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看的是完整版,知晓完整结局。
大部分影评都是把两个熊孩子看作同伙,把他们放到一起来讲,并认为他们罪行同等。但是我认为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伊森一个人,其对独居老人的实验只是一场报复。肖恩只是他的利用对象,因为肖恩家有钱,并且肖恩有头脑,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个计划。因此两个熊孩子并不属于同一阵营。
以下是我对剧情的理解和梳理(含剧透):
伊森的父亲曾对母亲家暴,其母亲随后逃到老人家中寻求帮助,在老人的证词下,伊森父亲被送进监狱,之后其父母离婚,伊森归母亲抚养。伊森认为是老人的干预致使其家庭破裂,因此怀恨在心。
’之后肖恩搬到伊森家附近,并对肖恩家与老人的过节毫不知情。与肖恩熟识后,伊森认为肖恩的经济实力和头脑可以帮助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老人进行报复,因此策划了这场“实验”并付诸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每当使出新的招数(开关门、干扰灯光和电视信号、开关收音机、关掉暖气弄碎玻璃等、以及有所提及但尚未实施的移动家具),等着看好戏的几乎都是伊森。我认为伊森的计划本来就是通过惊吓导致老人意外死亡。但是伊森所不知道的是,他们所用到的这些物件都引起了老人对亡妻的回忆,使老人产生了亡妻在召唤自己的错觉。
当他们使出招数吓唬老人时,老人曾采取长时间躲进地下室的办法来应对,使得伊森对地下室里有什么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一度偏执地认为老人有过杀人罪行,并且罪证就在地下室。一旦揭露这些罪证就可以将老人送进监狱,这样就报了当年父亲的仇。当两人设法将条子引入老人家地下室查看无果后,伊森仍认定是条子看得不够仔细,必须要亲自去寻找。但是两人当初说好实验过程中只观察、不接触。从这时候开始,伊森开始逐步逾越界限,肖恩也逐渐开始对实验出现了排斥。
当肖恩发现伊森在监控自己的时候,彻底爆发,开始质疑伊森的目的,决定中止实验并索回设备。
之后因一个摄像头被猫扒落,伊森潜入想要取回摄像头,并在离开时发现地下室没锁,便忍不住进入地下室查看,无意中碰到关键物品手摇铃,并且不经意地将其取出放到沙发靠背上。手摇铃是老人送给重病妻子的礼物,并告诉她只要摇铃,自己就会出现。因此铃和铃声的出现暗示了老人亡妻正在召唤自己,导致思念过度的老人饮弹自尽,与妻赴会。
最终结局:两人被轻判,走出法庭时,伊森脸上露出诡异并且成功的笑。确实其目的已经达成,老人死亡,且自己基本脱罪。整个过程中肖恩只不过也是个受害者,罪魁祸首只有伊森一个人。
本片对悬疑的把握比较适度,随着剧情推进把一切因果缘由都直接交代清楚,且剧情符合逻辑,不用观众费神去推理,因此看着很轻松,看一遍足够。因此我认为本片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表达方式。
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的慢慢推开,悬疑都集中到了那个“地下室”,在地下室中有一串镜头,非常好的将观众带去导演想让观众走进的思维“歧路”。
但是这是一串没有逻辑,没有动机的镜头,不合理,很多余。只是导演的狡辩镜头。他不像老人最后开枪的情节,最开始闪前的交代镜头中黑人警察的叙述,以及后面那个孩子持枪进老人屋中,这一切都合乎逻辑,是合理的情节交代。
电影基本来说还是很好看的,从电影的名字“好邻居”,不断闪前的镜头交代,以及电影前部分剧情来看,导演一直制造一种幻觉,孤苦伶仃、不与人交流的老人到底隐藏着什么?
