子依依不舍的离别与爱恋,可曾是一位当过母亲感同身受的。而范冰冰在电影里有两个细节就表现得不够明确与自信。二十年后,也就是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农村四十多岁的妇女身子可是完全走了形,平时走路的姿态一定是双腿不再并拢,甚至站立也会一脚深一脚浅。而不是脸蛋弄几处褶子,服装穿成宽松旧色就是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了。关于这一点她可以认真学习下《金婚》里面二十集后蒋雯丽的表演。
另外在影片中范冰冰所呈现的李雪莲这个角色几乎都在神游状态,肢体动作笨拙,眼神迷离飘忽,愣是把一位固执己见的妇女演成了精神病者。对白一口生硬的河北话首先让人想到这是外来的媳妇熬成了婆,虽然形象融入了,但是语言仍是半生半熟,有点弄巧成拙。不过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那次仅有几秒钟的床戏她才算找对了路数。
一位成功成熟的演员,扎实的演技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有关系,不是靠着一张满天广告的脸蛋与到处蹭红地毯就把角色给撑起来。如果这次有,也仅仅是个农村妇女的骨架,完成没有乡村气息的血肉与灵魂。
再来说说剧本的问题,刘振云的原著小说很值得阅读,把读者带入感强,语言亲民化。但是把小说改编成立体的影像就有点困难,而且有些作品注定就不适合拍成电影。《我是刘跃进》与《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的语言都很棒,但是拍成电影真的很烂,如果拍成小场合的话剧会比较合适。这也许就是小说与电影的区别,小说可以有千万种让读者去想象思考,但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固定的,导演和编剧稍有点不慎就会马失前蹄。而冯小刚与刘振云便犯了个不可避免的错误,两人都把自己最不拿手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刘振云在原小说中注重表现的是黑色幽默,而在电影中只能用几句台词来展现,相反冯小刚擅长得是贫嘴幽默,而在影片中这种对白几乎成了智障般的思想交流。
不得不说王朔的小市民剧本更适合冯导,至于农村题材真有点文人耍刀,贻笑大方。
关于影片的表现形式上只能用讥讽来形容了,自以为聪明牛逼的冯导用独特的圆角来全程跟拍,本来想让整体观众有种偷窥感,但这种拍摄手法却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电影的拍摄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后期处理成这样,完全不顾观众的观影感受。圆形遮罩画面,而‘圆’会让人感觉和现实有一定距离。冯小刚之前坦承自己决定拍圆是受到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启发:“我看了他拍的《妈咪》,他已经把电影拍成了方的,所以我不能拍方的。我就想他拍方的,那我会有垃圾跟风导演拍圆的,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就觉得好玩、想干点出格的事。”中国人最喜欢模仿,这并不是创新,过后估计肯定又会有不计其数的国产怪异奇特的几何图形视角出来,方的圆的勉强能接受,来个梯形,棱形,三角形,五角形等。总之导演们都有理由,岁数大了,想尝试点别的。冯导,你作为导演舒服了,但是观众呢,可否考虑到观众的感觉,而且是在中国特色的3D大荧幕下。就好像我们出钱去找小姐,小姐光顾着自己舒服了,我们倒难受的不行,最后还没有职业道德地催促我们快点,出门别忘给个好评。
电影镜头无论是方圆最终都成为不了主流,只能兴起一时的话题,但是过后人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这部电影是方的或者是圆的,至于电影本身讲得是什么,我想大多人会忘记。所以这种耍小聪明的技巧还是不要为好,把心思放在质量上面比什么强,请让电影回归电影,让观众回归正常。
关于影片内涵还未公映时就有人吹嘘说影片是“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笑声中带出泪。现在想想真不知道他说这话时是否摸了摸自己的良心,冯氏喜剧真的是这样吗?笑完之后我们该记住什么?该遗忘什么?影片虽然有豪华的演出阵容,情色幽默的基调却统统成为了批判路上的炮灰。关于上访的政治敏感题材决定了思想内涵和批判现实精神,这不是一部现代官场现形录,主题通过黑色幽默偏离了主线成为了一部刁民上访实录。
