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考试上放的解析影片。非常喜欢电影的视听语言,印象派画风淋漓尽致,不愧是雷诺阿之子,就是典型的法国乡村风格,共鸣非常强烈。摇摆镜头表现性冲动和情感起伏程度的方式很先锋,又带着天生的法式不羁,堪称一绝。一日诗情画意既永恒了,女主的泪光和眼神永远留在充斥着淡淡愁绪的夏日。虽然是一部未完成品,但如果完成的话未必会这么让人印象深刻了。目前看过的法国片里最佳。
http://www.mtime.com/blog/yinxiang/胤祥DVD编号324 评分9(10)
强烈推荐收藏这版DVD!
真是一部精致无比的小品。看了很多大师们早期短片的合集,也少见这般精巧的影片。查了资料发现这个时候雷诺阿已经拍了名震一时的《托尼》和《底层》,而这本来也是一部长片,只是由于战争的原因没有做完,出的是个重剪修复抢救版本。这个时候是1936年,这一年里雷诺阿还拍了著名的《朗治先生的罪行》,而离跟《公民凯恩》齐名的《游戏规则》还有3年,离《南方人》还有9年,离《大河》15年,无论如何都不算他的重要作品,然而做为1937-1939黄金时代的先声,并且被萨杜尔称为一部“辛酸而短暂的田园情史”,这部39分钟的短片确实值得仔细的分析。在二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美丽影像中,这部影片的魅力仍然十足。
我们可以细致地分析镜头调度和用光,黑白影像本来就比彩色影像更讲究。而雷诺阿更是如此,精心雕刻的光影层次使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停下来细看。DVD更有价值,里面收了雷诺阿废掉的胶片辑成的一个短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雷诺阿的工作方式,比如一个马车过桥的镜头拍了五次之多,在机位和构图上极力追求平衡和精致,当然雷诺阿的场记小正太也很可爱。反复对比正片和花絮,然后思考以下雷诺阿舍此用彼的原因,在构图上便另有一番心得。当然被迅哥反复强调的法国印象主义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少女荡秋千那个段落中的运动镜头便是最标准的印象主义镜头方式,全篇最为经典的水上行船也是如此。
而说回影片本身,托尔斯泰曾说莫泊桑的原著道德评判上有问题。简言之这是一个母女两人在乡下被找419的故事。那两个富于性幻想的青年一个是罗丽控,另一个……控熟女还是控大妈我其实分不出来……好吧回来,或许20世纪初还是如此的眼光,今天我看来倒是正常,除了性爱自由的因素,我宁愿相信一个东西叫做一见钟情,然后以身相许。或者可以把一年后已婚少妇与当年的419伙伴重逢时的行动解读为后悔不迭,但是我怎么总是觉得那是旧情难忘抱憾终生?或许莫泊桑的本意便是给出一个暧昧的叙述,他隐瞒了他对这场一夜情(或许一日情更合适)的态度,或者,他的叙述本身便给出了他的态度,考虑到他一贯的文学主题和文学史叙述,我倾向于认为他的态度是“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对这段感情的同情”。而雷诺阿显然是完全站在了感情这一边,他把那个晴转阵雨的下午的乡村与河流拍得温情脉脉,他将林间的光影刻画得情意绵绵,他只拍了拥吻而避开了做爱,他胶片上的重逢显得那么的哀伤。哦,我想他肯定觉得这天的擦身而过叫做爱情。如此便是:
一回头又是多少年,
一瞬间便是永远。
附录:
2006-10-21 08:48 CEO
《乡村一角》:又见雷诺阿,回想莫泊桑
少女坐在舵手席上,任船儿在水面上荡漾。她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想,四肢懒懒的,全然一种身在物外的感受,似乎一股难言的醉意袭占了全身心。她满脸通红,呼吸急促。湍急的热流在她的身边淌流,更使她晕乎乎,飘飘然,只见陡峭的河岸和一排排的树木迎面而来,向她低头致意。一种模模糊糊的享受欲、一阵沸腾的热血电流般穿过她那被白天热浪刺激起来的肉体。
——莫泊桑《郊游》