偷窥的镜头,两个年轻人制造的“幽灵”,这一切的悬疑、惊悚效果都让观众深受其引导。有些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 “一位摄影记者为了消磨时间,于是监视自己的邻居并且偷窥他们每天的生活,并由此识破一起杀妻分尸案的故事 老人房中无故的响声”,相似的感觉。
骤起的音乐,以及门的异常等,一种偷窥以及操纵的上帝快感弥漫其中,不禁让人猜测接下来的剧情或许是两个年轻人发现了一起“惨绝人寰”的谋杀案件,再由其事件达到高潮部分。很可惜观众都被导演欺骗了。
实在不明白这种片子拍出来有什么意义,完全慕名奇妙的故事,两个智障演员演技差的一比,故弄玄虚的dv视角,并没有抄的高级,特别的鸡肋和莫名。整个片子看着就来气。太差太差了。无法理解的差!!!!!!!!!!!!!! 实在不理解编剧写这个本子的意义,最差的还是导演的表现形式和选角,简直就是灾难。学生作业都比这个好。
主线故事:两个小青年为了心理学实验和窥私欲,监视了邻居阿伯的生活,并伪造了他家里有鬼的迹象去恐吓他。后来实验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了阿伯自杀身亡,二人被法庭判刑。
1.亮点1:梗很好。
”三次元的人以观赏二次元人的生活为消遣,最后发现自己在被反监视——二次元人诞生了自我意识,而且一直在伪装,设法弄懂自己生活的真相。”总结一下,这种梗的中心套路是“主次颠倒”。影视作品有《楚门的世界》《W两个世界》《变焦》《西部世界》;小说作品很多,多为科幻,如《艾比斯之梦》中的一个短篇故事。凡是涉及这个题材的作品,多可以给人绚丽的迷离感。这个题材还没有被彻底开发。
2.亮点2:在现实生活中对不知情的人做心理学实验,这是一个极大的噱头。
心理学实验本身就是噱头。被实验者不知情,这让我想到《恐吓运动》,这种发展可以很好玩。另外,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挖立意,逼格可以很高。
3.缺点1:故事节奏不足。
全片很有戏剧性,但是中间部分反转没有处理好。①阿伯地下室有秘密,他可能是个杀人犯 ②小青年想企图闯入阿伯家,探寻地下室秘密 ③升级版的冰点实验 ④就是否继续实验这个问题,两个小青年因为道德观而发生分歧——这都是剧烈的高潮,但是没有被重点刻画。全片中间显得很平,因为观众一直在期待反转,但是导演没有满足观众这种期待感。
4.缺点2:对观众的情绪引导错误。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一般创作者不会犯这种错误,反而那些特别有天赋的创作者,最容易在这上面犯错(比如《大护法》的不思凡)。
这部电影的角色分为两组:阿伯组,小青年组。观众需要一个放置感情的对象,小青年显然不是适合的对象,他们太坏了,而且逼格不够高。看了20分钟,观众应该已经把感情放在了受害者阿伯身上,他脾气坏,但是很顽强,是个不错的移情对象。既然观众对他移情了,那他们就会期待他的反杀。但是没有反杀,阿伯一直在被虐,甚至小青年最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观众会很不悦。(最后的反转分量不够。)
①假如就是要用阿伯来做移情对象,参考《屏住呼吸》和《魔屋》,虽然很套路,但是阿伯反杀很必要。套路有套路存在的原因,因为观众需要自己的移情对象可以反击或者复仇。假如不存在复仇,那就是《伊甸湖》,虽然很恐怖很压抑,不过够惊悚也可以接受。
②假如移情对象选定小青年,那他们两就要坏得够逼格。现在这种坏太低级了,更接近无聊的窥私欲。“坏主角”的刻画可以参考《夜行者》,或者《当你熟睡》也可以。其实这两个人本来是可以刻画得更好的,“为了心理学实验而泯灭良知的疯狂学者”,这种设定多带感。而且两个小青年的道德矛盾也是可以深入刻画一下的,会形成不错的冲击。
感觉这个故事雏形很好,改一下就会变成闪闪发亮的剧本。
