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HD

主演:丹·哈里斯,乔什·贝克,Shannon Whitehead,山姆·哈里斯,Rick Hans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剧照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2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3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4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5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6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3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4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5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6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7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8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9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你的生活怎么会更好? MINIMALISM:关于重要事件的纪录片,来自流行的简单生活二人组“极简主义者”的一部长篇纪录片,通过将观众带到各个阶层的极简主义者的生活中,考察了极简主义的诸多风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伊瓦鲁天使的微笑破茧杀机2003深海圆疑1998甜木兰第二季睡不着油脂:瑞戴尔高中第一季永不回头(2018)神盾局特工 第二季面包店的女孩无脑派对他们/她们回忆之盒识骨寻踪第五季急诊室的故事 第二季金帐汗国冰雪谣时空悍将1995彩虹照耀奔跑的乌龟旗鼓相当比加延邪灵女巫拯救天堂亚洲舞王

 长篇影评

 1 ) 记录+想法

以上这一幕,是我在这部纪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于此记录。

过度“极简主义”显然与时代逆向。但我希望我能从纪录片中学到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并且将逛超市、浏览购物网页的时间用于真正有意义的地方。

比如,当我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的时候,我会不自然地去玩手机,而90%的情况就是逛某多的百亿补贴和某宝。为了一点价格和质量的差距,我会去查很多,来择出最优(性价比意义上的最优,而非自己真正需要);不买的东西,我也会去反复看。这样的浏览和消费是我厌恶的,这也是促成我学业萎靡、生活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只不过满足了我当时的空虚,实际上是促使我养成一种我非常厌恶的习惯。

对于极简主义,我的看法是,重在利用效率,而非“扔”。我们浏览商品,购买商品,会有快感;但这样的“扔”也会促成快感。这种快感是易成习惯的,在我看来相当不必要。并且,比如照片、笔记,这些东西,虽然占地方、不极简,但我认为把他们数字化,存在硬盘或者云端,也能井井有条,成为自己的回忆,并没有必要带着那种放下一切的感觉。

对于我所指出的利用效率,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本身的物尽其用,比如对我来说,买一支黑色中性笔,就可以了,不需要买各种款式、品牌的黑色中性笔。一个,是我能高效地用好这个商品,比如我两部手机、一部PD充电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头戴蓝牙耳机、一个充电宝、一个充电牙刷,为了极简而只留下一根数据线,这显然会影响我的利用效率,是不合理的。

在我看来,极简主义应包含什么?

①不被广告绑架,拥有自己的意识

②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更需要的

③重视质量,胜过数量

④简化不必要的需求,例如无目的地看手机

 2 ) 什么是极简主义:Love people, use things

纪录片用book tour贯穿了起来,涉及了很多人物和故事。虽然给人很多感悟,但是都是点到为止,感觉更像隔靴搔痒。

<图片1>

记录几个take home message:
1)消费主义一直在告诉你需要买什么买什么,但实际上你并不需要那么多物品。
2)冥想能够帮助人获得平静和快乐。
3)房屋很大,但实际上也是用不了那么多的空间。
4)333衣柜:三个月内只穿33件衣物。
5)收入到达八万美元后,快乐很难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6)Love people, use things

 3 ) 《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

刚看豆瓣评分才6.7,其实我还觉得这本书挺好的。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不要被各种枷锁绑架你。不要欺骗自己,你真的快乐吗?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介绍极简主义。第一部分,我们来了。分为八个分支从两位作者瑞安和乔舒亚的个人经历,从追逐工作、金钱来制造快乐和满足。到最后他们决定过上极简主义的生活,创建极简主义的网站帮助更多的人来描述。生活中大部分的人,试图用金钱购买快乐。但是恰恰我们累计的物质财富不会让我们快乐,快乐源于我们成为怎么的人。人们总是假设如果每天挣多少钱,我们就会更快乐。虽然作者年薪已经到六位数,身居要职,可是只是表面上的光鲜实质却是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删减生活里消耗我们的锚。只留下我们真心喜欢和享受的东西,即使这是这个艰难的选择,但是少但是好更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其实生活里大部分的物品真的不是我们需要的。房间里都装满了东西,可是我们还是很孤独。买再多的东西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更多的恐惧,更多的孤独。那曾经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可是我们并不快乐。过上极简主义的生活会让你有很多的好处1.很多的时间2.摆脱更多的东西3.享受生活4.探索生活的意义5.活在当下6.更专注的生活7.更多的热情8.更快乐9.做想做的事10.找到使命11.得到自由。我想在现在的这个时代更多的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会更自由。

