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媚俗的拚貼
對電影有點要求的我...
漫畫改編的電影《NANA》犯著與大多數失敗案例同樣的毛病;徒具其形而無法表現出原著的主題氛圍。
筆者沒看過漫畫原著,卻從翻看了漫畫達三次之多的消息人士處得知電影把單行本一至五期的大部份劇情都原封不動的搬上銀幕,在此角度而言本來非常忠於原著,可漫畫的主題─被捉摸不定的命運播弄的生命與靠自己能力掌握命運的持久角力則窮電影百多分鐘之力也無法帶出,更遑論是藉此為年輕人於生命旅途中打一口氣了。
本來筆者於電影的包裝與劇情的比重中窺見編導欲把電影的主線繫於蓮和娜娜一段別具發掘深度的情感糾葛上。而這段情感糾葛指的是獨立自主的娜娜為著意氣與自己的理想選擇跟自己深愛的當紅結他手蓮分開,可事實二人也一直對對方念念不忘,每當見面大家必無法把持,而慣於決絕甚至表現得比男生更灑脫的娜娜又無法忍受這纏夾不清的關係;究竟她們二人終將如何,實在是筆者滿心期待的劇情發展,可電影就在上述還處於衝突面的情況下戛然而止,回歸到漫畫預訂了的一個小結上終幕,這不正正顯示了編導們有膽想卻沒膽拍,不敢於原著的根基上再進一步配合個人的想法給觀眾尢其是漫畫迷一個全新的體驗嗎?
取捨失衡令電影難以表達原著母題,畏首畏尾未敢多踏一步再使電影無法被賦予新的涵義,結果《NANA》到頭來不過是一番媚俗的拼貼,甚至拼貼得非常雜碎,無法讓人對準焦點。
再者,本片連日本導演一直擅長經營的唯美構圖、攝影與氣氛渲染都無法做好,使一個年輕人尋理想灑熱血的故事無法交出感染力;連帶一眾年輕演員(中島美嘉除外)稚嫩呆板的演出使本片成為筆者近來於看的過程中最為光火甚至差點得列進割凳級別的電影了。
----------------------------------
作為搖滾樂迷的我...
尢其是聽J-ROCK起家的我來說,電影的音樂可算對極胃口;而由HYDE作曲,中島美嘉演唱的主題曲GLAMOROUS SKY甚至成了筆者網誌的背景音樂,每天重播不下數十次。
縱使歌曲對號,從搖滾迷角度看,《NANA》頂多只算是好壞參半。
問題出於電影裡幾場LIVE SHOW的戲,看在筆者眼裡實在不得不光火。首先,LIVE SHOW的剪輯毫無節奏可言,與演唱中的背景音樂毫不搭配,無法為本來慷慨激昂的搖滾賦予深一層的視覺感染力。再者,除了歌姬出身的中島美嘉能把主音現場演唱的形體動作演繹得淋漓盡致外,身後的兩位結他手與鼓手一望而知不過於攝影前操了兩課,交出的動作停留於東施效顰的程度,幾乎一舉剎了筆者剛投入到搖滾中的氛圍。尢其過份的有低音結他手真一以主音結他的指法作勢掃弦,還有最易穿崩一望而知跟背景音樂鼓聲絕不搭配的無氣又無力的鼓手;這些種種對搖滾迷來說都是非常重大的缺失,尢其在一部打正旗號以搖滾文化包裝的電影。這又再令人想起電影《NANA》之媚俗,媚俗得如何流於表面,一切再深入一點的東西可不要奢望能在此中尋。
----------------------------------
剛成為中島美嘉迷的我...
誓不屈服的雙眸與我見猶憐的珠唇兼容於同一副臉龐是怎樣的光景?