低成本但有创意的良心之作,两个无聊的熊孩子恶意监控并打扰着邻家孤老的生活,在身临其境的纪实拍摄画面下,观众的偷窥欲一并得到满足,其后一个个异变陡升,充满悬念的讲述手法让一个简单的故事高潮迭起,结尾对人性的审判也颇有发人深省的意味,虽然画面简陋但不乏可看性,总体分值:3星半
导演水平太差了!尤其是警察进入地下室的那场戏,在2016年竟然还把斧子单独拎出来给特写镜头,你怎么不坐时光机回到1950年啊?Metascore拿了超低分32分,这对于自认为拍的是严肃惊悚片来说的导演是个极大的侮辱。
little brother 也能 watching U了,fxxk this world
结局对于俩小屁孩太仁慈
小孩整蛊独居老人,老人对异动不害怕,全视为亡妻有灵。最后男孩潜入他家摇动了铃铛,老人以为妻子在阴间呼唤他……感人
惊悚什么的根本谈不上,结尾反倒是很温情,两个垃圾小畜生祸害独居老人,可恨啊。
影片绝大部分时候都让观众与两位主角站在同一视点上:偷窥、揣测、考验、冒险、以虚伪的正义之姿、片面的审判人性;枪响之后的故事则赋予惊悚片另一种形态和更高的深度,之前令人心生恐惧的元素一一幻化成了温馨且哀戚的泡沫。导致悲剧的男孩在聚光灯下变做了真正的恶魔,而我们都是打开炼狱的共谋者。
主谋最后明显没有丝毫悔过啊,编剧应该改下剧本还是走恐怖片老套路把老头改成变态,好好虐虐这二货.......话说该片海报太有恐怖片海报误导性了
惊悚外衣下深情款款的爱情故事,角度选的好,结构玩的溜。“我只想要你知道,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摇一摇这个铃铛,我就会来找你,风雨无阻。”看到这里真的心酸的不行。
对于这种乱用伪纪录片元素的片子一律负分滚蛋
你只看到了他的狂躁不安与蛮横无理,却不晓他的无微不至与痴心柔情;在你眼里,不过一场以实验为名的恶作剧,在他心里,确是逝去斯人的未了之情。你得逞了,在法庭之上,明白了实验里该实验品各种异常反应的原由,他释怀了,在被欺骗的房间里生生以为那是亡妻的切切召唤。你穷追不舍妄图查找依据,他迫不及待走向天堂团圆。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世界,因为爱的存在,人的内心比世界还要宽阔渺远,也请你以更大的包容心去认知这个世界,而不是以社会科学为由头去刻薄揣测。
就是他妈的难受
乍一看是低成本的不上心小电影 中间几次刻意是桥段引导观众 到最后细品一下 这真是世间真情啊
慢热,然而剧本好,不到最后一刻你不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不要轻易踏入他人的生活,你永远无法把握人心的不可测。
一声铃铛响,我就来到你身边。温情的故事用恐怖片的方式拍出,很新颖
很有意思的反套路片,里面的实验让我想起了雷米的《心理罪:教化场》,私自把不知情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很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影响他人的一生。真的很有意思,淘到宝了。
一点不惊悚,可怜的好邻居爷爷,两个熊孩子!!
作为一部没有血浆和JUMP SCARE的惊悚片,前期的插叙庭审和回忆走马灯一直很有欺骗性,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老头反杀熊孩子的暴力片。然而最终却是一个人性与道德的惨剧,将未成年犯罪与孤寡老人的社会问题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发人深思。陡然升华的结局让此片从三流惊悚片的领域中脱颖而出。
这个反转…结局引起舒适,怎么这个世界上自以为是的人这么多呢
这么牛的片子你告诉我只有6.5?多么温柔又猛烈的给了我和对于这个世界充满意淫的人一个大嘴巴子!用自己的阅历去审视别人的人生就像用猫眼看走廊的人一样,你以为你把他看的完整其实不过是你缩小了他的一切,以及夸张的表达着自我狭隘的对于他人的浅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