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狗都认识的导演,伦家之前一无所知,鉴于此,伦家决定深入了解下,以备吹逼之需。梁赞诺夫差不多拍了20来部长篇,大部分在2000年之前拍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开始不景气,新千年后好莱坞大片攻占市场,这时候的梁已经70多了,不拍了,可能也是上岁数了拍不动了,专注写作,因为他同时酷爱文学。
梁赞诺夫的电影台词和情节,有着浓烈的文学味道,与伍迪艾伦算电影届的同行了,不过梁的创作更大众、接地气,定位的话,梁是野生的艺术大师,伍迪艾伦算是圈内艺术家,小资情调泛滥,这也是我更喜欢梁的原因。在国内一时还找不到与梁对应的导演,如果单论电影的文学质地,管虎的电影跟梁一样,都有股文学范儿。
网上梁赞诺夫的片子不少,但很多都是译制片,配音版本打折很凶,对原片的“伤害”程度起码在50%以上,这是伦家对配音的一贯看法(动画片也包括在内)。但偏执如伦家,还是发挥了下这些年积攒的找片经验,除了《没有陪嫁的新娘》,均找到了高清原版带字幕的,找片很辛苦,不过,看完很值。
下面伦家简单介绍一下梁老的经典作品,排名根据伦家的喜爱程度从喜欢到爱。
8.《没有陪嫁的新娘/残酷的浪漫史(1984)》 :高颜值高才艺女人的宿命
<图片2>
死活找不到字幕,连英文字幕都没有,看得国配,观感很糟。电影拍得不错,像舞台剧。女主娜丽莎的命运有点像哈代笔下的苔丝(《德家伯的苔丝》),活在一个被金钱收买的社会里,却一心向往纯洁爱情的可怜女人。
在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影视剧里喜欢这样定位女主:才艺双全但出身卑微或者家道中落,偏与权贵之人相爱,地位的不对等以及权力金钱对爱情往往造成致命冲击,无论是在故事里还是现实中,这类爱情一般都会以悲剧告终,这是娜丽莎这类女人的宿命。毕竟,对于情感动物来说,爱情让位于现实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残酷的浪漫史》是讽刺正剧,失去了梁以往作品的生动和灵气,故事本身也没啥亮点,太正太严肃,不太对伦家胃口。
7.《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1975)》 :提前到来的癫狂与过火
1975年港片还在过渡时期,功夫片都还在萌芽阶段,离“尽皆癫狂、尽皆过火”还有相当远的日子,梁赞诺夫在当时就已经拍出了喜剧的癫狂和过火。
本片可以说是梁赞诺夫作品中的B面吧,是一部纯粹的喜剧,因为在这之前伦家已经看了梁的几部作品,比如《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被遗忘的笛声》,所以看完这片后有点吃惊,不像是同一个导演拍得。就像看完《疯狂的石头》又看了《绿草地》,看完《唐伯虎点秋香》又看了《喜剧之王》,画风转的太快了。
能拍文艺剧又能hold住纯商业喜剧,并且两头都吃的开的人,无论演员还是导演,在电影这个领域应该说都属于稀有物种。
本片在国内的知名度就像《命运的捉弄》在俄罗斯,很多人一提起狮子满世界追人的场面或者俄罗斯套娃什么的,立马能想起这片来。伦家感觉还是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喜剧,能让人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有两部:《快餐车》(女郎、遗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两(贼)挑担的角色由来),细究的话还有很多很多后来者,不在此赘述。
6.《被遗忘的长笛曲(1988年)》 :危险关系
<图片6>
这也是一出残酷的罗曼史,悲剧意味很深厚的片子,梁赞诺夫的批判更容易集中在男性身上,这类人更多的代表着权力、金钱和地位,有更多吸引女性关注的机会,并与之产生婚外恋情,无论对于本人还是对方,也无论两人身处怎样的时代,这都是一种更加危险的关系。
为了事业或者其他什么的,成千上万的男人和他不爱的老婆们生活在一起,当真正的爱情来临,并且需要他们作出抉择时,他们往往会与当初的自己保持一致,在爱情面前,与其说他们迷恋金钱、权力,不如说他们更爱自己。