1936年,39分钟,雷诺阿,《乡村一角》(又名《乡间一日》、《乡村一日》,une partie de campagne) 仿佛是雷诺阿精神世界的浓缩,这部“心酸而短暂的田园情史”来源于莫泊桑的原著,雷诺阿基本照搬了小说《郊游》,光影的神奇构造自不必说,是对印象派油画的影像再现。但是,今天要谈的核心话题却是雷诺阿对莫泊桑原著精神的理解的偏差。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莫泊桑笔下精细的诺曼底农村的风俗画与景物画,其风格自然而平淡,当属自然主义的笔法。《郊游》与《莫兰那只公猪》也都有自然主义的特色,在这里的人物,都是肉体的、生理的人,而不是情感的、灵智的人,作者从男女的关系中径直看到的是生理上肉欲的冲动,然而,不要以为他这种观察的角度必然会带来所谓的黄色描写,相反,他把这种观察表现得如此巧妙幽默,在《郊游》中,他以自然景物与小鸟的啼叫来烘托,在《莫兰那只公猪》里,他又写得那样诙谐戏谑,并无有伤风化的败笔,两篇作品都构成对资产阶级社会中市民身上人性的某种讽嘲。
——柳鸣九《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编者序》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巴黎的商人家庭,父亲母亲和女儿,带上奶奶和女儿的未婚夫出外郊游的故事。本来只是一次简单的郊外出游,但是乡间的清新空气使得两位女主人公自由地释放了内心的烦闷。两个男人的出现和划船出游也许暗合人物——男性与女性——内心情欲的上升。此后的幽会谈不上是什么偷情,但是从姑娘的新奇的目光和此后在倾听夜莺叫声时流下的眼泪里,似乎只是对转瞬即逝的欲望的表达而已,在平淡无奇的生活注入一点新鲜的空气,为人生带来一丝亮点,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莫泊桑借助于乡间、阳光、小河、草地、林间阴影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显然,莫泊桑就具有能见人之所不能见的这种能力。但根据我读过的这本小册子来判断,可惜,它恰恰缺少了一本真正艺术品除才能而外所必需具备的三个条件中的主要一条。这三个条件是:一、作者对事物的正确的即道德态度;二、叙述的明晰,或者说,形式的美,这是同一个东西;三、真诚,即艺术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真诚的爱憎感情。在这三个条件之中,莫泊桑仅只具备了后二者,而完全没有第一个。他对待所描写的事物没有正确的态度。”
——列夫·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言》
托尔斯泰显然不喜欢莫泊桑,但是,很遗憾,他拿不出足够的理由来批判莫泊桑,而是略显犹豫地用“道德态度”来作为靶子,莫泊桑是不会在乎道德尺度的,何况,在《郊游》里,莫泊桑谈的更多的是人性欲望冲动的本能,似乎没有超出道德尺度之外。但当《乡村一角》的改编进入到“两个矫健结实的人”这一部分的时候,细微的差别表现出小说家和导演的不同思路来。在《郊游》里,同样是一个荡秋千的场景将欲望的主题在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加以展现,但是,小说里那两位男子一开始只是“一边哈哈笑,一边盯着她瞅的男人”,在电影里,两位男子在迪富尔一家来到乡村酒店的时候就已经成为酒店顾客,成为冷眼这巴黎一家的旁观者了。他们之间有意无意的对话将人物内心的含蓄表达可能暴露无遗,也从此超出了莫泊桑的原著的道德态度,更接近甚至是向着托尔斯泰的论述靠拢过去。
“短篇小说《郊游》就是以这种不辨善恶的无知特别令人惊异。在这个短篇里,作者以最动人的笑谈形式,详细地描画了两个裸着臂膀划船的先生怎样同时地一个玷污了年老的母亲,一个玷污了年轻的姑娘、她的女儿。”
“只写了事物的一个最无意义的方面:流氓所得到的满足。”
——列夫·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言》
很遗憾,雷诺阿没有将两位男子的“运动员”(划艇手)身份表现出来,他们也没有“裸着臂膀”,而是借助于两个年青的不同性格,将犹豫和逢场作戏的心态通过人物对话和邂逅过程逐渐表露出来(别忘了两个年轻人的错位)。寻找快乐是年轻人的最终目的,也是一家人出门“郊游”的目的,也许男子的快乐在于田园夜餐、钓鱼和草地上安逸的午睡,老奶奶的快乐在于与猫咪玩耍,在于喋喋不休不着边际的絮语,而迪富尔女士和迪富尔小姐(亨莉爱特小姐)的乐趣在于呼吸清新自由的空气和寻找刺激的冲动。说到“玷污”,托尔斯泰似乎突然成了卫道士。更何况,雷诺阿在后半部分做的倒更彻底,电影删去了亲吻之后回酒店的全部细节,也删去了关于另一名男子和女士的调笑的几乎全部画面。
