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员#★★★,法律是为了不去随意处罚别人而存在的,通片看下来就这句台词比较带感。韩国版的《十二怒汉》,以力挽狂澜的架势讲述从有罪到无罪的判别的过程是这类片子最大的魅力所在,可惜前半段节奏着实拖沓,对加进去起调和作用的喜剧元素也无感,但一个半小时之后的反转还是比较暖心的,体现了人性之光。前阵子在《保持沉默》的影评中还提到很羡慕真正法治健全国家的陪审员制度,也设想过如果天朝能有这样的制度会有多进步,但由于中国人的中庸,以及社会人心的复杂,如何确保陪审团的公正性,毫不夹带阶级立场毫不顾忌利害私心,并且敢于主持正义的专业外普通人还是太少了。——九戒影评
「怼天怼地怼自己」的韩国电影
《陪审员》是近期玛妮看过的又一部“怼天怼地怼自己”的韩国电影,影片以2008年韩国首次引进陪审团制度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陌生的陪审员扭转了一件冤案,并拯救了一条人命的传奇故事。
近些年,韩国电影人的“敢拍”已经出了名,讽刺政府、调侃时事的影片层出不穷。但韩国文化本身又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讲究尊卑、强调权威。
所以,当看到这些讽刺时政的电影出现,尤其还带着“改编自真实故事”几个直冲人心的大字,人们很容易就会进入一种“正义不会迟到”的环境中来,热血沸腾。
但正义到底是什么呢?
韩国电影的回答是:是对抗、是质疑、是不妥协……这种从“顺从”走向“觉醒”的历程,才最触动人心。
《陪审员》如此,它的前辈《辩护人》也是如此。看到它们,我们似乎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朝气勃勃的生命力。
一场「伪装正义」的游戏
故事发生在2008年,韩国首次引进陪审团制度,媒体、民众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次改革。
作为司法部门的检察院,更是想通过这第一次的成功案例树立完美的权威形象——一群普通民众与权威的完美配合,塑造出“共同维护社会正义”的假象。
要造一个这样的“局”,必须先设计一个完美的“系统”,一群不太会“反抗”的NPC,以及一群在这个局里面“游刃有余”的高级玩家。
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板上钉钉”的刑事案件:一位社会残障人士因为领不到低保而痛杀母亲——无权无势,反诉的概率微乎其微。
并且证人、证词、作案动机、凶器……应有尽有。
只需要不懂法律知识的陪审员做做样子就能顺利收官。
第一批被选中的陪审员们——一群必须具有“普通”属性的民众,在开庭前还被暗示,他们无需对案件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判断,只需要凭感觉判断被告“罪大”还是“罪小”即可。
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这几位看似“事不关己”的陪审员却依靠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人性的良知不断对案件作出质疑,最终扭转了这部案件的走向,让被告含冤得雪。
法庭上,第一个提出质疑的陪审员是一名从事了30年殡仪馆擦拭尸体工作的老先生,他直接对法医提出质疑:
为什么现场寻找到的凶器与被害人的伤口不一致?
马上,他就被驱逐出这个“局”。因为他的质疑就是在否定权威,绝不能允许“普通民众”拥有这种权利。
那剩下的“普通民众”还有谁呢?
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比如拿着自己的专利,着急在法院申请民事保障的“loser”权南佑。
从小生活不幸,曾与被告生活在一个小区的少女吴秀静,以及一个考了三年才考上法学院大一新生,相似的处境让他们对被告的困难感同身受。
还有一类是以家庭主妇以及大集团秘书助理为代表的中层,他们有着还不错的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
在他们的意识里,利益、时间是做出判断前的先决条件。
当然,还有一类人是墙头草,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跟随大多数”,不要挑战“权威”是他们一辈子奉行的行为准则。
这里面很容易就形成一种“拉扯”:
一边是中层阶级对权威的绝对认同和信赖,想赶紧敷衍了事以免伤害他们的利益,另一边则是底层人士一遍遍“被迫”承认被告有罪,被迫忽视那不符合逻辑的案件推理。
本以为这种“拉扯”会很快因为权威力量的压制而消失殆尽,没曾想当这种“拉扯”建立在“决定一个人生死”的时候,突然变得意味深长。
要不要当「刽子手」
一群从未当过“裁判”的普通民众,却可以直接充当“刽子手”,这样的体验瞬间把人心最深层的善恶给炸了出来。
在手握他人生死权的那个瞬间,人性会变得特别的清晰和灵活。
是跟随自己的内心,谨慎对待一条生命?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浑浑噩噩地跟随游戏规则,完成自己的设定角色?
