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为止看到最让人不舒服的电影。人心不古,不寒而栗,我甚至将它列为恐怖类。有影评说这是用极端的宗教主义,去影射、去抗议普金总统的反同政策。俄罗斯现在恐同多严重我不得而知,但作为无神论者,和极端宗教主义者接触总是要小心翼翼,生怕不知道哪点地方触犯了他们,如履薄冰的提心吊胆倒是切身的体验。 我认识一个信教的狂热分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和男主角几乎如出一辙,凡事按照经书上的作为标准,每天的生活从睁眼到睡着,都要说成是主的安排。当然他没有男主角这么厉害,能把圣经上全文烂熟于胸,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而和他谈话基本上都不是人话,他把自己身上笼罩成神性的光芒,神神叨叨的特别累。他千方百计的想拉我入教,我说这不行啊,我这种人将来是期待自杀的,这个和你们教义是相悖。他说你干嘛要寻死呢,这是主赐给你的生命…我说,如果能自己安排死亡,而不是死于非命,都觉得就是人生的大幸了。人终有一死,能够自己洗漱干净穿戴整齐去迎接最后的旅程,选个不扎心的平淡日子,和家人拥抱告别,不必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一口气上不来的噎死梗死猝死的惨状,该有多好。上天堂?有来生?我都不信。人死了就是从一团尸斑肉到一堆白骨一把灰,撒了大海喂鱼吧。 电影里面男主角就如此这般的向周围的同学,老师,单身母亲频繁狂热的进行洗脑,狂气和傲气大得惊人,最关键的,还是句句话都用圣经条文作为回应。这种倚靠宗教力量光环下的言辞,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信徒里都变得合理和正义,即使有些句子是断章取义,即使有些教条已经不可能再适应21世纪的今天。渐渐原本喧闹的人群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一切都像中了邪一样的扭曲,只有唯唯诺诺的应承声和触目惊心的十字架,大家都发疯了。 电影里有夸大的成分,现代文明社会和科学,不至于那么轻易被一个少年所击溃。抛开这层诡异的宗教外壳,内在的同样还是青少年常见的叛逆反抗,标新立异,追求共鸣,是一条成长的伤痕之路。但它又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某些国家和宗教里,教义大过天,以教治国已是不争的事实。至少东正教能允许这种话题的电影产生,而不至于有人去电影院里朝看电影的观众放人肉炸弹。
/ 片中洗脑的过程 观影者都参与其中 对于不信上帝的人来说 也许会是一种折磨 观片过程感觉到亦正亦邪的气息 猎奇有意思 / 片中说剧中一众人被男主洗脑 但片子拍出来的感觉 是大家并不是很懂男主在装什么逼 更像是被他的气势折服 也想加入如此的高级非主流俱乐部 由此来看 不知想拍的是宗教在不同时代下的地位 还是异教徒的成长录 / 男主一意孤行的样子 让我有些后怕 是否坚持自我的样子 在别人眼中正如一个异教徒一般 但仔细想时 其中最大的差别 我以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正/负面影响 不干涉他人 是表达自我的前提 反击当然是另一回事 / 结尾处女老师的突变不知道是何用意 只需反驳男主几个观点 让男主表现出无力反驳恼羞成怒的样子 让观者明白男主的片面与无知 就完成了人设的使命 但女老师在结局处 突然在无观众下自导自演起来 私以为很形式,无意义 /
彻底的无神论者,无论如何,毕竟是站在到达彻底信仰的最高一级台阶,而冷漠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只有愚蠢和恐惧……——陀思妥耶夫斯基《鬼》
男主角并不是一开始就信仰宗教的。电影一开始,母亲在回家后对他进行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然后询问他为何不愿上游泳课。男主角起初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想让母亲以“控制不住勃起”这一生理原因回复老师,以此蒙混过关。只是在母亲毫不妥协的逼问下,一句略微带点怒气的反语——“宗教原因”——才从他口中说出。
这个理由好像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为了结束这段冗长的唠叨才突然在男主角的头脑中冒出来。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何母亲在刚听见这个回答后嘴角流露出的冷笑,“你哪来的什么信仰”“这太离谱了,鬼才信呢”,这说明所谓“信仰”在男主角身上其实没有见着任何苗头。
看来,“信仰”只是男主角在紧急时刻抓在手上的一根稻草,是他用来反抗母亲以及整个社会加诸他身上约束的最强大有力的武器。就像一个谎言的开始,其实已经埋下了无数其他需要被圆说的谎;“信仰”这个稻草既然已经拿在男主角的手上,他就需要将其持至电影结束。
因而,这部电影丝毫不是在赞颂一个信仰得道的年轻人如何通过《圣经》中的话语揭露现代社会的伪善,而是在探讨信仰如何被利用(甚至歪曲)以致成为反抗整个社会的武器。
《圣经》的教义,人们是没有能力反对的。男主角充分利用了这个漏洞:通过对《圣经》文本逐章逐句的摘引,他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他不必穿泳衣下水游泳,因为这亵渎了《圣经》,他在性教育课上捣乱,因为这同样亵渎《圣经》……因而,他若要做(或不做)任何会遭受别人反对的事,他总能从《圣经》这个无所不包的文本中找到理由。