這是筆者於觀影過後唯一還能提出說服別人進場的理由。
本來對中島美嘉全無認知的我,於電影以後就得立志當個美嘉狂了。
常言道一個演員一生只需要一個角色,中島美嘉於她第二部電影就找到了。
中島美嘉生來一副讓男人渴望征服又渴望守護的通吃臉蛋,這種不一致的不確定性頃刻攻陷男人的所有防線同時就單憑這麼一副臉蛋即可演活矛盾的大崎娜娜,無怪乎導演得花這麼多時間特寫不怎麼會變化僅一雙麗目凝視著的中島美嘉了。
2 ) 从漫画到电影,从cosplay到动漫流:看日本电影中的动漫质感
从漫画到电影,从cosplay到动漫流:看日本电影中的动漫质感
文/不一定驴驴 2005年11月
1、从cosplay、《NANA》时尚风潮谈起
2005年的好莱坞,罗德里格斯极为虔诚地把弗兰克·米勒的黑色漫画《罪恶之城》送上了银幕,并以此名利双收。在日本,改编自当下最红少女漫画家矢泽爱同名漫画的《NANA》引爆票房。2005年影坛的话题之一--漫画改编电影的时尚。
2003年,北村龙平《百人斩少女》的成功,给日本影坛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上户彩小姐横劈竖砍的刺客“安云”造型,比之《杀死比尔》中的乌玛新娘不遑多让,也让动漫发烧友们欢欣若狂。每况愈下的日本电影,籍此寻获了一条复活的甬路--cosplay(注①)。
2004年松尾铃木的《恋之门》(羽生生纯 原画),更为直白坦率地以“cosplay”和“漫画同人志(注②)”为题材,美少年松田龙平、玩偶般的“卡哇依”少女酒井若菜,都是不可多得的cos人才。同年矢泽爱漫画改编的《下弦之月》,则由美型少男成宫宽贵和少男杀手栗山千明出镜(二人也曾出演《百人斩少女1&2》)。俊男帅女的粉墨cos秀,是这类电影成功的关键。
松尾铃木在《恋之门》中直言不讳地表态:少男漫画是小孩子的专利;少女漫画才是今昔主流。《百人斩少女2》的败阙和最近《NANA》的空前火爆,则证实了松尾的谶言。改编自小山雄老式打斗漫画的《百人斩少女》,续篇在失去北村龙平那样一流的导演,余下的很OUT的少男漫画cos自然无人买帐。而《NANA》完全不同,甚受年轻女性观众追捧的它,纵令不具备真的电影魅力,只要在角色扮演方面下足工夫,同时保留原著里所向披靡的时尚前卫元素,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继《下弦之月》的小试牛刀,矢泽爱当下最IN的《NANA》汇集了美型少男成宫宽贵、松田龙平、玉山铁二,及“被上帝保佑的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中岛美嘉、与观者共鸣的懵懂少女宫崎清,绝不啻一席官方的cosplay飨宴。庞克、视觉系摇滚、Vivienne Westwood的服装,失泽爱本人的拜物主义与偶像崇拜(俨然一本时尚“圣经”),化身为《NANA》主人公的崇拜行径(譬如主人公奈奈崇拜娜娜,娜娜崇拜“性手枪”),与观者对《NANA》的崇拜,达成了三位一体式的律动。电影版的推出,可谓把这股律动白热化了,原画中原本就忠于现实的服饰、音乐、美型少男等,得到了璀璨的、让人眼花缭乱却又合乎情理的现实诠释。目前《NANA》的票房已近四十亿日圆,超过了纯爱电影《电车男》,预计将成为今年度日本电影的卖座冠军。
少女漫画电影cos票房节节胜利,而少男漫画电影化则一败涂地,与前者形成强烈反差。除《百人斩少女2》遭人诟病,近年来还有改编自藤子不二雄A漫画的《忍者小精灵》,饭田让治的《龙头》(望月峰太郎 原画)等让人大失所望的电影。少男漫画若想赢取票房,仿佛只有诉诸动画电影剧场版了。
那么,少男漫画真的不适合改编为真人电影么?漫画改编电影难道仅是一场时髦的cosplay?纵令这个事实成立,少男漫画在日本影坛举足轻重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据笔者观察,少男漫画尽管匮乏成功电影化的典范,却委实对日本电影--尤其1990年代以后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新一代导演的动漫倾向
日本电影,自打诞生就以其细腻质感和迟缓的节奏著称,这是它的最大特征。平缓迟钝的剪切、静谧闷默的画面,缺乏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银幕与现实的距离。沟口健二的那种“一个镜头主义”、全景镜头,小津安二郎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等,朴实自然的缓慢风格,构成了日本电影艺术的特征,即所谓日本的性格的体现。
日本电影传统禀性的“慢性子”,在现代化的步伐中历经了两次自觉革新的“提速”。第一次发生在受欧洲新浪潮影响“日本新浪潮”(1960年代),第二次是1990年代以后。
