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原野四十九日》,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树
最大的特点就是满,台词满,配乐满,剪辑满,美术也满。加上三小时的时长,基本上看下来整个人是爆炸的。剧本问题很多,但认真看下去,会发现导演的处理让电影呈现出了奇异的死前幻觉般的特质,与回望、告别的内核是非常契合的,其实很厉害。
麦麦
二战、核弹感觉是日本文学、影视创作永远的母题,也是摆脱不去的阴影。回到电影本身,无论是对白还是场景,都有浓厚的舞台剧感。群像复杂、剪辑飞快,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其中蕴含的内意 也很厚重,战争的伤痕与惨痛、家族血脉的联系、生与死的观想等等。人生不过就是出生死亡的轮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George
真的有点看不下去这种
一桶猫
一如既往不喜欢大林宣彦的风格 舞台剧感重 对白过于密集 剪辑凌乱 再大的命题也如坐针毡
Joeyside
冗长的无聊和难看,不过有意思的是和是枝裕和相同的一点是都涉及了日本当代家庭的逐渐死亡和消弭。
子夜无人
确实因为先看过《花筐》和《海边电影院》,对他的视觉风格已经适应到无法带来新的刺激,但没有想到连主题也是如此一致。一个家族的葬礼渗透的是对一个国家命运所有最糟糕的设想,哪怕历史的惨痛和战争的悲剧总是不断被提及,但人类永远都会重蹈覆辙。而愚妄既然仍在轮回,我想我们就不能对大林宣彦感到厌倦。
Run Erika Run
一上来就是高速的剪辑和子弹般快速发射的对话,片中人物二次元般略微不自然的举止像是导演有意为之,和高色彩对比度的画面形成了本片独有的风格,这是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但有时过于刻意强调形式也让人感到厌烦。开头从高龄老人的离世引入,整个家族的画卷徐徐展开,从生活的细微处着笔,平淡地讲述311大地震和二战战败在日本人心中的隐痛,而不加以解读。片中人物对于生死这类沉重的话题并不避讳,甚至在葬礼上坟墓前轻松交谈,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四十九日的祭奠之后意味着灵魂进入重生的轨道,而对于留在世上的人来说是新生活的开始。原野上的人们演奏祭奠的歌谣,在美丽而寂寥的故土上行进着,就像生命本身,不断向前奔流,不断轮回,生生不息。P.S. 神無小阿姨长得好像中村一叶
约克纳帕塔法
青い空は動かない、
雲片ぎれ一つあるでない。
夏の真昼の静かには
タールの光も清くなる。
我略知她一二
当我们讨论311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林宣彦作为一个日本人又在想什么呢?二战是缠绕了近代日本导演几十年的鬼魂,311更是近十年让日本影人无法入睡的午夜梦回,宏大的创作母题在大林宣彦手下并没有变得气势汹汹,而是融入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四十九日的祭奠不是旧生命的结束,对所有逝去和活着的人来说更是新生活的开始,你看那原野上的乐队,不停地演奏,不停地唱响,不停地步履,不停地走向未来。
#FIFF26#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这是三小时的电影结束我还很清晰记得的地方;还有光男爷爷的咖啡,秋子哥哥喜欢的女孩良子手作的头饰;
这样的镜头不止四处,其实还有的;整部电影有很寂寞的感觉,但也不是寂寞... 三个小时结束,不是那么容易看懂,但因为涉及到日本的战争、地震;包括导演反战的想法。
所以我决定并不去纠结于电影本身的情节和故事。许多地方模模糊糊的雾一般。
最后光男和大野的对话:回到家里,大家都是凡人;人是会像文学作品里那样生活的。
原野四十九日。绝对不能忘了的中原中也的那首诗《夏日之歌》:蓝天怡然不动,夏日之正午......
光男和绫野在战争时的那个拥抱,影片结尾光男爷爷和信子的拥抱,二人之行结束了。然后我想起信子刚来到光男爷爷身边时,他对她说,要珍惜以后一起生活的时间啊。
因为不知道人何时会离开,人与人何时会再也不见各一方;所以一定要珍惜啊。
其实电影里让我觉得最美的人,不是信子。是绫野;绫野的饰演者是安达祐实,她是童星演员,现实中的生活跟人们预想的不一样。嗯,不能说是唏嘘,像电影般的人生。
光男爷爷对神無说:因为太喜欢才会疼。那么爷爷手上那两道永远存在的红色伤痕,爷爷的画里都会有的红色。是因为太喜欢了所以疼的吗?因为太喜欢了,所以疼了一生。
连手也在疼,连画也在疼,却说自己却也不寂寞;我不知道光男是否寂寞,寂寞也好,寂寥也好。不寂寞也好,不寂寥也好。
他活到了九十二岁,遇见了绫野,遇见了信子;我想他寂寞但也幸福。
除了光男爷爷,大野与他在苏联的妻子;神無与若杉;节子与芭蕾舞男演员;重与秋子哥哥;秋子与良子.......