小说家把固定、粗糙和不动人的现实加工塑造,创造成一个人的奇遇,他不应该过分考虑逼真的问题,而要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些事件,把它们加以筹划、安排,使读者喜欢、激动或者撼动。他的小说的布局只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其中的事件是朝着高潮和结局的效果来加以安排、发展的,而结局则是一个带有基本性和决定性的事件,它满足作品开端所引起的一切好奇心,使读者的兴趣告一段落,并且把所叙述的故事完全结束,使人不再希望知道最令人依恋的人物的下文。
——莫泊桑《皮埃尔与若望序》
除了对于酒店的处理略显多余之外(对话,对迪富尔一家的评论),最让人回味的反而是几处改动,一个是在手划多桨小艇上,原文是两人面对面坐着的,现在成了同向而坐的,有关目光交汇的内容就减少了许多;另一个是在结尾,本来两个月后,应该有一个划艇手亨利去殉道者街与迪富尔女士相遇的情节的,而电影中则通过字幕简单地将这一段省略过了;至于在电影里,当一年后亨利和已经结婚的亨莉爱特小姐在那片河边树林再次相遇的时候,熟睡的丈夫似乎依然不知情,留下遗憾无数;而在小说里,也只是模棱两可的交代而已。
反之,企图把生活的准确形象描绘给我们的小说家,就应该小心避免一切显得特殊的一连串的事件。他的目的决不是给我们述说某个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要强迫我似来思索、来理解蕴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经过观察和思维,他以一种本人所特有的、而又是从他深刻慎重的观察中综合出来的方式来观看宇宙、万物、事件和人。他努力在书里通过再现传达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充满个性的人世幻景。
——莫泊桑《皮埃尔与若望序》
在视觉效果上,和同一时代的雷诺阿作品一样,影片强调远景的连续拍摄,并且利用摄像机的移动拍摄动态画面,空镜头的运用也恰到好处。雷诺阿认为用现实的手法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且可以让观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电影本身。还有,影片中增加的人物除了雷诺阿自己扮演的乡村旅店店主外,一个有趣的画面就是教士对荡秋千的两位女子的驻足关注(还有墙外的孩子们),几个教士里,据说就有摄影大师卡迪埃·布勒松和探讨色情史的哲学家乔治·巴塔耶。
书籍与影像:《乡村一日》/《一次郊游》
2008年10月15日,周三,19点
吴淞路297号6楼,多功能厅
由Thierry Berthommier和Denis Bolusset-Li老师主讲的关于改编的讲座。邀请大家一起阅读莫泊桑的作品,欣赏雷诺阿的影片。
让·雷诺阿对莫泊桑小说的经典改编,为影史上的典范作品。这部只有40分钟的短篇是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巴黎商人携带家人郊游野炊,在那里结识了两个男人。丈夫在河边钓鱼,妻子和女儿却遭人勾引。生动刻画了少女在乡间与年轻男子擦出爱火,无奈爱火殆尽的迅速在生命中加了一点无奈也无撼的甜美。印象派的拍摄手法充分展现了由轻喜剧过渡到绝望的意境,对自然景物的诗化处理亦带来无穷回味。
法语讲座,设中文翻译。
http://www.douban.com/event/10304069/好像不太一样,《乡间一日》中的调度不可能有《大幻灭》那样精准的力道,而是凸现出几分优雅——当然,那依然是雷诺阿一贯的方式,即对于空间熟稔的掌控:他不似其它的匠人那样有时依靠人物运动率先积累动势,镜头再几乎分秒不差地“同时”与之进行同向的运动,这让调度看起来流畅且顺利;而是在角色准备好做出走动之前,就已经先一步启动了摄影机,缓缓地勾勒出即将到来的运动,待到此时角色才跟进了摄影机的步调。在开头不久,城市阶层一行人来到乡村旅店的院落之后,镜头切换到了两名经营于此的男人的视角,摄影机停留在敞开的门前,然后开始逐渐向左运动,这当然对于我们是一种提醒,可在我们端正坐姿准备迎接人物的走位时,本该到来的运动却迟迟没有发生,几名角色只是聚集在门口,哪怕已经踏入了门槛,又忽地一转身继续闲谈,随后才做出应有的移动。这听上去是某种惹人不快的描述,然而观感却感到轻松惬意,不止于此,似乎还有一些悦心的挑逗在这里,不疾不徐的姿态完全令人感到熨帖与舒适,这难道不该是乡村景象所能教给我们的速度吗?