在冢本晋也的《铁男》中,主人公从脸部皮肤薅出一根铁屑,阳器变做螺旋钻,后脚跟儿生出喷气筒;行定勋的《Go》,杉原以一挡百、大闹篮球馆,暴走的他,更倏然失重似的一跃踏上了蓝天;渡边谦作的《血色之枪》,杀手叶山在千钧一发之际,呕出了二十年前吞噬的子弹……这些桥段,可以用超现实主义及黑色幽默的逻辑加以解释,然而,对深受动漫文化浸淫的观者和作者而言,却是心照不宣自然而然的情节。
九O年代的电影创作者们,常常在电影创作中融会动漫的思维概念与趣味,有时是无意识的。少男漫画式的想像力、日式漫画的诙谐夸张,加剧了日本电影的节奏。这是日本当代电影--尤其新锐导演作品--的显著特色。
当下日本新锐导演中名列首位的,非北村龙平莫属。这个二十几岁便踏上影坛的动作片导演,近年来受到了东宝公司的器重。从《百人斩少女》到“哥斯拉”的收山之作,其“王牌大导”的超级地位愈加巩固。生于1969年的北村龙平热衷动漫和电动游戏,这不仅体现在他电影题材的动漫倾向(八成以上的作品取材于少男漫画,为游戏《合金装备:孪蛇》客串拍摄短片),在其影像风格和意蕴上更可见端倪: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节奏流畅、要言不烦,注重形式造型美感,把格斗场面表现的“身临其境”是拿手好戏。其“身临其境”,即是指类似于电动游戏中玩家与机器的“互动性”。
少男打斗漫画与格斗游戏,是北村取之不尽的素材。他影像中的格斗魅力不在格斗本身,而在于格斗前夕的奢华铺陈。他经常会选取森林的空地、山地斜坡、封闭的密室等作为战斗地点,尤为注重氛围的营造,对格斗场景、挑战者“对峙”的精心雕琢,显示了与通常动作片截然不同的趣味。
与北村龙平想埒的,是大导演三池崇史。暴力cult的他,其实是个骨髓里透着动漫质感的异才。从《Dead Or Alive》到《杀手阿一》(山本英夫 原画),三池的cult才能在少男漫画的孕育中开花结果了。在原本是写实风格的《Dead Or AliveⅠ》末尾,两位主人公间的对决在骤然间变得超人荒诞化了,由肩扛火箭筒到“气功波”,少男漫画中的惯用情节在三池的改良下,意想不到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三池影像早前的写实格调发生了动摇,他摆脱了黑帮片模式的羁绊,并最终由暴力片导演嬗变为日式cult片宗师。从《牛头》、《斑马人》(山田玲司 漫画)到最近的《妖怪大战争》(水木茂 原画),三池采用楚楚动人的、少男漫画式的“儿童”的视角,在跟自己艺术观趋于一致的虚构“动漫”情节中悲戚地揶揄现实。此外值得一提的,三池最重要作品《拜访者Q》女主角,是青林堂漫画家内田春菊。
其他新锐导演,有擅拍悬念推理片、因《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佐藤文也 原画)而奠定其“堤式”迷幻影像的堤幸彦。恐怖片导演饭田让治,前文提到他把望月峰太郎名作搬上了银幕。从漫画家变为导演身份的石井隆,广告师出身的、彻头彻尾的“动漫主义者”石井克人(去年他推出了讲述“人妻”成为漫画家故事的《茶之味》),前文提到的《血色之枪》导演渡边谦作,以及最近有些复古倾向的行定勋等等,实在大有人在。
除本土导演,亦有他国导演从日本漫画摄取养分。譬如近年蜚声遐迩的韩国导演朴赞旭那部赢得戛纳评委会奖的《老男孩》,便源自日本漫画。
所谓电影中的“动漫质感”具体指什么呐?我们且来看今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之一的中国作家阿城对朴赞旭《亲切的今子》的评价。他说:“好的电影应该在于‘减法’,他(朴赞旭)做的是‘加法’。就像在西藏5000公尺上的高原,看上去反倒跟平原没什么差别。”
这让我想起摄影与绘画的本质区别:摄影恍若一种“减法”,绘画类似于“加法”。朴赞旭的“加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约莫是电影中“动漫质感”的写照吧。
3、漫画到电影:赋予灵魂
日本电影与漫画的渊源,可追溯到早期的电影创作传统。
沟口健二、伊丹万作、新藤兼人、市川昆、黑泽明……这几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影坛巨擘,在绘画方面亦有非凡才能。早年的日本电影在拍摄前,一般都由导演先绘制出每个分镜头的草图--被称之为“影画”的东西,再进行实拍。笔者曾有幸见识了稻垣浩、冈本喜八、伊丹十三的“影画”手稿(注③),其构图轮廓、人物神态与动作的设定,以及“透视”布景和“速度线(注④)”的应用,很难不让人联想日本漫画。难怪会有漫画家石井隆、内田春菊等人自信地跻身影坛执起导筒呐!