更可怕的是,这把杀人的“刀”仅仅只需要你的一个签名……
在老陪审员因为“质疑”而被迫出局之后,权南佑在中途离场时碰到了被告,他发现对方的双手已经被烧坏了,根本连凶器都拿不起来,更别提拿着凶器去杀人了。
接着,源源不断的bug被陪审员们找出来:
被告一家的家庭关系非常和谐,为什么会突然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下雨天的晚上,戴着眼镜的目击证人真的看清杀人凶手的脸了吗?被告在案发当天曾惊慌失措地报过案,为何又被发现摔倒在楼梯间……
本来已经有了结论的案件,在陪审员的参与之下,再次成为了一桩迷案,陪审团内部也在争执和拉扯间渐渐达成一致,对案件的结论越来越怀疑……
其实不论结果如何,只要审判结束,这些陪审员就还是社会上的精英、女儿的好母亲、超级蓬勃的创业者……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与恶的距离有多近,更不会有人责怪他们。
只有他们的内心清楚,自己曾经多么随意地审判了一条生命。
文明的胜利
很多人不了解陪审团,或者怀疑陪审团,尤其是当章莹颖这类型案件发生的时候,这种质疑的声音也愈发地大。
陪审团来自英美司法体系,按照英文直译,他们的名字应该是“临时公民审判团”,或者“公民审判团”。
陪审团是指向法官宣誓并且对给定的案件作出“有罪”or“无罪”裁决的一组人员,尤其是指被法律召集听取并且在法庭上做出案件最终裁决的一组人员。
陪审团制度存在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案件处理结果能够吸收民意,避免仅仅依据承办法官的法律专业知识及个人判断,对案件处理有失偏颇。
这个偏颇,不是指违背法律条文的偏颇,而是给人性留一块余地,理性让位给感性。
到底什么是正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自己的称。
美国伟大的法学家罗尔斯终其一生研究正义问题,最后给出的答案是:
正义离不开直觉。
这是一个吊诡的问题,也许到最后,真正的正义并不完全是法律说了算的。法律可能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从来没有根本解决过公平正义的问题。
因为法官不可能设身处地理解每一个曾遭受过不公的被告,更不会理解很多重大矛盾纠纷的背后缘由。
而陪审团作为民意的集大成者,它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唤起我们对“善”的感悟,和对“正义”的判断。
现实案件中,陪审团很可能会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用直觉进行审判。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法官愿意倾听陪审团的意见。
美国学者对此解释是,既然陪审团作出不顾法律的裁判,该讨论的是法律是否需要修改,该怀疑的是法律是否公正。
英国法官法官德夫林勋爵曾这样评价“陪审制度”:“由陪审团审判不仅是实现公正的手段,它还是象征自由永存的明灯。”
在《陪审员》的最后,有这样一行字幕:
自2008年以来的十年间,韩国有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子给出的无罪判决率是没有陪审员参与的三倍。
人性的复杂程度不可能用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来定义,善和恶的边界也不是法庭上的一锤定音。
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欢呼。
有很多评论的大咖么,已经提到了有点像十二怒汉或者十二公民的味道,韩国电影剖析人性和政治方面一直还是比较前卫的。看到陪审员的人物构成,年龄短差异,工种的差异,学历和阅历的差异,家庭也有差异。虽然没有十二公民那么叙述交代,但也能感受到。回到案件本事,被告人恶习多,自己也是有点刺头,平时家庭关系一踏糊涂,脾气也爆裂(面部畸形,被人歧视,没有人雇佣,无法自食其力)。被害者忍气吞声,一直心有歉疚感,但是自身能力有限,无法给被告人一个较好的经济基础(剧中被害人和被告人一起申请贫困资助,不知道是被告人心疼被害人还是什么原因,最后只能猜测是心疼吧)。就这样一个背景下,矛盾升级,怨恨升级(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冲突,被告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冲突,家庭其他成员和被害人的冲突),政府救济政策的严格,政府办事人员的态度,酒的助性(把一个人逼到了绝路,被害人年纪大了又受伤,无法提供后续的经济基础),被害人和被告人都是心情差到了极致(情绪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生气也是,暴怒也是,高兴也是,作为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哪有什么控制和自制能力一说)想到打解决方式(要么打架,要么自杀,要么就是报复社会,一蹶不振等,当然也有转机,会继续努力改变等等)(不存在歧视,希望不要被吐槽啊)。其实到此处,事情的真想已经不重要了。
这个案件疑点多:没有直接证据,只是目击者的旁证和法医的判断(可能是剧情的需要,这个点要吐槽,现在医学的判断不会由一个法医来判断吧,其次目击者只是一个间接证据),作案动机就是猜测(被告长期怨恨被害人),其次就是没有任何证据直接证明(案发现场只有被害者和被告者)