影片有很多经典又充满讽刺意味的场面。比如男主、女主与原配夫人第一次在家里对峙的场面,男主的表现就像一块橡皮泥,小三与正室全力以赴的在两头造捏,都想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据为己有,但男人始终就是一块泥巴,他思考的问题如泥巴一样无情,该怎样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兼顾并得。
用电影中男主的台词来评价男主是这样的:“相信我,我鄙视自己”
但往往讽刺和批判也更容易转化为一种怜悯和同情。这种转换得益于那些经典的幻想场景,看起来跟真的一样,而当这些场景再次重演的时候,伦家才发觉被骗了,是男主菲里莫诺夫的意淫和想象罢了。
菲里莫诺夫在唾手可得的权利面前无法抬头,也控制不了对爱情迷恋的念头,一个贪婪又懦弱的男人,只能说,一开始选择了怎么样的人生,就注定了会是那样的人生,或者说,你之所成为此刻的你,那都是命中注定的事儿。
这是梁老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故事编排和收尾都很完美,但悲剧意味太浓,伦家的偶像周星驰先生说:我更喜欢在绝望中带着那么一点点的希望,所以这个排名也是理所当然的。
5.《车库(1979年)》 :二十八怒汉
<图片7>
你知道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有机会牛逼吗?
是在一次由多人促成的交谈中。
那么怎样才算牛逼?
当你成为那个在暗地里甚至是角落里低调地紧紧地控制着谈话内容和主题的人时候,你最牛逼。
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电影之外,梁赞诺夫至于本片的表现都成为了我所形容的那个人。
《车库》在梁的作品中容易被人忽视,伦家却很欣赏这片子,欣赏程度完全在吕美特的《十二怒汉》(1957版)之上,伦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只是与个人趣味有关,伦家对一切严肃的事物(无论是人还是电影)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严肃的东西通常亲和力欠奉。
你敢说不是吗?
《十二怒汉》是桌面上的艺术,《车库》算市井小品。说个八卦,本山成名前,被星探选中,说要送到上戏深造,当时看完本山表演的那个叫什么昆(就每年春晚说相声那人)来了句:使不得,赵本山送上戏就毁了。
嗯,《车库》的魅力就在于那种野生生的群像感,看起来混乱不堪,就像大清早的菜市场。
只是,将一个极其平淡的菜市场挪到电影里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我粗略找了下,在90分钟的电影里,能给人留下印象或者非酱油的角色,有28个那么多。
那句行话怎么说来着: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就看它能让你记住几个角色。
4.《办公室的故事(1977年)》 :“你说我干巴巴的”,“不,您湿乎乎的”
<图片8>
被一些文艺青年封为最好的爱情片,之前介绍《东爱》、《世纪恋爱》的时候,伦家提过这部片子,不多说什么了,直接搬过来吧,之所以没成为压轴戏,是因为在梁赞诺夫的作品中,还有伦家更喜欢的在后面。
《办公室的故事》对很多爱情不能及时开花的80后或更前的人而言,是一部承载着心声的电影,它道出了很多职场狂人的落寞和深刻荒凉。
上班族的悲剧就在于,每天醒来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你想吃早饭,而是非吃不可,吃完了早饭好去上班,走进办公室,然后像一块干面包,干巴巴的杵在那儿,了无生气的过完一天又一天。让伦家气愤的事,朋友圈出品了很多类似“地球是靠乐天派才转起来的,我们要学着享受自己的工作”这种漂亮话,快尼玛省省吧,能编出这种谎言的人,才尼玛不进办公室呢,真过分啊!
要我说,想要惩罚一个人,就让他去办公室吧。
这种70年代的职场悲剧,在我们身上一天天继续着。所以说嘛,办公室里谈恋爱,其实是一件难度极高又非常梦幻的事情,梦幻的就像沙漠里的花朵、安装现场的妞儿。正因为如此,《办公室的故事》被很多影迷追捧至今。
…………额…………
现在的观众谁还看这种老剧啊。
但其实吧,这种歌颂美丽爱情的东西看多了容易伤和气,从电影里走出来,再回到狼狈的现实中,那日子还过不过了。
毕竟,现实里还有爱情吗?