漫画改编成电影时,正类似于那个“影画”的桥梁地基,起了电影草稿似的作用。漫画所具有的构图、角色对白、画面剪切等先天优势都是文字类初稿所无法比及的。
岩崎昶曾在《日本电影史》中谈到日本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电影作者大抵是抱着自卑的心态,希望通过改编“高级的”文学作品来提到自己作品的艺术水准(注⑤)。更明确地说,即电影为低于文学一级的较通俗的艺术,据笔者观察,这种说法即便在今天仍是成立的。而今天与文学扮演着同样角色的漫画同电影的关系,恰跟文学与电影的关系相反,源于漫画的电影大抵是胜于漫画的价值。
朴赞旭《老男孩》举世公认的成就,是最好的佐证,在日本国内,这样的事例更屡见不鲜--
深作欣二的《大逃杀》,改编自高见广春的漫画,不论知名度抑或艺术价值,电影版都远在原著之上。漫画原作讲的是一个叫作“大东亚共和国”的国家如何强迫孩子们去杀人的故事。深作父子对原作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将时空设定为未来的日本,政府以“治暴”的名义,将一个班的42名学生囚禁孤岛,命令他们自相残杀,最后幸存的一人是这场杀戮战的胜利者。这部影片其实是深作艺术世界的拓展与变奏,以漫画为蓝本,是深作与青少年直接对话的窗口。深作不乏陈酒新装地在其罕见暴力的背景下奏响一曲人性的美丽赞歌,拟定一个关于人类私欲、妒忌、背叛、与自相残杀的旷世预言,并以此影射出日本社会潜藏的危机。
三池崇史的《杀手阿一》,同样脱胎自暴力漫画。三池为这个不堪入目的、充斥低俗肮脏趣味的芜秽品,嵌入了具有艺术张力的、三池式的Sadism与黑色媾和状的灵魂--以其意识流和荒诞夸张的手法,抹掉了人的道德良心的概念,籍施虐者与受虐狂之间病态的依存关系为轴,诱导出一座现代文明社会阴翳下的“魔兽都市”。即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蛰居着一只恶魔。盐田明彦反伦理道德的《月吟》,改编自喜国雅彦的漫画。盐田冠以朴实细腻的纪实镜头,谱写了一曲唯美哀矜的、亵渎青春与纯洁的masochism故事,游荡于天堂与地狱的缝隙,美丑之间仅系一线之差。这样的艺术魅力皆是原著漫画难以触及的高度。
在日本独立电影、地下电影领域,漫画也是很抢手的影像素材。像青山真治和丰田利晃那种传统派技法的、拍摄“闷片”、匮乏动漫质感的电影作者,亦拍出过响当当的由漫画编改的电影。新生代独立导演奥原浩志去年拍了一部《乘坐蓝色的车》,改编自少女漫画,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比起时下《下弦之月》《NANA》等所谓主流电影的cos秀,至少要澄清的多。
注①:costume play的简略写法,指穿着有关动漫人物服饰打扮成动漫人物的角色扮演。
注②:指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的人将各自创作的作品集结成册,不由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而自己掏腰包印刷,在同好间流通者,均可称同人志。
注③:出自纪录片《女税收官2拍摄花絮》:1988年周防正行导演。
注④:漫画符号之一,是用来表现速度感的一种效果线。
注⑤:《日本电影史》,第11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http://www.blogcn.com/User9/buyidinglvlv/index.html 3 ) 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
这部电影有彦井俊二式唯美的日本雪景和我的dream house 707, 这些在我看完之后都变得不深刻, 现在的我, 心里想的是:有个闺蜜真好。
