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到这部60年代的片子,真的是开创了先锋意义,导演和编剧真心是大胆,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这片的两大看点题材之一,女同的话题,那个年代提这样话题真的是划时代吧,看过这么多内地片,感觉到目前都没什么影院片敢玩这种题材吧,另一题材就是讲舆论对人的伤害,对标现在来说,就是网络暴力了,只要一点问题被揪住后,然后在人与人的传递中无限放大,很快就能毁掉一个人...
故事很简单,那个年代的电影好像配乐也很简易,对白却很密集,全靠两位女主角撑着场面,还有演反派小女孩演技真的超棒。
双姝怨The.Children's.Hour.1961.1080p.GBR.BluRay.x265.10bit.AC3.mkv
这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拉拉电影,其实严格来说都不该算,这个不走寻常路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总的来说观影过程并不愉快,因为这个故事和时代背景太让人咬牙切齿了,同时也就是这股恨意成就了这部电影吧。
首先让人咬牙的就是这群熊孩子,和《狩猎》一样,这个关于两位女老师情史的谎言始于一个孩子,接着所有人都无条件的相信孩子,讽刺的是直接后果就是所有家长都把学校里的孩子接走了,因为这样的状况会影响孩子,看到这样从小就充满恶毒的孩子脸,是不是很想一巴掌抽下去,天真和纯洁到底是指什么吃的。
第二层讽刺是真相本身,玛莎并没有意识到她对卡伦的感情,或者她始终在回避,偏偏一个孩子的谎言逼迫她思考而发现了谎言下的真相。说出来的是假的,却揭示了一半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这事本身就是悲剧,自己的情感还需要别人以这种诋毁的方式揭露,说出来还吓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于是直接导致了玛莎自杀的悲剧,她不完全是过不了别人这关,她是过不了自己这关,60年代的美国对于同性恋的指责还是全方位的负面,就算是跳脱出这件事件本身,自我认同和与社会社区的关系始终无法圆满,就算个体再张扬,人依然是社会的人,人一多就没好事貌似是对人类永远的魔咒。
还有一个讽刺是卡伦,她是这一切一切的受害者,她才是纯洁的标志,让奥黛丽赫本来演这个角色更是纯洁得不要不要的。但我总觉得她这种形象有种不作为的无力吐槽感,也可能是时代局限性吧。虽然电影的表现手法很六十年代,演员表演各种夸张的特写,但是感情渲染的还是很到位的,就像一开始说,咬牙切齿,恨不得冲进去每个人抽一巴掌才解恨,你们赢了。
这是一部超前的电影--六十年代homosexuality and lesbianism 尚是禁忌话题,片中含含糊糊地称Miss Dobie和 Miss Wright之间的感情为unnatural的事儿,令小镇居民视为瘟疫;世俗如此强大地站在对立面,女主之一终于含羞自尽,另一不堪精神折磨,与已订婚的男友分手。
有趣的是,Martha本未意识到自己堕入不伦之爱,Karen和医生传出结婚消息,她竟妒火中烧,面斥同伴自私寡情;而本应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儿们私下却议论两位老师过分亲密的关系,偷窥到Karen在 Martha颊上轻轻的安慰一吻,Mary如获至宝,也许那个时候,渴望复仇的小心灵霎那充盈着“果不出所料”的正义感呢。
相对于Martha直抒胸臆的坦白--“Maybe I love you the way people said I did.” Karen的取向则一团模糊,情势危急时着急要和男友马上生个孩子,可当男友提出一起远走高飞时,却舍不得身边女友,哪个是她的真实想法?
潘朵拉之盒由Mary亲手打开,可又是在谁的眼里,两位平常低调的女子遽然化作妖魔?Mrs. Tilford们若然知晓Mary的谎言里竟包含世人难容的真相,还会为此良心不安么?
噢神他妈depressing,赫本的感情戏,厚度不存在的,整一个干瘪的漂亮假人。詹姆斯加纳,有约会心爱女人的快活、对成家生子的渴望、被卷入纷争后的痛苦、挣扎和执着;雪莉麦克雷恩,有嫉妒、有自我压抑、有小孩子般赤诚又傻气的爱。赫本,和她薄薄的肩膀、大睁着的水汪汪的眼睛,说了一堆话但又什么都没说,走来走去好像冷静宽和但还是把身边人都领向地狱——就,到底为什么有人爱上她啊!