有吧,但不属于上班族。
上班族属于典型凑活过日子型。
3.《看好你的车(1966年)》 :谁来原谅一个真诚的罪犯
几部片里面唯一的一部黑白片,也是一部经典喜剧。可能一部喜剧被拍成这种样子以后,会让很多导演羡慕吧,因为在伦家看来,就跟《喜剧之王》一样,《看好你的车》是喜剧片的典范。
“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如果按照这一原则,本片的主角尤拉简直罪孽深重,他不仅是个盗车贼,并且自始至终向最好的朋友、妻子及家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说谎。
影片对尤拉的性格塑造很完整,演员那副天生的大脑缺弦样儿让尤拉这个角色又带着几分神秘和荒诞感。扮演尤拉的这个演员资料有限,查不到,可能真是演得好吧,为这个角色加分不少。整个故事在荒诞与写实之间切换自如,哈姆雷特的戏剧演出,与《喜剧之王》中最后那场戏中戏一样,运用的相当出彩,此时,尤拉与朋友在现实中身份的对立,延续到了戏剧表演中,两人在喜剧中的角色哈姆雷特与霍拉姆从对立到和解,也让尤拉迎来了妻子和家人以及好朋友在现实中的谅解和包容。
只因为,他是一个真诚的罪犯。
2.《两个人的车站(1983年)》 :相遇,即是命运。
(爱情)命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他两部为《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也是最为成熟的一部。这三部在情节走向上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不打不相识,相识便相知,相知便相见恨晚。
《两个人的车站》这片老早以前看的,具体的情节已经有些模糊,但影片透出来的那种古典范儿,那种真诚范儿,那种爱情来临时的激情和陶醉范儿,那种打动人心并且一想起来就让伦家深深向往的感觉一直很清晰,这就是经典所在了,足以与伦家最钟爱的爱情片《廊桥遗梦》相媲美。
1.《命运的捉弄》 :爱情是一场赌博
岂止是爱情,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整个人生意味着赌博,因为,爱情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而这种东西沦为赌博游戏,才是命运真正捉弄人的地方。
这片也成为了伦家最喜欢的梁赞诺夫作品,它对爱情(人生)的定义深得伦家赞同,并且,本片在故事性和戏剧性上的构建也是让伦家深深折服,能抓着一张纸玩半天的不是傻瓜就是天才。《命运的捉弄》的故事就像一张纸,在有限的资源里,它的正面和反面都被尽可能的填满了元素,情感的密度和浓度依靠着巧妙的编排和精炼的台词逐渐抬深,最后浓烈到醉人的程度。
“你在干什么”
“我正在走啊”
“你正在找留下来的理由”
“可是我找不到”
“我也找不到让你留下来的理由”
“那么,我再待会儿吗?”
我看弹幕里很多网友在说,影片应该在男主走进火车站的时候结束,可能这样一来逼格还要更高,回味还会更浓。
可见,爱情的确像是一场赌博,在赌博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微信公众号:FilmPiaPiaPia)
老师大力推荐的经典贺岁喜剧!
2022.11.25开始看啦,我有过年的好心情嘿嘿!