我想每个女孩心里都有两个NANA, 一个是乖巧可爱,一个冷峻独立, 通常大部分都会被父母师长驯服成乖巧可爱型的,长大后,即便自己不骑泥反骨, 交了这类的朋友都会让父母担心,勿误交损友等教条肯定会嗡嗡嗡。。绕梁三日。
在看奈奈要带娜娜回家的时候我就担心娜娜到他们家后会被奈奈的爸妈侧目, 还好,他们不像我爹我娘,如果菜菜子我交了这种朋友, 肯定被教训三天。
所以菜菜子成了小菜老师,每天道貌岸然地误人子弟,很让长辈放心。菜菜子的闺蜜都是淑女, 家庭梦想多是嫁个有钱人,很踏实。
但是啊, 我期待一个像娜娜那样的闺蜜,外表冷酷另类,内心清醒, 独立,有梦想,有坚持,要超越自己爱的男人,能把废弃的木材钉成一套餐桌椅,陪伴闺蜜度过失恋的低迷期。。。
爸爸说不要期望别人能为你做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那我就不要期待闺蜜了, 自己立志成为像Nana这样的闺蜜。
4 ) 蝴蝶结&刺青
喜欢NANA.
不但是那个乖巧甜美温柔可人,脸上永远挂着可以融化掉一切不快的笑容,说每句话都像是在撒娇,刚刚从幸福美好的童话世界里走出来,还没尝过悲伤辛酸孤独及其它苦涩滋味的,小松奈奈.
更是随着奈奈的喜欢,渐渐喜欢上那个打扮另类外表极酷,从不对人笑也不多说一句废话,从不对人敞开心扉甚至只是多一点谈及自己,总是一身黑色,神情冷峻,好像刚从最冷的雪地里走出来可以将一切冻住,内心裹着巨痛却依然高傲而自信的追求着梦想而活的,大崎娜娜.
这个NANA,"看起来乖巧听话,其实只会给人添麻烦".永远着装精致.连做家务时系的洁白围裙都带着可爱漂亮的大大蝴蝶结.睡衣上总缀着美美的公主一样的蕾丝边.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女孩,喜欢用充满草莓图案的水杯,即使穿着尖尖的高跟鞋和正式的小白领装,还是像可爱的小女生.这应该是大多数女孩希望自己可以呈现出来的样子吧.如此的人见人爱.
那个NANA,却可以用捡来的废木钉出一张实用的餐桌,手臂上刻着爱人的形象,不是荷花,而是莲.不轻易落泪,只是在该哭泣的时候也并不压抑自己.在爱情到来之前,从没有尝过任何一种爱的滋味.所以可以把爱藏在心里,只是不表露.然而她发自内心的炽热情感,依然是会让被爱的人深深感动的.
爱情的模式,从来不会太多.或者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先甜后苦,劳燕终纷飞.
有的爱情,看似一条大路可以走到尽头,却径直在不为人察觉的拐弯处,一头冲进了无法回头的死胡同.所以奈奈眼睁睁弄丢了自己一心相信是美好的爱情,却不质问,不责怨,不说话.只是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我不要了",以及必然的哭泣之后的一阵沉寂伤悲.因为说了不要了.就不必在伤心欲绝的境地里再失尽尊严费力去抢,去要一个可有可无的解释或一声抱歉了.爱情的真相和假相都在那一刻得以明白.
而另一种人,将自己连同一段刻铭心的爱情深深埋葬,如果没有如电影中那样神奇的机缘令它得以重遇重生,也就悄然被时光掩藏.而身处其中的人,或者继续沉重的回忆,或者某天拨云见日真的可以一笑而过重头再爱.反正,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选择后的人生里.虽然,我们的选择是如此有限.
NANA,其实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结语:人生,真的是,得一知已足矣.
5 ) 惺惺相惜
两个女子,惺惺相惜.
原谅我没有看过原著的漫画,对很多地方的文化,或许我知道它好,但是我喜欢被一股力量把我击中的感觉.比如,<NANA>和<四月物语>.