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的个人价值讲解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一,健康。健康虽然很重要,但是它只是载我们去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这类似于对金钱的理解,金钱只是帮我我们更幸福的工具,不是目的。二,人际关系。评估先用的人际关系,分出首要,其次和外围。再从影响力判断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通过思考,可以对你现在的人际关系做出分析。在人际关系中确定三点1.你想要什么?这很重要,你想从这段关系里得到什么?比如爱人,是陪伴是理解。朋友呢?孩子呢?2.什么是你绝对不容许的。这很重要!因为你不建立你的界限,这段关系你肯定不会收益的。界限也是帮助你们更好的建立关系的根基,而不是障碍。3.如果想得到这样的关系,你应该怎么努力。一段关系不能只靠对方,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改变才能成就。三,要建立绝佳关系需要做到爱,信任,诚实,关怀,支持,专注,可靠以及理解。讲到理解,可能是关系里最为重要的环节。容忍彼此的不同,明白你们分别有各自的理由。欣赏对方本身的样子,不去期待他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四,热情。人应该找到兴趣并且做自己所爱的人一定对生命是一种滋养。五,个人成长。作者提到大多数的改变,都是每天在小方面的渐渐改变积累到的。如果在桌子上每天放一张纸,一天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一年呢?你回头看一定会吃惊。

最后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那篇三十堂人生课。我喜欢这几条1.快乐不是可以购买的东西2.找到兴趣3.你不需要所有人喜欢你4.嫉妒没有用5.担心消耗自己6.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7.活在当下8.怀疑害人9.疼痛是提醒你改变。

 4 ) 一些摘录

来自这部片,希望它们是我思绪混乱时的小小明灯。

“这种潜在的不满,我觉得会开始在我们的东西上显现出来。我发现随着我们上路旅行、我们跟那么多人交谈,每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生活中更多的意义。”(潜在的不满)

“想象一下给生活做减法。更少的东西,更少的混乱,更少的压力、债务和不满,更少焦虑的生活;更多的时间,更多有意义的关系,更多的成长,更多的贡献和满足。”(做减法)

“从每天的生活来看,我们非常的物质;但从真正意义上来看,我们还不够物质。我们需要真正的追求物质利益,就像是真的关心商品的物质性;而不是在我们的世界中,物质商品只是在象征意义上非常重要,在身份制度中它们决定我们的位置。”(对伪物质的反思)

“但不管我们买了多少东西,不管我们尝试过多少不同的时尚,我们也不会变成更完整的人。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饥渴永远得不到满足。我觉得它的本质就是,对于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你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物质填补不了的妄念)

“换句话说,我们真的不想要更多的商品、玩具和车,我们想要的是它们带给我们的。我们想要感觉完整,我们想要感觉到满足。”(要完整和满足)

“因为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基本上你任何事都可以做,但是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就必须牺牲真正重要的事情。当要处理的数据过多的时候,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关掉设备,真的,关掉就好了。”(做真正重要的事)

“你所想象的是一段有目的的生活。当你认识到这段人生是你自己的,是你的,只属于你,就会让深奥的废话停止,不再有任何嬉皮士诗歌。当这个实用主义的声明深入你的骨髓,你认识到了它,一切都会改变。”♥️

 5 ) 极简主义只是一种理念与提示

最初是在TED上看到了Joshua和Ryan关于极简主义的演讲,之后又登陆他们的官网,下载并看完了Minimalism-living a meaningful life 的书。当然,降低人对物的依赖(任何的依赖性都是不好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益的,起码你不会执拗于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有意义的东西,包括内在的自己。要知道,极简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只是在物欲膨胀的今天的一种理念与提示。那些恨不得把家里东西掏空进而以极简自标的人,可不是又陷入了对极简的依赖,矫枉过正。

“It is not the things that disturb us, but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ignificance.”