! 是苏联央视定制的小时上下电影
!道具组有使用人工雪景,虽说是贺岁剧,但是却是在1975年3月,积雪开始融化的时候拍摄的
!女主角是波兰人,导演对参与试镜的演员不太满意,这位波兰女演员是首位获得苏联国家奖金的外国女演员
!导演梁赞诺夫竟然出镜了,是飞机上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坐在烂醉男主旁的普通乘客
!在中国,这部影片从1992开始流行
?开头的动画片好像在Russian Speaking Club看过,虽然不是很明白它在这部电影里作为开头的意义是什么
06:13
开头这里说的,每个人到新的地方都会不适应。指的是,在苏联时期,每个人都有免费受到教育的机会,但是在毕业后,要工作来报效祖国。国家认为各个地区都应该得到发展和发展,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会被分配到各地进行工作,于是就出现了电影里的到陌生地方的这一现象:)
前苏联曾经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心目中希望所在,曾经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心中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即使在左翼的观点看来,七十年代的苏联其实已经进入了修正主义,但终究仍然还能被视为一个工人国家。七十年代的苏联,远没有到八十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消费品稀缺的年代。那时代的人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他们的住房,由国家免费分配,虽然是一连串样式单一、建筑结构单一,甚至于按照某些小资产阶级的观点,缺乏所谓美感的建筑。
但作为一个整日只能依赖于出卖自身劳动力,无止境的流连于各种学习提升考证,只是为了在向资本家展现自己的价格以出卖自己时,彰显自己之所以值资本家付出这笔价格而已的无产阶级而言。当我们面对着需要以未来三十年时间偿还房贷的房子时,即使那免费的住房样式单一、建筑结构单一,外表缺乏美感,但却是环境卫生的,治安良好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拥有个人独立空间的房子时,又如何?
是我们免费获得的那一套房子重要,还是那一套需要背负三十年的房贷,不敢有哪怕一天的失业,具备了所谓狗屁美感的房子重要?
在片中的生活,其实无一不在透露着他们的生活,与如今闲逛着豆瓣的诸公的生活,还要好。比如:相对完善与低廉的公共运输。片中自我吐槽着收入较低的人,却在选择火车还是飞机时,形成决定的因素却是时间问题。
开头“热尼亚”因为没带有钱买飞机票,而重返“雅佳”的住宅寻求借钱时,借的是十五卢布。后面当“雅佳”的母亲误以为“热尼亚”是小偷,男主拿出十五卢布时,女主母亲一句“不算多”其实在表明着,这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坐飞机只需十五卢布。
从影片看,乃至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他们确实是普通人,但他们是他们所处的国家的主人。
他们不需要在寻找伴侣时纠结彩礼、在哪里买房、双方父母买房各自出资多少。他们只需要在乎,我是否爱她或他。
现如今那些准备结婚的人们,在讨论到买房问题时你来我往的:你出资多少,我出资多少,乍听起来,好似是在讨论成立什么有限责任公司,一样,结果却是在讨论婚姻。当我们在结婚而考虑了太多的经济因素时,可曾有人联想过,我们可是工人国家?
回到剧情,那里面的爱情,仿佛是超越了现实社会道德的,但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已经将经济因素在私人情感中所占比重降到最低时,我们如此纠结于道德,而忽视了人类内心本身无法压抑的情感,是为了什么呢?
更何况社会主义本身所追求的,并不是那些虚伪而又无耻的小资产阶级们侮辱的压抑人性,恰恰是要解放人性。
跟朋友摆龙门阵,说到苏俄的厚重,真是无人能敌。用居家比喻,它肯定是那最沉的实木家具,还得是橡木的,结实耐用。苏俄的文化就是沼泽地,不没顶是不过瘾的。被俘虏,被吸血,被伐毛洗髓脱胎换骨,只有被粉碎了被占有了才算淋漓酣畅。所以,真的好的文化一定是让人匍匐让人仰视的。总觉得苏俄的文化未免太沉重了些,到底还是跟他们的地理环境气候水土有关,常年住在冰雪里的人跟赤道的人看到太阳是两种感觉。但奇怪的是,跟他们在相同纬度的北欧却是冷冽但又轻灵。苏俄的沉重也可能是出于对那黑色土地的执着。比较起来,德国人没有俄罗斯人的那种热情,他们是自己和自己思辨纠缠的产物,所以德国人的文化比苏俄的更冷。苏俄只是沉重而已,但是感情很丰富。
那片冻土带上繁殖起来的人都比较绝对。喝酒便要喝极烈的,伏特加,辣如火,一线喉,不醉不休,再踉踉跄跄地从雪地上抓一把抹在脸上。宣泄情感也如此,而且,就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定要钻牛角尖,像安娜那样把对沃伦斯基的婚外之恋昭示得全莫斯科都知道,丝毫不顾及资产阶级审慎的妇德。是不是,只有钻牛角尖才能无限接近天堂的底部呢?