看过<情书>,却只记得柏原崇帅气的阴柔和雪地里的少少场景.一场因重名而起的辗转的感情纠缠.但是<四月物语>里,那个羞涩干净暗恋着的女孩子,打着伞浅浅笑着.会让很多人,想到从前的自己吧.
说回<NANA>,最近喜欢的题材:同性之爱.
自看过<蝴蝶>后久久想吐的心情得到抑止,那部鸡肋片子实在让人觉得乏味腻味倒掉牙齿.非要把同性恋写得那么肉欲化,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有夫之妇被一个女子勾引,经历了道德和自我的斗争,又重回自己少女时期的同性只爱.
我想看到的,是精神上的相互怜惜,关爱,体贴,担当.并不是同性恋那么简单的,这一切的基础是:我相信这种纯净感情的存在.
当NANA因为兴奋而亲吻小八(另一个NANA)的嘴唇;当小八目睹男友背叛后NANA安静地抱她入睡,当小八带NANA去看演唱会,盯着莲希望用心灵感应吸引他注意到身旁留泪的NANA...
喜欢电影的名字<世上的另一个我>.她们是拥有不同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两个女孩子,她们完全没有相似的灵魂,因为对对方的爱与怜惜而紧密贴在一起.然后在对方的影响下里开出更香更美的花朵.当小八因为NANA而学会尊严与坚强,删除了男友的电话,当NANA因为小八的鼓励去找莲找回自己的真爱.最后又把巧带到家里给小八看...
单薄如我们,永远不会圆满如圣者,具备一切的美好.世上的另一个我,具备我们遗失的那些美好.
我不知道坚强如你会不会感动.但是我知道,那是我一直在敬仰的一种感情.当我们付出真实的感情后,从另外一具与自己全然不同的躯体和灵魂上感受到了自己所不具备的力量,因它而看到了更美好的自我与未来,生命会因此而剧烈明亮.
6 ) 比起娜娜,强大的其实是奈奈吧!
比起娜娜,强大的其实是奈奈吧!
柏邦妮
这还是第一次给杂志写漫画评论的文章。而且听说,是给比我年纪小上许多的小盆友看的。我有点犯难的是:我想比较现在的少女漫画和以往的少女漫画的不同,却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过以往纯情得要死的少女漫画?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曾经铺天盖地都是这种漫画来着。而你们的起点,可能就是《NANA》了。请不要皱起眉头说:“啊,你这种老女人怎么懂得我们的青春是怎么回事?”想想矢泽爱大神是八十年代出道,如今已经四十多岁的大妈,依然可以浓烈的表达出时尚感和新鲜感和青春感,就权且忍耐吧。
《NANA》确实是少女漫画了不起的进步,证据是,我以为,《NANA》并不是一部描述爱情的少女漫画!《NANA》的副标题是《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我》。如果漫画也需要归纳主题的话,那么《NANA》的主题是两个女孩“向着黑暗的隧道尽头”摸索的心路,是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任性,关于分离,关于忠诚,关于性和爱……的百科全书。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完全不同的道路。并没有褒贬其中任何一个选择:矢泽大神流露出对女性的最大宽容。只要你喜欢,怎么生活都可以。也就是说,漫画的主角是“两个女性”,而不是“一对恋人”。过去的少女漫画里,除了女主角之外的女性,都是敌人。她会有层出不穷的狡诈情敌。而在《NANA》里,最使我感动的,恰恰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娜娜和奈奈之间由衷的牵绊。是女人与女人结盟,结成强大的家庭,找到自己的居所。女人的自我肯定,不再依靠男人的爱来获得。
《NANA》的故事没那么纯情。所谓的道德感的东西也越来越稀薄。当然,不太有过去古典少女漫画那种忠贞伟大的爱情了,但是,却充满了愉快的轻松感觉。NANA们不再因为得不到一个男人绝望或者痛哭了。在以前的少女漫画里,女主角死心塌地的开始暗恋一个男孩子,然后就是刻意或者不刻意的以自己的“天真,毛躁,脆弱,可爱”,赢得男孩子的注意。主要任务是小鹿乱撞的等待。等待男孩子的告白:“我就喜欢现在的你!”她们在爱情中是非常被动的。如果被抛弃,她们就会死去活来的伤心。但是NANA们,再也不会任何一个男人而否定自己。