本人觉得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好笑,他把本该严肃与沉重的农村悲剧题材无限地缩小,以至于让观众只记得了范冰冰的容颜,忽略掉了本身的批判。关于中国某类特殊群体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电影中感受到三种共识的思想境界,一种是现实中我们对待李雪莲这类上访人是不会同情的,甚至都会说给她戴上神精病的帽子,我们绝不会接受这类人。第二种是小说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以艺术化处理,让主角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我们稍稍能接受了,仅仅是对小说对官僚化的嘲笑多了点笑料而已。第三种是电影立体化处理,把李雪莲这个人物实实在在地放在了我们面前,而事件与过程还是一个样子,但是却是冷幽默十足了,配角全成了亮点,主角削弱了。在这一层面上使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人物与事实。其实本质上是骗了广大观众,那些所谓的“悲情”与“不幸”在现实中我们已是鄙夷不屑的。而中国大陆的第六代导演依然有这样的通病,目光触及底层,并不是关心与关注,注重了作品的艺术性,而忽略了现实,但这样的中国农村题材很容易在国际拿个奖项。估计这一点冯导应该有点私心,拍了这些年电影,国外的正儿八经的奖基本上没拿过。
这次冯导马失前蹄归其原因无怪乎是碰了不该碰的题材,用了不该用的主演,犯了第五代导演一部不如一部的通病。冯小刚代表了小市民与中产阶层,周星驰则是小人物,乡村喜剧荒诞题材拍摄最好的电影当属《树先生》,因为它通过小人物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更是反映了赤裸裸的现实与血淋淋的无奈。论其黑色幽默不如《我不是王毛》好看。
很多吃瓜群众说这已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底线了,但事实上冯导只是触及了原著小说的五分之一。如果冯导真想为了电影艺术和自己的梦想,不仿学习一下蒌烨、贾樟柯、李玉等人,老子拍完片完全没有把大陆审查制度放在眼里,直接奔走国际舞台,谁也别想阉割我思想的彻底表达。不过有生之年胆小怕事的冯导怕是达不到那个高度了。
最后还是奉劝冯导一句,还是把精力放在你的都市轻喜剧的一亩三分地上吧,别努力证明自己有多努力,也别以为在国外拿了些不入流的电影奖,就感觉自己走向国际了,十万八千里的欧洲三大奖之路你才刚刚迈出半步,死了这条心吧。
当然了,在今年的国产整体烂片中,本片应该是毫无疑问地会进入十佳电影里面。由次可见今年其他几百部国产片都烂到什么程度了。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ea0f30102wuaf.html最讽刺的往往最辛酸,最荒诞的往往是现实。本片对于人性剖析的很到位,血淋淋赤裸裸,众生百相被展现到入骨三分。作为一部回归现实之作,搞笑之中还带点悲伤,挖掘了很多社会上的潜规则和灰色地带。《我不是潘金莲》讲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堪称现代版官场现形记,黑色幽默版秋菊打官司。
冯小刚对于世俗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用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平民精神。《甲方乙方》的奇思妙想,好梦一日游看似荒唐,其实也为屏幕外的观众造了一场美梦,很多人都曾如此幻想过自己渴望生活中的一天。《不见不散》的明快轻松,段子让人会心一笑,经典对白令人回味。《一声叹息》的三角纠葛,让多少曾经陷入情感纠结的人产生共鸣。《手机》的微妙两性,夫妻双方围绕手机,好似暗战。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荒诞辛酸,充斥着小人物悲喜,还是原来冯小刚的味道。
冯小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可以不喜欢他的风格,但是不能否定他在电影行业的成就。可以不喜欢他的言论,但是不能否定他抓住机会的能力。与王首富的唇枪舌战,也是闹得满城风雨,在此不做过多评价。
片中的李雪莲,她倔强,她拧巴,不服输,宁折不弯,就像一个斗士。她普通的在农村随处可见,却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困难事情。官员眼里的小白菜,前夫嘴里的潘金莲,自己心里的窦娥,三者合成了李雪莲。举手投足都是戏,让人忘记了范冰冰,眼里只有李雪莲。