在天空洒落犹如作者父亲画作中明暗交驳的光斑时,眼前美妙的风光简直心旷神怡,不过,我们必定无法以单纯的眼光来欣赏它们,因为叙事还在伺机待发。随着情节推进,喜剧的躯壳在那滴摄人的眼泪后脱落,场景变得忧伤而美丽,自然景物也被还回(显露)一部分意识,竟具有了讽刺的意味,这是比较有趣的地方,花草树木就站在一旁目睹着角色的嬉戏和暗自的心思。男人考量求爱计划时,将手向天空一指,预言了暴风雨,镜头随之摇向天空中光彩的云朵,多幽默的画面,像一声难禁的嗤笑。后来女孩坐在小船上忍不住发出感叹“这里是那么的平静,似乎连说句话都是有罪的”的时候,她想必不会料到会在自己神圣化了的场所当中行旖旎之事。这场戏和作者之后《草地上的午餐》的一致不言而喻,偷欢后皆召唤了符合心理情状的自然景物和天气(交欢似乎是要受到来自土地的祝福)。同时,这些也是自然自己的观点,它们不会白白地看着戏剧发生,亦要添砖加瓦,比如《草地…》中的骤风,或是本片瓢泼而下的暴雨。
结尾处,经年以后,男人再次来到曾经云雨之地,驻足,目光哀婉地贯穿面前的空间,与女孩的眼神交汇。她错愕,然后略带焦急地一步步踏着已被目光浸润过的草地,来到男人身边,絮语。非常感动,在这里,景深处永远是一方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
1、未完成
《乡间一日》是让·雷诺阿1936年导演的一部短片,片长仅40分钟。影片改编自莫泊桑的小说《郊游》。
让·雷诺阿是个很较真的导演,他并未因为《乡间一日》是短片而敷衍了事,他完全是以制作长片的方式和态度来拍摄该片的。
当时电影界拍摄短片多是为了练手,一般拍摄期只有几天,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也是比较粗糙的。让·雷诺阿想通过《乡间一日》向电影界示范,短片也可以拍得很棒的!
短片不宜在影院单独放映,但让·雷诺阿认为,如果拍三部短片加在一起,就有一部长片的长度了,在影院放映也是合适的。他的这个设想,在六十年代被很多大师级导演做出来了,比如《勾魂慑魄》(1968)、《意大利式狂想曲》(1968)等,这些影片一般由三到五个短片构成,是为集锦片。
《乡间一日》是在1936年6到8月期间拍摄的。让·雷诺阿参与了前面绝大部分的拍摄工作,但他后来去拍摄《低下层》(1936)了,影片最后的拍摄工作是副导演雅克·贝克主控完成的。因为一些意外情况和不愉快事件的发生,《乡间一日》在基本完成拍摄工作后,并没有进入后期制作。
《乡间一日》之后,让·雷诺阿接连拍摄制作了《低下层》(1936)、《大幻影》(1937)、《马赛曲》(1938)、《衣冠禽兽》(1938)、《游戏规则》(1939)等作品,《乡间一日》他再也无暇顾及。
再之后,二战爆发了,作为犹太人的让·雷诺阿远赴美国躲避战祸了,《乡间一日》更无法在他的监督下完成了。电影界似乎也遗忘了这部作品。但制片人皮埃尔作为影片的拥有者,他并未忘记这部影片,而且一直琢磨着怎么完成这部作品。
逃亡中的一次游泳之后,同为犹太人的皮埃尔突然有了灵感,决定用两幅字幕来串起影片,《乡间一日》的成片此时已经出现在皮埃尔的脑海中。
二战之后,制片人皮埃尔找来剪辑师,根据让·雷诺阿的原意,剪辑、制作了40分钟版的《乡间一日》,并于1946年公映。让·雷诺阿并未参与影片的后期制作,而且,他看到影片的时候,已经是1950年了。
让·雷诺阿对这部作品并不感到满意,但作为一部胶片封存了10年之后再制作的影片,它原本的样子,也难以复现了。
1994年,法国导演Alain Fleischer根据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剪辑了将近90分钟的《乡间拍摄》,力图重现《乡间一日》的原貌和让·雷诺阿的创作过程。该片不能视之为《乡间一日》的重剪版,它更接近于一部关于《乡间一日》的制作的纪录片。
因为一些场景的缺失和让·雷诺阿没有全程参与制作,40分钟版的《乡间一日》应该算是“让·雷诺阿作品”中的“未完成之作”,但仍然不失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2、回归
让·雷诺阿20年代开始其电影生涯时,与其著名的印象派大画家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气是分不开的——制片人是冲着他父亲的名气和影响力而投资他的影片的。
奥古斯特·雷诺阿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父亲,在其晚年时,让·雷诺阿和他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
在完成最初的两部作品后,让·雷诺阿似乎下意识地在电影作品中与父亲划清界线,刻意回避父亲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