当然了,我们北边的邻居可不光会沉重忧郁,搞起喜剧来绝对有撒野的天赋。梁赞诺夫就是个中好手。甚至可以说,我们都是看着他的《意大利人在俄罗斯奇遇》长大的,他的名字在一票七〇后及七〇前的记忆沟回里就是快乐的标签。梁赞诺夫的喜剧电影号称“不纯粹的喜剧”,把音乐、抒情、惊险、侦探等等能为之所用的元素统统揉进去。看了之后既叫人抚额大笑,却发现早已泪湿两条手绢。
就比如你,娜佳,已经不复年轻,外表矜持却还梦想能抓住青春浪漫的尾巴。在新年之夜,你打开房门,发现自己床上躺着一个烂醉如泥的陌生人,而你厮磨多年的男朋友伊波利特正赶来向你求婚。你手足无措,拿茶壶浇了不速之客一身冷水……那陌生人醉醺醺地嚷嚷他和朋友们有个传统洗了桑拿喝了啤的又喝白的于是喝高了他坐上出租车报了家门回到家准备睡个囫囵好养精蓄锐在除夕夜向女友求婚所以你最好不要出现在他的家里……他的家?你头疼了。果然,未婚夫驾临,你却越解释越糟糕。那个陌生人胡搅蛮缠,彻底搅黄了你憧憬的后半辈子的婚姻生活……你把怨气都发泄到这个倒霉鬼身上,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他本来住在莫斯科却阴差阳错被送上列宁格勒的飞机,他说他也是牺牲品,不住地道歉还谴责你未婚夫的小心眼。你的同事两个叽叽喳喳的老姑娘闯进来,你本来是向她们炫耀你的还没见光的那个他的,于是你将错就错把胳膊搭在那个陌生人哦对了他叫热尼亚的肩膀上……她们走了,而你们,发现彼此都是音乐爱好者,三十六岁的外科医生和三十四岁的文学教师可以坐下来享受新年晚餐畅谈不如意的人生。你觉得,这是个疯狂的夜晚,一切都被打乱,上帝砰地一下把你关在门外,但是却打开了另一道大门……
这就是《命运的捉弄》的前半部分。当中国的白骨精考虑着怎么和经济适用男凑合到一个户口本上的时候,再来看看上个世纪苏联的剩男剩女是怎么走近婚姻,或者说,怎么一丝不苟地遭遇爱情,别有一番滋味。
《命运的捉弄》是梁赞诺夫执导的“爱情•音乐•喜剧三部曲”的第一部。导演放松了自己所有的节奏感,决定悠闲到底。比如开篇又是动画又是旁白,给出造成这样蹉跎巧合的现实合理性——机械式工业化大生产使人们生活在单调的流水线上。影片还完整地表现了好几首歌曲,温柔的男声女声吟唱着中年人的酸楚;而每每男女主人公要渐入佳境,命运一定会安排一个人或几个人来摁门铃。几个主角之间你来我往的对话似乎没完没了,却饱含幽默风趣,即使愤怒狂躁的时候,也能够让我们为之一笑。这样会心一笑的背后,还隐藏着对那个时代的追忆,那些似曾相识的无奈和心境。
三部曲的第二部就是曾经风靡中国的《办公室的故事》,第三部是含泪的微笑《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里那位谨小慎微的小科员纳瓦谢里采夫同志,斗胆追求了女上司,“您会把一个党的好干部打成残废的”已经经典得不能再经典,而《命运的捉弄》里的热尼亚可以看成是纳瓦谢里采夫同志的前传。真的,连演员都是同一个人。窝囊时他的所有光彩都掩藏在一副傻气的瓶盖底镜片之后,遇到生命不可承受之Mrs right时又全能得过了火,又是吟诗又是吉他弹唱说起俏皮话来一箩接一箩,让女士们觉得他真是“亲切极了”。他甚至在新年之夜的几小时内便坚定了自己的内心,追求娜佳,毅然决然地把娜佳男朋友伊波利特的小照顺窗扔到雪地上。他爷们儿起来的确很爷们儿。
这对儿剩男剩女最终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完成了喜剧的使命。但导演还稍事探讨,这种幸福道德吗?梁赞诺夫借进退踯躅的伊波利特之口,揶揄了娜佳和热尼亚的慌不择路。酒醉也好搭错飞机也好那该死的一成不变的大城市的呆板的楼房街道也好,都是可信的,娜佳和热尼亚的激情燃烧也是真实的,但伊波利特的醋意和多年的牵绊难道就不真实可信就打了水漂?难道原来等待热尼亚求婚的另一个剩女就不无辜么?