一条主线,是打官司。原是双方协议假离婚,老公反悔成了真离婚。李雪莲不忿前夫再婚,打官司告前夫假离婚。结果败诉,更加受了委屈。想上诉,法院院长敷衍她。拦县长的车告状,县长躲着她。去市里告状,市长派人带走她,结果下面拍错马屁,变成抓她去派出所。喝茶,多么讽刺又内涵的词语。官员们,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小人物的命运,不被人注意。不由想起现实里,普通老百姓,在基层办事极难,各地方部门只会踢皮球。雪莲只能去北京告状,原本简单的小事,变成了复杂的大事件,这场蝴蝶效应,让市长、县长、院长都丢了官。范冰冰将这可怜、可悲、又坚强的女性,演绎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看似荒诞,却反映了普通人,求仁不得仁,只能鱼死网破的悲哀现实。专业上访户,多少悲哀泪。
一条支线,是失败的感情。她遇到的男人,都不靠谱。前夫秦玉河违背协议,反而指责李雪莲婚前谈过恋爱,和他结婚的时候不是处女。当众侮辱说:“我看你是潘金莲。”为了这句话,她愤怒不已,纠结半生。找杀猪老胡帮忙复仇,老胡就想骗她啪啪啪,但提到正事就怂了。甚至连暗恋她20多年的初中同学赵大头,也非良人。目的不纯。说是爬黄山,回去就结婚。但打炮只为留住她,不让她上京告状。从而解决儿子的工作大难题,畜牧局临时工转正。与郭涛演撕逼对手戏时,冰冰演技极具爆发力,如同愤怒的豹子。人是愿意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还是仇人在一起?遇到的都是虚情假意,她走向绝望。不把自己洗刷明白,她活不下去。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她感情完全破灭,只能走向告状之路。
一条暗线,是胎死腹中的孩子。两夫妻协议假离婚,分房子只是其次,他们想要二胎,但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想多生孩子,只能假离婚。前夫违背诺言,雪莲气到不慎孩子流产。为了给孩子报仇,出这口恶气,她才打了多年的官司。用母爱这个主题在结尾点睛,丰满了整个故事,升华了李雪莲的人物设置。也想起了之前大陆实行多年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让无数人妻离子散,唏嘘不已。
圆形镜头让人产生极强的代入感,镜头如中国山水画般精致,天青色烟雨。方形镜头则展现了北京的规则,大气肃穆。景深、构图都很有特色。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几个配角都很出彩。张嘉译老干部做派十足,官腔打的各种666。可能是近几年影视里,最形象的一个老干部。大鹏攀关系那个包袱埋了半部电影,后面引出来时,笑点十足。而张译饰演的贾聪明,浑身都是戏。把一个官迷心窍,不择手段的货色,演的入骨三分。
电影主要在江西婺源拍摄,身为一个南方人,对于片中的方言对白,产生强烈代入感。结婚几十年的前院长夫妻,讲了夫妻相处之道,不是忍,而是一忍再忍,更是让人笑出声。全片原创段子很多,各种埋包袱玩梗,观众有时是微笑,有时是苦笑,有时则是会心一笑。
最懂冯小刚的作家,一个是王朔,另一个是刘震云。本片是继《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之后,冯小刚刘震云的再次合作。几年前,我参加一个电影沙龙,刘震云先生在现场,有幸问他原作与改编电影的关系。刘震云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曾谦虚的表示:“我是个养猫的人,经常有喜欢画老虎的人,看我的猫养得好,跑来借我的猫,照着去画老虎。”几年后,看过《我不是潘金莲》原小说和电影。原作本就不错,改成电影后更有韵味,这分明是按虎画虎,形神兼备。刘震云原著牵扯到上访题材,比较敏感。冯小刚能拍出来,真不容易。走钢索的人,在刀尖上跳舞。荒诞戏里说现实,笑谈人生辛酸事。
———————————————————
个人微信公众号:cmf2015 ,也许有点逗,还有点贫嘴。聊聊影视,写写故事,讲讲话剧,动漫游戏,不定期送电影周边。文艺有趣可兼得,酒逢知己么么哒。
这部电影一上映有很多争议,看了一下多是冯小刚导演与王健林、王思聪之间的,与电影本身倒是无关。导演是导演,电影是电影。导演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争议,跟电影没有关系。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基于对刘震云的信任。我挺喜欢刘震云的小说,他对于民间小人物的书写,很有意思。《我不是潘金莲》,从“民间女子告状”切入,这一场好戏应该很好看。
说实话李雪莲这个人物,如果在现实中让我碰到,我会犯怵。“事情不是这个事情,理也不是这个理。”她反复说出的这句话,是电影的驱动力,结果既荒诞可笑又悲凉深重。这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李雪莲陷入其中的那个世界,她认定的“理”是基于民间百姓的日常情理,决定着她生活的价值和看问题的视角,她不明白离婚弄假成真,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却为何无人能为她伸张正义,她死活都不明白;另一个,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现代社会”建构的法理体系与官僚体制,任何人事纠纷都依据法律来进行处理,所以王公道当然会判决李雪丽告她前夫结果为输,这是个“正确的判决”,却导致一连串的后果,从王公道一直到上面的各级官员,也死活都不明白。