就像无论非基督徒想要用什么理由来反驳一位基督徒的信仰,这位基督徒总能从《圣经》中找到理由来回应前者的怀疑。因为自身完备的逻辑体系,《圣经》能够自洽地解释关诸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信仰”所给予男主角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能够反抗一切。他与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站在一起,他有责任对世间漠视基督教义的凡人提出指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对这个已然遗忘上帝的世俗世界。但也可能,他想得并没有这般深入,《圣经》给予他的只是宣泄青春怒火、反抗这个堕落世界的借口。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人们信念的想法,以让他们忠实于上帝。他只是觉得这样很好玩,能让自己无聊的生活添上几笔亮色。
如果说整部电影真的有批判极权社会的寓意,那也只是在此显现了出来。盲目的信仰带来了唯我独尊的窘境,男主角通过引用《圣经》驳倒了所有人,让他们对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产生了怀疑。唯有生物老师除外,她是唯一敢正面挑战男主角权威的人。但最后,她失败了,不仅失去了教职,也失去了贞洁(被指控勾引男主角)。整部电影的意图也在此暴露出来,没有人能逃过极权主义精密又高效运转的齿轮,不然只会死于它的冷漠中。
需要指出的是《门徒》在文本与影像上的割裂。整部电影只具有文本上的价值,也即整个故事可以简单被转述为文字同样获得它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些精致、美妙的摄影画面如同软肋,不仅没有为整部电影助益(确实让观赏更加具有可看性),反而造成与文本的割裂。
当我们获悉《门徒》其实是改编自某个舞台剧,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被理解。因为舞台可以呈现一个失真的概念化世界,而电影首先建立在真实的空间环境中。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强行借用了一个“先行”的批判概念,然后再用华丽的影像对它进行包装。因而,观看不再有可能性,被引至死胡同。整部电影的观看就是一种暴露意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观众揭开骗局的过程,这让人恶心。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Ясен(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8737641/
2016年12月吧。
莫斯科,无尽的雪,化了流成满地的泥泞,然后又被冻结。舒瓦洛夫大楼,他对我说,今天有一部电影,导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了奖。
这并不是邀请,只是一个推辞。
他错了,戛纳电影节获奖的名单里,没有这部电影的名字。
我走进那个崭新的大厅,电影还有10分钟开始,却挤了不少人。这和一节旷课2/3学生的俄罗斯课堂很不一样,迥异到我甚至有些不自在。
他们说今天导演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会来。
我望着入口的方向,寻觅一个身影。既然不是约定,那么似乎会面也没有什么必要。
我看到他鲜红色的卫衣,从门前晃进来。身边跟着一个男生,也许是他的朋友。我本来就不认识什么毛子。他亚麻棕色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动作总是有些局促不安。
我思考了很久,久到当我回过神来,连台阶都坐满了人。
他们在第一排坐下,与周围的人问候说笑。我猫着腰走过去,走到他身边。我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只在伸过手的那一瞬间,抽动嘴稍给一个僵硬的微笑,这个微笑,是俄罗斯教我的。而他,也用那一副虚假至极的面孔对我说道:здоровье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觉得气氛太压抑,一种难忍的恶心涌上我的喉头。于是我又悄悄离开了,正如同我来时那样,走到最后一排我的位置。
我还看得到他,他那抹鲜红是那样显眼。我却看到那颗亚麻色头颅下的红,被他扯了下来拿在手中。我猜,他热,这与我无关。
电影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冷色调,长镜头,没有字幕的对话。俄罗斯式的板寸,斯坦尼斯拉夫式的精确而不带一丝意外的表演方式。
破败窄小的楼房,阴暗的房间,我猜楼道一定阴郁着浓重的令人作呕的味道。因为那也是我的生活。
俄罗斯不需要营造什么气氛,她的气氛永远只有两种,九个月的阴郁,和三个月短促的光亮。
我看到一个神经质的人,黑头发,高鼻梁,淡蓝色的眼睛。手执着圣经,把自己关在本就阴森的房间里,做着阴郁的梦。我分不清他是什么人种,似乎混着东方和西方的血,迷惘地寻觅属于自己的去处,正如我所踏驻的那片土地。
压抑的课堂,摇滚乐,酒精,懵懂的性。性本该是这个年龄最美的渴望,却被压抑在灰色的黑色的阿迪达斯运动服里。
我从未见过那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如此整齐划一地痴迷着摇滚乐,即使在他们发源的国度,被毛子们嗤之以鼻的“黑人音乐”早已牢牢压制主流音乐。他们尤爱那个辉煌的年代,那个被红色的浪潮错过的年代。同样差点儿被遗忘的,似乎还有林立在大街小巷那些加了一撇的十字架。
所以自由来了,他们要把那些找回来。吗?