我们乐见有情人终成眷属,可笑起来一点儿也不轻松。
梁氏喜剧保持着最首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但这种爱不应该是盲目的,越是爱得深就越要看到祖国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缺点,搞讽刺艺术的人,就是要看到不好的地方。”他的主角都不是俊男靓女,而是被岁月侵蚀过的中年人,丰富的细节铺陈举重若轻地还原了生活,既写实又相当浪漫,不落俗套,让在夹缝里挣扎的爱情令人信服。
所以,即使命运捉弄了每一个人,我们也由衷地祝福热尼亚和娜佳。而卡卢金娜局长和纳瓦谢里采夫同志两个对生活十分笨拙的人,受到人生至大的伤害和愚弄,但是她和他并没有放弃真诚的态度,我们支持他们在狭小的办公室里碰撞出火花。至于在两个人的车站上,假释犯普拉东让铁路饭馆小招待薇拉给他安排住处,他下巴轻轻靠在皮包上坐在一边等她下班,眼神平和,却有情感悄然流露……我们羡慕那种相互依靠的人才有的默契。
梁氏爱情并不是仅仅要表现爱情,而是给爱情后面提供了背景,两个中年男女背上的生活担子,这些背景让爱情更充实。
这样的爱情也秉承苏俄文化一贯的传统,哪怕一小片蜻蜓翅膀也要往丰腴里整——那些异彩斑斓的反光、细密错综的经脉、透明稀薄的肌肉,一股脑儿勾兑出来。就如《命运的捉弄》里女主角的名字,娜佳——娜杰日达,希望。无论生活给了怎样的平庸,无论命运怎样坏心眼地捉弄,我们总还是拥有希望。
《看电影》用稿
前苏联版浪漫满屋,毛病是和韩剧一样冗长。
妙趣横生,类似美国40年代的神经喜剧,共产主义时代苏维埃的量产公寓是一模一样的,以此来做文章。人物关系也是神经喜剧里最爱用的冤家喜剧模式,而且演绎的很可爱。
8/10。恋爱的人缺乏教养、口是心非劝走对方,爱情游戏讽刺力堪比侯麦,钥匙门锁都一致的楼房标准化使矛盾发生,未婚夫和两位陌生人吃醋、耍混和蛮横等隐藏缺点昭然若揭,先倒盖后抛出窗外的照片、醉酒洗澡、吉他弹唱和前来祝福的女主角同事面前扮恩爱,虽然室内剧枯燥、高潮含蓄不过瘾但幽默设计俱佳。
老梁爱情三部曲里,最不喜欢的就是这部了。故事上,爱情阴差阳错的巧合,妙则妙,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愣是演绎了三个小时,节奏缓慢、过于冗长。在我看来,爱情三部曲里,《办公室的故事》最好,《两个人的车站》其次,最后是这部《命运的捉弄》。
央配版,跨了个年才看完这片,正好影片也是新年夜发生的事,更凑巧的是影片中几乎和现实中同步敲响了12点的大钟,片中阴差阳错、欢喜冤家的桥段也是相当经典,至此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重温完毕,感谢电影陪我走进魔幻2012
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的第1部,比起后两部“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在国内知名度要小很多。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喝醉酒回错家的男人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搞笑事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俄语吉他弹唱为影片增色不少。
央视国语版重看,庆祝一下戈地图归西,就当是过年了。有意思的是片中拿勃列日涅夫楼开玩笑,结果又过了这么多年毛子普通百姓的居住状况没比那会强多少,而那种结构简单、便于批量生产的住宅至今仍在修建。