电影的张力就在于此:李雪莲的“理”与现代社会的“理”是相冲突的,两者绞在一起,戏剧性就出来了:李雪莲以一己之力,扳倒了一众官员,而后者对她毫无办法。但对李雪莲来说,却毫无成就感,因为她要的就是从“我们是假离婚”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无人能帮她解决。十几年来,她一遍又一遍地“犯轴”上访,自己整个生命动力都寄托于此,而她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电影结束前,那个因为李雪莲被罢免的县长,一脸风尘地坐在她对面,告诉自己现在回老家做点小生意,看到那时我也不免对他有同情之心——他的一生就因为这个女人而改变,想想真是又荒诞又悲凉。
电影让我感觉新鲜的,就是这些官员的形象。从王公道一直往上走,到县长,到市长,到省长,再到中央首长,各个演员拿捏得很是到位。首长那一场戏,从开始说只是来听听,到后面震怒发飙,演员那个分寸感真是好,真是栩栩如生。在这个体系之中,底层官员与中层官员的焦虑与惶恐,都来源于“官位不保”,李雪莲无意之中拿住了这个“命门”,从而把他们搅得寝食难安。电影中官员很多“笑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会有他们的“形势所迫”带来的荒诞感。这个分寸,其实比较难拿捏的,这点冯小刚处理得当。
回到李雪莲这个人物,我认为这是范冰冰到目前的演员生涯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最直观的感受是:看电影时,我忘记这是范冰冰了,这就是李雪莲。偶像演员常碰到的瓶颈是:观众知道这是偶像本人在演戏,但是对偶像饰演的角色没有任何认同感。李雪莲这个人物是“轴”的,她的迷惘痛苦悲伤,都源于此。范冰冰吃透了这个人物,她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神态、脸部的表情,都是李雪莲这个人物的。当她得知前夫车祸遇难,那个难以置信又悲痛欲绝的神情,范冰冰表演得很有层次感,细腻动人,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构图方式,圆镜头是在李雪莲老家,方镜头是在北京,最后宽镜头是万事皆休之后,我觉得与叙事的内容很贴合。不得不说,每一帧镜头都是一副好画,这在以前的观影经验里真是少见这样考究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16年我观影里的前三名。
一根筋的上访女子李雪莲和地方一众官员十年间的缠斗,几番会错意表错情,直弄到天昏地暗一地鸡毛,如同片中舞台上那出《三岔口》。冯式喜剧片里一贯呈现的民间生存策略,小奸小坏小算盘小聪明,彼此都悲都惨都不容易,终局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片中的庙堂是民间脑补的庙堂,民间则是庙堂臆想的民间,圆凿方枘的世情,仅靠异形画幅的精巧转换,也许还不能轻易让人换一个视点和心境打量这个世界。
视觉呈示上颇见功力,全片画幅变换虽非影史首创,但毕竟在中国电影中独树一帜。表演上众配角的演绎可圈可点。
先说几个故事,老民警告诉我的。
第一件严重。发生在十几年前。初次上访的刘老太开了新手光环,刚下公交居然遇到某首长出行。她访感出众,在警察来得及反应前冲过机非隔离带,跪在路中间。司机一打方向,撞上绿化带,把首长的腰闪了。公安系统从局长到民警撤个遍,地方从省到县乌纱帽滚一地。事后全国马路加装人行道护栏。
第二件荒诞。快十年了还没结束。职业访民陈某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八点出现在14路公交车力学胡同站。那有个警察的过滤岗。他不哭不闹,就是陪执勤民警聊天。他认识府右街派出所近十年所有民警,口头禅是:“我是看着你们局长从学员升到警监的。”每年两会访情严峻时还帮助民警维持秩序。就这位模范访民,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上访,他的回答是:“嗨,几十年前的事,早忘了。”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还来,他的回答是:“习惯了。”
第三件香艳。大西门常年晃一位半老徐娘,自称某首长的初恋。我在一个黄昏见过她,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日本人围绕这种眼睛建立了一整套色情宗教。余晖温情脉脉,掩饰她缺乏保养的早衰皮肤。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就像年轻时那么瘦。今年第一场秋雨后,这个女人试图裸奔进大西门,被带走了。