而《乡间一日》是让·雷诺阿的回归之作,他通过影像语言,与已经在九泉之下的父亲遥相呼应,而这一呼应,让·雷诺阿也奠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诗意现实主义”喷薄而出。
让·雷诺阿的回归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家学渊源”。
《乡间一日》中的许多镜头,都可以在奥古斯特·雷诺阿的经典画作中找到参照。而所谓“诗意现实主义”,简直就是印象派画作的影像化。自然主义的质朴与朦胧之美,在《乡间一日》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第二个层面的回归是“回归家庭”。
让·雷诺阿把他的家庭带进了《乡间一日》的剧组。影片的摄影师是他的侄子克劳德·雷诺阿。影片中扮演女侍者的是让·雷诺阿当时的伴侣玛格丽特。让·雷诺阿当时只有14岁的儿子也在影片中担任场记。此外,让·雷诺阿本人也在影片中出演乡间旅馆的老板。
上文提及雅克·贝克是影片的副导演,雅克·贝克后来成了法国非常重要的黑色电影大师。而影片的另一位副导演、演员、场记是亨利·卡蒂尔-布列松,他后来成了创立“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大师。回归之外,还需要这些未来的大师们的支持,才有《乡间一日》虽不完整却不乏完美段落的样子。
3、起点
从《乡间一日》开始,到二战开始前,是让·雷诺阿整个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他在这个阶段拍出了《大幻影》(1937)、《游戏时间》(1939)两部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乡间一日》是这个最重要的阶段的起点,也是让·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起点。在我看来,它还是20多年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声。
20世纪30年代,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因为在摄影棚里拍摄,可控性强。而《乡间一日》是一部以实景为主的影片,几乎所有的郊野镜头,都是实地取景拍摄的。
在莫泊桑的小说中,“乡间”是指塞纳河岸,巴黎北部的乡间。在1936年,莫泊桑的乡间已经成为工业区,让·雷诺阿只能另寻他处,但他是以“按图索骥”的方式去寻找莫泊桑笔下的乡间,而从影片来看,他找到了。
《乡间一日》的拍摄期远超一般短片的拍摄期,其中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实景拍摄造成的。在胶片时代,实景拍摄中的天气、光线等因素,对最终呈现的影像,是有关键性影响的。让·雷诺阿又是一个“苛刻”的导演,《乡间一日》的拍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捕捉到演员的精准表演,让·雷诺阿除了NG之外,还用长镜头的方式来拍摄——这样可以不打断演员的表演。也许,让·雷诺阿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是革命性的,他只是凭着直觉以恰当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镜头而已。
长镜头自然带来了场景的丰富性。《乡间一日》中出现了不少“多场景镜头”——一个镜头中,两组甚至多组人物在不同景别中同时在活动。“多场景镜头”带来了镜头的纵深感,而让·雷诺阿利用空间的纵深表现了更为丰富、复杂的人物活动——让·雷诺阿也展示了其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
《乡间一日》中的空间是广阔的,人在广阔的空间中活动,移动似乎是一种本能。为了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连贯性,影片中的移动镜头也不少,比如,影片中昂里埃特(女儿)荡秋千的镜头,让·雷诺阿通过让摄影机的灵活摇动,拍出了昂里埃特的天真和快乐。
实景拍摄、长镜头、场面调度、移动镜头等,这些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关键词,而让·雷诺阿早在1936年就都运用过了。
4、故事
《乡间一日》的故事核心可以概括为,自然而然的露水情缘。大自然是最好的催情剂,而城里来的男人只知玩乐,不解风情,反而是乡下的男人,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在河流中,在树林中,荷尔蒙自然流露。