作为陪审员,第一次大家都是认为有罪,因为大家都这么觉得,直到法医的判断被人否定,但是否定者只是一个扫地僧(放在古代可能是真的被人信了,现在,都是需要持证上岗,没有证,你是没有资格的),有人觉得不对。还有契机(扫地阿姨怎么感觉像耶稣一般的存在啊,包括对话什么的,直接提提点了猪脚)。此时作为没有任何社会阅历,一股脑要创业觉得自己产品OK的直男或者王宝强式的人就想知道真相,开始被人各种攻击,孩子妈(小伙子小姑娘你不知道社会怎么这么,建议直接弄死被害人,省的出来害人,因为社会经验告诉她,有些人,有些事惹上了会很麻烦,还不如直接弄死)。作为高层的秘书大叔(专业的相信专业的,专业的政府的就是对的,无需质疑)。还有一个大妈(照顾老公多年,也有想宁死老公的想法,但是就是想法,没有办法下手啊),开始感性的转向男猪脚的观点了,至于那个法大学生其实就是思路引导者(感觉被可以安排),还有一个大叔(要占尽各种便宜😊),大家说有罪就是有罪呢。至于此,在男猪脚的一再坚持下,感动了大家,激发了所有人的人性本善,要求真相,然后各种验证。
法官:作为引导大众伦理和法律和道德的标杆人物,早期(求真求是求实),后期也是麻木了,加上需要加官进爵,也有懒惰之嫌疑啊。这个是可怕的啊(越是高层,越是权利的剧集者,越应长久的保持执业态度和执业的初衷啊,医生、法院、检察官、老师、政府机关人员等)要不然真的很可怕啊😱。
结果当然也有冲突,经过各种验证还是没有办法说明,至此大家心情还是比较沉重的。最后突然因为男猪脚的产品被中年大叔玩耍激发了剧情的反转,至此人性的善也被导演推倒了高超,泪水来的猛烈些吧😄。最后完美大结局啊,韩国法律也有修正,陪审制度继续改进。
鉴于此,作为久经社会洗礼的你我,对于一个平时为人劣迹斑斑,脾气暴,家庭关系暴被各种人指责的时候,会有真实的判断码?会不会像很多键盘侠一样各种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乱说乱碰呢?会不会平等的看待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呢?会不会理性的思维呢?会不会认真的思考呢?有个理论就是庸众的迫害(美国电影,一个男大叔被小萝莉的谎话毁掉人生,及时被证清白了仍然有人想弄死他,电影名字忘记啦),就是一帮不知情的人把一个内心其实善良的人说成了坏人,你会不会至此远离他呢?会不会害怕麻烦避开远离他呢?如果你轻易回答不会,有可能是你一个正义的善良的人坚持原则的人,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麻烦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
关于人性真的是一个复杂的事情😇
(以下仅个人感受,非专业影评)
┈┈┈┈┈┈┈┈ 1 ┈┈┈┈┈┈┈┈┈
观看之前,对法官的认识很简单,以为他们只是在庭上决定刑罚多少。观看之后,印象极深的是一句话“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而以前从没考虑过法官的判决会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转向。
另一点是关于陪审员们及律师的,他们需要熟悉案情,弄清事情的经过,而不仅仅是根据“个人利益”查阅法律条文,为被辩护方争夺“利益”。
从一个案件出发,任何地方出了纰漏和差错,就要考虑其合理性,用证据说话,重新推论。以前总认为警察破案,法庭根据结果下相应的决定就好,不曾考虑法庭也是一个“二次审查”的场所。正因如此,才能让每个人尽量得到公平公正的结果。
┈┈┈┈┈┈┈┈ 2 ┈┈┈┈┈┈┈┈┈
“无罪推定原则”这点很新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也刷新了我对法律的认知。法律是为了不让无辜的人受处罚,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东西,是为了不让犯罪发生而制定的,所以每一条法律都在提示着我们人生的底线。
也许有人会觉得,专业的法官和律师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几个没有法律基础的陪审员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还给了嫌疑人一个清白,这点有点不可思议。但我认为,正因为非专业,所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不会马虎的审判这个案件。
而法官和律师,法医等人为什么只能推断出有罪,从无罪推定原则出发也无法推出嫌疑人并没有杀害其母亲呢,正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性。
从一开始,这个案子就被定为有罪,而让陪审员们去判断量刑的多少。直到后来证据出现了意外,导致需要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而由于这个案子一开始是被定为有罪的,法医及律师等人没有认真看过材料,也没有考虑这个案子的合理性,所以后来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他们一致的选择了刚开始接到这个案子的有罪,第一印象。
┈┈┈┈┈┈┈┈ 3 ┈┈┈┈┈┈┈┈┈
法官说他第一次出判决书时改了两个通宵,决定别人命运,让他不习惯不适应,但当经历了无数案件的历练后,处理案件是会理性,也会因此固化思维。
就比如上面这个案子,儿子想要申请低保,母亲不肯,儿子大闹,并且儿子因母亲疏忽而烧伤,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给你一个这样的情境,再告诉你,保安目击儿子在暴雨夜晚,抱着栏杆护栏外的母亲,问你儿子有罪吗?显而易见,为了低保而杀母的案件,有什么问题吗?