梁赞诺夫的片子确实厉害,一方面制作是更开放的,场景和调度是更现实主义的。同时,故事在一开始的嬉闹之后,最后总会带着一丝丝伤感。
有趣的设置,将主要内容集中在一个晚上却又拖了很长时间,从效果看的有好有坏。着重还是男女的爱恨无奈及那份小市民的悲喜,而非彻底的颠覆的喜剧。机场醉酒对话那段印象深刻。
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中,《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家喻户晓,这部却鲜为人知。由于《命运的捉弄》太过圆满和欢乐,成为苏联常年除夕必播贺岁影片,估计和我们的家和万事兴差不多。3个钟头的时长,不知不觉,就像主人公那句“一个晚上像过了一生”,既短暂,又漫长。明明就是一场命运的安排,精彩好看,十分过瘾。男主安德列·米亚科夫两年后出演著名的纳瓦谢里采夫同志,人物外形虽雷同,但在个性塑造,在动人心弦情感递进的把握上,影帝级别的温情演绎,精准细腻,荡漾迷人,真的是让人惊掉下巴。女主太美,歌曲动听。虽然迟来几十年,好过错过一辈子。
缓慢的节奏有点不适合今天晚上坐在冰冷的460腰酸背痛地看3个小时,但是真的非常喜欢!虽然和前苏联人民的笑点有点不一致,可是男女主角都很对我胃口挖~歌都好听极了!想挖来里面所有的原声~另外其实我也希望念完诗,Женя同学回莫斯科影片就结束吧...
2011年的圣诞,有个人给我讲了梁赞诺夫的这个故事,2011-2012的新年夜,我们一起度过。我却用了半年时间,才鼓起勇气看完了这个故事。希望2012-2013的新年夜,可以再和这个人一起过,重温这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где моя любимая ?苏联电影某种程度上真的是无法超越的高峰啊,真诚动人的爱情就是这样。超级喜欢
夜短情长,为爱跳窗。梁氏喜剧,如痴如狂。
这长度可还行 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冗长 故事还是可以的 苏联大妞美
一颗星给开头关于苏联建筑的那段念白文字。一颗星给所有里面的音乐和歌曲。这么一部政治十分不正确又天真的片子。导演在取!悦!观!众!还不真诚。。。
虽然三个小时就是在讲“偶遇+抛弃EX”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为什么看下来一点都不闷,而且我居然不觉得这剧情狗血,经典果然是好看嘛。男主越看越像谢耳朵,特别是犯2的时候!
第一次看的时候太小了,什么也没看懂,只记得串门了。现在才发现爱情,看到深深的孤独,看到外面冰天雪地,屋里抱团取暖。
8.0如果跨年夜他没有去公共澡堂,他就不会喝酒如果他没有喝酒,就不会醉到不省人事从莫斯科飞往列宁格勒如果他没有去列宁格勒,就不会进入和自己同一街区同一层楼房的房间如果他没有进错房间,就不会见到自己的真爱天女如果他不是遇见了真爱天女,就不会知道自己为爱有多发狂如果不是为爱发狂,他就不会知道那一夜有多漫长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一夜,他就不会对失而复得的爱欣喜若狂如果不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情感,他就不会知道命运的捉弄是爱神的垂青如果你不看这部电影,你就不会知道有比人挤人庆祝和看流量明星晚会更有情趣的跨年方式
影片很长,像是一出遵从三一律的多幕舞台剧。喝酒误事啰嗦又墨迹,疑心重嫉妒心强情绪易失控,两个初登场就让人极其厌恶的男人典型,后来也逐渐地产生了喜剧效果。既是命运捉弄,故事的荒诞离奇不再重要,但匪夷所思的一夜遭遇,却胜过多年的感情积累,还是让人感慨爱情之魔力。俄语吉他弹唱添色不少