而这段露水情缘,留下感伤之外,还留下了影史上最美的一吻。当亨利的嘴贴上去的时候,昂里埃特出于道德上的焦虑略微挣扎了一下,然后,她投入了。狂吻之后,昂里埃特眼里噙着泪水,望向镜头,脸上洋溢着满足感。
说点题外话。
昂里埃特的扮演者西尔维娅·巴塔耶是促成《乡间一日》拍摄的重要人物。
制片人皮埃尔非常欣赏西尔维娅·巴塔耶,确定她来出演昂里埃特,《乡间一日》这个项目才真正启动。
无感。对莫泊桑那篇平庸的《郊游》加倍平庸化了的原样照搬。这叫哪门子爱情,这是性侵。不能因为后面女孩陷入了一段不能由自己做主的更加糟糕的婚姻,就来拿“我每天晚上都在想这个地方”自我欺骗或粉饰。
把摄影机搬到自然中,印象派原来对电影也曾经有影响,雷诺阿真的是雷诺阿的儿子
「如果固体的大地习惯上同理性联系在一起,那么水,数百年来就一直被当作非理性的象征(坠入爱河)癫狂是外在于固体理性的一种液体的,流动的状态。而水也是一个无边无缘捉摸不定的空间,是广袤无垠的阴暗无须状态和一种动荡不休的混乱。」
雷诺阿的镜头真漂亮,碧水树荫下的短暂爱情。
可以因为二战,这片子没拍完,现在只是一个情节简单的半成品。
根据莫泊桑小说改编。影片注重对大自然的描写,既有诗意,又像一幅印象派绘画,从轻喜剧过渡到绝望的意境。雷诺阿参与了编剧,并扮演了客栈店主普兰。此片奠定了雷诺阿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的特色,对乡间油画般风景的描写已成为经典的影史段落,自然主义的修饰和诗化的加工,后来不少导演纷纷借鉴。
史上最诗情画意的诱奸
法国人就是浪,即便是个残片,雷诺阿和莫泊桑的组合也是抓马十足。
1.又见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景深镜头,亦颇有印象派风味,半成品也可以雅致如斯。2.旅舍中的窗户倏然洞开,清风拂面,气息迷人。3.跟随秋千摇摆的镜头,眩晕而美好;布列松客串驻足流连的神父之一。4.野合后的空镜蒙太奇:乌云滚滚,苇草萋萋,流水滔滔(水上后退主观镜头)。5.伤感结尾。(8.5/10)
实际拍摄于1936年7月,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总下雨)导致周期变长耗光经费,剧组内也有矛盾,直接不拍了。助理导演有雅克·贝克、维斯康蒂……十年后制片人给重新整理出来,几乎算是完整故事情节。巴黎富足一家的乡下郊游,多年后成为美好而心酸的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情画意,自然外景和天气变化外化内心情感。
影片故事核心可以概括为,自然而然的露水情缘。大自然是最好的催情剂,而城里来的男人只知玩乐,不解风情,反而是乡下的男人,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在河流中,在树林中,荷尔蒙自然流露。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虽说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气韵足以呈现,在欢快与哀伤间过渡,犹如夜莺婉转吟唱的乐曲,关于爱情的遗憾也是点到为止形成情感上的自控,所有回忆都放在乡间一日的下午,树影斑驳爱意闪动。
雷诺阿未完成的作品由人续拍。音乐是亮点。构图也好。短暂的爱情,彼此都没有忘记就够了。
1.秋千上摇摆的女孩;2.你能感受到周围有一种温柔吗?3.小鸟的歌唱是宁静的一部分;4.我每天晚上都会想起你。
我相信这是让雷诺阿对于混乱不堪的现实的逃避,但这样一部集自然美好和人性解放于一体的作品最终还是被战争阻断了进程,留下未完成的遗憾。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被结尾撼到了”,你是逗雷诺阿玩呢,还是逗重剪抢修的工作人员玩呢?
1860年的夏天,我和你,男和女,你情我愿只能被污名为“诱奸”。再见时的泪水,映衬的不是当时有多爱,而是当下的骨感。只是当时已惘然。
自由的鸟儿在歌唱,我常常在粼粼河水上徜徉。。。
评论里都说这是段擦身而过的爱情,但我赶脚肿么就是次毁了女猪脚将来的性冲动呢?从后来2人重逢中的眼神看出,女猪完全就是恼怒+懊悔的。那句“我每晚都回忆起”听着肿么都不是“我晚晚都好想念你”的意思嘛。肿么到文艺青年口中就成爱情了??还浪漫还5星了就。
莫泊桑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迫于战争原因,导致拍摄无法正常进行,但仅有的40分钟短片所展现出的故事性及情感表达已经足够完整。让·雷诺阿特立独行的景深镜头与诗意现实主义贯穿全片。那些和熙阳光瞬转暴雨的自然光景,那些经历时光更迭不复存在的短暂爱情,久久弥留心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