比起娜娜来,我其实更喜欢奈奈。娜娜是我们的女神,是我们的理想自我,她那么酷,那么强大,看起来冷漠而彪悍,其实内心暖热而温柔,而且独立又成熟。奈奈则是我们自己,充满了一切缺点,看似幼稚任性,看似永远是超龄少女,永远需要照顾,需要保护,需要被宠爱和呵护。她犹豫,散漫,相信瞬间的感觉,突然喜欢上,或者突然讨厌一个男人……生活下去的依据,不是理智和智慧,是冲动和直觉。但是继续读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我觉得娜娜并没有很大的榜样意义,她其实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大”的“小”女孩罢了。奈奈才是真正强大的那一个: 她其实也在慢慢学习,慢慢成长。学习忍耐寂寞,学习给出空间,学习在两个人的相处中真正成熟:既独立,又依附。性,不再一个男女关系确定的一个标准。她在不断地寻找,挑选,现实多了也坚强多了。她将一个男人当作另外一个男人的参照物,慢慢发现内心的真爱,男主角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一个群体……从而她的故事,变得比较类似一段时间里的历程。奈奈变成了真正的主体。
最厉害的是:奈奈并没有因此而不再天真烂漫了。更厉害的是,她的天真烂漫并不是装的!比起娜娜女王,奈奈才是让我仰望的那一个:了不起的洛丽塔们,你们太伟大了!
莲 长的太丑
忍不住吐槽下,松田龙平长得好像孙楠啊。。健一演不羁的骚年演得开心吗。。
跟漫画差太远了,真一的扮演者很幻灭~
很好看的电影,中毒一样喜欢两个nana--奈奈和娜娜。性格完全是南北两极的女孩子,都极致可爱,并没有特别波折的故事发生,最爱渗透式的表达方式,是关于女人的友谊并不是讲宿命的电影,娜娜像极了sd娃娃,奈奈到像是梁静如和李心洁的混合体,不会点评,喜欢就是了,邓格里格隆迪东,大家都看看吧。
娜娜酷,奈奈嗲。娜娜外表冷如冰,内里是团火;奈奈柔情似水,内心纯洁如月光。让章司和莲都闪开,祝娜娜和奈奈在一起。
很多人心里的NANA就是MIKA这个样子的
选角很重要,真心的~假如不是中岛美嘉这片估计就毁了。不过故事还是太理想化了一点,怎么才能拥有爱而又不改变自己的自尊和轨迹呢?大概只存活在漫画里吧。
最赞的是漫画作者和导演清晰的定位,两个迥异的女孩结伴,继续过着迥异的人生,但创作者并未站在制高点对这些选择做出倾向性的评判,这或许就是对女性的宽容,只要活出自己,怎样活都好。
想要里面的道具!据说拍电影的时候矢泽爱还把Vivian Westwood的限量版戒指给中岛美嘉了!!!我这口水啊
喜欢美嘉,她真瘦。
刷着烟熏的中岛美嘉,就是我容易被吸引的型
中岛美嘉好帅啊!!有她在身边,哪里还需要男朋友呢??
这部日本片子,竟然没嫌慢。不管是干什么的,感情有时候就是单纯直接而简单的。是吧。每个人心里的孩子啊…… nana最后说:“不可以了。不能像从前那样一起生活。我也有我的执着。但偶尔这样见面也很好,可以互相拥抱和谈天。然后不觉间变老了,执着和虚荣都没有了,又不爱唱歌了,我也可以与你回去那老家。”
改编得不错,音乐赞。就是演员太雷了
中岛美嘉的声音在里面是个巨大的亮点 短发女生很有爱
真的就是原著中的娜娜,每次音乐一响起,脑海中都是那个拿着麦尽情唱歌的女孩,深色的嘴唇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善良温柔的孩子。
她们在707室生根发芽,并肩趟过这个无比乖张而骄傲的青春。那些留在那年707室里的记忆依旧只是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留给她们彼此呼唤的一样的名字:NANA——永不消失的羁绊;或许再过多年之后,奈奈一个人顺着河边慢慢散步着,忽然听到身后熟悉的声音唤“阿八”,猛的回头看去,什么没有。
宫崎葵居然不是生下来就是性冷淡脸!松田龙平倒一直是
莲太让人失望,太难看了啊。。。。
喜欢宫崎あおい甜美的样子,很忠实于原著,背景道具服装等等都力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