这就是固化思维的可怕,给你一个场景,你会联想到其他以前发生过的类似的案件作出结论。(我联想到西方判例法和参考先例定罪) 因此我认为法官不仅仅需要坚持理性大于感性,更应该保持对每一个案件的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个嫌疑人,合法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不要因为“专业”而做出“不专业”的判断。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样注意到这个点,如果公安部门指出锤子是凶器,在没有比对DNA的情况下就直接列为呈堂证据,没有比对的字迹也列为呈堂证据,这种明显的失职,是否应该由检察院对公安部门提起公诉?个人觉得这事要是发生在美国,公安部门会立马成为被告,被检方指控是否采用了刑讯逼供和伪造证据的罪名?被告律师和法院各种私下接触是否应吊销被告律师的执照?公检法律师都是一家,权利没有拆分和制约何来公平正义一说?个人愚见,欢迎指正。
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韩国陪审团制度进行改编,电影中所选用案件类型较为特殊,能够凸显出陪审员们存在的重要价值,但也反应出法院对待嫌疑人审判的不严谨。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对嫌疑人定罪未免过于牵强,恰恰反映出陪审团存在的优势,陪审员的存在甚至可以真的改变某些人的人生。韩国电影经常能够拍出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激起民众的思考,也反映着韩国社会在某些方面上的进步。
电影在陪审人员对案件态度方面与《十二公民》的情节有相似之处,细节处理与演员表演技巧上几乎分不出高低。剧情的发展到影片中间时,便可以猜出个大概结果。电影中剧情连续性、以及对人性的刻画,只能说是一般,相较于韩国电影《辩护人》存在较大差距。在没有看守人员的情况下,为了申报专利误入关押嫌疑人房间的情节过于夸张,增加男主与嫌疑人的私下交流的剧情显得多余,男主无法判断案情其实并不是因为多了次和嫌疑人的私下交流而已。
我所喜欢的是影片中反应的整个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当有罪无罪的判断仅仅来源于审判长之手的结果往往会存在弊端,冤判的可能性较大。非专业人士参与陪审,有时恰恰能够弥补判定中的漏洞。真正的法律,也正如影片中所说,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的。也希望我国的法律也能朝更民主,更公正的方向发展,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民众参与法律的执行与思考,来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虽然很多观众看过本片后会拿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作为对比,本片也毫无疑问在一些情节设计上借鉴了后者,但在我看来,真正跟《陪审员》可以对标的,是几年前的韩片《辩护人》,当然后者的艺术水准要高出一大截。《辩护人》里的一场重头戏,就是宋康昊饰演的律师与大财团的海归富二代辩论,在国民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是否能实行民主制;而本片的核心理念则是围绕,由平民构成的陪审团的判断能否推翻来自精英们的判决。
人性的暖意发光发热,真相不会浮于表面,要永远保持理智的怀疑与思考。有真实事件打底,架构《十二怒汉》的叙事模式,怎样拍都不会难看。并且在保证了影片的现实意义下还兼顾了故事的可信度,这不妨也是翻拍/改编类电影的一种全新发展方向。
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非常严肃的故事(真实事件改编);《十二怒汉》的大框架,精彩的本土化移植;故事层层推进,反转既虐心又温暖,韩国电影人再一次成功的把本国的司法系统、集体主义、精英主义喷了个狗血淋漓,痛快的展现了一场“庶民的胜利”,一种“文明的胜利”。“法律可能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从来没有根本解决过公平正义的问题。 ”“法律是为了不处罚人而存在的”。影片的立意很高。人间律法、司法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难能可贵。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有罪无罪一念之间,看时总想起十二怒汉和失控的陪审团