无论是谁,都有着重要的人。这是没有办法变通的事情。而生死除了轮回,就是与人之间的羁绊了。
“92岁的铃木光男离世,为了筹备他的遗体告别式和葬礼,铃木家星散在各地的子孙相继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看到这段简介,以为是传统的日式温情家庭作品,但没想到编剧的设想非常宏大,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意图高远。
形式上影片采用了舞台剧的形式,一幕幕分别拉开上演。而在内容上,竟然是反思战争和灾难对人民的影响,这里指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和311事件。这两件事对于日本人来说怕是拥有同样的影响,当然是在不同年龄层的人。而铃木光男的年纪与孙子辈在这两件事中正好年龄相当。通过他的葬礼编剧把两件事牵连起来,特别是对待二战的看法,颇有家、国、天下、历史的厚重感。只是作者只是反战,却没有反思战争,还是一惯的刻画普通人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却没想到为什么日本人要到南库页岛上去,为什么要到中国去送死?正如反思核灾难一样。同时这两件事在日本当今的现状更令此片的观点有些讽刺了。
#1 人物登场时有种柯南的感脚。。
确实挺神的,北海道与萨哈林,死亡与爱
311地震之后大林宣彦对民族、国家、家族、战争、苦难、过去、未来、生死的思考,故事放在田园牧歌一样美丽的北海道芦别市,以铃木一家的悲欢离合,讲述了活着、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向,有一种放逐之后短暂团聚又各自幸福的美感,导演真爱诗人中原中也,晚期的几部作品一直在提到他,一直在援引他的诗句。客串的安达佑实依然美丽。
主题在开篇就有说明,跟导演前作相似,但表现上更加纯熟流畅,常盘贵子如同《空中之花》的“花”一样,16岁的灵魂与爱牵引着过去现在未来,情感更加生动。青春被战争占据,两者都难以忘怀,但只有相拥的一刻才是永恒。人为何生,又为何死,但总是活过。国家、城市、个人,变而不变。不再有战争。
在不断翻转、反观中构建的史诗。和《花筐》形成对照和互文,观感也相似,像个快去世的人把自己放在观众面前燃烧、呐喊,就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泣血感”,又向死而生,令人不得不叹服。
视觉音乐没得说。但你一言我一语谈个人谈少女可以,讲家国兴亡就怎么都没深度。至今还没见过哪个日本电影应311地震的景不生硬的。密集对白节奏独特,施展太多就显贫嘴,或者说这一辈弱手不够可爱撑不起这节奏,只有小阿姨寺岛咲很可爱。快成半部中原中也推广片了。
7.5。语言密集,气势强劲,舞台剧成分,充满民族特性,观望易,热烈处也喜欢,但细品有说不出的难以接受之处。
大林宣彦对灵异元素还真是乐此不疲,由葬礼拉开序幕意即宣示了死亡的命题,随即还传递出了反战与反核的思想,当然这并不是一部苦大仇深的电影,反而通过重生这一行为透露出了重建的希望。电影的气氛透着一股仙气森森,原野里的乐队与北海道的大雪交织出别样的浪漫,可惜聒噪的台词有些煞风景。
经典之作,精彩!不过过快的节奏和不断的台词让影片微微有些烧脑,生与死,情与义
4.0 在明媚的荒野之上,谱写着夏日之诗,是那么焦灼,也是那么的安静。
#SIFF2014#三小时看得漫长困顿,重要环节仍交代不清,某些台词太冗长;间隔幕间作用的长列演奏真像第七封印,很多刻意重复的细节互补互衬,在节奏上形成繁复之美;沿袭以往时空剪辑(最爱其中闪回剪辑),深沉起来的大林宣言有点说教倾向,不过视觉真绚丽,诗句真美,颇有舞台剧效果。
四十九是一个轮回周期,逝者灵魂不再游荡,重生后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继续存在。四十九寄予了导演对民族内省和重生的希望。尤其对于一个饱受战争、地震和核泄漏等天灾人祸的民族来说,和平是奢侈品,更应当小心爱护。除了累人的韦斯安德森式对话节奏之外,特别喜欢其中的非线性结构。大林宣彦真是鬼才!
舞台感和仪式感的痕迹太重。过分追求艺术的齐整,反而失去了电影美感。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诶?风景片?诶?伦理片?诶?魔幻片?诶?教育片?诶诶?怎么还没结束啊~啊~还是看常盘贵子好了~~~
1. 对话特别多,而且不是日常对话。2. 片子是大量使用了绿布吗?光线和远景跟近景非常脱节,看起来非常不舒服,很少见的日影观影体会。3.导演的个人风格明显。
按舞台剧路数他倒是省事儿了。。。全员话痨自言自语各说各话。。。聊家常没劲聊历史活该聊亲情爱情无感。。。大林宣彦老是这样,过了5年又拍个《海边电影院》还是这一套,问题是每次您都整3个小时,这不是纯坑爹是啥,有这6个小时踏踏实实睡一觉不好吗,陪着您老人家没完没了的怀旧矫情来矫情去的,严重怀疑服化道都还是那波人。。。何必呢。。。以后看见得躲着走了,真不好意思再掉坑里了。。。
前有《空中之花》後接《花筐》,大林宣彥戰爭三部曲的系譜連續性正式確立,本片定位才逆向清晰了起來。藍天白雲的「遺言」這段動人。
大林宣彦已成仙!
家族的时间流过国家的历史,所有青春与美好随之覆灭。落雪中的朝阳与原野上的杂草,排着队列行进的人群,把生者与死者都拖入无尽深渊。山樱似血,寂寥黄昏,远处的希望依旧隐隐,难觅踪影。
5- SIFF@影城。战争炮灰故乡,强震核爆轮回,伤痕家族重生,四九七七归一。中原中也夏日之歌,哀而不伤家国史诗。略冗长,仍算得明暗互生鞭辟入里之作。二人同行,礼赞安魂。色彩鲜烈,尤赞章回间十五乐手迴游乡野所奏主题旋律(配乐是导演女儿)只是强语速多群戏快切推拉高能耗人,作开幕片不大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