他们的网站:theminimalists.com

 6 ) 影评

1.内容

片子是以两位本纪录片所定义的极简主义者的故事为主线,去叙述他们为何选择极简主义、如何践行极简主义、如何将极简主义进行传播。期间也穿插着其他极简主义者的故事,叙述他们是为何选择极简主义,又从极简主义中获得了什么。

其实整部片子从主题上来看,核心思想不在于极简而在于精简,即对于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做减法。也就是是说关注自己的需求,同时通过高质量的物质代替多数量的物质来满足自身。比如说二人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场演讲活动中,一位观众问到:“极简主义者是应对‘华尔街之狼’的最好的武器,你们却是将自己从争斗中脱离出来。极简主义者的最终形态是隐居者、苦修者或者出家人,但对我来说,这样的选择无法去改变世界。”二人的回答说他们并不是在反对消费,而是在反对强制消费,反对通过广告或者其他营销手段告诉我们应该拥有什么。又比如片中提到的333项目,即在3个月仅用自己最喜欢的33样东西来打扮自己。

片子将对于极简主义的讨论延伸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方面,包括家具、生活空间(房子空间)、衣服、工作收入、甚至是我们的注意力。都是一些有趣又有启发的观点。(粗略的说)

2.随想

粗略的看了一遍片子,随便写点。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启发的观点。有时候烦恼和压力不仅会自于匮乏,同样也会来自于丰足。像我喜欢的一个游戏《黑暗之魂3》,一个比较有趣的机制在于,当你的游戏角色死亡时,你随身携带的钱币(魂)就会掉落,但你可以重新走到掉落地点拾取你失去的负担。所以在王老菊的实况视频中,他会将随身携带的的钱币(魂)称为负担。这是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当你携带的负担越多,你的操作会更加的谨慎和拘谨,反而不像一无所有开局时那么随心所欲。而当你携带巨量的负担却倒在某一个boss脚边的时候,能够带来那种强烈的挫败与焦虑。

我想到一本名为《制造消费者》的书,我觉得“制造消费者”这一个概念非常的准确,我很喜欢,虽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像刘擎教授在最近关于消费主义的系列视频中谈到,消费很多时候具有着象征意味,消费者在消费时将物作为突出自身的符号,而象征性的符号的消费有时候压倒了真实的内在需求。片子里给出的答案似乎是主张泯灭物的象征意味而多关注于物品的功能性需求,我觉得这样的做法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有点隔靴搔痒。遗憾的是片子在这里并没有做太多的讨论。

3.叙述方式

整部片子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在表述上比较杂乱与浅显。同一个观点在不同的物上的讨论都较为雷同,观点没什么新意。每个故事的叙述模式也比较雷同,都是一种讨论模式,整部片子像是一个特定观点的宣传片。我很怀疑是不是就是为了推销他两写的书。(看到整个片子的过程中我很强烈的有这种感觉,特别是看到片子一次又一次的表达他们举行各种活动参加各种广播节目时)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对于纪录片看的也不太多,也有可能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某一类纪录片的特定模式。

4.收获

看完之后倒是让我仔细审视了一下自己的手机储存空间,下定决心卸载了几个使用次数不高的APP。卸载app还是挺难得,在执行时总是会想到以后可能会用到就决定留它一马。

 短评

自推的成分太多

3分钟前
  • Jin
  • 还行

纪录片拍得太烂,唯一的收获是Jimmy Carter在40年前有关过度消费的电视演讲今天看起来依然没有过时。Human identity is no longer defined by what one does, but by what one owns. But we’ve discovered that owning things and consuming things does not satisfy our longing for meaning. We’ve learned that piling up material goods cannot fill the emptiness of lives which have no confidence or purpose.

7分钟前
  • Q
  • 还行

其实看完后发现,人家的极简已经超过了我所拥有的。。。第一次感受极简主义是在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片中大哥家里家徒四壁,就一副碗筷,弟弟来做客都没有餐具招待,然后说出了,男人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应该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这样类似的金句。后来片子里大哥拿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匹优秀的战马

9分钟前
  • cocojamboo
  • 还行

极简主义并不是反消费主义,而是对物质的附加属性的重新审视,对坏境的尊重,和对自我负责的生活理念。

10分钟前
  • gavin.j
  • 推荐

囤积癖是病,过度物欲是病,“自己眼中正常的杂物数量”,实际上“接近或等同于患病状态”。这是我在网飞最喜欢的纪录片之一,纪录片里的人和我一样,也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才开始“舍弃生活中90%的物品”,评分不高是因为大多数人太幸福了。其实从另一个观点来说,有物欲是幸运的,满足物欲还能让你开心的话,虽说,都有尽头的。