本来还有第四件故事,关于访民冒充人大代表的,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我就不具体写了。
总结一下。第三件事告诉我们皮相易变,美和丑太容易相互转化,比半衰期只有1.2毫秒的鐽元素还不稳定。美人胚子生在寒门也只能进化成面目姣好的访民,随便什么姑娘掌握东亚三大邪术都能做直播。电影里范冰冰被化妆师扮丑,只是对现实声嘶力竭的模仿,在屏幕之外,你我被生活扮丑。
第二件事扩展现实的边界。你们觉得电影黑色幽默?李雪莲不可理喻?并不是。可称为伟大的荒诞就在于它过于现实。类似案件每天都在发生,下面是我见过的奇葩上访理由:因为上访而上访、邻居是恐怖分子、受联合国秘书长指派接任国家主席、县长是外星人、德国首都不能在柏林、野猫杀了邻居家的鸡。把“我不是潘金莲”放在这些理由中,是不是觉得特别讲理,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公安实务中把李雪莲类似物统称为“神经病”,但大家心知肚明哪有那么多病人。他们只是一群囿于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和我们思维完全不同,又有点偏执和拧巴的人。
第一件事聊聊政治。电影里官话说的不要太到位。坐过机关人肯定心领神会。比如“工作方法还是太简单。”“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出在小的方面呢,还是大的方面呢。”“今天我只带耳朵,不带嘴。”“换个思路。”“最近我在思考老祖宗的东西,有些成语真是厉害。”等等等等。一位混的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曾经开导过我(大部分同学都混的比我好太多),不要看不起官话,政治即言语。我说你丫扯淡。他恨铁不成钢的解释了一大堆,什么微言大义,什么组织的粘合剂和减震器,什么办事就是办人。我说闭嘴喝酒。我不懂政治,但我有政治体验,和观影体验完全合拍。永远不要从字面意思理解政治人物的言语。你觉得总理拍桌子是主旋律宣示?拉倒吧他只是在肃清吏治而已。恶性上访的性质是政治事件,法理是非曲直根本无所谓。同一个李雪莲,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来是法统问题(现如今三大法统支柱只剩一个带老百姓过好日子了),在封疆大吏看来是派系斗争问题(省长觉得总理故意拌他),在基层看来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政治是一个有强大惯性的东西,撤官事件发生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屁股决定脑袋,每个官位都有自己的专属逻辑,逻辑之间肯定产生冲突,所有人都做理性选择,整体看来一定毫无理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经病”云集北京。访民就生存在各层逻辑的夹缝里,是政治失序滋生的细菌。冤不冤,谁管你,能否成功上访取决于各级领导的从政水平。
最后说说电影。以及他人即地狱。
本片的结构中规中矩,激励事件是主角受领潘金莲名号开始上访,故事中点在总理拍桌,灵魂黑夜是爱情破灭,高潮出现在秦玉河之死。综合看来高潮过于草率,是为败笔,死亡不该是意外事件,而应该与李雪莲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蝴蝶效应李雪莲的某个选择害死了秦玉河,或者秦玉河压根别死跑过来跪舔李雪莲求复合。我不是原著党,可能受限于小说的故事框架不得不如此处理?总之吹毛求疵的说还能更好。
但是我给它满分,太喜欢它所有人误解所有人的调调。和李宗盛老师一样,我只见过和久的分,没见过分久的和。整个宇宙的熵值不断增高,所有组织都在慢慢解体。这种趋势体现在在身体机能上,我们称之衰老;体现在政治上,我们称之宪法危机;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概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人永远不能了解彼此,人是漂浮在误解之海上的孤岛。最悲观的预测总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祝墨菲定律笼罩一切。
哦,圆框柔美,小桥流水。方框壮丽,硬桥硬马。两者都很好,大家就别争了。
刘震云在巴黎拉丁区独立小影院的首映上玩笑说这片拿那么多奖全靠他写得好并欢迎现场观众观影后顺便购买一本法语版原著。我没买但觉得他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在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个从圆变方的转变太牛掰了。