我热爱这个国度,犹爱它冷淡的电影。从爱森斯坦历经塔可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到现在的萨金塞夫,像一层层堆砌的冰雪,越来越厚,越积越冷漠。
剧里阴郁的海,我也曾见过。3月,彼得堡,波罗的海畔。
那里的海没有沙滩,嶙峋密布的全都是礁石。海水不是蓝的,而是迷惘一般的灰。
我看到格里高利的时候,心中交织着两种诡异的情绪。第一是暖,第二是冷。它们从不融合,纠缠斗争着带着我走向结局。
“他会死”,我想着。
因为他太不像一个俄国人,正因为如此,我预感他会死。
上帝,你既然禁止一个男人爱上另一个男人,又何必创造这样一种“恶心的”情愫。
何况即使是互相深爱的人,又怎么会为对方做出多大的牺牲。他们待人的方式,和无尽的冬天一样冷。
所以你必须死,格里高利,或者说,格里亚。
我做好了准备,却来不及闭眼。我可以眼睁睁看着浴缸里的美人鱼腐烂,看着剖腹的人扯出肝肠,却来不及筹备那样直接的谋杀。
谋杀?我猜你在读圣经的那一刹那,早已万念俱灰了吧。
我轻轻叫了起来,叫声埋没在海潮的轰鸣中。周围的人木然盯着屏幕,只有隔壁的女生瞄了我一眼。她长得真漂亮,金黑交融的长发,皮肤白皙,涂了指甲油。
我看着格里高利的尸体,我忍着一丝酸,不让它从眼眶中流出来。
灯亮了,主持人说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 在来的路上。
我看到他走了,没有往这里看一眼。
比起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我更想看到Звягинцев.这个男人的冷漠,是客观的,像上帝俯视芸芸众生。
我踩着混着雪和冰的斑驳的路面,回到熟悉的老旧的出租屋。过热的暖气总是把寒冷的身体烤得过了头,像是发烧了一般。
我打开vk,给他写了几句话。
塔可夫斯基的镜头,萨金塞夫的转折,缅绍夫的喜剧方式。阴郁的气氛和压抑的故事流程。我喜欢。
过了不知多久,我猜很久很久。或者是因为我在茶里加了小半杯伏特加,试图让混乱的大脑平静一些。
他给我发了一个短片,我认出来,是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的妈妈》
“你看过吗?”他问我。
“看过,我看过几乎每一年的优秀戛纳电影。”
“我没有,也不想看,也不会去看。”
我明白了,除了有些羞愧,再也没有什么了。
“Гомофобия(恐同)?”我问。
“你还不明白吗?”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格里高利,他就算死,也像一个圣徒一般死去。
眼泪好烫,我笑着关闭了手机,心中道一声。
“再见,米莎。”
看完电影,就想直接“骂娘”,这电影剧情是“有病”吧,细想发现自己竟被带入电影里了。这电影最直观的看法就是怪诞吧,感觉电影里的人都“不正常”,唯一“正常”点的女老师也慢慢被逼疯 ,一个信教的人杀了人,骗了人,面对教义的反驳只能采用胡编乱造……这种举世混浊,为我独清的想法不仅仅是年轻的躁动和对宗教的信仰,更觉得是宗教的极端分子,而讽刺的是,周围的人却在维护他。
故事嘎然而止,猝不及防啊,却又刚刚好,最后女主角竟然听到了死去的人话,返回去继续“大吵大闹”,以后她会怎样哪?学校死了人,学校里的老师会怎样哪?杀了他唯一的信徒,故事里那个疯子会怎样哪?