13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很棒啊!关于物欲,消费主义,电子产品的捆绑,都很戳中……起码让我知道1.我不是一个人2.是这个社会造就的我3.我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

18分钟前
  • L'Étranger
  • 力荐

作为纪录片拍的非常非常一般,甚至表达像一个粗糙的未经审视的商业广告。不过观点有益,极简的核心不在于不消费,而是探索对于自己和周围有益的事情。弄明白自己消费的动机,也就弄明白了自己是谁。“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下意识习惯性行为的迷雾中。”不能做到独立思考,永远都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22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declutter your life and your mind. Love people and use things, because the other way has never worked.

26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真的是一个很糟的纪录片..更重要的是,以极简主义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却一点都不极简。主线就是各种人说我以前是美国梦人生赢家直到某一天醍醐灌顶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我就抛下一切了excuse me?

30分钟前
  • 来远芳
  • 较差

Is minimalism still a choice without privileges?

33分钟前
  • 石狩川
  • 还行

起初,喜欢收集收藏的我在断定其为“极简主义”主题的纪录片的前提下抱着严重怀疑的态度观看此片,看完后觉得这并不是宣扬极简,而是“简化主义”,在你自己生活的基础之上做减法,逐渐去掉那些毫无必要的物质垃圾和精神包袱,其实主题还是很积极并值得借鉴的。

36分钟前
  • 豆咪
  • 推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它是失败的,反反复复且碎片化;但这个理念是有意思的,沉浸物欲的生活为自己平添了负担与混乱,还拉远了跟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吗?Love people, use things.

40分钟前
  • N
  • 还行

它彻底改变了我,一个月前我是购物狂,现在几乎不买任何实物。

45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世界上有种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敞开胸怀去聆听各种生活哲学,会发现你自己想要的生活。物质是否是在生活被各种渠道过度强调,那种生活的核心本质是否被太多次谈论而显得老套而被遗忘,拾起一切的本质,会否达到你心目中的向往?

48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概念不错,可惜拍的一般

49分钟前
  • HS
  • 还行

Matt D'Avella的片子,剪辑很好,他自己就是极简者(拥有温馨小窝,也是我努力方向)。前段时间才看了Joshua Fields Millburn和Ryan Nicodemus的书,几位片中出现的极简者的博客也去过了。很喜欢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知悉“极简"三年多,直到今年才真正大行动,每次下决心都有原因:搬家、亲人去世、失恋…现在十分明白what you have is not what you are,更明白things you keep cannot turn back time, or make people that have already gone stay. 前两年舍弃了儿时囤积的给自己满足感的物品,现在学会放弃那些前几年曾让我觉得留在身边就能留住一个人的东西;就像爷爷过世以后,我终于处理掉奶奶过世时我在她遗物中找到的病历。留下并不能代表我了解他们,而舍弃并不代表我爱得更少。学会质量胜于数量,于我极简就是use stuff, and love myself。

54分钟前
  • 仲秋月含颦
  • 力荐

26岁那年入手第六个五位数的包包后,发现从开始的三天蜜月到连拆包那刻的temporary high都没有了,于是彻底清醒,这是我和designer包包的关系正式结束。之后经历了和衣服/鞋子/饰品的拖沓依附依恋关系,到去年,和包分手两年后,也获得了抽离,那些东西开始很少买,买的话(努力使其)成为一项go-to item而不是之后仍不满意所以转头又买的。可以拍胸脯说less materials对生活只有益无害,且它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切换,向内看自己时更mindful,向外看别人和世界容易see beyond/past the facade。我们会想通过拥有物品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比如成为想成为的人、过上更完整的生活,但那只是物品伪装成了easy way out,实际上根本没有路,连死路都算不上。

56分钟前
  • JuJube
  • 推荐

情境主义者的延续,消费社会时代下的反思者,并非是全然反物质反消费的极端行动,而是重新审视当下,审视自我,去削减人身上的负担,也是回到“人”本身。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这么有意思有深度可以挖的题材就拍成这样。。。

1小时前
  • YangYang
  • 较差

Book tour为主线穿插了很多在minimalism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各行各业的人的采访。在旷野读了书里一章讲离婚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构想要去宜家买这买那的一段完全戳中233

1小时前
  • 企企是只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