范冰冰生硬的演技和蹩脚的方言 在众多实力派配角面前显得特别尴尬
“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 电影里所有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其他地方的镜头都是圆的,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片尾范冰冰站在镜头前的沧桑意犹未尽…“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多伦多电影节没有龙标就敢来参赛,在场的学生提了疑问还被冯小刚讽刺只有中国的学生这么问,进口片只有撤档再定档从来没有换挡一说,你姨在怕什么&范冰冰演技无比尴尬,为了避免她的符号式演技,冯小刚没有给近景,私以为他只是拿范冰冰当做他炫技的工具而已&给美美的空境和一帮演技派两星。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真的不如找闫妮演吧
三星半,在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里,算最好的一部的了,之前几个真的没法看。形式上的圆与方,更多是做出距离感,一方面可能是导演所谓的写意,更多的,我倒是觉得为了安全感,去远离写实。毕竟这个话题还是稍微有些敏感,官僚主义,层层推诿,怕事躲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虽有遗憾,但还是挺难得的
很失望,把一个讽刺又荒诞的故事,讲得精致直白无深度,禁不起回味和揣度,冯小刚是名导但不是大师,偶尔的几句俏皮话,与故作深沉的基调格格不入,范冰冰用这两个小时证明影后不等于好演员,配角撑起半边天,比起一众正常发挥的演技派,大鹏和李宗翰的表演让人惊喜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四星半
比黄建新当年那些片子冲击力小不少。大领导没问题,制度没问题,对权力系统之恶没啥触碰。蠢的是底下的官员,群众上访从根上来说也是无理取闹,拦截上访群众的警察形象也很正面。有这个内核,弄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济于事。政治片的内在深度与官员级别高低没啥关系,背靠背脸对脸说的就是小衙门的事。
剧情四星。但是圆镜视角加上婺源的风景整个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看得实在太舒服了。。难怪作为今年TIFF 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范爷美爆,再往上加一星。
范冰冰太努力了。為了演好一個湖北還是安徽人,她說話加了東北口音北京口音山東口音四川口音湖南口音,最後聽來是大舌頭普通話,為她提名了金馬獎。電影前半著急後半不著急,讓我著急。
一如既往的自作聪明,坚持不懈的自以为是。为了讽刺刻意钻牛角尖,为了表现刻意小题大做,不合情也不合法。圆形幕幅最大限度缩小画面的可视面积,再配合大量中远景镜头,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面部表情,忽略掉演技,这倒是很巧妙!
本子有点笨拙,同时也算聪明。一件事,说的不是这件事,成了另一件事,就这么绕出语言的魅力。天朝能拍这事,反正也没谁了,没人能跟他比,根本就没有可比的对象,拍了就是胜利,而且还这么上了。惊不惊喜不重要,反正让人足够的佩服。不过这样的完成度,搁在今年的糟糕大环境下,就坐等横扫金马了。
冰冰的演技被范伟/刘桦/张译/张嘉译随便两分钟的戏秒杀。圆形方形居然还挺喜欢的,别样美感。
女版的《天下无贼》,用偏执自私的情感撩拨无知的G点。女主要求法律保护感情,主张的内容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拦轿喊冤和青天大老爷的封建时代平反标配轻松缴械现代法制法规,又一出从权不从法的苦情戏。为一己之私非法破坏正常秩序,这叫无法无天闹gm。
对拦车、截访之类的表现,充分满足了老百姓(有关部门)对青天大老爷、善解民心老干部的CCTV幻想。是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高了不少,电影感最强的一次。范冰冰也进步了,从砸酒瓶进化到丢暖壶。最后,裸替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圆方镜头,导演说灵感来自多兰《妈咪》,异常微妙,非但不觉炫技,反而十分贴切。画幅都不算什么了,绝佳群演,刘桦冰冰关于“杀人和干那事”的神对话,拐弯镇,喝茶,贾聪明,不要自残,我很被动,去那棵树…一出喜剧版《秋菊打官司》,近十年最好的冯小刚导演电影。看的非龙标版,要能过审就腻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