逆来顺受与愤世嫉俗是同一前提(集权统治)下的两个不同结果。熟读并大肆引用《圣经》的基里尔最终只引来了反叛者的反叛却丝毫没有领会其智慧。他通过电影赋予男主角质疑世俗的权力,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教育体制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愤怒同样也冲昏了他们理性的大脑,致使本片无法站在超越自身传统语境之外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极端的(小丑)行径只会破坏辩论环境的秩序和为自己换来最终的恶果:成为教条(原教旨)主义者口中的狂热《门徒》以及科学主义者眼下尚未进化的大猩猩。
神棍还是使徒?这是个问题。当宗教成为一个人的唯一支柱,狂热的宗教信仰将成为对抗异己的最大武器。就像那个瘸子,为了爱而活却因为叛离了圣经而被杀死。又像那个生物老师,用科学想要对抗宗教无果后,用宗教对抗宗教,仍然被归位世界的异类。谁才是清醒的?宗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舞台腔与神化
青春反青春,宗教反宗教,教育反教育。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主题放大了说和种族信仰人类自我认知有关 放小了看就是直男癌的极端版 自我中心 拿自己当神 怀疑自己的时候指桑骂槐说别人不信任自己 恐同 斗不过某人就耍赖 这世上的男人啊 我把你们看得透透的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17岁那年,在政史地试卷的轮番轰炸后,出于厌倦,我又本能的开始怀疑一切:人性的恶与阶级分化决定人类社会不会达到共产主义,历史课本上一多半史实都是篡改的,地球到底是不是围着太阳转?此后多年,就在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中看山还是山的活着,因为信仰,信仰一切都是虚无的。
宗教狂热真可怕。想到浪潮。
战斗民族着实生猛,以小见大非常可怕,当宗教成为枷锁或许在周遭同学均为白衣只有他是黑色就已说明一切。男二很美貌
虽说剧作精彩,有些长镜头还是不错,包括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写法很是有趣(宗教明里暗里的复辟),但本片着实过于仰仗舞台剧技巧了。加之人物的动机还是略欠一点说服力,同性话题混在里面比较牵强,感觉还是怎么捞都上不到4星去。看看今年戛纳是不是又要搞空椅子以及萨金塞夫怎么投票……
很发散的电影,看友邻的多重解读有意思。知识分子的宗教思辨,扯到神教育也无从幸免。电影的尴尬、黑色幽默隐藏得深,很见导演功底。[B]
宗教极端分子,狂躁问题少年,全程撒泼暴走让人好气又好笑,最后又有点悲伤迷茫。青绿古着的色调,大量流畅的跟拍长镜头,喋喋不休的圣经说词(特效字幕出处)。泳池水下的青春众生相,房间里徒然出现的救世主,一路在摇滚乐中扛着十字架钉到学校墙上,被逼疯的女老师把鞋连同自己钉在教室地上,crazy
俄羅斯每一兩年就有好幾部“社會寓言片”會浮出來。只不過像如此一部大尺度、口沫遮攔的宗教題材片還真是少見。謝列布連尼科夫就喜歡這種啼笑皆非的表現手法,之前看他的《背叛》和更早的《犧牲者遊戲》就領略過。
果然是脱胎于舞台戏剧本。一个把自己脑给洗了少年,被俄罗斯老中青三代女性爆锤,深刻地展示了“你可以招惹狗熊,但别招惹俄罗斯女性”的俄罗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灯光舞美台词都一流。
……糟糕
把躁郁青春用宗教狂热取代,螺旋上升的疯狂让人不寒而栗。终于记起这曾是一个把共产主义当做信仰的国家。本质上是对普京反同政策的控诉寓言,也正因为这样结尾稍显得软弱。构图满分镜头满分配乐满分,同志男孩在俄罗斯太可怜了!!!
#Cannes2016# 极端宗教敏感的当下看这样一部片子难以避免non-cinematic sentiments. 演员戏剧风格的表演震撼力强,完全迷失的"盲"的状态尽显,有着狂热宗教信仰、成天引用《圣经》的男主的教条刻板,管理层对生物老师真挚言论三番五次的欲盖弥彰,生而有眼,失去自我的门徒却什么也看不见。警钟长鸣。
校园欺凌,恐同排犹,死亡金属,楼道幽灵……比基尼换连体泳衣,初尝权力欲望;生理课裸奔野猴,激发保守复辟同情;理性主义难以对付极端宗教狂热,拯救世界还需俄罗斯辣妹暴拳
看完把人气死,俄罗斯拍这种隐喻电影总是拍半截,好人死光光,坏人活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