对大家开说,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韩国国民第一次参与审判,欢脱的配乐,搞笑的节奏,让本来没有新意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是救人还是杀人?是有罪还是无罪?原本就是一念之间,审判也是,天平向哪边倾倒,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还不如直接翻拍《十二怒汉》呢,想讲自己的故事,还套上了真实改编,可讲的真不怎么样。剧本缺乏打磨,主要角色缩减为8个,群像戏拍的依然差太多。最近半个月看了三部韩国,比《小委托人》和《证人》都差了不少。本来这个故事可挖掘的角度挺多的,瞥了眼导演处女座,难怪会这样了。
真敢拍,居然这样自黑法律体系,真赞,就喜欢看这种颠覆
最后也是被感动的猝不及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展现了人性暖与善。人物也写得好,轻松自在又温暖。
唔,我觉得特别像《十二怒汉》,没有特别新意的地方,比较中规中矩吧
挺好的,竟然是个真实案件
居然是真人真事。居然到了2008年才有陪审员。无罪推定,利益归于被告,靠的是陪审员的执著和善良,靠的是法官的专业精神,靠的是媒体的监督,靠的是制度的笼子。#20190718
贫富小区歧视,精英观与平民观,正义女神清洁大婶;《十二怒汉》变成加上法官的九怒汉,整体不错,就是韩式闹腾得有点过
与其讲是模仿十二怒汉,不如说是一部很好的普法教育片,04年开始酝酿,08年开始实行,韩国的陪审员制度,也是让更多的国民参与到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其本意也如电影中所传达的,法律不是用来处罚人的,而是树立一个公平的原则
聪明的电影。最喜欢清洁工带着男主角去民事部门的一场戏,有一种很好看的狡黠感,也是在此我觉得可以有别于《十二怒汉》的一点就是去大胆的设置了一些行动戏,毕竟这个案件的本身坐在那并不十分好讨论,它恰恰要讲的是,我们从这些重复踏步的讨论中出来,去鉴定,去行动,去存疑,去看看每一个人,而清洁工更是贡献了点睛之笔的名台词:迷宫也是通道。导演的处理是十分厉害的,基于原案件是一个被韩国各种题材都用过的亲情案,在如此老旧的例子上还可以做得情理动人,而摄影方面也非常厉害,围绕着男主角的那个颠倒镜头不说,室内人像的拍法也颇有结合综艺摄影之感,去“抓”你,比很多想当然的手持要更有生命力,最后死亡场景的还原更是太厉害了,摄影表演剪辑的高效统一,催人泪下。文素利的表演也是本片一大优点。
法律部分远不够严谨(比如审判长判决读到一半不跟合议庭其他成员商量就自己改判),但商业化处理成熟。初试陪审员制的失控备足了冲突笑点,韩式夸张表演提升了讨论的喜感和戏剧性。美、俄、中三版的《十二怒汉》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个孔武有力的结局,而韩国人却用最擅长的悲情说出“法律是为了不处罚人而存在的”这句话,温婉细腻地在人内心中激生出朵朵涟漪。
虽说人韩国08年才开始实施陪审团制度(08年至今陪审团决定仍是审判员参考项),但还是很羡慕。和西德尼那个「十二怒汉」差很多,还是没摆脱韩式调味,很多地方显得刻意。就算刻意,他们好歹也在用电影表达东西啊。看完电影的这个感觉让我觉得值回票价。
整体有趣节奏也在线,挺不错的一部法律片。韩国影视题材这几年多了很多法律类型的片子,还挺有意思的。文姐姐演法官实在是太好看啦。
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实在和十二怒汉太像,不得不说是翻拍。整体看下来一直说大家很负责任,其实我看还是不负责任,前半程为了自己早点回家想判有罪,后半程打着同情罪犯的名义在事实无法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主观善心大发无视罪犯责任通过无罪,看起来就是怕承担催回他人人生的风险。。片尾说陪审团参与的案件比其他类型无罪率高三倍,不得不说这些法律无关人怕士会出于各种原因出具无罪判定,例如怕穷凶极恶的报复,“所谓的善良”等等。陪审团制度其实也很有争议,取决于人们高度的法律常识,不止是有善心就够的。
虽说是根据韩国真实的刑事案件改编,但也未必太像《十二怒汉》了吧。同样都是一起看似板上钉钉的刑事案件,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同样都是通过陪审团们的意见改变了审判长最终的判决意见。唯一不同的是,通过一些小细节的喜剧设定,让剧情在严肃的审判过程中有了一丝丝的趣味。「法律是为了不处罚人才存在的。但没有任何基准,怎么能处罚人呢?所以呢,为了不让随便处罚人,才有了处罚基准。那个基准就是法律。」可惜电影的立意却仅仅止步于此,让我诧异向来对政治敢说敢言的韩国,居然如此浅尝即止。不过瑕不掩瑜,我仍旧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很喜欢《十二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