片里唯一一个逻辑能闭环的人物就是饰演大反派的费伊·贝恩特。虽然她听信孙女之言,散布两位女主的同性传闻,进而辣手摧花毁掉了她们的事业和名誉,但她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时代的基本观念,并且也在意识到过错以后及时努力作出补偿,她的错只源自于ill-informed,而非根本之恶。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即使想象一下生活在极度保守恐同的社会都觉得不寒而栗,pride month看这种片确实很有“革命尚未结束同志尚须努力”的进步意义,但是片子确实是不好看的。
最近恐怖片的解说看多了 一见片名便以为是如“孤儿怨”一类的恐怖片 再见“赫本”更是毫不犹豫点进了这部黑白片
令人喟叹的演技+双姝绝美的容颜 完美展现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影片制造的经典佳作
何为人言可畏 何谓人心不古 宗教 无知 教育 愚昧 信任 猜忌 爱情 友情 正常 unatural 什么才是所谓正确的评判
一切可于一句谎言崩于一夕 澄清的真相面对既成的事实却已无济于事
影片内容外话:
时隔五六十年 影片中的许多服饰以现代审美来审视仍美艳不可方物
字幕翻译有多出错误 鉴于译者年代 则应不以一眚掩大德
纯正自然的英音听着很是享受 完全可以不去看字幕好好体会演员的谈吐咬字中流露的千思万绪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玛莎对卡伦是真爱。没有接吻,没有触碰,没有欲望,只有单纯的爱。小孩子是魔鬼。流言蜚语与污蔑诽谤毁了三个人的生活。赫本有着典型的欧洲贵族版的长相,气质与教养,最后她一个人勇敢的穿过她的墓地,而面对那些乌合之众,她头也不回。片子拍的很欧洲风格,不是完全的好莱坞。
剪辑很差,但在1961年就拍homophobia这个主题真是大胆超前!爱死雪莉了!最后爆发的那段太让人心碎了。剧本很好,铺垫稍长。很有舞台剧的之感。赫本气场很弱,比较僵硬,表演复古。雪莉对送报男的八个手指一段极有力。玛丽是个邪恶版的布里奥妮,如果忘记了那个时代同性之恋多么禁忌,看看BBM吧。
补标,影史最可恶熊孩子范例,搞姬不成赔上自己,珍爱生命远离直女(高昂着头你还挺骄傲呗);在刻板恶劣环境下,朦胧的禁忌情愫被戳破,一点点清晰泄露的过程,是怀着怎样悸动和绝望的心情;没有指望地爱上别人就赋予其生杀予夺的权力,“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结尾暴击,演技高下立判
勉强及格。光给的很舒服有短促跳接,表演整体好。编剧跟希区柯克合作过几次,但剧本不严谨,当面对质那场戏,孩子口供都没复核就坐实了?反转也儿戏。这片子主线同《狩猎》,恶毒小孩的谎言灾难,但标记了彼时美国价值观,这个也许能说明香港黑帮片何以会被美国评论界视为同性恋电影,傻逼清教徒国家
尾段好牽人心弦,是那種幽閉的默契,只在團體内有效,孤獨而憂傷....跟人表白時腎上腺素過旺那種眩暈快感依舊挺迷人的,不過現時終于不用那麽guilty了,呼...
雪莉麦克雷恩的出柜表白让人落泪,相对于男性的坚硬隐忍,女性的丰富敏感爆发显得强而有力,六十年代能在电影中寄予同性恋的关怀,确实很不容易。PS:个人觉得奥黛丽赫本对电影中的角色的拿捏基本到位,加一星。
在美国同性婚姻合法的如今,中国却发生了与1961年《双姝怨》类似的事件:山东青岛一名同志幼儿园教师因其同性恋身份被校方“开除”……中国同性恋的现实处境想想真让我心酸。—— 在玛莎终于开口承认她如传言一样是真爱凯伦时,我流泪了:爱一个人有时真是很无力无奈的事情,这个世界并非总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的结局也看得我心伤。—— P.S.:撒谎成性的熊孩子真是可怕!更可怕的是很多大人听了还信以为真加以传播!
无论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以及题材在当时的敏感性,整部片子都处于很危险的境地,戏剧化的风格极易拍崩掉,然而到了后半段,强悍的表演将剧作的弱点都掩盖了。1960年《桃色公寓》,1961年这部,完美的 Shirley MacLaine!
假如把赫本换成别人的话就完美了。
那小孩太会演了,活灵活现一个碧池。赫本和麦克雷恩都太美了,特别喜欢麦克雷恩说话的感觉。1961年就写得出这种剧本了,太先锋。人言可畏。越轨行为是根据多数人的道德准则而定的,现在同性恋的社会认可度已经高多了,等八零九零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以后,同性恋就不算越轨行为了吧。
同性恋、儿童教育这些涉及立场问题的事项,人们持有什么立场、采取什么行动,都没有错。凯伦可以高昂头走过误解她的人们面前,玛莎可以选择告别这个伤心的世界,祖母可以义愤填膺又悔恨莫及,男人可以退缩又顾念。一切都很正常,如果你说谁错了,也只是你站在你的立场去判定而已。
真不好意思承认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赫本的电影,演技不敢恭维。虽然它是外向的视角,但那场内心戏最动人心魄。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灵之战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我无法忍受你的触碰,我无法忍受你看着我。”——简直要心肌梗塞。
在这个卖基卖腐的年代,很难想象到当年的禁忌之爱和舆论的恐怖;影片本身很平淡也仅在最后让人惊诧不已,年代的关系以及主角的演出让这部电影增色不少;小孩子真是个可怕的东西。
即使姑娘弯自杀了 姑娘直面对的仍是灿烂的人生。珍惜生命 绝对要远离直女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赫本和雪莉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我!说赫本演技差的你们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非常疑惑。雪莉的苦苦告白和赫本看到雪莉自尽那一瞬间的眼神以及最后昂头高贵的走都是经典的镜头。黑白电影的效果和配乐的紧张气氛营造令人赞叹!
60年代啊,这个题材可以说是相当先锋了。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同性恋,而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就是我终于认清了自我,可是我却无法接受这个自我这种困境,其实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命题。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就没有那么大的革命性了。PS:双女主电影,奥黛丽真是被秒得渣都不剩啊~
我要是赫本我不会接这个电影,打死不接,雪莉还没发挥呢一个眼神就把她秒死了。赫本就该演那种整部电影就她一个女人,美美的啥也不干,一直为男人们太谄媚而发愁的小公主。
赫本真美,but结局不太好。。。封建的社会啊~~~
舆论害死人。更可怕的是小孩子的恶意。孩童的恶意是最真实的恶意。这部影片里Shirley MacLaine比赫本更出色。
妇女之友惠勒再度改编Lillian Hellman的戏剧,每句台词都充满深刻的意味。从头到尾都很流畅,更别提镜头语言有多美了。沉静压抑的赫本和挣扎矛盾的雪梨都奉献了绝佳表演。赫本眼神里藏匿的情感,雪梨深情又痛苦的告白都让我落泪。总之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